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言共同的词语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d1608a50b3c8af8df6e95cc11d3556c/ed1608a50b3c8af8df6e95cc11d3556c1.gif)
![客家语言共同的词语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d1608a50b3c8af8df6e95cc11d3556c/ed1608a50b3c8af8df6e95cc11d3556c2.gif)
![客家语言共同的词语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d1608a50b3c8af8df6e95cc11d3556c/ed1608a50b3c8af8df6e95cc11d3556c3.gif)
![客家语言共同的词语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d1608a50b3c8af8df6e95cc11d3556c/ed1608a50b3c8af8df6e95cc11d3556c4.gif)
![客家语言共同的词语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d1608a50b3c8af8df6e95cc11d3556c/ed1608a50b3c8af8df6e95cc11d3556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客家语言共同的词语
本文讨论的共同词是指具有封闭意义和封闭意义的客方言,即普通语言中的“关系词”。1.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在秦汉以前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语云:“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吕氏春秋·恃君》也说:“扬、汉之南,百越之际”。以后,历代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民族跨过长江,不断南进,融合了长江以南的百越民族。所以,在今天的南方方言里,可以找到不少古百越语的底层残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据史学界研究,百越和现在的壮侗语族是有渊源关系的。因此,我们所说的古百越语即是今壮侗语族诸语言分化之前的母语。客家先民由北往南迁徙就进入了百越族群的居住地,因此,客家方言与南方的闽粤赣诸方言一样,都有着一些古百越语族语言的成分。但是,客家方言又有毕竟不同于闽粤方言,粤语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五个阶段,其第一、第二阶段都是与百越族互消互长中相互融合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今粤语中的古百越语成分约占20%(P117),这比例也许夸张了些,但从一个侧面说明,粤语中的古百越语底层成分确实多于其他方言。2.在客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客家与畲族的关系。畲族很早就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关于畲族与古百越族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畲族是苗-瑶语支的,与湖南的“武陵蛮”同源;另一种认为是古百越族的一支。但是,“两种意见虽然不同,都可以断定最迟在七世纪隋唐之际,畲族已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区了。”(P11)清·杨澜《临汀汇考·畲民附》载:“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畲客。”今客家地区保留的大量带“畲”字的地名也是明证。