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兴平市赵村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陕西省兴平市赵村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陕西省兴平市赵村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陕西省兴平市赵村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陕西省兴平市赵村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美育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宗旨在于立德树人。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材料二: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审美观的背后是社会文化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满足和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如果不创作出更多具有健康崇高审美品位的文艺作品,如果不提供更多有文化内涵、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文化产品,如果不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就会出现美丑观的混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典戏曲通过舞台上的角色造型、“唱做念打”和戏曲冲突,促成观众产生情感共鸣。B.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不同,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随之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C.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给养,就要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追求内涵美、内在美。D.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有可能避免美丑观混乱等现象等出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古典戏曲在产生时就天然具备了美育功用。B.中华美学精神都地生动体现在包括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等在内的作品中。C.材料二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脱离“真善”的美并非真正的美,必将掉入庸俗的境地。D.正因在继承精神传统的同时,随时代适时更新美育内涵,戏曲才能一直发挥教化作用。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A.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主张:“经典超越了时代和趣味之起伏变化,体现出审美经验的共时性。”B.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C.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强调:“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D.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认为:“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4.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功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分)5.广州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2年度“粤剧进校园”专题活动。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谈谈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粤剧的美育功能。

(3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生活。”当卡秋莎没有抬起眼睛,快步走进房间里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他站起来,迎着她走了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她的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一会儿对他望望,一会儿垂下眼“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高兴住哪里去就可以住哪里去了。让我们来考虑一下.....”她赶紧打断他的话:“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里,我就跟他到哪里。”她尽管十分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楚,仿佛事先准备好似的。“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住口,然后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指望呢?我应该认为这是我的福气。我还图个什么呢?……”“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要是您爱他……”他说。“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早已丢掉了。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做的不合您的心意,那您就原谅我吧,”她用她那斜睨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说,“嗯,看来只好这样办了。您自己也得生活呀。”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此刻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惋惜他从此失去了她。“我真没料到会这样。”他说。“您何必再待在这儿受罪呢?您受罪也受得够了。”她说,怪样地微微一笑。“我并没有受罪,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愿意为您出力呢。”“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闪着泪花。“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他说。“我好?”她含着眼泪说,悲戚的微笑使她的脸亮堂起来。“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向卡秋莎打听克雷里卓夫的情况。她强自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要求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说。“我现在不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眼神里,从她说“请您原谅”而不说“那么我们分手了”时悲戚的微笑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她作出决定的原因是后一种。她爱他,认为自己同他结合,就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松一起走开,就可以使他恢复自由。现在她由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感到高兴,同时又由于要跟他分手而觉得惆怅。(选自草婴译本的《复活》,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选文开篇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后提议“让我们考虑一下……,既能看出他为玛丝洛娃获得减刑而感到高兴,同时也憧憬着能和玛丝洛娃一起生活的美好未来。B.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时,发现说溜了嘴,而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能看出玛丝洛娃对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两人的感情深度是不一样的。C.当聂赫留朵夫赞美玛丝洛娃“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时,玛丝洛娃露出凄苦的微笑,表示她完全不认同他说的话,本质上她自认为并不是个好女人。D.因为恨而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和因为爱而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体现了玛丝洛娃的精神上天翻地覆的变化。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B.“门口点着风灯”“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等环境描写,反衬了监狱的阴森,与聂赫留多夫的内心世界相互映衬,表现了他当时内心的紧张与不知所措。C.“古怪的斜睨的眼神”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出了玛丝洛娃出于对聂赫留多夫的爱和保护,而选择了西蒙松之后的一种既高兴又惆怅的复杂心理。D.小说构思不落俗套,结尾部分耐人寻味,作者最终没有告诉我们聂赫留多夫将走到什么样的路上去,引发读者思考,推想人物的未来命运。8.在这场最后的道别中,玛丝洛娃的内心是丰富而复杂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9.小说一开始的结局是男女主人公摒弃前嫌,终成眷属,后来改成玛丝洛娃离开聂赫留朵夫选择了西蒙松。你认为哪一种好,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

“取之而

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之人有行之

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

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

,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

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

,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

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而

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

(máoní)

: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

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1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

以盛水浆C.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曰余食赘行D.利诚乱之始也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

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

对齐国动兵。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

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

子的“德政”不合时宜。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14.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请从所给材料中所列举的例子来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6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

(其二)杜甫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江通一柱观,

日落望乡台。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

之情。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

窠臼。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

之情。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

一层。16.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20分))17.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3)《礼记》中强调,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的人,都要强化自身的修养,这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3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诗心”本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然文化基因,________。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在嘈杂喧闹中流于自怨自怜或自夸自恋的浮夸,对平庸和碎片化信息________,渐渐忘却了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因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自我质问,也许是夜闹风静之时,你我都会兴发的自我质问。身体是自己的,又仿佛不是自己的,为________而活,为房子、存款而活,为许许多多丢不掉的牵挂而活着。能不能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外卖小哥雷海为做到了,民警陈曦骏也做到了。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融在血脉中的种子只要________,泥融沙暖,它就能发芽。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源远流长

随波逐流

养家糊口

春风化雨B.薪火相传

随声附和

安身立命

惠风和畅C.源远流长

随声附和

养家糊口

惠风和畅D.薪火相传

随波逐流

安身立命

春风化雨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作为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B.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仅是诗词大会总冠军的炫目光环,而且是作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借由诗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