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研究
和当时的许多学者一样,任鸿宇6岁入学。1904年,18岁的任鸿宇参加了巴县中学考试,并在10000多名儿童中获得第三名,成为最后一位学者。1905年,任鸿隽以短期师范班毕业,次年到重庆开智小学和私立重庆中学教学一年,1907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中国公学是“革命党的大本营”,虽程度仅中等,但“乐其与己见相合,故即居之”。任鸿隽入学后第一件事是剪辫易服,“虽由此冒革命党之嫌疑,不顾也”。(第678页)在这里,任鸿隽结交了大批朋友,如胡适、杨铨、但懋辛、张奚若、朱经农等。中国公学虽然满足了任鸿隽革命的欲求,但毕竟是个中等程度的学校,而且他继续呆在上海的经费也没有了,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翌年东渡日本。11909年,任鸿隽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中学阶段乃告一段落,成为晚清政府的“官费生”。在享受国家“俸禄”的同时,加入同盟会,进入反清排满的“革命共同体”。与革命党川人喻培伦、黄复生等交,亲见他们制造炸药受伤,乃选习化学以明了炸药制造的原理,为革命效绵薄之力。“吾此时之思想行事,一切以革命二字所支配,其入校而有所学习,不能谓其于学术者所企图,即谓其意在兴工业,图近利,仍无当也”。(第679页)担任同盟会四川分会书记、会长等职,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吾是时所最感快乐者,即平时好友不知其同属革命党人,偶于秘密会中遇之,于狂喜之余,交情亦愈浓厚;最痛苦者,广州之役,亲送许多至友前往参加,一旦败耗传来,真如天崩地裂,万念皆尽”。(680页)也以文字宣传革命,发表《川人告哀文》、《为铁道国有告国人书》等,慷慨激昂,极尽渲染之能事。此外,从章太炎习国学,“在学问方面,自己认为值得的,恐怕是从章太炎先生读了几年国学”。(707页)同学有钱玄同、朱希祖、马裕藻、马叔平、沈尹默、沈兼士等。武昌首义后,任鸿隽弃学回国,参加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担任临时大总统秘书,秘书长为胡汉民,与吴玉章、萧友梅、张季鸾、杨铨、谭熙鸿、冯自由、李书城等共事。在秘书处承担起草文告等工作,孙中山《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院文》、《祭明孝陵文》等都是他的手笔。南北议和,临时政府解散,曾在政府任职的若北上做官自然有其位置,当时也确实在某些部门增加了一些职位,以备到北京做官。但任鸿隽和几个在秘书处的同事,决定再到国外继续求学,“为将来国家储才备用”,议请政府资送留学,不想却引发了民初“稽勋局大派东西洋留学生”。2由任鸿隽拟具呈文向孙中山申请,不意名列首位的他却未获批准。胡汉民说希望他不要出洋,留下继续工作,而且说是蔡元培的意思。与蔡元培商量,蔡说民国初建,希望他多贡献力量,不必急于求学。参议院方面也要他担任秘书长的职务,这可是个地位极尊的位置,友朋们劝他留下来担此重任,“这已是金邦平的地位(金邦平在前清时是留学生考试取中的洋状元,后做资政院秘书长),你何必再去留学呢?”(第712页)但他留学志愿已决,只得感谢各位厚爱。民国建立特别是袁世凯当政以后,有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即许多人热衷宦海浮沉,醉心于利禄仕途。梁启超为文《作官与谋生》说:居京师稍久,试以冷眼观察社会情状,则有一事最足令人瞿然惊者,曰:求官之人之多是也。以余所闻,居城厢内外旅馆者恒十余万,其什之八九,皆为求官来也。……大抵以全国计之,其现在日费精神以谋得官者,恐不下数百万人。……盖学而优则仕之思想,千年来深入人心,凡学者皆以求仕也。……迨民国成立,仅仅二三年间,一面缘客观的时势之逼迫诱引,一面缘主观的心理之畔援歆羡,几于趋全国稍稍读书识字略有艺能之辈,而悉集于作官之一途。3黄炎培发表《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说:光复以来,教育事业,凡百废弛,而独有一日千里,足令人瞿然惊者,厥惟法政专门教育。……戚邻友朋,驰书为子弟觅学校,觅何校?则法政学校也。旧尝授业之生徒,求为介绍入学校,入何校?则法政学校也。报章募集生徒之广告,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行政机关呈请立案之公文,则十七八法政学校也。4与时人奔走于官场、亟亟于利禄不同,与大多数革命者在新秩序中以胜利者自居不一样,任鸿隽毅然抛弃通过流血革命获取的高位,选择了继续求学的道路,这在“官本位”的中国,是何等的魄力与勇气?!每个人的一生都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任鸿隽弃官从学是他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从此,他从一个“暴力革命”的青年行动者转变为“科学建国”的实行者,“国家建设”成为他终生不渝的志业,此后的无数次选择都以此为基准点。在世人共趋政治与革命之时代,像任鸿隽这样以国家建设为矢的的选择,为中国历史别辟一片新天地。1912年冬,任鸿隽与杨铨等以稽勋名义留美人康乃尔大学,从此,在他个人的生命中,“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暴力革命”的青年转变为“科学救国”的留美学生。正是在这里,他与杨铨等创立了中国科学社,开始了宣扬科学的征程。二、对科学、科学家之认识任鸿隽在康乃尔大学继续学习化学工程,还是在日本所学专业。