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认知诗学视阈
奥伦斯特赫奇(1898-196)是现代浪漫小说的先驱。他在小说的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安德烈等其他前人的叙事艺术,尤其是在小说领域。其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下简称雪)是一篇世界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称赞为“最娴熟的作品”。小说以非洲为场景,讲述主人公哈利在腿部患坏疽而面临死亡时对整个人生历程的回顾,表现了他死亡来临之际的心理挣扎和人生感悟以及最终对死亡的超脱。小说因其高超的叙事技巧而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小说采用了多重叙事策略,如电影手法、多种聚焦模式以及意识流等,为读者提供了如画的文字意象和如诗的哲学论断,也明显地激活了读者的认知诗学视阈。本文从叙述者的外视角、内视角以及视角转换等方面来探究作品为读者提供的认知诗学视阈,从而进一步阐释作品的艺术价值,为阅读《雪》提供有效的解读与方法。一、外视角—叙述者的外视角与诗性认知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看,《雪》的叙事策略是一种能够影响读者情感反应的故事,因此也是一篇能够演示叙事策略与认知之间关系的理想的文本。对一部作品的叙事艺术高超的探究不在于指出它是如何高超、采用了什么叙事策略,而是要进一步探究这种策略之所以被采用其真正的意义何在,即这种策略产生了什么效果。具体说来,就是为读者提供了何种在阅读中帮助理解的各种蛛丝马迹。重要的是作品是文学认知过程中的媒介,即读者认知的对象,其艺术手法的高超之处应该在于它与认知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雪》是一部精雕细琢的作品,其高超的叙事艺术与认知诗学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是我们必须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雪》的叙事策略与认知诗学之间的关系在于海明威通过其精湛的叙事手法在作品中创造了一种诗意的画面,能够激活读者的情感因素,也就是叙事与认知之间的关系。那么,海明威在这一故事中具体是怎样体现这种关系的呢?首先,海明威在《雪》中采用外聚集的方式进行讲述,叙述者在自己知道知识范围内在讲述其能够观察到的事物,他所知道的只是用自己眼睛能观察到的,而他所说的比人物知道的要少。聚焦的对象只是叙述者自己能够感知的东西,绝不会包括人物的内心活动,也绝对不会在小说中发表自己的评论。外聚焦是一种纯限制性的客观叙事视角,就像是一架位置固定的摄像机镜头,只能向读者传送它能拍到的画面,而这画面是客观的,实际上是叙述者提供给读者的可以激发各种想像力的认知对象。《雪》是一部由现时空间与回忆组成的作品,而现时主线的描述主要是采用叙述者外视角的角度实现的。与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不同的是,叙述者没有在人物、背景和各种事件上进行主观的评价,而是若隐若现地提供一些自己所见所闻的事实,客观地展现故事,非常外在地、简单地把看到的、听到的表面的信息讲述出来,也未对人物的言行或客观事物做任何评论。就这样,叙述者在海明威的操纵下给读者绘制了一幅风格独特的图景,旨在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并在阅读时作出自己的反应。简而言之,作品提供了读者足以进行文学欣赏和认知的客观对象,而这一对象反过来又将激发读者各种不同的主观的想像。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里赴非洲狩猎时因腿部刺伤而染坏疽,在生命即将结束前一天的内心挣扎,回首往事和感悟人生。作品在篇首语中采用故事外叙述者的眼光来叙事,用深沉含蓄的笔调勾勒出长年积雪的冷峻的乞力马扎罗高山:乞力马扎罗是一座19,710英尺高的雪山,据说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被马萨依人叫做“恩加奇—恩加伊”,即上帝的殿堂。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豹子到这样高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243小说一开始就呈现了非常明显的外视角特征:叙述者没有按常规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甚至没有直接介绍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如故事中人物的身世、职业、背景和关系等,而是从叙述者的外视角,客观冷静地让读者得知在非洲的大雪山上,在上帝的庙殿的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在这段环境描写中,海明威只是客观实录下客观存在的事物,没有加上任何比喻,拟人和带主观色彩的修饰词,山就是山,豹子就是豹子。这种脱离故事中人物的主观视角而给予读者直接介绍情况的外视角,还以事物以本色,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和真实感。作品以雪山之巅的死豹意象作为开头,但同时也给出了一个谜: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豹子为什么要到这么高的雪山上来?为了追寻什么?