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 湖南妇女的法律权益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1)2_第1页
2第 湖南妇女的法律权益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1)2_第2页
2第 湖南妇女的法律权益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1)2_第3页
2第 湖南妇女的法律权益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1)2_第4页
2第 湖南妇女的法律权益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2第湖南妇女的法律权益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1)2第八章湖南妇女的法律权益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陈海平*马克思曾提出“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妇女的地位来精确地衡量〞的论断。众所周知,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既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和保障人权的内在诉求。*陈海平,男,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律社会学。*陈海平,男,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律社会学。吴玉玲:?欧共体妇女游说组织?,载?国际展望?1990年第5期。但是,有法不一定知法,知法也不一定用法。由于长期受男尊女卑的儒家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各种性别歧视现象广泛存在,妇女的各种法律权益并没有得到真正公正公平的保障与实施。可以说,妇女法律权益的保障和实现,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之事。那么,目前我国妇女对自身法律权益的认知状况如何?对相关法律制度的认知状况如何呢?妇女法律权益的实现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妇女法律权益之平等?本章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尤其是湖南〕的调查结果,考察湖南妇女法律权益认知的根本情况及分析。一、湖南妇女对法律权益的认知在法律对权益的保障过程中,有法是根本,知法是前提。有法律而不知法律,不会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法律再多也只能成为“聋子的耳朵〞。因此,在保障妇女法律权益过程中,加强对相关法律的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认知1992年制定并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保障妇女权益的综合性法律,涉及到妇女在参政议政、劳动佣工、教育、社会尊重、家庭、健康等方面的相关权利。因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认知状况能从整体上反映当前妇女对自身权益的根本了解状况。调查显示:认为目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占74.3%,认为没有的占11.1%,不知道的占14.6%。从总体上看,目前湖南地区绝大局部妇女都知道有保护自己权益的专门法律。这说明,近几年来湖南地区妇女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得到了提升。但是,不可否认,这远远不够,因为有将近25.6%的妇女认为没有或者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一局部人根本不知道有这部法律的存在,也就不会了解这部法律的相关内容,更不知道运用这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法律是每一个人的法律,是公正、公平的象征。只有当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了解了,这些法律才具有社会意义。从调查结果来看,对妇女的普法教育依旧任重而道远。制法、知法的最终目的是用法、守法,这是制定法律的根本所在。一部法律能在多大程度上对相关权益的保障发挥作用,这是它的真正价值所在。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保障妇女的相关权益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在妇女权益保护的作用方面,认为其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作用很大〞的占28.0%;“有些作用〞的占50.9%;“作用不大〞的占13.9%;“根本没有作用〞的占1.2%;“说不清〞的占6.0%。这一结果说明,知道这部法律的妇女中78.9%认为是有作用的,但是认为作用很大的比例并不高,大局部人认为只是有些作用。甚至有小局部人还认为“根本没有〞作用。这就说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部法律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保护妇女权益的作用,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执行得并不彻底。当然,一部法律从制定到完全发挥其社会作用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普法过程,同时也是其执行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但是,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如果这部法律长期不能保护相关者的权益或者保护不力,那么就会失去威信,会降低权益相关者的信心。