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思维与音乐审美的合和模式_第1页
论传统思维与音乐审美的合和模式_第2页
论传统思维与音乐审美的合和模式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传统思维与音乐审美的合和模式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在他们的产生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艺术,自它诞生以来,就同人类自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从混沌到自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当人类尚在混沌中,有许多现象无法证实时,他们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和神,而当人类已经开始自学后,他们就努力去探索自身存在的一切规律。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强调在理论上将矛盾双方的关系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在对立中寻找平衡,造就艺术。一、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在总体上仍保持以体验和思辨为主的审美思维在人类审美发生的早期,审美思维的特点是“美”与“善”的同一性,这表现在古希腊时期的朴素辩证法上,即以美和善的和谐统一作为最高审美追求。19世纪末以前的中国,思维方式基本与之相对应。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的“礼乐思想”,老子崇尚的朴素自然、追求中和、提倡创新,庄子认为的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等思想,都是用“乐”(情感)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谐和发展的思想。两汉以后,虽有音乐对人的感情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心境,音乐所唤起的情感体验实际上是乐者自身的,音乐并不表现人的情感而只能触发人的情感等思想的再现,但在总体上依然是“文以载道”的思想占主流。宋代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禅宗的哲学思想与道家一致,同时讲究“真空”、“妙有”才是无中之有,二者互相渗透。,禅宗以“庄严”和“妙”为美,讲体验,讲境界。受其影响,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从意旬论转向境论,在艺术中则表现为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的统一,其影响甚广,如对中国传统的古琴音乐创作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明清以后,“见景生情,……诉心中之不平,……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咬牙切齿,砍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世总为情,情生为歌”等感情美学思想的出现,一时成为当时审美追求的主流,与古代平衡、谐和的审美传统相对峙。但是,中国传统审美思维在总体的审美追求上,依然保持以体验和思辨为主的审美思维方式。这样一来,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尚和”是一种基本的、贯彻始终的美学追求,这种审美思维方式和中华民族兼容并举的优良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处在一种独特的“合和”思维模式中。它表现为:对理性美学的追求中包含着感情美学的因素。真善美是既对立而又相互渗透为一体的,而不是相互克制和互不相容的。是一种“尚和”的美学法则。例如,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就形成了一种奔放与含蓄相互统一的艺术特色。奔放,是“激情”在歌唱中的艺术升华;含蓄来源与生活,升华为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表达激情的民族化、艺术化方式。戏曲艺术的声情是遵循“言之不足而歌咏之”的艺术创作规律,其言其志,都是剧中人物主观世界的表现,其所以形之于歌咏,是由于激情奔放,言之不足。此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形象化。在这里,对象和主题,都已融入到性格化、典型化的审美境界中了。二、合和思维:一种自由的自然地理在本质上看,“合和”思维是将人和自然、社会联系起来,将人类的道德、情感和外在的自然联系起来,使主体与客体通过各种途径达到合和统一,从而将自然人情化了,并赋予其人类的理性和情感色彩。它从根本上强调自然性的合一,道德性的合一,情感性的合一。这样一种合的关系,很显然具有审美意义。中国传统的“合和”思维是一种纯粹自由的心理状态,它通过道德、功利的合一而从情感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彻底交融。只有达到合和的境界,人才能自由地把握自然规律,只有这样一种主客体全和的自由境界,才是一种纯的审美境界。合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在审美上的合和化一。它所追求的目标是通过有形有限的艺术音乐达到无形无限的自然音乐: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正如王阳明在其艺术哲学中所表述的那样,“乐”是一种本身的、亦即理想的存在境界。“乐”作为个体生命的最高实现,是感悟与理性,自我与世界的同一。作为理想的存在境界,“乐”是以天地精神为核心的生命意识的呈现,它的对象是大象无形的天地境界或宇宙生命。在这个境界中,乐的真义就是人我内外,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无限生意中的“与物无对”。至乐而非乐,在形有限的艺术音乐的意义不是它的孑然独立的完美,而是能使音乐进入无限生意的天地境界中。三、和天之情,和神之情众所周知,《庄子》是从道家指向自然立场,《乐记》是从儒家指向人伦立场的。《庄子》宗旨是“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其音乐思想是“太和”(神会无方)。《乐记》宗旨是,“反情以和以志,广乐以成其教”,其音乐思想是“中和”(神人以和)。二者一主人伦,一尚自然;一以乐寻欲,求通于和静,一任性无为,求归于虚寂。这二者如何统一呢?其实,儒家主张以乐节情,在人伦调和的基础上与天地同和;道家主张以乐逸情,荡涤尘俗而与天地同奏。以乐(乐教)和同于天地,是儒道的共同旨归一一因为人伦与自然是人类存在不可割弃其一的两极。“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声音无情,实际上是以“和”同于“情”,“情”归于“和”。并非是音乐不能感人情,但是,感人情是音乐的本义,音乐的本义是陶冶人心,净化情感,使之归于天地之情——无情而莫大之情——和。这就把儒家的“中和”观念融入道家的“太和”之中。以天地为心,以寻常人生为乐。乐以和为本,和以同于天地为大和。即,以意为重,乐不在管弦的音声;意在弦外,得意于弦外天地相合;至乐无乐,为乐之功当归于自我与天地生命的神气化合。总之,逸放心神而合于天地之和,大乐与天地同和,乃儒道两家文化阴阳相和,互济互补而成天地一体之仁的最佳汇合。而儒道两家乐论的殊途同归不正是在“合和”这一思维模式下的最好体现吗!因此,合和思维不是二元对立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