为了追寻食物或是因为某种神秘的冲动?为什么又失去了生命?怎样失去生命的?生命虽然终结,但因冻僵尸体得以风干保存,这意味着什么?叙述者没有给出解释和答案。因此,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深深地吸引了读者。正如华莱士·马丁在《当代叙事学》中所说:“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短短数语,暗含寓意,叙事简约,促人联想,叙述者在叙述中故意留下空白,制造悬念,读者可以从景物描述中感悟到作品中隐含的各种诗情画意,可见海明威在小说一开始时就能激发了读者的新鲜感和兴趣,并延缓了读者的审美过程,带动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奇怪的是一点也不痛”,他说。“你知道,你这才知道它发作了。”“真是这样吗?”“千真万确。可我感到非常抱歉,这股气味准叫你受不了啦。”“别这么说!请你别这么说。”“你瞧它们”,他说。“到底是我这副样子,还是我这股气味吸引了它们?”243叙述者简约地描绘了雪山之后,接着聚焦于人物之间一段很有特色的对话上。对话中没有交代说话人的身份,直到两页后,在对话中女的才喊出男主人公哈里的名字。只用了第三人称指代“它”、“他”、“它们”,甚至没有交代“他”在对谁说。这种白描式的,最具海明威艺术风格的对话,采用外视角的方式客观实录下听到的所有一切,并没有做任何的更加详细的解释和细致的描绘。海明威是用维恩·布斯所定义的那种“展示”而不是讲述在给读者提供能够让读者从中获取关于故事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细节、人物的行动。在阅读之时,读者很快就能够捕捉到各种信息并在大脑中构筑出一幅幅连贯的画面,就好像是在观赏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个戏剧场景那样在阅读关于亨利传奇式的故事。海明威创作中的展示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堆砌,而是一种诗性的小说创作,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获得读者的共鸣。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展示就必须是富有特殊的技巧,文字也必须具有诗歌的意蕴,还必须达到能够在读者脑海中瞬间就能够产生出如诗如画的景色。这归因于海明威写句子时的考究与他诗歌创作的经历。海明威在作品中采用的是“展示”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经过文本意象的构建,使读者能看到作品中具有质感的场景,就如同自己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身临其境,在阅读中忘却了自我,从而进一步感悟小说要继续发展的内容。其次,小说的现时空间的描述主要是由“客观叙述者”外视角构建的,包括场景和人物的行动。贯穿全文现时线索的焦点就是哈利和海伦之间的对话。从叙述学的角度讲,人物话语的作用是小说家用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变换感情色彩及语气的有效工具。由于海明威在作品故事中采用大量的对话,文本与读者的审美距离就更近,故事就显得更为客观真实,不存在任何主观的因素和作者介入的痕迹。贝茨说“海明威所孜孜追求的是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充分显示出海明威的审美原则。故事中的对话是一种外部聚焦,其聚焦者通常就是叙述者,而不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叙述者只描写人物的对话,人物的思想感情须靠读者自己去推测想象。在《雪》中,哈里和海伦的对话构成推动故事发展的现实线索。哈里知道自己染了坏疽,不久于人世,内心颓废,表现出愤怒、暴躁不安;海伦的内心充满焦急,不忍心看着心爱的人坐以待毙,作践自己,她对哈里表现出理性、耐心的抚慰。在叙述完哈里躺在吊床上看到三只硕大的鸟在附近盘旋,接下来就是他和海伦的一大段的对话:“你可以把我这条腿截掉,这样也许可以不让它蔓延开去,不过我想这样恐怕也不成。要不,可以一枪把我打死。你现在是个好射手啦。我教会你打枪的,不是吗?“请你别这么说。我能给你读点什么吗?”“读什么呢?”“书包里不论哪本我们没有读过的书都行。”244对话让读者直接感受到哈里的紧张情绪和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海伦对他的真情实意地关心。接着,叙述完哈里透过平原上的热浪所看到的非洲草原的场景,接下来又是一段对话,他与妻子就喝酒的事情起了争执,读者从中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妻子对他的爱,他想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绝望。叙述者采取纯客观的态度,以外聚焦特有的白描手法聚焦于人物的语言,原封不动地呈现了两人的对话,对话中没有任何对声音、表情和体态语言的人工修饰的痕迹,读者看到的(更加确切的说是“听到的”)只有声音,而他们两人声音的质量、速度、音高、强度等则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没有任何关于人物内心活动以及动作神态的描述,未做任何的说明和评论,客观含蓄地展现了哈利和海伦的性格与心理冲突。徐岱在论述外视角这一问题时指出了这一点:“整个叙事文本便是接受美学中的所谓‘召唤结构’,充满了空白,有待于读者自己去积极地投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接受能力去填空。”