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语的语音特点
广东方言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和广东省。相比其他方言,粤方言的语音与普通话相差很大,其他方言区的人一般很难听懂。对于粤方言的语音特点,前修时贤多有讨论,一般认为其声母特点主要有:古见母字不分开合口今读塞音k,古溪母字今有读擦音h、f的现象,古疑母洪音今读鼻音ŋ,古日母今多腭化为j;韵母特点主要有长短元音a和r的对立,有完整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声调特点主要包括声调有8-9个,阴入调多上下两分。粤方言这些较为独特的语音特点,导致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谐音文化。一般而言,各地谐音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各地方言语音的独特性。一些本来在普通话中不同音的字或词,在某些方言中,由于语音演变的特殊性,变成了同音的字或词,从而形成了一些方言区特有的包含避讳或祈福意义的谐音文化。以往研究各地方言的谐音文化,仅仅从民俗的角度进行讨论,很少涉及方言的具体语音面貌。这不利于发现各地民俗,特别是谐音民俗的本来面目,不利于探讨谐音文化的形成原因、历史基础和演变情形。我们认为,要想真正弄清各地谐音文化(包括谐音民俗)的形成,务必要继承和发扬20世纪20年代北大学者大力提倡将方言和民俗紧密结合的传统,务必要了解某地的方言语音特点。本文试图从粤方言各地语音的实际音值出发,从避讳和祈福两个角度,从避讳语、谐音歇后语、谐音习俗等三方面,来探讨相关谐音文化的产生和流传情况。一、广东方言的语音特征与禁忌语言的形成(一)对粤方言的综合认定目前大部分南方方言古见母字,不论开合口都没有腭化为舌面塞擦音r,而是读舌根塞音k。这也是粤方言的语音特点之一。因此,很多在北方方言由于开合口等因素而不同音的古见母字,在粤方言就变成了同音字。如“杠”和“降”,在普通话中这两个字不同音,一个读kɑŋr,一个读iɑŋr,但在粤方言同音,都读kr耷r。由于“降”这个字眼,给人不好的感觉,一般避免说它,相应地把与“降”的“杠”也改变了说法,如把“竹杠”改称为“竹升”502。同样由于古见母字不论开合口在粤方言中普遍没有腭化,导致了“韭(粤方言音rkru)菜”与“狗(粤方言音rkru)菜”谐音。这听起来也不吉利,因此当地人根据韭菜叶的形态把它改称为“扁菜”。此外,粤方言声母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有部分古溪母字与晓母合流,今读擦音h。根据伍巍的推断,粤方言溪母读成擦音h,是因为塞音送气成分的作用。这样原本普通话不同音的字,但在粤方言中由于声母溪母的特殊音变,就变成了同音字。如“空”与“凶”在普通话中不同音,但在粤方言中谐音,都念成rhoŋ。于是“空”这个字眼就显得不吉利了。人们为了避忌,凡是用“空”的地方,都用上了与“空”意义相反的“吉”字。因此,也出现了大量的避讳语,如把“空房”称为“吉屋”,把“空车”叫做“吉车”,把“空手”改称为“吉手”。由于“空”与“凶”谐音(见表一),因此,一些与“空”相关的称呼都有了变化,变得与原来的说法大不相同,这使外人根本不知所云。而其他方言区“空”与“凶”不同音,自然不会有类似的避讳语。(二)地方言区的“输”和“胜瓜”在粤方言,鱼韵和虞韵不区分。如广州话,“书”与“输”同音,都读为“syrr”。从中古音韵来看,“书”为遇摄书母鱼韵平声。“输”为遇摄书母虞韵平声。“书”和“输”同音,这说明广州话中鱼虞不分。一般而言,北方方言大都是鱼虞不分,而南方方言既有鱼虞不分的层次,也有鱼虞有别的层次(见表二)。正因为南方方言,如粤方言,存在着鱼虞不分的层次,“书”才会与“输”同音。因此,广州话中表示皇历意思的“通书”,因忌讳“输”而被改称为“通胜”。除广州外,广东的顺德、中山、东莞、斗门、韶关、云浮、信宜等粤方言区也把“通书”叫为“通胜”;台山、开平等地则改称为“吉胜”。同理,把用来占卜的“木鱼书”,改称为“木鱼赢”。此外,粤方言区也有些地方的“丝”与“输”谐音,都念成“syrr”,因而,这些地方同样忌讳“输”而把“丝瓜”改称为“胜瓜”。根据麦耘的观察,整个粤方言区说“胜瓜”的现象,并不普遍。例如广州话就不说“胜瓜”,这是因为广州话的“丝”,音“sirr”,与“输”(音“syrr”)并不同音。