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五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春学期期中检测九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友情提醒:本卷中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卷中作答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6分)1.古诗文名句填空(1)慎终如始,_________________。(《老子》)(2)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5)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6)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8)关心民生,胸怀天下,是多数文人不变情怀,琪琪认为这一点在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天下所破歌》)两句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答案】①.则无败事②.大漠孤烟直③.海日生残夜④.一蓑烟雨任平生⑤.柳暗花明又一村⑥.似曾相识燕归来⑦.山回路转不见君⑧.雪上空留马行处⑨.安得广厦千万间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孤、生、蓑、燕、广厦、庇。2.根据语境完成题目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与水,沉稳与灵动的写照,威严与慈爱的象征,A(①坚毅②坚固③坚定)与柔情的代表。山水文化,是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中最耀眼的奇葩(),是历代文人墨客挥就妙笔生花的源泉。郦道元看到的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陶渊明眼中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吴均笔下的富春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山与水是祖国广阔疆土的筋脉与血液,面对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体味它的静mù()与空寂,感受其中B(①蕴藉②蕴意③蕴含)着的缓缓流淌的人文主义关怀。(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汉字。奇葩()落英缤()纷静mù(2)下列短语中,与“妙笔生花”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不避风险 B.雄伟壮丽 C.参天大树 D.胸有成竹(3)根据文意,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填序号即可)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_______》记录了他及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答案】(1)pābīn穆(2)D(3)①.①②.③(4)《论语》【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奇葩(qípā):意思是原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落英缤纷(luòyīngbīnfēn):意思是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静穆(jìngmù):安静,庄严。【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短语类型。题干中“妙笔生花”为主谓短语。A.“不避艰险”为动宾短语;B.“雄伟壮丽”为并列短语;C.“参天大树”为偏正短语;D.“胸有成竹”为主谓短语,与“妙笔生花”结构相同;故选D。【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第一空,“坚毅”的意思是“坚定有毅力”;“坚固”的意思是“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团,结实”;“坚定”的意思是“(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结合“沉稳与灵动的写照,威严与慈爱的象征”以及“柔情”可知,这里要填入的是形容品性的词语,应选择“坚毅”。故填①。第二空,“蕴藉”的意思是“(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蕴意”的意思是“包含的意义”;“蕴含”的意思是“包含”。语段中指从山水文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包含着的人文主义情怀,应选择“蕴含”。故填③。【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综合性学习(9分)3.班级组织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节气”我知道】(1)4曰20日,我们即将迎来的节气是________。我们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________。(填写节气名称)【“节气”我介绍】“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根据这段介绍节气历史的材料,请你说说节气是怎样形成的,其作用又是什么?【“节气”我撰写】(3)古代文人墨客根据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一首首优美隽永的诗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如在“雨水”的春日,读一读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横线上进行仿写,要求含有节气及与该节气有关的诗词)【“节气”我探究】洪承畴原是明朝重臣,后来兵败降清,官至大学士。传说他降清后,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同奕者应声对出下联:“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4)这副对联中,运用双关的词语是哪个?它有何含义?【答案】(1)①.谷雨②.夏至(2)形成原因:节气结合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多种要素发展形成;主要作用:指导农耕社会的农事活动。(3)①.在“小满”的夏夜,吟一吟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②.