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心理看《苔丝》中安固守形象的变化_第1页
从接受心理看《苔丝》中安固守形象的变化_第2页
从接受心理看《苔丝》中安固守形象的变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接受心理看《苔丝》中安固守形象的变化

托马斯哈代的作品《苔藓》以女主人公的苔藓生活方式为主要线,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悲伤的农村女孩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的痛苦和痛苦。在分析苔丝的悲剧命运的原因的众多文章中,安玑·克莱作为苔丝的爱人和遗弃者,备受批评家的关注。有人认为安玑是带给苔丝生命阳光的“天使”,有人说他是毁灭纯朴苔丝的生活一个“恶魔”,也有人从宗教伦理学角度称安玑是未能脱离传统宗教道德观念影响的虚伪青年。安玑的这些形象,都是接受主体,即一般读者和文艺家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理解,而这些感受式的前理解正是文艺家评论文学作品的基础。以下将从安玑形象的文本由来,评论家的解析,以及形象变化的原因三部分对安玑这一形象进行论述。一、强烈的呼唤结构—文本所体现的安玑·克莱的形象文本的阅读作为一切评论的起始,是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基础。“文学作品作为假定性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召唤结构,它吸引着接收主体向它顺化”。1因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跟随作者所设定的故事情节不断的转换视角,体验、理解、并接受作品中的各个人物形象。而且,读者常常会跟着作者的思路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或者对弱小人物的同情之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主体不断积累、刷新信息并不断对同一人物形象做出新的评价,已达到与自身期待视野的融合。当读者站在同情苔丝的立场上阅读文本时,安玑·克莱的形象就有了以下的变化:苔丝在遭受了生命的第一场劫难之后,怀着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离开家乡去追求新的生活。在牛奶场,她再一次遇到了那个在舞会上匆匆闪现的文雅青年:安玑·克莱。这个年轻的男士在牛奶场很快地对这个女子——自然、纯洁、完美的“自然之子”,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并开始了追逐他理想中的“女神”——苔丝的旅程。安玑用他的歌曲,他的风度,他的学识赢得了苔丝的爱,使处于困顿中的苔丝感受到了爱情的润泽。这时的安玑无疑是苔丝的救星,“天使”。新婚之夜的交心之谈,却成了泯灭苔丝幸福生活的开端。在听到苔丝的辛酸经历以后,安玑不但没有对苔丝表示同情,反而一反常态变得冷漠无情,而且一再声称苔丝已不是那个他所深爱的女子,并最终选择了遗弃苔丝。无情的安玑把苔丝从幸福的顶端拉到了地狱的底层。无奈的苔丝辗转在生活苦难的边缘。此时的安玑,不再是“天使”。置身于亚雷不断的诱惑之中的苔丝,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承诺,默默地等待着安玑的归来。可是,当苔丝的父亲意外死亡,一家老小无处安身,露宿街头时,绝望的苔丝不得不接受亚雷的帮助。正当苔丝勉强开始生活时,安玑却归来了。这样的归来,使苔丝陷入困境、无法选择,最终走向了谋杀亚雷的道路。此时,促使苔丝走向死亡的安玑成了杀害苔丝的隐形凶手,“恶魔”。当读者站在同情苔丝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对文本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做出评论时,无论是破坏苔丝清白的亚雷,还是损伤苔丝精神的安玑都是苔丝悲剧命运的缔造者。一旦读者在文本召唤结构魅力的影响下产生了对苔丝的同情之心,就很难对安玑产生好感,更别说为安玑辩护了。读者随着文艺接受心理特征之“认同”特征,产生明显的“爱同憎异”心理,安玑自然也就成了读者憎恶的人。在文本强烈的召唤结构之下,一般读者和文艺批评家都会得出以上感悟式的形象分析。一般读者与文艺家的区别就在于“文艺家的阅读接受虽然并不排除纯审美性的接受和感受式的批评,不排除理性综合作用,但是文艺家的职业特点和思维定势,决定了他的阅读接受必然会伴随着解析,伴随着一番拆零工作”。2因此,在文艺批评家的批评性文章里,安玑的形象得到了更理性的分析。二、从文章的结构分析,安限制的能够明确区分引导主体1994年到2006年十几年间,仅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所发布的有关《苔丝》的论文就有三百多篇。