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太郎故事日本室杉时期的故事_第1页
桃太郎故事日本室杉时期的故事_第2页
桃太郎故事日本室杉时期的故事_第3页
桃太郎故事日本室杉时期的故事_第4页
桃太郎故事日本室杉时期的故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太郎故事日本室杉时期的故事

流行故事是对民族古代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审美意识和文化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由于童话故事最早的传播是以民间口头传说为主,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有人根据自身的体验和当时讲述故事的场景而增减某些内容,所以,一个古老的童话故事往往是传说者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民间故事的传承中,除了故事的框架保持基本不变之外,其内容和叙述形式以及故事所述的母题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人们思想感情和社会习惯势力参与的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民间童话故事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童话故事,都因了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在社会的转型期而被不断地加工,甚至改写。人们根据时代的需要,用虚幻和虚构的形式将统治者的意志或者是一种“集体情绪”注入到民间童话故事中,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去构想未来并作艺术的描绘。日本著名童话故事“桃太郎”叙述母题的演变和不断地被改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一、桃太郎故事的基本架构日本有五大童话,在民间是家喻户晓、广为人知的,它们是:《桃太郎》、《咔吱咔吱山》、《猿蟹合战》、《切舌雀》、《开花爷爷》,其中,《桃太郎》的故事,据日本五大童话之首。桃太郎是一个超越时空而活在日本人内心的一个特殊人物。据考证,“桃太郎的故事”大约出现在日本的室町时代(1392-1573),当时的内容与近代有所不同。在日本,桃太郎的故乡有多种说法,在各地的桃太郎故乡中,呼声最高的当属冈山市。冈山市不仅是著名的桃子的产地,1960年还树立了一尊桃太郎的铜像,更为重要是当地人都认为吉备津神社里供奉的大和朝廷时代的武将吉备津彦命就是桃太郎的原型。当然,日本爱知县的犬山市也是有名的桃太郎的故乡之一,犬山市至今还保有桃太郎的神社。每年5月5日,神社都要举行桃太郎节以祝福男孩子们健康成长。我们以日本民俗学家关敬吾先生编的关于桃太郎故事为原型,先了解一下桃太郎故事原生态意义上的基本架构。以下是“桃太郎”故事梗概:1古时候,有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膝下无子。一天,老奶奶到河边洗衣服,把一个从上游漂来的大桃子捡回家。老爷爷从山上打柴回家后,老奶奶把大桃子切给老爷爷吃,一切,桃子“啪嚓”一声裂开了,生出一个哇哇叫着的可爱的男孩子。老爷爷和老奶奶惊奇万分的说:“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他们高兴极了。孩子是桃子里生出来的,所以他们就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桃太郎。老爷爷和老奶奶把桃太郎抚养起来,桃太郎是吃一口长一节,吃两口长两节,很快就长成一个力气过人、教一会十的聪明伶俐的孩子。一天,桃太郎来到双亲前说:“爹呀!妈呀!我已经长大了,我要去鬼岛扫荡魔鬼,请给我准备些日本最好吃的黄米团子吧!”父母劝不住,只好应允。于是,父母给桃太郎作了最好吃的黄米团子,给他戴上缠头,穿上新裙裤,带上腰刀,拿着日本最威武的旗子,出发了。路上,桃太郎用黄米团子先后将狗、猴子和野鸡招为部下,自己做大将,一起去征讨鬼岛。到了鬼岛,桃太郎大喝一声:“老子就是日本最厉害的桃太郎,来鬼岛征讨你们这些恶鬼!”山里的大鬼正在大摆酒宴,听说桃太郎来了,不以为然。于是,一起向桃太郎他们四个扑来。桃太郎他们,因为都吃了日本最好吃的黄米团子,能抵得住千军万马,魔鬼们都败下阵去了。领头的大将黑鬼被桃太郎打得眼泪直流,请求饶命,说从此不再做恶,并愿意献出所有的宝贝。桃太郎将宝贝装上车,叫狗、猴子和野鸡拉着,凯旋而归。老爷爷和老奶奶非常高兴,把桃太郎夸奖了一番。这桩事让天子知道后,赐给他们许多赏物,老爷爷和老奶奶从此安度晚年。以上“桃太郎”故事包含着这样几个基本要素:一是从桃子里出生的桃太郎使得老爷爷和老奶奶晚年得子;二是桃太郎长大后,不惧艰险,主动要求到鬼岛征讨恶鬼;三是父母做的日本最好的黄米团子使得桃太郎变成了“日本最厉害的桃太郎”,并收编了狗、猴子和野鸡,取得讨伐鬼岛的胜利;四是故事结局,桃太郎得到天子的奖赏,使得父母安度晚年。关于故事结局,还有一说是,桃太郎成为打鬼英雄,并娶了县太爷的女儿,和父母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二、“桃太郎”的原型文化(一)日本桃太郎故事的原型关于桃太郎故事的原型,据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的著名论文《桃太郎的诞生》认为,该故事的主题就是主人公的异乎寻常的出生。