在“大雪”的夜晚,赏一赏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清明,“清明”既指节气,又别指清、明两朝,暗讽洪承畴失义辱节,受明恩却降清朝,没有清明可言(意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根据“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可知,形成原因:节气结合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多种要素发展形成;根据“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主要作用:指导农耕社会的农事活动。【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联系“在‘雨水’的春日,读一读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知,仿写要符合“在‘……(节气)’的……(时间),……一……(动词)……(作者)的‘……(诗句)’”,且诗句要和所写“节气”有关。示例:在“冬至”的雪日,吟一吟朱淑真的“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的理解。“清明”对“谷雨”,本指节气;联系其背景“洪承畴原是明朝重臣,后来兵败降清,官至大学士。传说他降清后”可知,洪承畴原是明朝重臣后来降清,也做起了官;“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中的“清明”暗讽洪承畴失义辱节,受明恩却投降于清朝,早没有了清白的名声,没有“清明”可言。二、阅读理解(64分)(一)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4—8题【甲】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乙】陈茂烈,励志读书,每至夜分。祖母悯其弱,屡止之。乃帷灯默诵不辍,年十八,慨然叹曰:“善学圣人者,莫如曾颜①之克己。曾之日省,非切务欤?”作《省克录》自考。(节选自《明外史。陈茂烈传》)【丙】袁子才自谓幼时记性不佳,故看书必加摘录分门别类以补健忘。阅时既久,积成卷帙②,自备作诗文时之獭祭③。晚年于幼时事,辄能津津道之,盖凡有闻见,无不笔之于册,披书握管④,寒暑无间也。(节选自《清稗类钞》)【注】①曾颜:指孔子的弟子,曾子和颜回。②卷帙:这里指书籍。③獭祭:比喻堆积成文,罗列典故。这里指书籍。④披书握管:翻阅书籍时就握着笔。4.琪琪针对这三篇素材,设计了【词句巧记】栏目,请你协助她完善答案。词句巧记栏目一:词语巧记技巧一:联想(1)屡止之联想成语“屡试不爽”技巧二:推测(2)自备作诗文时之獭祭依据“作诗文时之獭祭”推测“备”的意思技巧三:迁移(3)盖凡有闻见迁移所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你的理解(1)屡:_____________________(2)备:_____________________(3)盖:_____________________栏目二:阅读方法技巧四:补(省略成分)(4)曾之日省,非切务欤?补全:曾之日省,(于吾)非切务欤?(4)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乃帷灯默诵不辍辍耕之垄上 B.善学圣人者陈康肃公善射C.以补健忘以塞忠谏之路 D.阅时既久既克,公问其故6.琪琪发现有一句话缺少了停顿,请你用“/”划分停顿(划分两处)。故看书必加摘录分门别类以补健忘7.阅读【甲】诗,完成下面的问题。(1)琪琪读到诗歌后两句时,觉得“要躬行”三字不好理解,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帮她分析此三字的具体内涵。(2)琪琪收集到了【甲】诗的背景资料,发现其与《送东阳马生序》有一些共同点,她设计了【迁移课内】栏目,请你帮她补全内容。背景资料:诗人庆元五年(1199)于山阴写给二十一岁小儿子陆聿。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迁移课内】同: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目的)异:《送东阳马生序》强调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冬夜读书示子聿》则强调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8.琪琪发现【乙】【丙】两文的主人公在求学路上都面临着“挑战”,请你帮她分析两文的主人公分别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应对的。【答案】4.①.多次②.准备③.大概

④.曾子的每日反省,(这对我来说)难道不是当务之急吗?5.C6故看书必加摘录/分门别类/以补健忘7.(1)“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通过此三字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升华。(2)同:都是写给晚辈的劝学之作。异:勤奋刻苦学习实践8.陈茂烈:面临的挑战是祖母心疼他年纪小,多次阻拦其学习。应对方式是在帷幕里点灯默读。袁子才:面临的挑战是记忆力差。应对方式是读书时摘取抄录,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解析】【4题详解】栏目一:(1)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屡,多次。屡止之:多次阻止他。(2)作诗文时之獭祭:(这成为)自己准备创作诗文时(所用到)的书籍。备,准备。(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概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就像是这样。盖,大概。盖凡有闻见:大概有所听和所见的。栏目二:(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之,主谓之间,不译。日,每天。非,难道不是。切务,当务之急。欤,表反问。“非切务欤”前省略了状语“于我”,对于我来说。【5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停止\动词,停止;B.动词,善于\动词,善于;C.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连词,以致;D.副词,已经\副词,已经;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因此看书一定会摘取抄录,并把书按照特性分别归入各种门类,用来弥补健忘。“故看书必加摘录”和“分门别类”为读书的方法,二者为并列关系;故断句为:故看书必加摘录/分门别类/以补健忘。【7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和对比阅读。