但已不是为了制造革命的“炸弹”,而是寻求富国的“知识”:“此时思用化学以兴工业,不为制造炸弹之用矣。”为了进一步深造,康乃尔大学毕业后,又到哈佛、麻省理工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盖以此数校之化学工程课程皆较康校为优耳”。(第683页)他聚集同道于1914年6月在康乃尔大学创建了中国科学社,创刊《科学》。任鸿隽的科学观念,认为科学并不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具体的学科门类,而是“西方近三百年来归纳方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所得结果之总和”。在他看来,只要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研究,无论是相关自然界还是人类都是科学。与时人“科学救国”理念主要停留于“技术救国”层面不一样,任鸿隽将追求科学真理、进行纯学术研究看作科学家社会角色之本质特征。早在1914年发表《建立学界论》、《建立学界再论》中,他就鲜明地指出,中国科学要发展,国人必须诚心向学:“是故建立学界之元素。在少数为学而学。乐以终身之哲人。而不在多数为利而学。以学为市之华士。”(第6-7页)他批评当时留学生留学只为求出身,得学位,“故方其学也。不必有登峰造极之思。唯能及格得文凭斯已耳。及其归也。挟术问世。不必适如所学。唯视得钱多者斯就之已耳。故有学文科而办铁路。亦有学机械而官教育者”。(第8页)在1916年发表的《科学精神论》中,指出科学并非当时朝野上下所认知的“奇制、实业”,而是“非物质的,非功利的”,对科学“当于理性上学术上求”;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之材料,以增进智识为指归”,“故其学为理性所要求,而为向学者所当有事,初非豫知其应用之宏与收效之巨而后为之也”。(第69页)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科学精神存在,所谓科学精神,“求真理是已”:真理之为物,无不在也。科学家之所知者,以事实为基,以试验为稽,以推用为表,以证念为决,而无所容心于已成之教,前人之言。又不特无容心已也,苟已成之教,前人之言,有与吾所见之真理相背者,则虽艰难其身,赴汤蹈火以与之战,至死而不悔,若是者吾谓之科学精神。(第70页)在1919年发表的《何为科学家》中,任鸿隽对科学与科学家之求真本质进行更为充分的阐述,成为近代中国科学家角色定位的经典文献。这篇文章是他回国时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的演讲稿经整理而成的。他开篇就承认,“这‘科学家’三个字,若是认真说起来,我是不敢当的”;若是“照旁的意思讲起来,我是不愿意承受的”。所谓旁的意思,主要是指当时对科学的三种看法,一是“科学这东西是一种玩把戏,变戏法,无中可以生有,不可能的变为可能,讲起来是五花八门,但是于我们生活上面却没有什么关系”;第二种看法认为“科学这个东西是一个文章上的特别题目,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第三,科学仅仅是物质主义的,仅仅在讲究实业的人可以讲求,而其他人似乎不必费心等等。(第179-183页)这三种认识都没有将科学作为一门学问看待,基本上将科学等同于技术,这是承续洋务运动视科学为技术之思想的结果:“吾国学界之轻视天然科学久矣,意谓各国之强,强于器械工艺尔。苟能学其器械工艺者,则富强可立至。”5为了让听众明白科学家的本质含义,他首先阐述了科学的内涵。第一,“科学是学问,不是一种艺术”。所谓学术,正如古人所说“不学无术”,学是根本,术是学的应用。6中国人一直自豪虽然我们的“形而下”艺术不能与西方媲美,“这形而上的学问是我们都有的,未尝不可抗衡西方”,其实“我们所谓形而下的艺术,都是科学的应用,并非科学的本体;科学的本体,还是和那形而上的学同出一源的”。科学是“形而上”的学问,任鸿隽为科学在传统学问中找到了可以栖息之所。第二,科学的本质是“事实不是文字”。在任鸿隽看来,中国文化不及西方文化之所在,就是“因为一个在文字上做工夫,一个在事实上做工夫的原故”。而科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现象,科学家们所注重的是“未发明的事实”,这样科学家不仅要像中国人一样读古人书,了解前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研究事实,在实验室和大自然进行成年累月的观察和实验。(第183-185页)在任鸿隽看来,作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他必须对人类的知识做出独特的贡献,因此他与他同船回国的同学根本不能被称为“科学家”,最多只能称为“科学家”的预备人员而已。(第185-186页)科学家“是研究自然的人,……他使用的智力工具是数学、测量和实验,而不依靠权威的解释和思辨与灵感。他认为当时的科学状况在将来会被不断改进,而不认为科学知识会止于过去黄金时代的标准之下。……在尊严方面他享有传统的哲学家、神学家和文学家的同等地位,在实用性方面他比这些传统角色优越”。7任鸿隽的演讲充分体现了科学工作者对其自身社会角色的自觉,他们已经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在大学获得科学学位者就可以成为科学家,必须还要在科学的园地继续耕耘,直到获得对人类知识有贡献的成果后,科学共同体才会将科学家这一职业角色赠与他。科学家是“求真知”的人,对真理的追求超过其他一切价值,这也是他们角色意识的标志之一。任鸿隽关于科学家社会角色的这一定义,与今天科学社会学家的定义极为相近。