外视角通过记录场景、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展示故事,事情的前因后果、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的主题思想都需要读者在外视角客观的描述中积极参与,自己去体验、分析和总结。《雪》中海明威充分利用了外视角的优越性,没有在写对话时频繁地用导入性词语和阐释性词语,交代说话人、说话的神态,并在对话前往往加上一串长长的状语修饰成分,一切经过叙述者人为加工和粉饰的叙事信息在小说文本中都被尽力删除了,以外聚焦为视角模式,将一切涉及创作主体个人情感倾向和道德评价的主观因素都限制在读者的视线之外,最大限度地缩短作品叙事内容与读者之间的外在距离,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增加了小说的可信性度,获得了一种客观的真实效果。电文式的对话具有客观正确、朴素自然的特性,具有诗歌中浓缩的用词风格,将整个作品化为具有诗性的文字和意象,这些意象能够帮助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感悟到隐含在客观表象中的深刻含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海明威使用的叙述者外视角对方式为构筑《雪》这一文本世界提供了关键而且是重要的语言材料,首先是因为叙述者外视角的叙述策略将文本转换成具有诗性的文本世界,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的前提。海明威的文本世界能够激发读者不断的去探寻其中隐含的可能世界,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阅读海明威的《雪》是一种对小说的诗性阅读。所以,叙述者外视角的叙事策略是能够激活读者认知的一种有效策略。二、人物内视角的运用当然,叙述者外视角只是《雪》的叙述策略的一个方面,这一叙述视角在读者认知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对文本世界构建的表层构建,也就是从文字上赋予了作品一种诗性的特质。读者对这一文本世界的认知必须在激发人物心智的状况下来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是海明威在作品中刻意要追求的效果,这只能在有效地挖掘人物意识的叙述策略的辅助下来能完成。因为“聚焦的本质是限制”外聚集虽然能够有效地突出人物的言行及小说中环境,但它是一种客观性的视角,不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心智。不过,海明威并不仅仅拘泥单一的视角模式,而是追求多样性变化的叙事视角来补充各种叙事效果方面的不足。在《雪》中,他有意识采用内聚焦这一视角模式,来揭露人物的心理、意识和思维等与心智息息相关的方面。热奈特认为,内聚焦模式下叙述者与人物相等,即叙述者只说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内聚焦的重点是人物的心理体验,旨在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利用人物的头脑进行思考,反映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所见、所思、所感。人物在世界观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反衬出其感情倾向。人物是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感情的,因而内聚焦下叙述总是关于人物自身思想的表达,因而也是对人物心智的客观揭露。在《雪》中随着对话和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展开,作品逐渐用哈里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和其他人物,采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揭露事实和观点。小说中,除了主人公哈里清醒时与海伦的对话以及简练的草原景致描写以外,故事多处是以他的经验视角或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来完成的,刻画出主人公哈里在弥留之际的各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死亡的强烈愤恨,表现出他不甘心让精神随着肉体死亡而消失。战争的硝烟、纷繁复杂的情感生活、天真浪漫的少年生涯、旅居欧洲的经历、对日益深化的社会危机、思想危机的切身感受都成为他记忆和意识中零星点缀的部分。在死亡的阴影下,哈里的意识在清醒和昏迷中涌动,时而现实化入梦幻,而梦幻切入现实,如烟的往事萦绕于心。当叙述的眼光转移到小说人物身上,读者渐渐走进人物复杂的内心深处,窥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倾听人物的心声。可以看出,内聚焦的叙述可避免全知叙述者只停留于人物外部行为进行观察的不足,使读者身临其境,深切地体会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心理活动。哈里内心意识成为小说内聚集的目标。人物内聚焦的叙事方式充分发挥了它在有效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特殊作用。