这必须引起重视。〔二〕对法律权利与传统习俗冲突的认知在我国,由于受性别等级观念的影响,妇女的社会地位始终居男性之下,所谓的“第二性〞。加之传统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等非正式社会控制手段,使妇女权利的实现困难重重。在某些地区这些传统权力甚于法律制度,可以说中国妇女的维权史即是一部抗争史。陈慕华:?我国法制建设和妇女解放的新里程陈慕华:?我国法制建设和妇女解放的新里程——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公布?,载?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2期。1.对姓名权的认知在我国,小孩随丈夫姓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这是几千来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是男权社会打下的深刻烙印。因为,在传统社会中随夫居,导致了父系家庭的长久存在,也形成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模式。在这样的家庭体系中,男性是家庭权力的主体,也是一个家庭的主宰,妇女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且这种状况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但是,随着家庭核心化进程的加快,小家庭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家庭模式。这种核心家庭本质上是一种平权家庭,要求丈夫、妻子甚至是小孩的权力是平等的。这种家庭权力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姓名权的平等。调查说明:在姓名权方面,对自己的小孩姓氏的问题,“不愿意〞随母姓的占17.8%,“愿意〞随母姓的占47.8%,“无所谓“孩子随父或随母姓的占33.2%。这一结果初步说明,我国传统的子女随父姓的家庭伦理观念已经有所弱化,将近一半的人赞成孩子可以随母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孩子姓氏选择上实现了男女平等,因为观念只代表着一种想法,普遍的愿望并不是普遍的实际。现实是绝大局部的社会成员的姓氏依然是沿用父系。当然,该数据还是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上升。一方面,妇女敢于提出孩子随母姓的权利;另一方面,男性也开始愿意放弃这项传统文化赋予的专有权。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妇女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随母姓呢?首先,她们认为这是传统规定。有99.4%的人认为随父姓是中国传统。传统中,小孩的姓名权就是归于男性或者说父系家庭的。她们认为父系姓氏是天经地义的,而随母姓的话多少会有悖于传统的规定。其次,她们担忧随母姓会影响孩子的继承权。调查显示,认为随母姓会影响到孩子继承权的人占到了39.2%。这一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妇女地位的隐性压制。但我国的婚姻法中,子女的继承权并不会因为姓氏的原因而受到影响。再次,担忧随母姓会被社会瞧不起。如果说前面只是隐性的反映出了现代女性受到男权家庭伦理的束缚的话,那么另一个原因那么来自社会的压力。调查显示,有48.3%的人担忧小孩随母姓会被人瞧不起。她们害怕随母姓会带来社会压力,甚至是歧视。因为,当前社会的主流仍然随父姓〔见表8-1〕。表8-1不愿意随母姓的原因(N=225〕是否说不清随父姓是中国人的传统频数2241-百分比99.40.6-随父姓方便继承财产频数881316百分比39.257.92.8随母姓担忧被人瞧不起频数1091125百分比48.349.62.12.对就业权益的认知平等就业权是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最根本的权利之一。就业时机平等、就业过程平等是平等就业的前提和根底。由于社会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公共政策的性别盲视等原因,妇女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一直未能得到平等对待,性别歧视随处可见。当然,我国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曾对妇女就业问题进行了特殊保护,以期使她们得到公正对待。目前,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不能得到同等的就业时机、平等的升迁或提拔时机、同工不同酬、特殊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那么,妇女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在就业时机方面,调查说明,绝大局部人〔72.6%〕认为因性别而不被录用或提拔是属于歧视,而认为非歧视的为19.5%。其中,社会中被歧视的性别通常为女性。通过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即在个人录用与升迁中,社会对妇女权利的伸张支持强度较大,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上的突破。当然,对于少局部认为非歧视的人,也不能定义为不支持妇女权利或者威胁妇女地位的人。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一局部工作不适合女性,如高温、高压、井下作业等。因此,这局部人中间有些可能出于妇女人身健康的保护权利者。在平等的升迁或提拔方面,遭遇过因性别〔通常为女性〕不被录用或提拔的人只占4.6%,而没有此种遭遇的占95.4%。这说明,在升迁和提拔上妇女的平等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事实上,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妇女在就业和升迁上所遭遇的不公平都是妇女社会地位的一个侧面反映指标。