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_第1页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_第2页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_第3页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_第4页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00年,学校获得了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的主题,负责临床医学专业学科的培训目标的研究和指导,改革了现有课程,建立了具有整体特点的临床医学专业体系。该课题于2003年11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鉴定,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一、医学高级专门人才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大学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比较宏观、笼统,为使其具体化,我校开展了培养目标的研究。(一)医学教育专家问卷和临床医生问题以上述培养目标为基本内容,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围绕知识、技能、态度设计了12个因素80个子因素测验题,对第一、二、三、四军医大学及华西、中国医科大等9所院校的教师、学生、临床医生、医学教育专家等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表1859份,有效问卷1762份,有效率94.78%。经Spssforwindows8.0软件包处理,调查数据如表1(对培养目标的期望按答卷者重视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二)医学课程和民生课程相结合1.专业知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首要目标。目前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是:以分科课程为主,课程间彼此孤立、封闭,缺乏衔接与融通;课程内容过度重复,但也存在脱节和遗漏等弊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所培养的医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完善。为此,应改革现行课程结构,遵循医学科学以综合化为主的发展趋势,加强课程的融通和综合,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拓宽知识面。2.从表1可见,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已受到答卷者的高度重视。现今课程存在以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培养不足,以医科知识为主、人文教育薄弱等问题。强化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使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互相依存、互相渗透,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是医学课程改革的趋势。3.“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神圣使命,要求医师必须有崇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既要对疾病进行治疗,又要对病人的心理进行疏导。现行课程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依据,其内容带有浓厚的“纯治疗”特色,缺乏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的考虑,难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的变革。为此,应增设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4.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目标包括系统体格检查的技能、基本的临床操作和处置技能、诊疗结果的解释、良好的临床思维品质等,这是医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现行课程存在理论课学时多、实践训练不足、基础与临床脱节等问题,不利于医学生技能培养。为此,应强化实践训练,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使学生早期接触病人、接触临床。二、课程体系改革(一)构建课程体系,强化人文教育实践训练打破现行分科课程设置中学科课程间的壁垒,通过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融合,将传统的45门必修课整合、重组,构建以4类综合化课程(即公共基础类、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军事医学类课程)为构架的综合化课程体系,以强化人文教育,加强实践训练。(二)改革方法1.“诊断”的整合:“验室检查”与“诊断”的“总”如将“诊断学基础”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问诊”、“基本检查方法”、“实验室检查”,与影像诊断学中的“总论”整合为“诊断学总论”;另一部分为“各系统体格检查”,与“影像诊断学”除总论以外的部分,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按照器官系统进行整合、重组,形成“系统疾病学”。2.实习、锻炼、部队如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社会(区)实践、当兵锻炼、部队见习实习等活动;新建交叉、融通的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临床营养学等。3.这门课关于移植和移植如将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卫勤保障的理念移植、嫁接到卫生勤务学、军事医学统计学,使课程教学主动适应军事医学发展的需要。(三)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军事医学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下大工夫对原有课程进行了内容的调整与整合。1.增加2门医学伦理学,改变现行课程模式在新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必修课共9门(为便于比较,将政治课作为1门课程表述)、1295学时,与过去相比,课程增加2门(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学时减少14%(改革后实行40分钟学时制);选修课共35门、945学时。在人文社科课程改革方面,通过对国内127所医科大学现行课程分析以及课程需求问卷,形成了新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共28门、1355学时,较改革前增加18门、545学时,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强人文素养提供了可能。