(1)后两句意为: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这两句诗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2)根据背景资料中的“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可知,作者这首诗是写给儿子的,用意是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送给同乡的太学生马生的,意在用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来勉励马生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故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是写给晚辈的劝学之作。两者的不同点是《送东阳马生序》强调了勤奋刻苦对于学习的重要。《冬夜读书示子聿》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乙文中的“祖母悯其弱,屡止之”可知,陈茂烈面临的挑战是祖母心疼他年纪小,多次阻拦其学习。根据“乃帷灯默诵不辍”可知,他的应对方式是在帷幕里点灯默读。根据丙文中的“袁子才自谓幼时记性不佳”可知,袁才子面临的挑战是记忆力差。根据“故看书必加摘录分门别类以补健忘”可知,他应对的方式是读书时摘取抄录,并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点睛】参考译文:乙:陈茂烈,立志读书,常常读到深夜。祖母怜悯他年幼,对此阻止他。于是,他就在帷幕里点上灯默读不停止。十八岁时,他曾经感叹说:“善于学习的圣人,没有人比得上曾子和颜回能约束自己。曾子的每日反省,对我来说,难道不是当务之急吗?”写了《省克录》来考核自己。丙:袁子才自己说小时候记性不好,因此看书一定会摘取抄录,并把书按照特性分别归入各种门类,用来弥补健忘。(因为)阅读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所摘录的)累积成了书籍,(这成为)自己准备创作诗文时(所用到)的书籍。(袁子才)晚年对小时候的事情,总是能津津有味地谈论它,大概有所听和所见的,没有一个不用笔写在典籍上,翻阅书籍时就握着笔,一整年没有间断过。(二)信息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①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③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④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①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②……③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④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①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②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③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④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9.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10.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B.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C.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D.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11.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1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答案】9.C10.A11.(1)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2)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12.(1)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2)文化层面的意义:①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②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3)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错误。材料二④段中原文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论据补充。结合材料二④段中“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的内容可知,材料二主要观点是“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A.论述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体现出“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的传统精神,与材料二观点相符;B.论述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与材料二观点不符;C.论述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与材料二观点不符;D.