在广东,把丝瓜说成“胜瓜”,只有顺德、中山等少数地方;而东莞、开平等地,“丝瓜”、“胜瓜”两种说法都有。其他大部分地方,如广州、香港、澳门、番禺、花县、韶关、信宜、珠海、江门、东莞、惠州等地都说“丝瓜”。由此可见,粤方言区叫“丝瓜”为“胜瓜”的说法,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一般而言,只有“丝”和“输”完全同音的地方(见表三),如顺德等地,才会有可能出现“胜瓜”这样避讳的说法。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粤方言区的“丝瓜”都改称为“胜瓜”,这其实只是少数地区的说法。一般而言,粤方言中,舌尖前和舌尖后塞擦音合流为一套声母,“输”不仅与“丝”谐音,有时也跟“狮”谐音。据《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176页记载,当年,曾宪梓曾把他的领带命名为“金狮”。可是销路很不好。后来发现是因为香港的粤方言“狮”与“输”同音,都念“sirr”,“金狮”变为“金输”,意味着“金子统统输掉了”,听起来很不吉利,消费者自然就不买了。随后,曾宪梓不得不根据“金狮”的英文名“goldlion”,将“狮子”的英文“lion”音译为“利来”。“金狮”变成了“金利来”,此后销路大开176。可见,粤方言区各地的“输”的读音不同,与它谐音的字也不同,因而各地形成的谐音避讳语自然也不同。通过某地方言语音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某地的谐音避讳语及其分布区域。此外,在粤方言中,“乐”和“落”两字,由于都属宕摄开口一等入声铎韵,相互谐音,都读lrkr,相应地,“快乐”与“快落”谐音,听起来不吉利。因此当地人一般不说“快乐”。在国内多数地区,元旦,春节一般人都说“新年快乐”,“春节快乐”,而在广州、香港等粤方言区则不行,因为“快乐”与“快落”谐音,不吉利。特别是个别当官的或者是孕妇,对“快乐”这个词很不愿意听。当官的叫他“快落”就意味着他快下台,不能当官了;而孕妇“快落”则是快堕胎、流产。因此,初来广东的外地人,要记住新年互相问候时,不要说“新年快乐”,而要说:“新年好!”由此可见,某些方言区避讳语的形成,是与其方言语音特点紧密相关的。在方言中,如果有两个同音的字容易让人引起不好的想法,人们一般尽量避讳这样的说法。如上文的“快乐”。二、方言的语音特征是在某些连接条件下形成的(一)“府”和“苦”的给音粤方言中,有部分古溪母字与晓母合流,读成擦音h之外;也有部分古溪母字与非母合流,读成了擦音f。因而导致了一些本来普通话不用音的字,在粤方言里变成了同音字。如“苦”的读音跟“府”相同。相应地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谐音歇后语。如“沙湾灯笼——何府(何苦)”。这个谐音歇后语不仅包含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联系了粤方言的语音特点。据说广东番禺市沙湾镇是何姓聚居地,旧时逢年节或婚丧大事大都再门前悬挂写有“何府”字样的灯笼。何府是一个大户人家,一般的人得罪不起。用这个谐音歇后语表示生活得罪某些大人物,只能是自寻烦恼。而只有在粤方言的“府”和“苦”完全谐音(见表四),才会形成这种被逼无奈的谐音歇后语。在粤方言里,古溪母字今读f,除了导致“苦”和“府”谐音外,也使其他一些原本在普通话里不同音的字也同音了。如“裤”和“富”同音,从而也形成了一些谐音习俗。在广州话中,“裤”与“富”同音,都读为“fur”。在广州旧时,老人去世时,后人子孙都会去“扯裤”,意为“从先人那里得到富裕”。同时,在广西的粤方言区,也有因“裤”和“富”谐音而形成的习俗。在广西的粤方言区,婚后有穿永谐裤的谐音习俗。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情是替新郎缝制一条裤子,取“裤”与“富”的谐音,希望新郎穿了永谐裤,夫妻永远和谐富裕179。从中古音韵地位看,“裤”是溪母暮韵去声,“富”是非母宥韵去声。按理,两者不会同音。但是由于广州话的有些读擦音h的溪母字在合口韵前面,按照省力的原则,念成了擦音f。于是“裤”、“富”就变为了同音字,因而形成了一些较独特的谐音习俗。如果在其他地方,“裤”和“富”不同音(见表五),那么上述类似的习俗就不会出现。