作为中国科学社的灵魂,任鸿隽在《科学》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科学通论,如《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家人数与一国文化之关系》、《科学与工业》、《科学与教育》、《科学精神论》、《科学与近世文明》、《科学方法讲义》、《科学基本概念之应用》等;第二类相关专门科学,他专业是化学,集中在新化学元素的介绍与化学名词的审定等方面,如《化学元素命名说》、《1917年万国通行原子量委员会报告及原子量表》、《无机化学命名商榷》等;第三类是科学的应用,如《化学于工业上之价值》等;第四类是科学史,如《外国科学社及本社之历史》、“近世化学家列传”专栏如拉瓦锡、道尔顿等人传记;第五类是呐喊鼓吹进行科学研究,如《何为科学家》、《科学与发明》、《发明与研究》、《发展科学之又一法》等。8三、任鸿浚曾因控制期1950-1937年,任鸿隽一再指出科学的发展需要科学家们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勉励国人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早在中国科学社第一次年会上,任鸿隽就满怀忧郁地指出中国科学社存在的缺陷:“但有一件,为他国科学社所最注重,进而言之,为他国科学社精神所在,而我们中国科学社所尚未议及的,就是自己设立实验室以研究未经开辟的高深学问。”通过对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院和镭学研究所的分析,他得出结论说:“科学之发展与继续,必以研究所为之枢纽,无研究所则科学之研究盖不可能。反之,欲图科学之发达者,当以设立研究所为第一义。”1920年,在中国科学社第五次年会上,任鸿隽进一步指出,科学研究及其科研组织的完备,表征着一个国家的进步:现在观一国文明程度的高低,不是拿广土众民、坚甲利兵作标准,而是用人民知识的高明,社会组织的完备和一般生活的进化来做衡量标准的。现代科学的发达与应用,已经将人类的生活、思想、行为、愿望,开了一个新局面。一国之内,若无科学研究,可算是知识不完全;若无科学的组织,可算是社会组织不完全。(第727页)行动远胜于空谈,任鸿隽与同道们立即着手科研机构的创建。192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社生物所正式宣告成立。同时,中国科学社进行第二次改组,将社务重心转向科学研究。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明确提出“研究学术”的科学研究口号。从此,中国科学社从一个纯粹的宣传科学的学术团体转变为一个以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发展中国科学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组织。除领导中国科学社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外,任鸿隽还就任过其他一些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职位。1920年秋应蔡元培聘任北大化学系教授,不久受教育总长范源濂之请,兼任教育部专门司司长,由于一贯主张一人一时只任一事,乃辞去北大教职,专任司长。9在教育部任职期间据说对教会学校有些“不恭”,致使后来不能进入此类学校做事。10次年因范总长去职,他也一同进退。1923年冬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25年初辞职。当年夏天,范源濂就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事长,邀请他担任专门秘书,从此介入中基会工作。1935年出任四川大学校长,1938年继庄长恭为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不久兼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他在川大的作为虽川大校史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1;而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估量。下面仅看看他在中基会是如何推进中国科学发展的。当范源濂邀请他时,他考虑到自1918年回国后,“以发展科学之重要强聒于国人之前,顾响应者寡,苦无力以行其志。今得此有力机关,年斥百余万金钱,以谋科学事业之发展,是真吾所寤寐以求,且以为责无旁贷者也”。(第686-687页)自回国以后,任鸿隽一直致力于中国科学的发展,可七八年间,成效甚微,即使有相当基础的中国科学社事业进展也不顺利。1918年搬迁回国就开展的5万元基金募集,到1922年仅募到1万余元。因此,当有机会支配大批款项发展科学事业,其心中的愉悦自然是不能述说的,乃欣然应召。1925-1935年间,他由专任秘书而执行秘书、副干事长,再干事长兼董事,同时担任科学研究补助金及奖励金审查委员会委员、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静生生物调查所委员会委员长等,成为中基会的重要领导人和实际负责人。将中基会之事业,“由纯粹保管款项机关进而为推进科学文化之有力组织”。1935年以后他继续担任中基会董事、静生生物调查所委员长等。1942年1月中基会成立非常时期委员会,被举为干事长,再次实际负责中基会工作。不久辞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和总干事,专意中基会。