他认为,从漂流而来的桃中出来,或是由吃了桃子的老夫妇生出来神童这一情节,乃是该故事的主要母题。同时,他认为,小神童的这种异乎寻常的出生,只存在于信仰者居住的范围之中,也才由此诞生了桃太郎的故事,至于以后的各种变化,只不过是单纯地成长乃至衰老而已。无独有偶的是,我国土家族的一则民间传说与日本桃太郎的故事有些相似。2传说土家族远祖婆不能生育,他吃了河里飘来的八个桃子和一朵桃花,就生下了八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后繁衍成了土家族。有人推测,日本民族起源说中的“照葉林文化”、“高床式住宅”,就源于中国云南省的阔叶林文化及竹楼文化。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那么,中国土家族的这个传说就是日本桃太郎故事的原型。之所以选择桃子,一是因为桃树结实累累,具有多产的意喻;二是桃文化中的“女阴崇拜”具有性的意义;三是桃枝、桃木是吉祥之物,具有辟邪的作用。因此,桃太郎故事的原始母题是在于生育,具有祈福多子的意义。日本犬山市流传的桃太郎的故事,开始就讲了老爷爷老奶奶膝下无子,相依为命,祈求上天赐予孩子的愿望,并将从桃子里生出的桃太郎为神赐的孩子。而从桃太郎故事由“回春说”向“果生说”转变这一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关于“桃太郎”的出生方式,基本有两种,即“回春说”和“果生说”。所谓“回春型”,即老奶奶将河里漂来的桃子带回家后,与老爷爷一起吃下去,两人都返老还春,然后生下了桃太郎。而“果生型”,即老奶奶将桃子切开时,从桃子里跳出一个小男孩———桃太郎。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泷泽马琴在《燕石杂志》介绍“桃太郎”时,采用的是“果生说”。但他在注中介绍说“或云,老婆婆得二桃实携带回家,夫妇俩把它吃掉后忽地年轻。一夜之间怀孕,生一男孩,因取名桃太郎。”日本民俗研究专家指出,在江户时代前期的文献中,桃太郎的出生多为“回春说”,而明治以后采集到的口传故事中绝大多数则是“果生说”。据滑川道夫分析,明治之后,桃太郎的出生形式之所以出现由“回春说”向“果生说”转变这种现象,主要是为了适应故事的对象开始由成年人向儿童的转变,考虑了面对儿童的教育作用。3在传统社会中,向未谙世事的孩子讲解如何生育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即使讲了,小孩也很难理解男女两性结合而生育的过程。现实是儿童不喜欢抽象的观念,他们需要故事。柳田国男指出,“不管在多久以前,孩子们总是央求大人讲故事的”,大人“从许许多多故事中选那些适合于孩子们的内容,而他们在选择时与其说注重故事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孩子,倒不如说注重采用哪些是孩子们理解的东西。”4所以,面对儿童,关于桃太郎出生的细节交代得越简单、越生动、越具有幻想色彩越好,而最好的且富有诗意的方式莫过于让桃太郎直接从桃子里蹦出来。当然,从日本民俗关于“桃子”是“女阴”的象征这一隐喻来看,“果生说”仍然交代了生育的真正含义。世界各民族的父母亲在回答孩子提问“我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乎是一致的避开两性交合的生育过程,“环顾左右而言他”,如,从街上抱回来的;从天上掉下来的;从水里捞出来的;从树上捡回来的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等等。(二)日本传统的桃驱液压习俗古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于自然界产生的许多现象总是迷惑不解,于是日本人宁愿相信世间有“鬼”的存在。“鬼”对人来说,虽言之有物,但视之无形。因此,人们深信“鬼”具有超自然的邪恶力量,能给人间带来灾难。所以,有人认为,桃太郎到鬼岛征讨魔鬼的故事,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曲折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驱傩”仪式。据说,日本庆云二年(公元705年),爆发疫病,死了不少人,在去日“秦人”、“汉人”的建议下,日本天皇自庆云三年(公元706年)开始模仿中国周礼和《后汉书·礼仪志》的描述,在每年的腊月于宫廷内举行大傩仪式,以达驱鬼逐疫之目的。“从镰仓时代开始,宫廷的大傩仪式日渐衰亡,但是,民间的大傩活动以寺院为中心,依然盛况不减。”而且,“日本的以桃禳灾辟邪的习俗由来已久。记纪神话中就有伊邪那歧命被其妻伊邪那美命追至黄泉的边界比良坡,伊邪那歧命从坡下的桃树上摘下三个桃子,等黄泉军追到时,向他们打去,黄泉军便逃了回去的神话。”5伊邪那歧命男神由桃子所救,从而摆脱危机,便赐桃子为“大神实命”之神名,同时,拜托他,今后如果世上的人们遭遇我这样的苦难时,要帮助他们。其后,那桃子就转生为桃太郎,专治那些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恶鬼,从而演化出日本的系列传说。