据研究,仅福建省武平县,带“畲”字的自然村名就有36处,而整个汀州府则有138处。广东梅县亦有许多至今仍以“畲”命名的地方,如县南有畲坑、孔畲、双螺畲、周屋畲、坪顶畲、叶畲;县东有上畲、中畲、下畲;西部有白畲、侯畲、坪畲;西北部有铅畲等,在古属梅县的蕉岭县有蓝盘畲、平远有黄畲等(P232)。由于闽粤赣交界处山岭重叠,舟车不便,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是历代王朝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地区,中原战乱也未波及此地,因此客家先民大批涌入。那时,客家人所带来的还是当地堪称先进的中原文化及生产工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优势造成了畲族的同化和转移。后来的畲族基本上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改说客家方言便是明证。如今,畲族已形成大分散、小聚居之势,广布于我国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他们所操语言尽管受到周边其他方言影响,却仍大体上都能与客家话相通。这就说明,畲族是在与客家人长期融合,深受客家文化熏陶之后才从客家地区迁出的。但是,任何语言的融合都不可能完全地一面倒,优势语言在同化弱势语言的同时,必定也有吸收对方的语言成分以充实自己的一面。客家在与畲族的融合过程中,客家话虽然以自己的优势同化了畲语,但它本身必定也有吸收畲语成分的一面,今天客家话中一些无字可考的读音,极有可能就是当时吸收过来的语言成分。只不过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客家方言与南方民族语言共同的词语并不多,与畲语相同的就更少。而且,绝大多数都与周边方言相同,很少有自己特有的底层成分。据初步考察,这些为数不多的共有词基本上都是口语常用词。其中有些是目前壮侗语族各语言广泛存在的,有些只是少数或个别语言和客家话有音义对应关系。2下面就分别列举这些词语。先列只见于客家方言的,后列与周边方言共有的,与哪个方言共有随文注出(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例,闽方言以漳州话或厦门话、泉州话为例,赣方言以宜丰话为例。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属哪个方言区,如粤语广州话、闽语漳州话、赣语宜丰话,第二次出现时不再注明)。可能有本字或俗字的,也尽量考证或注明。为便于对照,本文采用调类标记法,但考虑到打印困难,本文的调类符号一律用数字替代,1、2、3、4、5、6、7、8分别代表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客家话没有特别指明时都是用梅县音,56说明去声不分阴阳。广州话的7A、7B代表阴入、中阴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少数民族语言材料除连山小三江壮语外,其它都是二手得来(主要根据梁敏、张均如1996、1997,欧阳觉亚1993,罗美珍、邓小华1995,李如龙1997,刘镇发1998)。原始材料有的标了声调,有的只有声韵,没有标调,笔者引用时亦只好付诸阙如。1.只见于客家方言的(9条)(1)腐烂,客家各地多说mut7,今连山小三江壮语说mut7。(2)起床、起身,客家各地多说hᴍЧ56床、hᴍЧ56起来,今连山小三江壮语说hθn5。(3)踮起脚跟,客家的一些地方说nεn56或naЧ56,今连山小三江壮语说nje:Ч5。(4)叉开腿,客家各地多说k‘ia56,今连山小三江壮语说k‘a5。(5)稠(液体中的固体成分多),客家各地多说nεu2,今傣、泰语nεu1(黏),布依语niu1(黏)。(6)面称母亲,客家多数地方说(阿)me1,傣语i?55mε33,伯母mε33(母)loЧ55(大)或mε33(母)pa13(伯),苗语mji33,畲语a1me6。今客家地区此字多写作“娓”或“弥女女弥”。《广韵》上声尾韵无匪切:“娓,美也,《说文》‘顺也’,又音美音媚。”音合义不合。《玉篇》女部:“弥女女弥,齐人呼母。”《广韵》平声支韵武移切,义同。