(二)第三,广东的音变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粤方言的声母特点,导致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各地的地方谐音歇后语和谐音习俗。同样,粤方言的韵母特点,也相应地形成了一些谐音歇后语和谐音习俗。由于很多在普通话读成开口呼的韵母,在粤方言中读成了齐齿呼韵母;同时,很多在普通话中读撮口呼的韵母,在粤方言中念成了合口呼,从而导致了一些原本普通话不同音的字,在粤方言变成了同音字,从而形成了较独特的谐音歇后语。例如:在粤方言中,有一条谐音歇后语说:“飞机火烛——烧云(销魂)”。本来在普通话里“烧”是开口呼,“销”是齐齿呼,应是不同音,但在粤方言里,“烧”和“销”都念成了齐齿呼,形成了同音字(见表六,因方言字表无“销”,只好找同音字“宵”代替);另外,“云”和“魂”的韵母在普通话分别是撮口呼和合口呼,按理不同音,但在粤方言两者都念合口呼,导致了谐音(见表七),从而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谐音歇后语,而其他方言区两组字没有在语音上完全相同,自然不会出现类似的歇后语。在许多粤方言区,如广州,人们过春节时,常去花市买一盆金橘(桔)回来,形成了以“橘(桔)”求“吉”的谐音习俗。但在广州话中,“橘(桔)”的读音为kurtr,“吉”的读音是krtr,很明显两字存在开合口的差异,并不完全谐音,按理说,不会形成以“橘(桔)”求“吉”的谐音习俗。但广东的三大方言区(即粤方言区、客家话方言区和闽方言区)中,客家话和闽方言两个方言区的梅县和潮州两地,“橘(桔)”和“吉”的两地读音完全相同(见表八),完全可能是最早形成以“橘(桔)”求“吉”习俗的地方。这样,由于地方民俗的传播性,原产于客家方言和闽方言区的“橘(桔)”、“吉”的谐音习俗,有可能随着人口的流动和地区间的交流,向周边地区扩散,并传播到粤方言区一些“橘(桔)”、“吉”不同音的地方,如广州等地,并保留下来。除了从语音的角度来推测上述谐音习俗最早产生的地方,我们还可以从文献资料得到证实。根据有关民俗书籍记载,这种以“橘(桔)”求“吉”的谐音习俗最早出现在广东的潮汕地区。朱少建也提到以“橘(桔)”求“吉”的谐音习俗主要流传在台湾、闽南和粤东一带,并还有“闽台风俗鲜,无桔不成年”的说法。这也证实了这样的谐音习俗最早出现于闽方言和客家方言地区,然后再传播到粤方言区。由此可见,结合具体的文献资料,再通过具体方言语音的考察,我们完全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某些谐音习俗的“原产地”。不过,我们又在白宛如的《广州方言词典》上,发现“吉”和“橘(桔)”都读为krtrr447,此外,广东的韶关、廉江等地以及广西的南宁、北海等地的粤方言区的“橘(桔)”、“吉”也同音(见表九),由此看来,我们似乎不易判断“吉”和“橘”的同音现象从何时开始。但如果从习俗流传和人口移民的角度来看,那么我们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客闽方言区的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信息技术服务合同智能设备配套产品订购合同
- 2025进出口商品交易合同协议书
- 2025标准公司借款合同范本
- 2025科技公司股东合同范本2
- 2025中外合作出版合同范本
- 2025茶叶代加工合同范本
- 2025广州市合同范本标准模板
- 《肺癌内科治疗》课件
- 《茶文化研究》课件
- 《砖的分类》课件
- 食品安全自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 物理实验通知单记录单初二上
- 北大企业家俱乐部
- 国家开放大学《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参考答案
- DBJ51T 196-2022 四川省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
- 企业培训5W2H分析法(31P PPT)
- 钥匙移交清单
- DB11-T211-2017园林绿化用植物材料木本苗
- 关于完善和落实罪犯互监制度的思考
- GB∕T 40501-2021 轻型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通用条件
- 认识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