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临床疗效比较_第1页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临床疗效比较_第2页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临床疗效比较_第3页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临床疗效比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体瘤是指以仙女骨尾间关节间隙为特征的慢性皱纹或囊肿,临床上罕见。近年来我国藏毛窦发病率明显上升。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施行藏毛窦手术43例,对其采用了4种手术方法治疗,现将其方法及结果进行总结回顾,旨在探讨不同处理方法的适应证和临床意义。1数据和方法1.1手术方式及分组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肛肠科收治43例藏毛窦患者,所有患者术前临床表现为骶尾部反复发作伴溢脓的窦道,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藏毛窦。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其中藏毛窦切除+切口开放术4例(切口开放组)、藏毛窦切除+切口直接缝合术7例(直接缝合组)、藏毛窦切除+切口袋形缝合术19例(袋形缝合组)、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13例(皮瓣转移组)。4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1.2窦道、红间组织的切除患者均采用硬腰联合麻醉,取俯卧折刀位,宽橡皮胶布充分暴露臀沟,术中沿窦道注入亚甲蓝,用钝头探针探清窦道走行、数目及范围后,取纵向梭行切口,沿探针切开窦道皮肤、皮下组织及部分脂肪组织,深至浅筋膜层,充分切除蓝染坏死组织,勿伤及骶尾韧带,术中电凝仔细止血。1.2.1切口开组手术按上述方法切开后,填入油纱条。术后常规抗炎治疗,创面每日碘伏换药1次。1.2.3组织覆盖而形成的v形面按上述方法切除病灶后,根据创面深浅用3-0可吸收薇乔线将创面底部与皮肤边缘间断缝合,使切口成“V”形,形成袋状(图1),创面用甲硝唑纱布覆盖。术后处理同切口开放组。1.2.4患者术后局部预防术前用画笔确定好菱形切口及转移的皮瓣(图2)。沿设定的手术切除线做菱形切口,切除藏毛窦,深至浅筋膜层,沿预设计的皮瓣线游离皮瓣(图3),仔细止血。在骶尾部放置引流管(图4),用3-0可吸收薇乔线将菱形皮瓣四角缝合,皮内缝合菱形皮瓣,再间断将皮肤及皮下脂肪全层缝合。创面放置VSD接负压吸引,3~5d后拆除。术后常规抗炎治疗,拆除VSD后创面换药同前组。4组患者出院标准为局部炎症可控,无明显渗出及水肿,疼痛不需用止痛药,无其他并发症;切口愈合后随访半年,愈合标准为切口愈合,无裂开,无感染等表现。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ue0af±s)表示,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0.05。2手术并发症的比较43例患者均手术治愈。4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皮瓣转移组明显短于其他3组(P<0.05),直接缝合组和袋形缝合组均明显短于切口开放组(P<0.05),直接缝合组与袋形缝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术后并发症比较:直接缝合组有2例患者切口部分裂开,2例患者因切口感染行部分拆开;皮瓣转移组1例患者术后切口渗血行拆开部分引流,1例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其余2组没有发生并发症。3讨论3.1患者发病机制骶尾部藏毛窦又称骶尾部囊肿、潜毛窦等。1830年由Mayo首先描述,1880年Hodges将其正式命名为藏毛窦。本病发病机制有先天胚胎发育异常和后天获得性学说。先天性学说认为,藏毛窦是先天性上皮的残留或先天性皮肤凹陷所致,其内的毛发解释为内陷的上皮存在毛囊的缘故;后天获得性学说认为,是由于臀部反复的扭动摩擦,导致体毛逐渐刺入皮肤,形成一个负压状态的短管道,当毛发脱落即被吸入短管道,聚集于皮下脂肪层内形成“异物”,一旦有细菌感染,即形成慢性感染或脓肿。3.2藏毛窦的手术方法藏毛窦确诊后,多需经手术治疗。文献报道,藏毛窦复发率为6.7%~10.4%。本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后痊愈,考虑可能与病例数少及我们在术中将窦道完整切除有关,提示窦道的完整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藏毛窦的手术方法大致分为4种:单纯藏毛窦切除术(切口开放)、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藏毛窦切除+直接缝合和藏毛窦切除+皮瓣转移。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手术方法的主要适应证及主要的并发症。3.2.1大、愈合时间长该术式主要适用于急性期,其优点是引流通畅,不易继发感染,复发率低;缺点是创面较大,愈合时间长,有文献报道达3~6个月。本组总结的4例单纯藏毛窦切除(切口开放术)患者术后愈合时间明显长于其他手术方式者,未出现其他并发症,且愈合后易形成大面积的瘢痕,存在骶尾部不适感。因此,藏毛窦术前应尽量控制感染,为切口闭合创造条件。3.2.2无并发症的患者该术式主要适用于病变范围小的藏毛窦,窦道切除后张力较小者,手术整块完全切除病变组织,切除后分层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本法若无并发症,愈合时间短且局部疤痕少,但是由于坐和站立活动可产生持续张力,切口裂开的可能性较大,同时易并发感染,因此应把握好适应证。本组总结的7例直接缝合的患者2例切口部分裂开,2例切口感染后将切口拆开部分引流,一旦切口裂开或因感染拆开后愈合时间将显著延长,但较切口完全开放者相比仍具有明显优势。3.2.3缝合前后宫腔内粘连的特点该术式将窦道完整切除,将创缘皮肤与创面深部组织间断缝合。此术式操作简单,在保证病灶彻底切除的情况下,袋形缝合横向缩窄了创面,纵向降低了创面深度,从而缩短了愈合时间;同时缝合后创面介于完全开放与完全闭合之间,引流通畅,减少了直接缝合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本组总结的19例行袋形缝合的患者术后愈合时间中等,关键优势在于术后并发症少,创口边缘与深部组织缝合,创面缩小变浅后愈合时间与切口完全开放相比明显缩短,切口处于半开放状态,引流通畅,与直接缝合相比,术后感染几率大大减少。3.2.4大力切除侧脑损伤,结果两感感染该术式通过皮瓣转移来覆盖窦道切除后的裸露区域,窦道切除范围较大,游离的皮瓣也大,适用于病变范围广或术后复发的患者,窦道广泛切除后,直接缝合困难,袋形缝合亦会留下较大疤痕。此术式优点为病变组织切除范围最大,通过转移皮瓣缝合创面,缝合张力较小,一期愈合率高;此外,虽术中游离创面大,但一期缝合创面后,避免术后开放创面对患者的心理创伤。此术式缺点为术中游离范围广,损伤较大;其次对皮瓣设计要求高,一旦设计不理想,术后容易导致切口裂开及皮瓣坏死。本组总结的13例行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的患者,术前设计好菱形切口及转移皮瓣,术毕予VSD接负压吸引,不易产生皮下积液而出现感染,但其费用昂贵。有1例患者术后皮下渗血,负压吸引后积血较多,停止负压吸引后拆开部分创面引流;另1例患者缝合创面周围发生张力性水泡,未予特殊处理,2d后自行消退,与缝合张力大有一定关系,可适当多地游离皮瓣以减小张力。13例患者中12例达到一期愈合,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综上所述,为了达到彻底治愈藏毛窦,减少其复发,藏毛窦窦道完整切除是关键。感染较重者应先控制感染,可以行切开引流和抗炎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择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