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1页
第二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2页
第二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3页
第二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4页
第二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二、《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三、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

并制定了斯德哥尔摩行动计划。

宣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扼要叙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规定了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所采取的7个共同原则;第二部分阐述了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所采用的共同原则所申明的信念。就有关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污染防治、城市化、人口、资源、经济、环境责任及赔偿、核试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等一系列范围广泛的人类环境问题,从环境道德、环境战略、环境法则的不同角度,表明了与会者的“共同信念”。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

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低消耗高效益、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资源永续利用,粮食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保持相对平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

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前者(《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是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是为了保护地球永恒的活力和整体性,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关于国家和公众行为基本准则”的宣言。它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

后者(《21世纪议程》)则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它旨在建立21世纪世界各国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行动规则,为保障人类共同的未来提供一个全球性措施的战略框架。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第二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1、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我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作的较完整的定义: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主题,与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2)可持续发展包含了:A、一个中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B、两个基本要点:(a)发展必须受到制约(b)代际应保持公平B、两个基本要点:(a)发展必须受到制约:人类应坚持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但却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与投资,以耗竭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方式求得发展。(b)代际应保持公平: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尽是的发展与消费时,应同时承认和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和后代人的机会平等,所以,决不能剥夺或破坏后代人应当合理享有的发展与消费的权力。(3)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a)强调了发展的主题(b)显示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c)从伦理角度提出了公平的概念,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方面(d)要求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3、几种具体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着重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技术属性的定义(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即生态持续性。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或其他可再生资源。又指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真正的发展必须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发展环境。(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巴比尔)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普朗克和哈克)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组员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皮尔斯和沃福德)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科斯坦萨等人)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人类经济系统与更为动态的,但在正常条件下变动却很缓慢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关系。(4)着重于技术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可持续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环境退化的原因产生于经济活动,其解决的办法也必须依靠与经济过程。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次序发展强调发展使有限制条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1)从生态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是人类生态系统协调稳定的运行状态,包括:生态流的运行保持在一种稳定状态,既不睡时间推移而衰减;人类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运行状态,是一种可持续保持的无限永恒存在状态;可持续运行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功能、调节功能可以始终保持者提供资源和服务的潜力。(2)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分析:尽快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但经济发展不应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a)对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更新速度(b)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可更新替代物的开发速度(c)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包括累积量)不超过环境容量(最低安全标准)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即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此三者为一相互影响的综合体。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一)生产消费的三大原则:1、公平性原则:所谓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1)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2)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的纵向公平2、持续性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3、共同性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二)经济发展中的五大原则:1、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原则2、工业发展中的环境原则生态持续性工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改变传统模式把保护环境作为自身的内在要求,纳入其发展过程之中,而不是留给社会承担或留给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去处理。3、经济决策的环境原则4、商品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对成本核算和价格要求坚持资源有偿使用和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的环境原则5、银行贷款中的环境原则环境原则不但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成为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则。四、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标志: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者对立统一、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才是真正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良性的发展。五、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是科学技术能力、政府调控行为、社会公众参与三位一体复杂的系统工程。六、建立环境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问题上,必须建立一种环境与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1、自然生存的观点2、世代间伦理的观点3、地球整体的观点第二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节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自然资源的分类:1、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2、分类:(1)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a)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b)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2)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a)可更新商品性资源(b)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二、自然资源的特征:1、稀缺性:指发育于地球之中的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2、区域性:自然资源不是均匀地分布在任一空间范围,而是相对聚集于某一区域,且质量也显著不同。3、多用性:指各种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多种用途的可能性。4、整体性:指自然资源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历史经验表明,若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人类自身经济行为的约束,必须在生产部门提高生产效率,在消费部门改变消费模式,以达到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废物。资源资产问题、资源产权问题、资源价值问题、资源核算问题与资源产业问题,是资源经济研究与决策中的五个基本问题,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五个重要制约因素。

四、有关资源持续利用的两个概念

1、

最低安全标准(1)自然保护的最低安全标准:指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应高于某一临界值,从而使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如盗猎或盗伐)在经济上无利可图。(2)

最低安全标准具体规定:①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②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开发速度;③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2、代际公平假定当前决策的后果将影响好几代人的利益,那么,应该在各代人之间就上述后果进行公平的分配。最重要的是应该“保持资源基础完整无缺”。第二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补充——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建国以来五次环境保护会议1、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24字方针。2、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3年召开了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制订了:①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的战略方针。③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3、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9年召开了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努力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4、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年7月16日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①提出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大事来抓,动员全社会力量向环境污染发出总攻。②国务院作出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就环保工作提出了十大问题。③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5、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于2002年1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部署“十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会作重要讲话。