改革前后人文课程设置比较见表2。2.生虫学、病理组织学、心理学基础学、基础医学整合而成必修课程共12门、1315学时,包括2部分。一是理论部分,即将传统的14门课程的理论部分按照学科群,整合为7门课程:①正常人体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整合而成),②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整合而成),③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医用寄生虫学整合而成),④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整合而成),⑤前沿生命科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发育生物学、计算基础医学整合而成),⑥新的“基础免疫学”,⑦新的“药理学”。二是实验部分,通过精简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将传统分散于各门课程中的实验部分整合为5门独立课程:①实验动物学,②医学机能实验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整合而成),③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实验整合而成),④病原检测实验学(微生物学、医用寄生虫学实验整合而成),⑤技能形态学。必修课学时较改革前减少9.4%。选修课有10门:①生命科学导论,②发育生物学,③生物医学传感器,④生物电基础,⑤寄生虫免疫与基因诊断,⑥免疫学进展专题讲座,⑦分子生物学进展,⑧生物复杂性,⑨生物信息学,(10)分子毒理学基础,共计270学时。3.专科课程模式改革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将传统的14门课程的理论部分整合为3个模块:临床总论、系统疾病学、专科课程。临床总论、系统疾病学是以器官系统为牵引,完全打破现行的分科课程结构,将诊断学基础、放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外科手术学基础、神经(精神)病学等课程进行分化、重组和整合而创建的综合课程。专科课程由于其自身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独立性强,仍实行原有的分科课程模式,主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二是将传统的临床见习课拓展为临床实践课程,新设早期医学实践、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课;将传统的见习课改为以问题为基础的见习课。三是新增急诊医学、临床营养学、肿瘤学概论等选修课。课程整合示意图见图1、课程设置见表3。由表3可见,临床医学类必修课共1220学时,较改革前减少19%,其中理论670学时,实践550学时,理论与实践比例为1∶0.82,较改革前的1∶0.6高22个百分点。4.课程内容的调整情况在传统7门课程的基础上,按二级学科(涵盖18个三级学科课程)领域进行课程整合,使课程设置更加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需要。改革后必修课由7门减少为4门,学时由305增加为460,增加20.7%(见表4);选修课从2000年的1门增至目前的8门(205学时):①军事医学社会学(30)、②野战内科学(25)、③野战外科学(25)、④生物毒剂与毒素战剂(25)、⑤化学事故的医学急救(25)、⑥新概念武器损伤医学防护(25)、⑦军兵种知识与外军研究(25)、⑧高寒山地进攻战(25)。两门改革较大的课程整合情况如下:①军事预防医学由原有的军队卫生学、防原医学、化学武器损伤与防护、军队流行病学整合而成;②新建的军事医学社会学包含军事心理学、军事社会学、军队健康教育学、军队道德学的内容。合计:必修课(1220),选修课(305)。(四)降低学科知识类专业间的发生率改革后,必修课学时由4806减少为4195,减少12.7%,其中公共基础类减少14%;医学基础类减少19%;临床专业类减少13.6%;军事医学类增加20.7%。减少下来的学时主要用于开展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以及自习、科研活动等。选修课由10门增加到65门,学时由245增加到1725。必、选修课学时比由5.10∶1提高到2.48∶1,提高23.95个百分点。三、综合考虑课程体系的整合(一)临床医学类课程改革成效新课程分别在1999-2001级五七年制1058名学员中实施。政治课程改革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认可,总后勤部2001年在我校举行了“总后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活动,“三个代表”教材被西南地区12所军校采用。学员首次英语四级通过率1999级、2000级高于全国重点院校平均水平(48.3%、49.1%)30多个百分点,高于我校1997、1998年级(59%、55%)20多个百分点;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在重庆市25所高校推广。基础医学类课程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受邀在2002年全军教学改革大会、中华医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学术年会上作大会发言;主持编写了《医学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报告》白皮书。临床医学类课程改革实效,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对照分析,实验组平均成绩87.56±2.89,对照组76.73±7.39,p<0.01,差异显著,显示新课程提高了教学效果;采用交互效应分析法,评价临床医学类课程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结果显示,新构建的临床总论、系统疾病学、实践课程与课程目标的关联度较好,但系统课程的关联度比预想稍差(这可能与调查者未完全对该课程阐述清晰有关),整个临床课程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临床诊断基本技能、解释临床诊断结果等目标。建立的军事医学类课程体系,具有独创性,获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军事预防医学”学科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认为新的二级学科。军事医学综合演习被总后勤部领导评价为“所见到的军医大学最好的军事医学演习”,先后有9个兄弟单位来校观摩;编写的《军事医学演习教范》成为我军军医大学第一部演习教范,印发全军医学院校,撰写的《Digitizedwoundedanditsinformationmanagement》在第34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上报告,受到国外同行称赞。目前,已出版教材16门,编写配套教材、讲义27门;编写大纲20门;获省部级以上教学课题28项,获得教学成果12项;获军队优秀课程8门、重庆市优秀课程6门;发表教学论文163篇。(二)强化师资培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