那么,此次调查可以反映出我省妇女地位的上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男女劳动者在获得平等的提拔或升迁时机的问题上有了一定进步。在同工不同酬方面,调查说明,经历过男女同工不同酬的人占10.4%,没有经历过的占89.6%。男女同工同酬是我国劳动法中明文规定的内容。但是,由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地位不对等,以及由于男女性别上的区别对待,现实中男女同工不同酬〔通常是女性工资低于男性〕的事情常常存在。当然,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推进,此种情况得到了遏止。在特殊劳动权益保障方面,调查说明,妇女因怀孕或生育而被解雇的比例为3.2%,无此经历的为96.8%。这反映出我省妇女在该项权利上的实现程度较好,但是仍然有少局部的女性在这一方面的权益受到侵害。怀孕和生育期的妇女在任何现代国家都享有特殊权利与待遇的,如不能因孕解雇、享有带薪产假等等。我国?劳动法?就明确规定:除了法律认定的特殊情况外,任何用人单位都不能随意解雇怀孕生育的女性。此外,认为因结婚/怀孕/生育而被解雇不属于歧视的女性占17.7,认为属于歧视的占75.8,“说不清〞的占6.5%。这说明,妇女本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见表8-2〕。表8-2对就业权益的认知(N=225〕〔这里N应代表样本量吗?那225是什么数?〕是否样本量因性别而不被录用或56〔4.6〕1149〔95.4〕1205因性别而同工不同酬128〔10.4〕1102〔89.6〕1230因结婚生育而被解雇36〔3.2〕1086〔96.8〕11163.对生育性别权的认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家庭伦理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众所周知,所谓的“有后〞,是指父系体系中所生子嗣为男孩,而所生之女孩那么不属于此范围。调查说明:有12.9%的被调查者认为生女孩被人瞧不起不属于歧视,而84.3%认为属于歧视,另外2.8%的说不清。这说明,大局部妇女〔如果前面的统计数据为所有被调查者,而不仅仅为女性,那么这里最好把“妇女〞去掉,改成“大局部人〞〕开始有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生育观念。但是,在社会中却仍然存在着歧视生女孩的现象。因为还有14.5%的妇女有过因为生女孩而被瞧不起的经历。社会中的这种生育歧视对妇女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会产生潜在的影响,如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的提高,所生女孩受教育权利遭无视等,从而制约下一代女性地位的改善。4.对土地财产权益的认知在我国,土地是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存在。拥有土地〔主要是拥有土地使用权〕就等于拥有一定的物质根底,也就意味着自身地位有根本保障。关涛:?<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指导思想、根本原那么和主要内容?,载?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2期。调查说明,87关涛:?<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指导思想、根本原那么和主要内容?,载?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2期。目前,在农村,特别是城市边沿的农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失去土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女性失去土地问题比男性更为突出。调查说明:2024年,没有土地的农村女性高达12.6%,比男性高出5.8个百分百点。在所有没有土地的农村女性中,有43.2%的妇女是从未分到过土地,有25%的因结婚或再婚失去了土地,有27.7%的因征用、流转或入股失去土地使用权,还有4.1%人因其他原因导致土地权的丧失。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失地人口逐渐增多,那么生来就无土地分配的人口比例也会逐渐上升,这种现象在城郊村尤为明显。其次,许多地方村规民约滥用自治权,而政府监管又缺位,所以导致“出嫁女〞、“农嫁非〞以及“离婚妇女〞分不到土地或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目前,从调查情况和妇女上访的情况看,因上述原因妇女失去土地权益的情况较多,而原文中说的因“非嫁农〞没有土地的情况很少,所以做了上述修改,您看可否?〕再次,由于我国城市化范围扩大,商业用地增加,居民土地被征用、流转或入股的现象逐年增多。一句话,不管公民以何种方式、以何种目的获得合法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都应被给予公正与合理的补偿与收益。然而,近年来,我国在土地证用过程中,不管是为公共根底设施建设还是商业建设,时有发生因土地补偿缺失或缺乏的不公正现象。调查说明:因土地被征用/流转/入股不能获得相应补偿的女性占9%。〔主要数据报告中,女性因土地被征用/流转/入股不能获得相应补偿和收益的比例为11.1%,为什么有差异?〕对未能获得土地补偿或收益的被调查妇女来说,维护其正当权利是法律所赋予的。根据法律原那么与法制的彻底性,正当权利应该绝对获得。但是,当问及妇女能否获得相关的土地收益时,有91.7%的认为能,还有8.3%的认为不能。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在法律上对公民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对妇女的合法权益保障未到达真正的完善〔见表8-3〕。表8-3对土地权益的认知是否样本量是否拥有自己名下的土地111〔14.6〕660〔85.4〕771因土地被征用/流转/入股是否获得了相应的补偿26〔91.0〕3〔9.0〕29是否能得到相关的土地收益603〔91.7〕54〔8.3〕6575.对家庭权益〔包括家庭暴力〕的认知传统中国的“夫为妻纲〞伦理标准留传了两千多年,迄今仍大有市场。