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东、中、西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效益分析_第1页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东、中、西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效益分析_第2页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东、中、西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效益分析_第3页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东、中、西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效益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东、中、西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效益分析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情况产业结构是经济中工业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发展因素是制约产业结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不同的产业结构状况和演进程度都会使国民经济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互联互动特征已成为产业结构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不断有低级向高级演进,从而推动着区域经济的不断进步。区域产业结构又是总体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取决于区域主导专门化产业的演进,主导产业的演进则由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中国国土面积较大,并且各个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较大。因此,本文将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十二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九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十个省份。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各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结构条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选择。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定量化的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产生的效益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而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大致分析出各产业变动对经济的贡献。二、产业结构变动效益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的,后由邓恩与胡佛在应用中对其做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学术界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该分析方法是以整个研究区域作为参照系,将区域经济增长分为份额分量和总偏离量两大部分,而总偏离量又包括产业结构偏离量和区位偏离量。即:区域经济增长=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量+区位偏离量。用于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以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由偏离——份额分析法公式可推出:区域总偏离量=区域经济增长额—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量+区位偏离量,因此,本文通过总偏离量来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效益。以一定时期内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基础,分别测算出各区域按照全国GDP增长率形成的假定份额,再将各区域实际增长额同这一假定份额进行比较。其差额即是各区域相对全国平均水平产生的总偏离量,而这种总偏离量是由区域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形成的。本文主要对各区域的三次产业的总偏离量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各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以确定各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原则。区域总偏离量(N),若某一区域各产业总的实际增长额大于该区域各产业按照全国GDP增长率增长形成的假定份额,则该区域总偏离值为正,反之为负。用总偏离值与该区域基期水平相比,即得到总偏离率。区域总偏离值和总偏离率越大,说明区域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公式为:其中:Nj——j区域总偏离量;E——全国GDP;R——考察期全国GDP增长率;eij——j区域第i产业的产值;rij——考察期j区域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o——基期;影响区域总偏离量的因素之一是产业结构偏离量(P)。产业结构偏离量是某一区域第i产业按照全国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产值与按照全国GDP增长率计算的产值之差。说明若该区域产业结构中,成长型产业或经济效益较好产业占主导地位并发展较快,则该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值和偏离率为正,反之为负。产业结构偏离量能反映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当产业正在调整之中,新型产业的效益尚未发挥出来时,也可能表现出偏离值或偏离率过小或为负,此时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具体分析。其公式为:其中:Pj——j区域产业结构偏离量;Ei——全国第i产业的产值;Ri——考察期全国第i产业的增长率。产生区域总偏离的另一因素是区位偏离量(D)。区位偏离量是某一区域第i产业按照其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产值与按照全国同一产业增长率所计算的产值之差。该偏离量可反映某一区域第i产业与全国第i产业的平均水平相比是否具有区位竞争优势。若区域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条件较好,那么区位偏离值与偏离率为正,反之为负。其公式为:其中:Dj——j区域区位偏离量。三、关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偏重情况本文选取2001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作为原始数据,以2000年为基期、2007年为报告期。为了剔除不同核算期价格变化的影响,本文对原始数据运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即利用价格指数缩减现价增加值得到不变价。将处理过的数据分别代入总偏离量、产业结构偏离量和区位偏离量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偏离份额分量,结果见表1。从偏离——份额分析结果中可明显看出,进入21世纪后全国的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上均处于优势地位,而中部和西部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区位上都处于劣势。从总体上而言,在全国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0年~2007年,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量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从总偏离量上看,东部地区的总偏离量为5,653.65,总偏离率为10.8%。即东部地区的假定份额远小于东部地区的实际增长量,且东部地区的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8%。可见,东部地区不论在改革开放伊始还是在21世纪初期其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发展速度。而中部、西部地区的总偏离量和总偏离率均为负值,即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实际增长量均小于这两大区域的假定份额,说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全国经济增长的带动,是全国经济发展效应作用的结果。从产业结构偏离量上看,东部地区为正偏离,中部和西部地区为负偏离。产业结构偏离量为负值不能完全肯定就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恶化或产业结构高度下降。由于参照标准是全国平均水平,从全国及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来看并没有恶化趋势。中部和西部之所以出现产业结构负偏离,是因为这两大区域产业结构提升速度远不及东部地区,故而造成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其应达到的产业结构水平有不小的差距。另外,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国家将发展的重点偏向了中部和西部,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两型社会的构建,促使东部和西部产业结构都有较大的调整,但产业结构调整效益在短期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从区位偏离量上看,东部仍然为正向偏离,即东部的区位发展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而中部和西部与东部相比,其区域综合竞争力较弱、发展条件较差。因此,处于区位不利或竞争力较弱的中部和西部其区位偏离量和偏离率均为负值。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各偏离分量来看,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第一产业的总偏离量均远小于第二、三产业的总偏离量,而第二产业的总偏离量又大于第三产业,但各区域二、三产业的总偏离量相差不大,已基本符合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一产业缩减、第三产业扩张的特征。但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三产>二产>一产的模式,说明中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从第一产业来看,各区域结构偏离量均为负值,总偏离分量亦为负。说明各区域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层次低下,结构因素对地区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区位偏离量为正且最大,而东部第一产业的区位偏离量为负,说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比东部有竞争力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中部和西部地域广阔且中部以平原为主,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从第二产业来看,东部地区的结构分量和区位竞争力分量都为正且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第二产业的结构分量上三大区域均为正向偏离,可见全国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还较为合理。而在第二产业的区位竞争力分量上东部为正,中部和西部却都为负,这说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的发展与东部相比还不具有竞争力。对东部地区的经济来说,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中部和西部第二产业的竞争力有待提高。从第三产业来看,东部地区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均表现的强有力,总偏离量也在三大区域之首。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结构分量均为正,而中部和西部的区位分量为负,说明其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不足,可见中部和西部在发展第三产业上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四、以区域分工工作的重要性,促进沿海与沿海地区的优势互补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偏离量和区位偏离量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从而使它的总偏离率达到了10.8%。东部地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产业的发展与中部和西部地区相比缺少竞争力,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却具有明显的竞争力。这主要是因为东部沿海城市具有较为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且自古以来其各方面发展就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随着东部的快速发展,其农业人口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也是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符合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中部和西部地区均与东部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增长较缓慢,主要依赖全国经济增长的带动,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