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增长_第1页
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增长_第2页
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增长_第3页
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增长_第4页
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增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三大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增长

近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发生了逆转增长,这进一步加剧了三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文章以工业化为分析起点,通过引入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外贸依存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投资资金来源结构等变量,从时间序列和时间横截面两个角度对三大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差异和经济开放度落差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初步探讨了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差异,并对商业银行的区域业务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反向增长关系2004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连续多年保持高位运行。2004年以来,东部地区的投资增速从25.7%下降到2007年的20.7%,降幅为5%。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的投资增速基本稳定在30%左右,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也保持在26%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却远远快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三大地区投资与经济反向增长的独特现象。2003-2007年,东部GDP年均增速为1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年均增速为9.9%,较全国低近0.5%;西部地区年均增速为10.3%,较全国低0.1%。在反向增长关系中,东部和中部的反向增长关系最为明显。需要特别指出,中部地区的GDP增速已经连续多年低于西部和东部,在2005年分别低于西部和东部1.5%和3.5%,甚至出现“中部塌陷”危机的说法,这也构成了2006年4月中央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背景。这种反向增长的现象,导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三大地区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也进一步分化。1998年至2006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总额的比重由55.96%上升到近59.56%,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则由26.28%下降到23.28%;西部地区基本保持不变。以2002年三大地区GDP基期计算,2006年东部GDP是2002年的1.96倍,中部是1.90倍,西部是1.91倍,差距有所扩大。针对近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反向增长的现象,在迄今为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中,尚没有检索到类似的研究。因此,深入探讨其中的内在机理对商业银行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区域信贷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大经济区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拉动效应的特征存在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它们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拉动效应并不相同。第一,三大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导致了三大地区在投资重点和投资效率上的差别,进而导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不同;另一方面,工业化进程差异更加深化了三大经济区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别,使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不同。第二,由于工业化优势、区位优势和开放政策的先发优势,东部地区在外贸依存度和吸引外资上具有显著优势,其经济开放度大大高于中西部,从而使出口对三大地区的经济拉动效应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第三,本文主要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构成的角度分析了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一)工业综合测度体系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根据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指标所构建的综合测度体系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标准,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转换是判断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本文采用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表示)和产业结构(以三大产业比例表示)等为主要指标,对我国各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进行划分。1.均gdp的制定自2000年以来,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虽然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继续扩大:2000年东部人均GDP是西部的2.57倍,到2006年虽然缩小至2.52倍,但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7544元扩大至2006年的12318元;2000年中部人均GDP是西部的1.19倍,到2006年缩小到1.18倍,但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926元增至2006年的1506元(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分省看,2006年,全国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其余各省的人均GDP都高于中西部地区(内蒙除外)。2.产业结构调整程度不高2000-2006年,全国的工业化年均增速4%,但反映在三大经济板块中,东部地区工业化年均增速是7%,中西部只有2.75%左右。这表明,近年来虽然落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但与先进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从2006年时点看,东部地区的上海、北京、天津的第一产业占比都低于3%,第三产业占比都超过40%,其余省份第一产业都不超过10%(辽宁稍高,为10.6%),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除黑龙江和山西外,其余省份比重均在16%左右,第二产业除安徽外,其余省份占比均在49%以上,工业化趋势明显;西部各省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其中,第一产业除内蒙、陕西、重庆外,其余各省均在17%以上,第三产业除重庆、西藏外,其余各省占比均在40%以下。3.区域和省份之间的不平衡和发展不平衡,呈现抗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标准看,中国总体上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不同区域和省份之间工业化进程的落差巨大,除贵州和西藏外,整体呈现金字塔型结构。就三大经济区域而言,东部地区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中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西部地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三大经济区的工业化水平差距巨大。(二)投资对三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向性影响不同1.社会领域的投资相对较小第一,东部地区对制造业的投资占较高比重,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006年对制造业的投资占东部投资的37.09%,占中部的29.03%,占西部的19.29%。如果考虑到各地区投资总额相差较大,那么东部对制造业的投资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二,中西部地区对采矿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明显提高。2006年对采矿业的投资在东部地区投资中仅占2%,但在中部地区占近5.95%,在西部地区占7.01%以上。第三,对交通、电力、城市化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2006年对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5.2%、18.3%和25.7%。第四,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在中西部占比较高,而且保持相对稳定。2006年,第一产业在东、中、西部投资中所占比例为1.69%、3.4%、3.89%。第五,三大地区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的投资占比较小,增长速度不快。2006年三大地区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投资比重分别为5.35%、7.43%和7.47%。2.投资重点的差异导致投资生产效率和投资牵引效应的区域差异(2)产业转移规模过第一,从产业转移角度看:大量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是造成中部地区的投资与GDP反向增长最为显著的重要内因。近年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材料加工、部分高耗能和重化工等相对落后产业按照东-中-西的次序依次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其中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规模超过70%,大大超过西部地区。这些转移产业的初期投资额较高,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并不显著,造成中部地区反向关系显著的现象。第二,从工业化阶段看:中部位于工业化中期,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投资高峰期。根据国内外经验,城市化率每提高1.3%,相应投资必须提高2.5%以上。