在旧中国,妻子的主要行为须经丈夫的同意才能付诸实践,这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随着民主化的进程加速,现代社会已逐渐在消除这种思想,丈夫或夫家对妇女人身自由的限制现象减少了许多。调查显示,只有2.8%的妇女受到过配偶的人身限制,这与过去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主要原因在于当代家庭与妇女权利被配偶侵犯的严重性,另外极可能塑造下一代男性强权、女性弱势的性格,从而使男女不平等被下一代所效法与复制。〔关于家庭暴力,问卷有2问,一是在整个婚姻生活中发生过吗?二是近半年来,发生过几次?根据您的描述,我补充了“整个婚姻生活〞和“半年婚姻生活中〞,不然的话,有的数据说不清〕夫妻之间要么采取人身攻击,要么采取侮辱与谩骂,抑或是其他的意见相左,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情感隔膜,以表达互相的不满,其中最常见的现象是互不理睬。从妇女单方面看,在整个婚姻生活中,丈夫对其有过持续不理睬的情况占31.3%,其中偶尔有的占23.2%,有时有的占6.5%,经常有的占1.6%。当然,这种短暂的感情冰冻期,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哪一方,而更多的是关系到双方的性格、脾气等其他个人因素。调查显示:在有过持续几天不被丈夫理睬经历的妇女中,有46.6%的妇女在近半年内没有受到过丈夫持续几天的不理睬,有44.2%的妇女在近半年内受到过丈夫一两次持续几天的不理睬,有5%的妇女在近半年内受到过丈夫三五次持续几天的不理睬,有3.8%的妇女在近半年内受到过丈夫一两次〔这个数据有问题,一两次持续几天的不理睬的数据上面已描述,是不是指“五次以上〞〕持续几天的不理睬。这就反映出被调查的妇女中,有15%以上的在近半年内受到过丈夫持续几天的不理睬,所占比例较高。性生活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夫妻之间的性生活是婚姻关系的生理根底,也是婚姻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文明的开展与女权主义的兴起,性权利逐渐从男性统治格局中凸显出来,女性也有权享受性权利,这种性权利既包括性需求也包括性拒绝。陈新欣:?“加强综合治理制止家庭暴力──上海首开“保护妇女权益,制止家庭暴力〞研讨会?,载?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1期。过去,女性在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不存在女性性权利的提法和观念,因而妇女在不想过性生活的情况下,往往会被配偶强迫。在当下,女性性权利被提出,加之健康性生活知识的广泛传播,男性强迫妻子过性生活的情况可能会逐渐减少。调查显示,在整个婚姻生活中,3.9%的妇女有被配偶强迫过性生活的经历;在近半年内婚姻生活中,1.3%的妇女被配偶强迫过性生活,在有此经历的妇女中,发生过一两次的占24.5%、发生过三五次的占陈新欣:?“加强综合治理制止家庭暴力──上海首开“保护妇女权益,制止家庭暴力〞研讨会?,载?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1期。6.在工作、学习、社交活动中遭遇性骚扰状况及处理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妇女通常处于弱势地位,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性骚扰甚至是性侵害。在工作、学习、社交活动中常发生被强迫看黄色图像或图片、强迫听黄色笑话或段子、有意的性接触、无理的性要求等。调查显示,3.3%的妇女有过被迫看黄色图片或图像的经历。在处理方式上:一是直接制止,所占比例为38.3%;二是跟家人或朋友倾诉,所占比例为3.0%;三是忍忍算了,不声张,所占比例为9.9%;四是没当回事,所占比例为44.1%;其他的方式占4.6%。从中可以看出,认真对待与忽略此种行为的人根本上差不多。15.7%的妇女有过被迫听黄色笑话或段子的经历。在处理方式上:一是直接制止,所占比例为17.9%;二是跟家人或朋友倾诉,所占比例为2.4%;三是忍忍算了,不声张,所占比例为13.2%;四是没当回事,所占比例为64.7%;其他方式占1.7%。有3.6%的妇女有过与性有关身体触摸的经历。在处理方式上,75.6%的妇女采取了直接制止,3.0%的人选择与朋友和家人倾诉,7.8%的人采取了忍让的方式,还有13.0%的人没有当回事。有1.4%的人妇女有过不愿接受的与性有关要求的经历。在处理方式上,85.0%的妇女采取直接制止;2.3%的人采取了忍忍算了,不声张;12.7%的人没当回事。〔85.0%与数据报告的数据不一致,数据报告为88.2%,不知什么原因〕从调查数据看,妇女遭受的性侵害较少。但笔者认为这个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性是一个涉及隐私的话题,许多妇女可能在调查过程中出于自我保护心理,不敢表达自身的真实状况。群众传媒中常呈现诸如上级强奸女下属,被迫性贿赂,要求女职员陪酒、陪睡、陪跳舞等现象,说明妇女的性权益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年轻女性,往往更易遭到各种性侵害。二、湖南妇女对法律权益认知的影响因素女性法律权益的充分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受到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可程度,女性自身素质的提升等因素影响。而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认可程度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是女性自身无法把握的。在实证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相同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下,女性法律权益的实现程度并不相同,如城乡女性之间,不同文化程度女性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不同职业之间,不同政治身份之间等。可见,女性内部的差异也会成为影响法律权益的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程度如何?