唐·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了不能读,焱欠下榻叩头,言‘阿弥女女弥老且病,贺不愿去’。”音义合。今客家话的“弥女女弥”不限于指母亲,就像普通话的“母”也可用于其他称谓之后一样,如伯母称“伯弥女女弥”,舅母称“舅弥女女弥”,亲家母称“ts‘ia1(亲家合音)弥女女弥”,婶婶称“(叔)弥女女弥”。(7)穿山甲,客家各地多说liεn2li1,今西双版纳傣语lin6,老挝le:n2。词形作“鲮鲤”。《广韵》平声蒸韵力膺切:“鲮,《临海风土记》曰鲮鱼,腹背皆有刺,如三角也。”《魏书·高祐传》:“高宗末,兖州东郡吏获一异兽,献之京师,时人咸无识者,诏以问祐。祐曰:‘此是三吴所出,厥名鲮鲤,余城率无。”《文选》左思《吴都赋》:“内蒸云雨,所储陵鲤若兽。”刘逵注:“陵鲤有四足,壮如獭,鳞甲似鲤,居土穴中,性好食蚁。”明·李明珍《本草纲目·鳞一·鲮鲤》:“其形肖鲤,穴陵而居,故曰鲮鲤,而俗称为穿山甲。郭璞赋谓之龙鲤。《临海水土记》云:‘尾刺如三角菱,故谓石鲮’。”清·李元《蠕范·物偏》:“鲮,石鲮也,鲮鲤也,龙鲤也,穿山甲也。”屈大均《广东新语·介语·鲮鲤》:“鲮鲤,似鲤有四足,能陆能水,其鳞坚利如铁,黑色,绝有气力,能穿山而行,一名穿山甲。”今北方汉语只说穿山甲,不说鲮鲤。(8)臭虫,客家各地均说kᴍn1p‘i1或kᴍn1pi1,畲语kun33pi22,与瑶族布努的巴哼话、瑶族勉语的优勉话、标敏话等相同或相近。今客家话词形作“干虫囟比虫比囟”。《说文》虫部:“虫囟比虫比囟,啮牛虫也。”王筠句读:“《玉篇》:‘虫囟比虫比囟,牛虱也’。元应曰:‘公牛、马、鸡、狗皆有虫囟比虫比囟也’。《通俗文》:‘狗虱曰虫囟比虫比囟。’”《广韵》平声齐韵边兮切:“牛虱”。牛虱指寄生在人、畜身上吸食血液的小昆虫,今客家一些地方叫“牛虱”,永定叫“牛女麻虫囟比女麻虫比囟”。臭虫亦指吸食人、畜血液的小昆虫,今客家各地叫“干虫囟比虫比囟”。此字有人考作“蜱”或“蜚”,案,“蜱”指螳螂一类的昆虫,《广韵》平声支韵符支切:“蜱,《尔雅》曰虫当虫襄其子蜱蛸。郭璞云:‘虫当虫襄,螗螂别名’。”而“蜚”则指蝗虫一类的昆虫,“蜚蠊”,《本草》指蟑螂。(9)头,客家各地多说头na2,侗南na2意为脑门。2.与周边方言共有的(47条)(1)腿肚子,客家各地多说脚naЧ2肚,粤语广州话脚(瓜)nᴍЧ2,今临高话naЧ2,泰语nᴍ:Ч2。(2)羡慕,极想得到,客家多数地方说hεu2,赣语宜丰话hue114u25,今傣语hai6意为想(吃)。(3)涮洗(衣物、器皿)、漱(口),客家多数地方说t‘ᴍЧ1,一些地方如长汀说lᴍЧ1,广州话lᴍЧ3,闽语漳州话t‘Ч46,宜丰话lᴍЧ6,今北部壮语ue160ω:Ч,南部壮语la:Ч,傣、泰语la:Ч11。客家话词形作“汤皿皿汤”,《说文》皿部:“汤皿皿汤,涤器也。”引申为洗涤。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汤皿皿汤,凡注水于器中,摇荡之去滓,或以石爽垢瓦石和水吮氵算之,皆曰汤皿皿汤。汤皿皿汤者,涤之甚者也。”《汉书·元后传》:“且羌胡尚杀首子以汤皿皿汤肠正世,况于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颜师古注:“汤皿皿汤洗涤也。”《广韵》上声荡韵徒朗切:“涤汤皿皿汤,摇动貌。”音义合。(4)遗屎、尿,客家各地均说lai2,广州话lai6,宜丰话lai2,今连山小三江壮语说lai6。(5)液体凝结,如结(冰),客家各地多说k‘εn2,广州话k‘eЧ2,闽语厦门话、漳州话kian2,今连山小三江壮语说kiЧ2。有可能是“凝”字音变,疑母读如群母。(6)大拇指与另一指(通常是食指或中指)之间的距离,客家一些地方说nam3,广州话nam3,今连山小三江壮语说na:m3。(7)动量词“次”、“回”,客家一些地方说pai3,闽语泉州话pai3。李方桂先生在《台语比较手册》(AHandbookofComparativeTai)构拟为*bai(A调),今壮语pai2,布依语pai2,水语pai2,临高话fᴍi3。今客家话多依音写作“摆”。(8)玩耍,客家各地多说liau56,广州农村说liu6,今龙州壮语说liu6,傣、泰语εu5、liau5,瑶语dza:u6,畲语a1niu6。今客家地区此字多写作“僚”,《广韵》平声萧韵落萧切:“僚,相僚戏也。”《集韵》萧韵:“僚,相戏。”