伊格尔顿“把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从时间上划分为三个时期:只注意作者(浪漫主义和19世纪),只关心作品(新批评),以及近几年把注意力明显转向读者。”3按照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把有关《苔丝》的论文大致分为三类:一,从作者哈代的世界观、宇宙观、宗教观念、和社会背景出发分析苔丝悲剧命运成因的作品。二,摆脱对社会、时代背景的依附,把文本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其意象、结构、意义等进行分析的文章。三,从读者的视角出发,分析社会背景原因及文本细节,并根据读者现有的的理论及知识背景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理性解析的文章。虽然专门分析安玑·克莱性格的文章屈指可数,但是大体上在分析苔丝悲剧人生的文章中都有对安玑·克莱的论述。论文多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的悲观意识宿命论思想来解说安玑遗弃苔丝的原因;从西方文化的悲剧性和作者的悲剧性格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男权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为依据探究安吉·克莱性格多变的原因。在这些论文中,安玑的形象相当稳定。大多是认为安玑是苔丝悲剧命运缔造者、精神的摧残者;狭义、腐朽的宗教道德观念的拥护者;或者是虚伪的资产阶级伪道德的化身。安玑的形象在中国读者心中一直保存着苔丝命运悲剧的制造者的形象。在专门论及安玑性格的数十篇文章中就有一篇名为《安吉·克莱:一个真正毁灭苔丝的罪人》的评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称安玑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少爷”,一个给苔丝生活不断“添乱”的罪人。然而,“一切形式的文艺作品的在接受,都不是一次简单的量的重复,而是接收主体有意识的打破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心理的‘定向’和‘习惯化’,是文艺接受的取信心理得到新的实现和满足。”4以安玑·克莱为搜索条目,共收集到的六篇专门解析安玑·克莱的文章的作者就突破了前期的研究成果、前期批评家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视角——心理学、后现代-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圣经天使及古希腊太阳神的原型等视角,对安玑的性格以及安玑离开苔丝的原因做出了详尽的解析,并为安玑作了强有力的辩护。在他们的视界里,安玑不再是资产阶级伪道德的代言人,不是罪人,而是一个受到社会习俗规约的“奴隶”,一个同样值得同情的、可以理解的有缺陷的人。三、文艺接受心理的特征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倾向于看见我们以前看过的东西,以及看见最适合于我们当前对于世界所全神贯注的和定向的东西”。5因此,在文本强有力的情节的指引下,读者一旦在其磁场的影响下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或者说对人物形象的定向分析就很难在突破自己已有的思维定势而去开拓新的领域。而批评家、文艺家恰恰突破了这种思维定势,按照自己的“前理解”或“期待视阈”对文本中的个别现象进行阐释和解析,从而给文学作品添加新的活力,注入新的血液。文艺接受心理指出,接受主体在接受的过程中具有三个特征:认同、趋新、及变异。以上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所分析的文本中的安玑形象正是接受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认知定向思维,这是一般读者和文艺批评家通过阅读都能得到的。一般读者在其“欣赏式”的阅读结束之后也就完成了他对文本的赏析和接受。而文艺批评家,会在“趋新”心理的指引之下结合自身的先在经验、理论基础,“突破对同一作品同一人物形象的定向思维”用一种求新的创造性心理重新解析人物形象,做出异于前人的新的解读。接受理论家姚斯指出:“读者肯定不会在一个真空中看文本:一切读者都有其社会和历史地位,他们怎样解释文学作品将受到这个事实的深刻影响。”6可见,文艺家的创新性分析不仅受到他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感受式的理解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文艺接受特征之“变异”因素即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以及民族时代特质的影响。这也正阐释了为什么接受主体会用心理学,结构主义等理论对安玑这一形象进行的解析的原因。总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