有何差异?为从微观层面对上述问题予以探讨,本研究将女性法律权益认知作为因变量,女性自身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逻辑回归分析。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在总体上虽然妇女的法律权益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取得和男性对等的地位,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妇女依然处于弱势的的地位。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自身原因,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妇女个体之间,由于在城乡、政治身份、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法律权益认知水平也会不同。变量界定:因变量。一是就业权益,具体操作化为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歧视;二是社会尊重权益,具体操作化为姓名权;三是性权益,具体操作化为家庭暴力、对性骚扰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四是财产权,具体操作化为财产继承权、土地权益。自变量。一是城乡差异,具体操作化为农村、城市;二是自身素质,具体操作化为政治身份〔党员、民主党派、群众〕、文化程度、年龄、职业。模型显示〔见表8-4〕:在城乡方面,城市女性的就业权益、社会尊重权益、性权益和财产权益都普遍高于农村女性,特别是性别在社会尊重权益上表达出显著相关性〔.104**〕。这说明:一是城市女性对自己的社会尊重程度的认同感更强;二是城市女性在城市社会中受到的社会尊重程度更高。一般来说,城市社会更加平等、自由,城市女性的独立性更强,法律权益实现的更充分,所以对社会尊重权益的认知更高;三是城市女性在维护社会尊重权益上比农村女性更加强势。当城市女性的社会尊重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她们能够通过法律和各种正式渠道主动维权,而农村女性那么更多采取忍让的方式。表8-4妇女法律权益认知LOGSTIC回归模型自变量因变量=法律权益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就业权益社会尊重权益性权益财产权益城乡0.122*0.104**0.115*0.122*文化程度0.113**0.126*0.103**0.119年龄-0.097**0.135**0.127*-0.116职业0.128*-0.126*0.0970.115**政治面貌0.087**0.131*0.118*0.156**似然值678.47卡方比8.72注:1.自由度;10;2.显著度:P*<0.5;P**<0.01〔一〕文化程度的影响在文化程度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女性其就业权益、社会尊重权益、性权益和财产权益的认知水平都要高于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女性。其中,就业权益〔.113**〕和性权益〔.103**〕呈现出了显著性水平。目前,教育是培养妇女法律权益意识形成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高等教育阶段,女性能够获得完整的法律权益知识体系,如法律权益观念、自身享有的根本法律权益、维权的根本途径等。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一般都有专门的职业培训和教育课程,对女性进行比拟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以她们更清楚自身享有哪些根本的劳动权益,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高等教育阶段也会有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她们能够学习到应享有的根本性权益,如如何反对家庭暴力,如何防范性骚扰,当自己的性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该如何维权,等等。特别是家庭冷暴力、语言性骚扰这些新的性权益的维护是那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所不知晓的。〔二〕年龄的影响在年龄上,就业权益、社会尊重权益、性权益呈现相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所处时代不同,其所受教育、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程度不同,其法律权益认知也就不同。在就业权益方面出现了显著相关,而且是负相关〔-.098**〕。这说明:其一,越年轻的女性就业权益意识越强。在现代社会,许多年轻女性走出家门,参加工作,有自己的事业,成为职业女性,热切期望成为现代劳动市场中的佼佼者。由于经济上独立,在社会中得以立足,不再依附男性和家庭。而年龄越大的女性,越是把家庭作为中心,信奉“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思想信条,相夫教子,从而无视了对其就业权利的实现。其二,年龄越大的女性所受到的现代劳动技能培训越少。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急速开展的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学习新的劳动知识,就有可能被社会淘汰。目前,失业大军中的40、50岁的失业妇女群体就是典型。同时,年龄大的女性受经济压力大,子女多等因素影响,承当了更多的家庭、社会责任,造成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剧烈冲突,在双重冲突中年龄大的女性往往偏向于家庭,而年轻的女性那么更加重视自身职业的开展。在社会尊重上也出现了显著相关性〔.135**〕。