又有异读在上声小韵力小切、去声啸韵力吊切,力小切音liau3,力吊切音liau56,音义合。也有俗写作“嬲”的,则为戏弄纠缠之意,《玉篇》男部:“嬲,戏相扰也。”《广韵》上声筱韵奴鸟切,义同。《集韵》上声日告韵乃老切:“嬲,娆也。”《说文》女部:“娆,苛也,一曰扰,戏弄也。”清·翟灏《通俗篇·妇女》:“嬲,俗谓缠扰不休也。”义不合,音亦不合,奴鸟切客家话应为niau3,乃老切应为nau3。(9)生气或怨恨,客家一些地方说nau1,广州话nau1,今北部壮语nau、nau,南部壮语nau。客家话词形作“恼”,《集韵》韵:“瑙,《说文》:‘有所恨也。今汝南人有所恨曰瑙,’或作恼。”唐·卢仝《寄男抱孙》:“任汝恼弟妹,任汝恼姨舅。”音义合。广州话此词多写作“嬲”,义不合(见上条)。(10)干烫,如水泥地很烫,或火星烧灼,客家各地均说nat7,广州话nat7B,今武鸣壮语da:t7,ue160a:t,龙州壮语na:t,nut,泰语dωat(壮、傣语“热”的意思)。广州话此字多写作“焫”,《广雅·释诂二》:“焫,爇也。”王念孙疏证:“火芮即爇字也。《众经音义》卷七引《仓颉篇》:‘爇,烧也,然也。’爇,热,焫竝通。”《广韵》入声薛韵如劣切,义同。《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若举炎火以焫飞蓬。”李善注:“《声类》曰:‘焫,烧也。’”《本草纲目·火部·阳火阴火》:“诸阳火遇草而焫,得木而燔。”音合义通。(11)湿烫,如水很烫,客家各地均说luk8,广州话luk8,今武鸣壮语lo:k8,龙州壮语lu:k8,德宏傣语lok8,拉珈语luk8,泰语luak,黎语rok,rᴍk,京话luək。此字或认为是“爊”,《集韵》入声屋韵卢谷切:“爊,炼也。”《说文》火部:“炼,铄治金也。”音合义不合。广州话此字多写作“漉”,《说文》水部:“漉,浚也。渌,漉或从录。”《广韵》入声屋韵卢谷切:“漉,渗漉,又沥也,《说文》‘浚也’,一曰水下貌。”《集韵》屋韵:“漉,渗也,或从录。”又烛韵:“漉,水清。”义皆不合。(12)呆笨,傻(糊涂不懂事),客家一些地方说ЧᴍЧ56,另一些地方说Чᴍ56,当为阴阳对转。广州话ЧᴍЧ6,漳州话gᴍЧ46,今武鸣壮语ЧᴍЧ5,龙州壮语Чu:Ч6,仫佬语Чa:Ч5,临高话ЧᴍЧ3,毛难语?Чa:Ч5。今客家话此字多写作“戆”,《说文》心部:“戆,愚也。”《广韵》去声绛韵陟绛切,义同。《墨子·非儒下》:“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戆愚甚矣。”《史记·汲黯列传》:“甚矣,汲黯之戆也。”义合音不合,陟绛切客家方言应为tsᴍЧ56。(13)东西滑落,客家各地多说lut7,广州话let7A,漳州话lut7,今武鸣壮语lu:t7,龙州壮语lo:t7,邕宁壮语lo:t9,临高话luat7,西双版纳傣语lut7,泰语lut,布依语lo:t,侗语lot,京话lot。(14)盖(盖子),客家各地均说kεm3(k‘εm3)或k‘εp7,当为阳入对转,广州话k‘em3,宜丰话kᴍm3,今武鸣壮语kam5,邕宁壮语ham6,布依语kᴍm6,临高话kum3,佯语kəm5,傣语kom,泰语hom,仫佬语kəm。今客家话此字多写作“赣”,《集韵》上声感韵古禅切:“赣,盖也。”音义合。(15)用舌头舔,客家多数地方说liap7,闽语福州话说lia?7,今武鸣壮语liat10,侗语lia33,水语liak7。(16)伸出舌头,客家多数地方说lai2,一些地方如安远说le3,广州话lue1163,今临城临高话le3,琼山临高话də4,龙州壮语li2,傣语le2,京话lε,黎语ze。(17)背(小孩),客家一些地方说pa2,广州话mε1,今傣、泰语pa2,北部壮语?ma、ma,南部壮语mi、me,仫佬语ma,毛难语?ma,村话mεi。(18)把东西掰开,撕(纸张),客家各地均说pak7或mak7,广州话mak7B,漳州话be?7,今龙州壮语bak7,标语mak7。词形为“擘”,《说文》手部:“擘,也。”段玉裁注:“今俗语谓裂之曰擘开。”《广雅·释诂一》:“擘,分也”,又《释言》:“擘,剖也。”《玉篇》手部:“擘,裂也。”《广韵》入声麦韵博厄切:“擘,分擘。”《史记·刺客列传》“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音义合。(19)浮萍,客家各地均说p‘iau2,广州话p‘ou2p‘iu2,漳州p‘io2,宜丰话p‘iεu25,今邕宁壮语pi:u2,琼山临高话fiu2。