从人物内视角透视人物内心,逼真展现人物的思想,穿梭于不同的时空,构成了小说的另外一条线索。“在他的脑海里,他看见卡拉加奇的一座火车站”,他正准备离开战场。然后是几个进山的姑娘“那年冬天她们脚下一步步踩着前进的正是积雪,直到她们死去。”还有“那年圣诞节……,雪也下了整整一个星期……逃兵跑进屋来,两只脚在雪地里冻得鲜血直流……宪兵就在他后面紧紧追赶……”。他们还曾经“被大雪封了一个星期……玩牌……最后他输得精光”。还有那个圣诞节,他们“去轰炸那列运送奥地利军官去休假的火车……他们杀死的那些奥地利人,就是不久前跟他一起滑雪的奥地利人”248-249。这样的片段由主人公的回忆串联而成,人物内视角让读者接触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内心的意识构成了伞状流程中由伞杆延伸到伞面的第一道支撑,反映了哈里的战争经历和逃离战争后作为受害者和旁观者对战争的感受。他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白雪竟然成为死亡的象征:可爱的姑娘与无辜的奥地利人均命丧白雪。而哈里本人也被战争震慑得惊魂难定,只好以滑雪、赌博、酗酒和追逐女人来获取短暂的宁静。在这段回忆中,哈里的意识在战时冬季这样特定的环境中自由穿梭,他在不同时空里的经历交错并置,构成了一幅立体画面,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像空间。叙述者巧妙地变换时空视点并在叙述中穿插了一系列线索,以突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跨越。非常自然地将现时的思索、幻觉与过去的经历、回忆糅合起来,如:现在,在他的脑海里,他看见的卡拉加奇的一座火车站,……那年圣诞节在高厄塔耳山,雪也下了整整一个星期……在福拉尔贝格和阿尔贝格他住过几个冬天?……“在巴黎咱们住在哪儿?”他问女人……248处于死神威胁之下的哈里在他断断续续回首往事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一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各种经历,他的意识流动从对死亡的厌倦和愤怒流向卡拉加奇火车站——在列车上——在色雷斯——在高厄塔耳山——在希伦兹——在福拉尔贝格和阿尔贝格——在布卢登茨——在巴黎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最后流向乞力马扎罗山方形的山颠。从人物内视角透视人物内心,展现人物的思想,穿梭于不同的时空,构成了小说的意识线索。内聚焦叙事手法使叙事更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并容易引起内心的共鸣。以《雪》中哈里濒临死亡时的感觉为例,请看哈里的意识:他想,我会得到我所要求的一切。不是我所要求的一切而只是我所有的一切。嗳,他累啦。太累啦。他要睡一会儿。他静静地躺着,死神不在眼前。它准是上另一条街溜达去了。它成双结对地骑着自行车,静悄悄地在人行道上行驶。266这段描写中哈里的意识直接袒露在读者面前,没有经过叙述者的中介,写出了哈里对死神的无奈,并开始平静无畏地对待死亡。这里没有叙述者的声音,只有人物无声的心理语言,它直接面对读者,缩短了叙述距离。文本的叙述距离比叙述者的转述来得近,给读者真切不隔,恍若发生在眼前的感觉。海明威在《雪》中大量采用人物内视角的叙事方式,在叙事内容与读者之闻设置了一个可以调节的焦距,人物的视角间接呈现出事物的本质。人物的情绪体验与情感反应同样能够唤起读者审美经验的共鸣,增强其对小说的认同感。这样,小说也就获得了一种建立在主观体验基础上的真实效果。在聚焦人物的自然转换过程中,读者如身临其境地从人物含混、跳跃、客观真实的意识流动中品味人物对生活、爱情、人生的感悟。这充分说明叙事策略与人物心智的揭露有着不容忽略的内在关联。三、不同的话语模式海明威善于在作品中不断地转换视角,他在《雪》中用外聚焦来展示人物与事件,同时又多处巧妙地切换成内外聚焦。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有利于控制叙事对范围突出重点,并把多种情节以及人物有机地组合起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智状态。这样使小说中表现现时叙述与表现意识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宽广的阅读视阈。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叙述人视角向人物内视角的转换或人物内视角之间的转换通常是借助“想”、“看”、“道”、“认为”、“见”、“发现”等动词来实现。海明威在《雪》多次在内外视角之间切换,在聚焦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了要叙事的内容,从而使文字所产生的意象和意境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并为读者提供更为直观的图形或者背景,成为读者的审美对象,读者的审美效果便可想而知。作品中“他想”,“他感到”,“在他的脑海里,他看见”,“他自言自语地说”,“认为”等词语的暗示出人物内视角,而随后又是人物内视角的内容,提及人物动作的语言则明确地表示着叙述人的存在。例如作品中这样的描写:男人躺在一张帆布床上,在一棵含羞草树的浓荫里,他越过树荫向那片阳光眩目的平原上望去,那儿有三只硕大的鸟可憎地蹲伏着,天空中还有十儿只在展翅翱翔。它们掠过时,投下迅疾移动的影子。243叙述者从外部对人物进行观察,突出人物哈里,叙述者的眼光转换为聚焦人物的眼光,自然流畅地实现视角由外向内转换的转换。