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显现,因而在短期内中部地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短期内还未充分显现,这也是造成中部地区投资与经济增长反向变化的重要原因。第三,中部地区的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和采掘业等资源开发性投资占比相对较高,尽管中部地区近年来投资增长较快,对经济拉动的效应有限。(3)国家对西部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支持力度增强,为西部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在后第一,同中部地区类似,西部的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较高,而制造业投资占比较小。第二,国家采取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是造成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中部的一个重要原因。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在西部先后建设了82项重大工程,累计投资超过1.2万亿元。其中的已建成项目在投资不增加的情况下,对西部经济产生了较强的拉动效应;国家对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也大大高于中部地区,有力支持了西部经济发展,西部已经开始由资源开发向产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第三,近年来煤炭、有色金属、电力等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进一步推动了西部GDP的持续走高。3.别分布为0.33、0.32和0.32从衡量投资效率的投资效果系数分析,2006年东、中、西部分别为0.33、0.28和0.27。这意味着东部地区1亿元的投资能够创造3300万元的GDP,而在中西部只能创造2800万元和2700万元的GDP,差距非常明显。(三)上海的经济发展模式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进一步深化了地区间人均GDP水平的差异,进而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志线。按照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折算,根据人民币实际购买力水平,上海在2002年、北京在2004年基本达到了1万美元的标准线。如果不考虑美元币值的变化,现在上海与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接近韩国和台湾,进入服务增值和消费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济增长将由投资拉动进入到消费驱动阶段。按市场汇率计算,2006年广东、江苏等东部大部分省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或达到3000美元进入到大众消费时代,经济增长的消费拉动效应大大增强。反观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的人均GDP处于2000美元以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恩格尔系数对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具有较强解释力。从2005年各省NC系数对比看,东部地区NC系数明显小于中西部地区,这也较好解释了三大地区的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结构化差异。(四)经济增长拉动效应不显著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由于位处沿海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采取向东部倾斜的优先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在经济开放度上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三大地区经济开放度的差异,导致出口对东部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明显大于中西部。我们可以从衡量经济开放度的两个基本指标: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外贸依存度对三大地区的经济开放度予以衡量1.吸引外资的地区分布我国采取的吸引外资政策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使外资在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占有相当比重,进而拉动了经济增长。从1990-2006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8%,其中外资贡献率达到19%。从趋势分析,1993-2006年,东部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吸引外资总量的85%以上,中西部地区合计不到15%。从2006年的时点分析,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5亿美元,其中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569亿美元,占全国吸引外资总量的90.32%,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仅占6.22%和3.45%。2.出口拉动效应不明显,制约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依靠投资的速度提效不足2006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7%,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76万亿美元,其中90%源于东部地区。分地区看,2006年东部外贸依存度达到97%,而中西部外贸依存度仅为9.8%、11.5%。在出口拉动效应不明显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只有依靠投资的快速增长。简要结论:开放条件下的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向差异,是造成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和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因素。(五)投资方面,分布的分布保护政府行政投资的比例相对偏低2004-2006年,东部除在利用外资占比明显高于中西部外,在国家预算内资金构成比例和国内银行贷款增速上,中西部地区则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86%、4.54%、6.84%,依次呈递增趋势。地区之间国家预算内投资的比例差别一方面表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项目和工程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佐证了投资效益在三大地区的区别。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无偿拨付的预算内资金的投资效率和资金回报率远远小于FDI或自筹资金等有偿使用资金。“三大增长”战略尽管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之后,向中西部地区投入很多,但从总体上看,经济总量和生产要素仍在向东部发达地区集中,这种集中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地区间投资与GDP反向增长的现象将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一)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开放度持续提高第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高附加值转化,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信息等产业将是未来的投资重点;促进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开放度的继续提高的趋势进一步强化。第二,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的同时,消费市场将呈现繁荣兴旺的发展态势,三驾马车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趋于协调。第三,但近年来,由于能源、原材料、人力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所带动的制造成本的提高,以及国家对土地资源的严格控制,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会适当放缓。(二)对外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一,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约,短期内居民最终消费不可能有较大增长,但“十一五”期间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将使中部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增长。第二,对外贸易不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限。在较长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从投资需求看,基础设施投资、当地资源的开发、优势产业的确立,以及东部产业的转移都将促进中部地区投资的增长,“十一五”中部地区的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逐渐加快。第四,从投资方向看,现代农业、商品粮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和城镇化建设将是“十一五”期间的投资重点。(三)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完善第一,今后10年,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将保持较大投资规模。其投向主要是:交通运输、网络通讯、能源生产供给等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投资,城镇化建设。预计“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人均GDP与中部地区基本持平。第二,西部地区缺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些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很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较低。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外向型经济较为薄弱,人均收入处于全国较低的水平,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限。第三,环保和生态保护将成为西部地区的投资重点。大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凸显近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反向增长的现象凸显,一方面造成了三大地区之间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投资重点和客户的融资需求表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和迥然不同的特征。针对这些特点,金融机构应做到未雨绸缪:1.业务开发工作总体变化的考虑通过参与区域规划等前期工作,及早介入和了解地区优势以及下一步发展重点,将银行的业务开发工作总体前移,便于开发和培育符合区域规划的重点项目。2.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缩小地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