词形为“艹漂漂艹”,《广韵》平声宵韵符霄切:“艹漂漂艹,《方言》云‘江东谓浮萍为艹漂漂艹’。”元·仇远《新发郡圃》:“古树巢空群鸟散,荒地沙满碎艹漂漂艹干。”音义合。(20)蚯蚓,客家各地多说词根hian3(~公,黄~,红~,虫~),广州话黄hyn3,今琼山临高话san4,水语han4。词形为“”,《玉篇》虫部:“,即蚯蚓。”《广韵》上声阮韵虚偃切:“寒”。又休谨切。《集韵》隐韵:“,虫名,蚯蚓也。吴楚呼寒,或作蚓。”音义合。(21)蟒蛇,客家各地多说nam2蛇,广州话nam2,今壮语nu:m,傣语lem。词形为“蚺”,《玉篇》虫部:“蚺,大蛇也,肉可以食。”《广韵》平声盐韵汝盐切,义同。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蚺蛇珍于越土。”音义合。(22)青蛙,客家各地多说kuai3,广州话“蛤kwi3”,今连山小三江壮语“蛤kve3”,布依语tu2kwe3,毛难语kwai3,仫佬语kwai3,武鸣壮语kve3。客家地区俗写作“虫另”,这可能是清代产生的俗字。清·李调元《南粤笔记》卷11:“虫另者,蛤之属。谚曰:‘蟾蜍、蛤、虫另’。三者形状相似,而广州人惟食蛤,不食蟾蜍、虫另。”(23)蟑螂,客家各地均说黄ts‘at8,广州话kat8tsat8,厦门话ka1tsua?8,宜丰话ta‘at78支婆,今壮语θa:p8,傣语mεЧ2sa:p8。此词广州话写作“由甲”,为俗字。客家话多写作“札虫虫札”,《尔雅·释鸟》:“札虫虫札,蜻蜻。”郭璞注:“如蝉而小,鸣声清亮。”《广韵》入声黠韵侧八切:“札虫虫札,小蝉。”唐·韩愈等《征蜀联句》:“邕去杏飞声,及归柳嘶札虫虫札。”可见,“札虫虫札”是一种小蝉,并不是蟑螂。音亦不合,侧八切是庄母字,应为阴入,今各地皆读阳入。(24)儿语说饭,客家多数地方说mam56mam56,广州话mam5mam5,漳州话mam1mam1,今水语mam1mam1,侗家语maЧ1maЧ1。此字通常写作“”。《广韵》上声感韵谟敢切:“,吴人呼哺儿也。”《集韵》上声敢韵母敢切:“,吴人谓哺子曰。”此条应该是早期吴人向百越语借用的,因为《广韵》系统咸摄开口一等没有帮组字,这是唯一一例。(25)集市,客家各地多说hi1,广州话hue07ey1,厦门话hu1,今武鸣壮语haw1,龙州壮语faw1,连山壮语hue1161,侗语a:i1,仫佬语fai3,毛难语hw1。字通作“墟”,集市日说“墟日”,赶集说“赴墟”。《正字通》:“墟,今俗商贾货物辐凑处谓之墟,亦谓之集。”《太平寰宇记》:“容州夷多民少……不习文字,呼市为墟。”《青箱杂记》:“岭南呼市为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旧注:“南越中谓野市曰墟。”宋·陆游《江亭》诗:“野市逢墟日,江亭候暮潮。”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每日一墟,自卯至午即罢。”(26)扔,客家一些地方说fit7,广州话p‘εk8,泉州话hiat7,今龙州壮语vit7,武鸣壮语vut7,西双版纳傣语fεt8,布依语vit,毛难语vət,黎语fik。(27)招(手),客家各地多说iak8,广州话iap8,漳州话ia?8,今龙州壮语vat8,八坎市布依语vit8。(28)碰撞、敲(门),客家一些地方说k‘ᴍk7或kᴍk8,厦门话k‘ᴍk7,宜丰话k‘ᴍ78,今武鸣壮语kᴍk8,意为敲打。(29)乳房,客家各地多说nεn56(姑),浮汁说nεn56,广州话nin1,漳州话liЧ1,今北部壮语nen,南部壮语nin,num,傣语num,泰语nom,黎语加茂方言nen。今客家话、闽方言此字多俗写作“月能”,粤方言多俗写作“乳牛牛乳”。(31)身上长的小疙瘩,客家各地多说nan56,广州话nan5,今壮语nen55(武鸣lшn3),毛难语nu:n3。(32)(水果)熟透而变软,客家各地多说nεn2,广州话nn2,今北部壮语num,南部壮语nəm,泰语num。今广州话此字多写作“腍”或“稔”,《玉篇》肉部:“腍,熟也。”《礼记·郊特牲》:“腥、肆、烂、腍祭,岂知神之所飨也。”孔颖达疏:“言祭或进腥体,或荐解剔,或进汤沈,或荐煮熟。”《广韵》上声寝韵如甚切:“腍,味好。”《集韵》寝韵:“腍,饫也。”《玉篇》食部:“饫,食过多。”《广韵》去声御韵依据切:“饫,饱也,厌也。”