12在中基会的二十多年间,他努力实现发展科学的理想,陈衡哲也认为其夫君留美回国的事业中,“尤以中基会为最能使他发展其对于科学的抱负与贡献。……他曾利用中基会的经济辅助,尽量的在全国各大学去奖励科学的研究与工作;又遣送有科学天才的青年,到欧美去留学。对于国内的科学研究事业,……他也尽力的给予经济及道义上的支持。”(第747页)中基会在科学教育方面,以培养中学师资为重点,在大学设置若干“科学教席”;在科学研究方面,在人才设备已有基础的科研机关设置“研究教授”,延请名家进行科学研究,翁文灏、李济、秉志、胡先等分别作为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专家担任过此职;另外还设置“研究奖学金及助学金”,以培养鼓励人才,华罗庚等大批青年才俊借此施展才华;在科学应用方面,对农、工、医等方面以集中原则予以补助。中基会对中国科学事业最大的推动应该是与尚志学会合作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派遣的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和资助大量的科学研究课题。13正如任鸿隽自己所说,他以过渡时代之人物,“初时沉没于科举学校之潮流,继乃展转于普通中学之限制,迄至生年二十有九,始正式在外国大学毕业。是时已人事复杂,聪明消磨,学业之终无所成”。(688页)终其一生,他并没有像他一直宣扬的那样,在试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而是致力于科学事业之宣传与推展,以救国建国,这一理念影响到他在1949年这个大转折点的选择。任鸿隽在极力维持中国科学社事业和中基会事业的艰难困苦中迎来了1949年。据竺可桢说,他1949年5月1日会晤任鸿隽夫妇,知他们正设法乘轮船转港去美国,因其子女三人都在那里。14但他夫妇终未离开大陆。据任以都先生推测(后来也得到了她母亲同意),像任鸿隽夫妇这样有机会“出去”的人选择留在大陆,主要是与他们一生的信条有关,他们要为国家作点事。1949年后,任鸿隽相继翻译出版《最近百年化学的进展》、《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等著作,写文章评论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一、二卷,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的革命》,发表《谈科学翻译问题——从严译〈天演论〉说起》讨论科学翻译,批评当时喧嚣一时的科学阶级论,“科学知识——用科学方法而获得的真实知识,是有普遍性和一致性的,不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有差别”。(第634页)1949年5月,中国科学社等4团体联合发起“科代会”,任鸿隽名列发起人之一。6月5日,中国科学社等26个团体发起组织“上海科学技术团体联合会”,任鸿隽也是发起人之一。7月出席“科代会”筹备会议,9月出席全国政协,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1950年8月当选“科联”25位常委之一。11月担任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委员会上海分会常务委员、科技界分会主任。同年被推选为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和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51年当选为上海市科联主任委员。1949年后的最初几年,任鸿隽在担任各种“委员”与出席各种会议中度过。世事难以逆料,他的科学推展事业进行得并不顺利,耗费心血最多的中国科学社旗帜《科学》1951年出版一增刊后被迫停刊,中国科学社也面临最严重的危机。1953年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与中国化学工业会图书馆合并。1954年主持在上海召开中国科学社40周年纪念会,举办“中国科学史料展览”,并主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总结
- 电脑计算机课程
- 沙地越野美术课件
- 2025年电子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家长幸福教育课程
- 特色酒店客房设计:空间美学与功能性的完美融合
- 美间酒店设计方案
- 大班安全教育教案《安全用电》
- 2025年中国海关专用清洗王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汽车座椅装配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福建省漳州地区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便利店店员劳动合同
- GB/T 196-2025普通螺纹基本尺寸
- 2025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工地分红合同协议
- 变配电工多选试题及答案
- 零售业智能转型:DeepSeek驱动的消费行为分析与推选系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 GB/T 25052-2024连续热浸镀层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中药学电子版教材
- 肌筋膜链与脊柱稳定简述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