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般来说,年龄大的女性其社会责任感更强,更热心社会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她们中的许多人会因此而成为德高望重的人,故而社会对她们的尊重程度更高。而年轻女那么更加理性,更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往往不注重社会公共和公益事业,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80后、90后中的一些女性违背社会公德事件,如郭美美事件、上海初中女生援交事件等,使社会对年轻女性的看法出现了偏差。〔三〕职业的影响在不同职业上,职业女性在就业权益〔.128*〕和财产权益〔.115**〕上高于非职业女性。但是,在社会尊重〔-.126*〕上出现了负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受传统思想影响,绝大多数非职业女性以家庭为中心,她们在经济上不能自立,财产上依赖男性,根本上没有经济话语权,加之许多非职业女性本身就是专职家庭太太,对就业权益无从谈起。而职业女性那么不同,她们有稳定的工作,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由经济独立而达致人身独立。她们更希望在工作中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各种劳动权益,如平等开展权,同工同酬权等。故而职业女性在就业权益和财产权益上的要求比非职业女性更强烈。至于在社会尊重上出现显著负相关,笔者认为,这并不是说社会不尊重和认可职业女性,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少数职业女性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物欲主义等消极因素影响,集体主义意识降低,责任意识淡化,公德意识滑坡。极少数职业女性为到达自身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出卖肉体来换得升迁时机和经济利益。同时,受“男主内女主外〞思想影响,社会对女性职业化未能形成正确认识,存有偏见,导致整体职业女性未能得到社会认可,更别提获得充分的尊重了。〔四〕政治面貌的影响在政治面貌上,妇女中共产党员在女性就业权益、社会尊重权益、性权益和财产权益等方面都高于非党员。共产党员是妇女中政治觉悟较高、责任感强、思想上进的群体。她们以天下为己任,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在现实中,她们更能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为中心,更能勇于承当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妇女入党都有较为严格的筛选程序,她们是妇女中最为优秀的群体之一。因此,在总体上看这一群体无论在就业权益、社会尊重权益、性权益还是财产权益上都远远高于非党员妇女〔见表8-4〕。模型分析结果说明,妇女法律权益的认知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既包括个人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其中,前者是影响妇女法律权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妇女法律权益,关键在于提高妇女维权意识和综合素质。此外,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消极思想、社会道德失范、西方腐朽文化等因素在妇女法律权益形成中不容无视。三、根本结论随着我国妇女法律权益保护力度的加强,各种相关法律制度纷纷制定和不断完善,我国妇女的法律权益保护正日趋提高。调查显示,在总体上,妇女的各种相关法律权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要全面实现妇女法律权益和社会地位的平等,道路依然漫长。通过以上调查与分析,笔者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一〕家庭地位上升,但妇女依旧是家庭中“最容易受伤的人〞

调查结果说明,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受尊重的程度,人身自由程度都有了显著提高。她们真正成为了家庭中的主人,但由于大男子主义在家庭中长期存在,局部妇女仍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家庭中的夫妻不平等现状依然严重。如重男轻女现象,不能平等享有受教育权益,家庭暴力、性骚扰、性侵害,虐待等现象时有发生。家庭暴力绝大多数针对的是妇女,丈夫打妻子成为“合理伤害权〞,大多数人依然认为这是自家的事不要别人管。〔二〕职业化明显,但妇女仍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二等公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展,大多数女性走出家门,成为职业女性,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金领、粉领、白领,女性职业化趋势明显。同时,随着我国平等就业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法律上,男女享有同等的就业权益,受同等的就业保护。调查结果说明,妇女在获得平等就业就会、平等的提拔或升迁时机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性别歧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消除歧视、实现平等就业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根本宗旨。?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都明确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同工同酬,禁止性别歧视。然而,在现实中,妇女的职业权益经常被侵害,她们依旧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二等公民〞。