可见,“腍”意为煮熟、味美或饱食。《说文》禾部:“稔,谷熟也。”《玉篇》禾部:“稔,年熟也。”《广韵》上声寝韵如甚切:“稔,年也,亦岁熟。《广雅》曰:‘稔,秋谷熟也。’”可见,“稔”意为庄稼成熟。客家话nεn2意重在软,而“腍”、“稔”意重在熟。音亦不合,客家话上声字不可能变读阳平。(33)草棚,简易的棚子,客家各地均说“寮”,音liau2,如鸡寮、粪寮、草寮等,广州话liu2,漳州话liau2,今畲语lau22指房屋,李方桂先生在《台语比较手册》(AHandbookofComparativeTai)132页有laauC2或lauA2的基本词,义注为enclosure,chikencoop(围栏或鸡舍)。“寮”有“小屋”义见于宋代·陆游《贫居》:“囊中如客路,屋窄似僧寮。”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1:“几间寮舍,半亚朱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诸城滨海处,有结寮捕鱼者。”(34)牛圈、猪圈,客家各地均说牛栏、猪栏,赣粤语同,今壮侗语多把“屋”或“家”称为“栏”,武鸣壮语ra:n2,剥隘壮语la:n2,三洞水语ra:n2,西双版纳傣语hən2,仫佬语ra:n2,泰语rωan2。汉·焦赣《易林·需之鼎》:“胶著木连,不出牛栏,斯享羔羊,家室相安。”晋·干宝《搜神记》卷18:“至晓,解金铃系其臂。使人随至家,都无女人,因逼猪栏中,见母猪臂有金铃。”宋·辛弃疾《鹧鸪天》词:“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35)水坝,客家多数地方说pi1(头),宜丰话pi1,今泰语fa:i1,侗南pi1。词形为“陂”,《广韵》平声支韵彼为切:“陂,泽障。”《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毛传:“陂,泽障也。”孔颖达疏:“泽陂谓泽畔障水之岸,以陂内有此二物,故举陂畔言之,二物非生于陂上也。”《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土人环石为陂,壅成巨潭,以灌山塍。”音义合。(36)指示代词“这”,客家一些地方如长汀说ni3,广州话ni1,今壮语nei,傣语ni。(37)否定词“不”,客家各地均说m2,广州话m2,漳州话m46,今北部壮语mi,南部壮语mi、mei,布依语mi,傣语bau、m,泰语mai、mi?,仫佬语Ч,临高话m,侗语mi、me,水语me,黎语杞方言vei。今词形多作“唔”,但本字不明。(38)结构助词“的”,客家各地均说ke56,广州话kε5,宜丰话kᴍ25,今壮语、布依语、京话都有助词ka:i5一词,表示领属关系,如壮、布依语“红的”说ka:i5(的)diЧ1(红),“你的”说ka:i5(的)mωЧ2(你)。词形为“个(崮)”,但《说文》、《广韵》并无此义。唐·韩愈《盆池五首》之一:“老翁真崮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南唐·李煜《一斛珠》:“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崮。”宋·辛弃疾《小重山·茉莉》:“略开些崮未多时,窗儿外,却早被人知。”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当日问官要打俺婆婆,我怕她年老受刑不起,因此咱认作药死公公,委实是屈招崮。”(39)(鞋子、衣物等)窄而紧,客家多数地方说kip8,广州话kip8,今北部壮语kap,南部壮语kap,ke:p,布依语jiap,傣语ip,泰语k‘ε:p,仫佬语Ca:p,水语?nap,毛难语ja:p,黎语bi:p,村话kεp,tsεp。(40)用手指搓捻,客家各地均说nun3(手指移动)或nian3(捻,手指不移动),广州话nin3,宜丰话nue114n3,今龙州壮语ne:n4,布依语nen3。(41)合伙,凑份子,客家各地多说kap7,广州话kap7B,宜丰话kᴍt78,今龙州壮语ka:p7,临高话kop7。词形为“佮”,《说文》人部:“佮,合也。”王筠例释:“是合佮义同音异。通力合作、合药及俗语合伙,皆佮之音义也。今无复用佮者。”《玉篇》人部:“佮,合取也。”《广韵》入声合韵古沓切:“佮,併佮,聚也。”音义合。