朱总理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地方,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要把认识真正统一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要让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决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生路’的事情。”“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又是扩大内需的投资重点之一。要明确重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推进重点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凡是新建和技改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务院关于建设项目必须实行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规定。当前,特别要注意防止出现新一轮的重复建设。要注意保护好城市和农村的饮用水源。决不允许再发生工厂污染江河、水库的事情。”

朱总理着重指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保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努力开创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二、为什么要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人口问题的历史教训在1980年之前,不进行计划生育造成人口失控,造成三次人口增殖高峰:第一次1953~1958年;第二次1962~1965年,平均增长1500万/a,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澳大利亚;第三次1986~1990年,净增2.5亿,接近欧洲人口的两倍,造成如下恶果:①就业缺口,每年增加1000万人以上;②人均消费维持低水平,1993年粮食增产达45644万吨,人口增至118517万人,人均粮食385kg/人,与1990年相比下降5kg/人。1994年粮食产量44460万吨,低于1993年,人口增至12亿,人均粮食下降到不足380kg/人;③人增地减,粮食紧张的格局仍在继续;④资金积累受到限制;⑤文化沙漠在扩张,每十人中有一文盲、半文盲;⑥生态负荷接近边际负荷,生态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人口过多使我国各项人均指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保护环境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人口过多、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过度开采资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生态平衡失调。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每年水土流失表土50亿吨,相当于每年从全国耕地上刮走1cm厚的表土,相当于每年损失4000t化肥,折合经济损失100多亿元。而靠自然力土地增厚1cm约需200~300年。耕地有机质含量降低,平均不足1.5%。其中1万ha(15万亩)农田不足0.5%,中低产田由原来占耕地2/3,上升到4/5。3、保护人民健康,满足人民需要工业污染严重,疑难怪病相继出现,恶性肿瘤病致死人数增加,与环境污染加剧直接相关。4、为了子孙后代制止环境恶化而导致人类素质的退化。国策是治国之策、立国之策。各级政府、全国的公民都有责任在自己的工作和各项活动中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中国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制定和正在进行的重大研究项目主要有:1、制定指导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2、制定关于环境保护战略的政策性文件——中国环境保护战略;3、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具体方案——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4、全国环境保护10年纲要——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1991~2000年);5、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6、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7、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制定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问题与对策;8、专项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国林业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9、指导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10、“九五”期间,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实施的两项重大举措——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国家重点进行“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控制区和SO2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的污染控制工程(33211工程);11、对特殊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区(三区)进行重点生态保护以确保国家环境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2、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目前正在立项进行的有“江西省山江湖工程”(井冈山、赣江、鄱阳湖工程)、“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等项目的研究。《中国21世纪议程》

全球《21世纪议程》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等环境保护纲领性文件。全球《21世纪议程》是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类活动计划。是参加大会的103个国家和地区各国首脑达成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提供了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准则。全球《21世纪议程》是一部长篇文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困、改变消费方式、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第二部分:资源保护与管理包括保护大气层、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式、禁止砍伐森林、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山区发展、促进可持续性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保护海洋,包括封闭和半封闭沿海区,保护和合理利用与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淡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与利用、有毒化学品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包括防止在国际上非法贩运有毒废料和危险废料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对放射性废料实行安全和环境无害化管理。第三部分:加强社会群体在全球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包括采取全球性行动促进妇女的发展、青年和儿童参与可持续发展、确认和加强土著人民及其社会的作用、加强非政府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者的作用,支持《21世纪议程》的地方当局的倡议、加强工人及工会的作用、加强工商界的作用、加强科学和技术界的作用、加强农民的作用等。第四部分:实施手段包括资金问题、环境无害化和安全化技术转让、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国际体制安排、完善国际法律文书及情报、国际决策机构的作用等。《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1994年3月25日我国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白皮书》,制订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环境目标和主要对策。《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1章序言第2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第3章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经济政策第4章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与实施第5章费用与资金机制第6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第7章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服务第8章消除贫困第9章卫生与健康第10章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第11章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第12章工业与交通通讯业的发展第13章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第14章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15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第16章荒漠化防治第17章防灾减灾第18章保护大气层第19章固体废物的无害化管理第20章团体及公众参与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