比方: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女工时,往往附有歧视性条件,规定女职员在一定期间内不得怀孕;有些单位虽未明文规定,但女职工一旦离岗,升职、加薪都受到严重影响,使一些女职工的生育权得不到保障,甚至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此外,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一些私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局部私营企业单位,女职员的工资仅为男职工的70%左右,四险一金〔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得不到落实,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得不到特殊保护。在农村,许多农村妇女不能享有同等的土地承包权;在城市,退休年龄不平等,退休待遇不平等,等等。

〔三〕人身权利提高,但对妇女的各种性侵害“涛声依旧〞

人身权利是指与人的身体与人格有着直接关系的根本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人格和名誉权。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每一个公民平等的人身权利。由于妇女长期居弱势地位,我国还专门制定了保障妇女人身权利的法律。但由于社会性别制度的广泛存在,妇女的人身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特别是性权利,常被侵害。在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中,她们遭受被强迫看黄色图像或图片、听黄色笑话或段子、忍受身体性性接触,甚至要面对一些无理的性要求等等。在家庭中,性虐待、婚内强奸、家庭暴力等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局部文化落后、经济不兴旺地区,妇女受性侵害的现象更为普遍。

〔四〕社会地位上升,但大多数妇女依旧是“办公室的花瓶〞

社会地位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主要用权力、声望和财富来衡量。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达为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当前,妇女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与男性差距较大,障碍较多。女性管理者中正职少、高层少、年轻的少,在主要岗位和重要部门任职的少。妇女参与管理的层次低,大局部为一般干部,女性大多数成为各个部门的配角,成为了“办公室的花瓶〞。歧视妇女、轻视妇女的观念和行为使妇女失去诸多开展时机。各行业的各种权力长期为男性所垄断,在妇女的任用上不信任,使妇女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上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四、对策目前,妇女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建设者、劳动者。妇女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妇女的作用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对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开展,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妇女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妇女权益保护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已根本建立,最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保护措施落到实处,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妇女法律意识

首先,要提高妇女自身的法律意识,这是保护其法律权益的前提和根底。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群众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抨击对女性歧视的相关行为。特别是要将社会上公开损害妇女权益的案例予以曝光,实行舆论谴责。其次,要加强对领导层、公务人员、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提升其社会性别意识、维权意识和责任感,将男女平等理念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再次,各级妇联要经常开展针对不同层次的妇女专项法律宣传〔特别是农村妇女〕和培训,帮助她们掌握根本的法律常识。第四,要帮助妇女树立维权意识。现实中,许多妇女维权意识淡薄,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的那么碍于面子、名声、怕报复等因素不敢维权;甚至有的妇女受到侵害在忍无可忍时,采取极端方法而触犯法律,从受害者变为犯法者。因此,提高妇女法律意识,帮助其树立维权观念是落实妇女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根本所在。〔二〕积极发动各界力量,构建立体化维权网络

妇女权益保护不是某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妇女本身的事,它必须依靠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落实。政府部门、司法部、非政府组织都可以在妇女权益保护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政府部门而言,主要是建立妇女信访效劳网络,以及时了解妇女的权益诉求,了解权益的保护状况。这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