(42)跨(过沟),客家多数地方说k‘iam56,广州话nam5,宜丰话k‘an6,今壮语?na:m、ja:m、ha:m、k‘a:m,布依语γa:m,傣语xa:m,泰语k‘a:m,黎语ha:m、hja:m,村话na:m。(43)由上而下地套(穿或戴),或一个套一个地叠起来,客家各地均说lap7,广州话lp7A,今连山小三江壮语说lap7。今广州话此字多写作“笠”,“笠”的本义和基本义为用竹篾等编的帽子,今客家话均说“笠女麻”,梅县音lep7。《说文》竹部:“笠,簦无柄也。”《玉篇》竹部:“笠,簦笠,以竹为也。”《广韵》入声缉韵力入切:“雨笠,本草呼破笠为败天公也。”引申指用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今客家话用竹篾编成的套在牛嘴上的套子称为“牛嘴lap7”,只是这“lap7”因词形不明,究竟是由名词“覆盖物”还是由动词“套”定型而来已无从考,因为客家话给牛嘴套上套子的动作也说“lap7”。“笠”又可指门闩,《广雅·释宫》:“笠,户牡也。”《管子·四时》:“三政曰:‘令禁扇去笠。’”今客家话一些地方用钌铞儿扣门的动作也说“lap7”,是否从名词引申而来?似有可能。(44)跺(脚),客家一些地方说tεm3,一些地方说teЧ5(顿),广州话tm6,漳州话tЧ5,宜丰话tue114n6,今壮语tam,侗语、水语tam,黎语tom,京话jəm。(45)捂(嘴巴),客家多数地方说εm1,广州话em3,宜丰话ᴍm3,今琼山临高话um3,标语am1。词形为“揞”,《方言》卷6:“揞、扌合丌扌丌合、错、摩,藏也。荆楚曰揞。”《广雅·释诂四》:“揞,藏也。”王念孙疏证:“揞,犹扌合丌扌丌合也。方俗语有侈敛耳。《广韵》:‘揞,手覆也。’覆亦藏也,今俗语犹谓手覆物为揞矣。”《广韵》上声感韵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家居装饰风格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
- 构建以服务功能为导向的绿色生态环境教育体系
-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投资潜力研究
- 现代化技术与医疗中心的高层建筑设计思考
- 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科学的应用研究
- Unit 5 We're family Period 3 (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部分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说课稿 浙科版选修1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四章 电磁感应 5 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1)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3-2
- 9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 26 手术台就是阵地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001
- 2025版茅台酒出口业务代理及销售合同模板4篇
- 2025年N1叉车司机考试试题(附答案)
- 《医院财务分析报告》课件
- 2024年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期末综合卷(含答案)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2025年初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全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钳工基本知识》课件
- 第八期:风电典型事故案例剖析(二)
- DB63T 2357-2024 危化品常压储罐安全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