除了用词语的选择来实现叙述视角的自然转换,海明威还用不同的话语模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所谓话语模式就是指叙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不同风格,如直接引语的运用是叙述人视角向人物视角转换的途经,但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视角转换时有明显的转换的痕迹。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小说家往往可以选择相对隐蔽的自由直接引语来进行转换。自由直接引语指的是原本记录人物话语,但不带引号也不带引导句的表达形式。它是叙述干预最轻、叙事距离最近的一种形式。由于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使得作者能自由地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自由直接引语能使读者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直接接触人物的原话。与直接引语相比,它的自我意识感减弱了,更适于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在《雪》中多采用这样的话语,使各种叙述话语自然交织、流畅生动,使视角转换更隐蔽和含蓄。海明威在描写哈里弥留之际,频繁转换视角。例如:待会儿他们可以把我的蚊帐拿出来挂在树上,生一堆篝火。今天晚上我不想搬到帐篷里去睡了。不值得搬动了。今天是一个晴朗的夜晚。不会下雨。那么,你就这样死了,在你听不见的悄声低语中死去了。好吧,这样就再也不会吵嘴了。262海伦对哈里说的话采用的是叙述人的外视角,反映的是现实状况,海伦对哈里即将离去还一无所知。其后采用自由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不露痕迹地转换成人物内视角,“你就这样死了”,“这样再也不会吵嘴了”都是人物意识的流动,读者又被带到了死亡这个主题上。海明威没有加上“哈里想”这样的导入词,而是让读者直接接触到哈里的内心活动,因而更自由地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能使人物的话语更自然地与叙述话语交织在一起,更自然地通过人称和时态的变化展现人物话语的内涵和语气,使读者更能感受哈里在死亡面前的无可奈何。值得注意到是,视角转换是拓宽读者视阈的重要叙事策略,转换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在人物内心的图解和剖析方面,更加有效地表达人物意识形态方面。内视角一般能让读者直接接触人物的内心,但读者的视野受到其眼光的限制,只能看到或了解到人物视野之内的事物;外视角具有较强的逼真感与客观性,但难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走进人物的心灵。可见,内外两种视角对转换克服了单一视角所产生的不足。视角的自然转换为读者完整地阅读人物心智提供充分的信息。正如格拉布斯坦认为,评价海明威常用的叙事模式之一就是人物活动内外部的转换,包括从主人公现实中的行为向思想的转换,或从对话向内心独白的转换。格拉布斯坦所强调的是人物内心状况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必然会导致读者的强烈反应。海明威在《雪》中采用视角转换的模式,自然地展现人物内部活动和内部思想,深刻而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心灵所及,通过这种交织的情节结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医院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创业贷款合同示范文本8篇
- 二零二五年度美容院美容护肤品生产股份合作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木质家具定制设计与生产加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平台标志设计及用户体验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托盘租赁与供应链金融结合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昌平区食堂员工激励与绩效考核合同3篇
- 2025年度汽车租赁与品牌合作推广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绿化工程承包合同14篇
- 2025年度线上线下联动大型促销活动合作合同3篇
- 边防通行证委托书
- 《浸没式液冷冷却液选型要求》
- 我的消防文员职业规划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政管线(道)数字化施工组”赛项考试题库
- 介绍蝴蝶兰课件
- CSC资助出国博士联合培养研修计划英文-research-plan
- 《环境管理学》教案
-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件 第5讲 阻燃塑料材料
- 2025年蛇年年度营销日历营销建议【2025营销日历】
- (一模)宁波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 数学试卷(含答案)
- 金蛇纳瑞企业2025年会庆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