所以,产生于室町时代(1392-1573)的桃太郎由桃而生,又征讨鬼岛大获全胜,故事与日本传统以桃驱傩风俗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从“大傩”习俗在日本的流传来看,挽桃弓射苇箭以驱鬼,已与日本人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所以,作为桃之精灵的桃太郎去讨伐鬼岛上的鬼魅,无疑是传统驱鬼逐疫“大傩”民俗活动在童话故事中的具体反映。(三)日本的元服制度和故事情境桃太郎作为生育崇拜故事,其寓意寄托了成年人以桃禳灾避邪,祈求安产、多子的美好愿望,同时,包含着“女阴崇拜”习俗。当这个故事由成年人讲给孩童听的时候,生育的意义就被淡化了。故事的母题也就由生育的意义转移到针对少年儿童成长教育上了。桃太郎故事中,桃太郎长到十几岁时就要求去鬼岛打鬼,正符合日本人关于儿童成长的传统习俗。古时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上层社会的男子要经过行始和宫参(即开始走路和参拜神宫)、颈据(使颈部安定)、真菜始(鱼味始)(即尝菜和鱼味)、着棉、发置、发曾木、着袴、带直等仪式,之后就是元服(冠礼)。贵族只有元服之后才能叙位、任官,步入官场,所以,天皇元服一般在12-14岁,贵族一般在12岁。武士家的孩子要经过三岁“发置”、五岁“着袴”、九岁“裈初”等仪式,约到13-15岁左右举行“元服(冠礼)”之后就可以去闯荡世界了。而庶民家中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要举办庆祝仪式,一般是男女都在三岁那年举行“发置”仪式,男孩五岁“着袴”,女孩七岁“带解”,经历了这些之后,到了十一、二岁就该外出打工去了。6所以,故事中桃太郎要求去打鬼的年龄正好是日本人认为孩子已经成熟的年龄。这就从侧面告知孩子们该出门独立做事了。年幼就出门做事,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于是就把人们想象当中的“来无影去无踪的恶鬼”作为锻炼成长的对象。同时,日本人一向崇拜微型英雄,于是,桃太郎就被塑造成以小胜大、尚武好斗的典型。“魔鬼”在桃太郎故事中,可以理解为日本儿童成年礼中必然经历的困难的具象化。而战胜困难意味着成长的完成。桃太郎讨伐鬼岛时带领的几个部下(狗、猴、鸡)则体现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传统朴素的集体主义意识。故事结局体现了人们对人生奋斗的美好愿望———得到天子的奖赏或者是“英雄加美女”。故事中的桃太郎不仅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而成为英雄,同时还受到天子的奖赏(另一说法是娶了县官的千金而成家立业、光宗耀祖),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三、桃太郎故事与战争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社会的剧烈变动时期,出于政治形势的需要,民间传说或童话故事,往往成为统治者贯彻统治意志的工具。柳田国男认为:“国家虽然古老,如果政治动荡、政局总是不稳时,尽管人们本身对传说所抱的态度如故,传说的内容还是要起变化的。就是说国家机关的统治政策变了,传说等等也不能不变。”7历史在变化,传说故事也在变化。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曾有一个“传说第二次改革(合理化)运动。”当时,“一方面,性急的人把古来的言传、包括老人们讲的故事,也一律视为陈旧的腐朽的东西,主张应予取缔;另一方面,设法想把传说保留下去的人,则又千方百计,东拆西补,开始搞起了补遗修缮的工作。把漏洞补起来,润之以新词,把信不下去的部分,剔除,润之以新的色彩。”8总之,就是把传说修改得更加可信,以使这些传说故事流传起来更加顺利。而这些修改过程,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打上时代的烙印。在传说故事的演变过程中,为了延续传承的需要,出现微小的增减应是允许的,也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在传说故事中揉进正史的东西,或者确实出现了结果很坏的东西,传说故事自身就出现了异化现象,原本的意义就被现实曲解了。“桃太郎”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在日本历史上曾被几经改编,先后几次风靡日本。当桃太郎被社会政治历史的车轮辗过并被抽走原始的象征意义之后,可爱的桃太郎就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江户后期泷泽马琴的“桃太郎”是一个取宝的小英雄。自明治初年收入小学国定国语教科书中始,到明治20年代,“桃太郎”就变成一个“惩罚恶鬼”的大英雄。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近代史上,“桃太郎故事”多次被选入日本的教科书,用以作为煽动日本人发动对外战争、鼓舞士气的工具。可以说,“桃太郎故事”的每次流行都与战争有关。因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意识的形成,需要历史文化和现实舆论的支撑,所以,改编历史事实甚至改编人们喜闻乐道的童话故事,就成为一种迫切现实需要。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