论述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与材料二观点不符;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答题区间在原文材料二、三之中,结合材料二①段中“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中的“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可总结出“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结合材料三①段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可直接总结出“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④段中“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可知,从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来看,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结合材料一②段中“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③段中“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可知,从文化层面的意义上来看:①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②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结合材料三③段中“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可知,从国家层面的意义上来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阅读文章后,完成13—18题追忆汪曾祺先生许文郁①清晨,我坐在书房中使用电脑,伴着悠悠茶香,总会时不时扭头注视壁上那幅紫藤画:浓淡相间的叶片,淡紫微蓝的花瓣,卷曲的藤蔓,还有那“有条皆曲,无瓣不垂”的题款……这是作家汪曾祺的惠赠。②目光每次触及这幅作品,我都会想起24年前与汪老的那次幸遇,庆幸中又总不免自惭。1996年12月16日,我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间隙,在京西宾馆的场院里,看到一个矮矮黑黑的老者,身边围着几个年轻女子,有人搀扶,有人引路,有人和他交谈。一天午饭后,难得见老人一个人在溜达,我走上前去打招呼:“您好!您是……”大脑突然短路,我尴尬地站在老人面前。汪老静静地看着我,稍候,嘴角一动,温暖的笑容展开:“我是汪曾祺。”沙哑的嗓音在我耳边响起,“对对,汪曾祺!”为掩饰自己的唐突,我紧接着说:“我看过您的小说,记得您笔下的明海……”我那时还不知汪老嗜酒,看着他暗黑的面色,关切地询问:“天天开会,您有些累吧?”“开会倒不累,只是每天有许多人来找我写字画画。”一听这话,我似乎忘记了问候的初心,急急地说:“汪老,您给我也画一张吧,让我住的房子不再家徒四壁。”汪老略一沉吟,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我对汪老说自己是甘肃代表团的,并把自己的姓名告诉了老人。几天后,会议即将结束,还没有得到汪老的画,我明白自己那天过于唐突,尽管内心有些遗憾,也不便催问了。③会议结束当晚,因为去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活动,没能赶上晚宴。回到京西宾馆已是晚上9点多了,会议组织者找到我说,汪曾祺晚饭时问了好几次甘肃团那个瘦瘦的女同志在哪里。我一惊,忙问清汪老房间号。汪老正在房间休息,见到我说:“前几天我这里没有画画的生宣了,只有熟宣,是写字用的,今天我找了两张生宣,给你画一张吧,你喜欢什么?”“我……”我又尴尬了,迟疑着不知说什么好。“画紫藤吧,晚上光线不太好。”汪老说着铺开纸,蘸墨,勾线,挥毫,点彩,不一会儿,纸面上出现了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浓浓淡淡的紫色花瓣,又有点点蓝或浅粉点染,一幅紫藤凸显出来。“没有更多的绘画颜料,只能这样了。”汪老说着在画面右侧题了“有条皆曲,无瓣不垂”。看着那八个字的题词,我正琢磨,忽听汪老说:“哎呀,我的印章找不到了,这些天用得太多,不知搁在什么地方了。”我有些遗憾地看看汪老说:“我帮您找。”四面浏览,看到墙角堆着几张报纸和沾染墨色的废纸,还有一个灰蓝色的布袋,我便屈膝弓腰翻找,一枚方形的石质印章出现了,我忙拿起来问:“是这枚吗?”汪老笑起来,暗黑的脸上有了光彩,“看来今天是应该给你画。”他接过印章,打开一边的印泥盒,沾上那鲜红的印泥向落款处拓去。当我欣喜地擎着那张异常珍贵的画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看表,已经是夜半12点多了。④第二年5月16日,一则噩耗传来:作家汪曾祺因病去世,终年77岁。我顿感到五雷轰顶!这一天,离我与汪老初次见面刚5个月,老人就“因病去世”,这病,是多年坎坷的必然,是长期劳累的后果,也是由于众多求索者(包括我)的自私。愧悔!愧的是个人的自私,悔的是我的不识时机。汪老,当您把一幅幅血汗凝结的字画无偿送给一个个相求者时,有没有想到生命会透支,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劳累?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注视画中的落款——“汪曾祺”,三个字凝结的是多么无私的品性、多么干净的人性!⑤第一次读到汪老《受戒》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念书——是一所大学校园里的“老学生”。那时,我被那个时代文字中的激流充斥着,总是不由自主地与伤痕文学的痛楚共鸣,而对汪老那清水净流的文字却没有更深的印象。汪老的《受戒》《大淖记事》《异秉》……故事都发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正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候,军阀混战、外寇入侵,在汪老笔下,却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非此即彼的表白,而呈现出的是乱世中一处净美的桃花源。今天看来,这样一位老人,经过多少风雨,看过多少霓虹,才能将岁月的泥沙沉淀,只留一潭明净。汪老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我以为,汪老笔下自然从容,绝无争先之意,但他天性中对人性的尊重与崇尚,使那几乎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中国语言,充满着对人性解放的致敬——那是多么先锋的意识。这就是汪曾祺,在潮流迭起的大时代中,不追风不赶潮,执着地追寻人性之美、展示人性之美,这种对人性的自然呈现、对人性解放的呼唤,才是真正的先锋文学啊!⑥紫藤的花语是“深深的思念和执着的等待”。浪漫的紫色,神秘而富有特色,我现在居所的窗外,正植着一丛紫藤。每逢暮春紫藤吐蕊,一串串硕大的花穗垂挂枝头,蓝中带紫,灿若云霞,灰褐色的枝蔓如龙蛇般蜿蜒,香气悠然。我总会时而望向窗外的紫藤,时而注视壁上的紫藤,“有条皆曲,无瓣不垂”,那藤蔓不歇地向高处攀缘,向着美的终极攀缘,而攀上高处的花叶,姿态又是那样柔软而低调,颌首而垂,清清浅浅,平平淡淡,任凭生命自然延伸。窗里窗外,紫气萦绕、暗香浮动中,托起的是人性的高贵与永恒。(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13.请依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列空缺。________________→晚宴未见,熬夜作画→________________→评价作品,怀念汪老14.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划横线语句。(1)伴着悠悠茶香,总会时不时扭头注视壁上那幅紫藤画:浓淡相间的叶片,淡紫微蓝的花瓣,卷曲的藤蔓,还有那“有条皆曲,无瓣不垂”的题款……(从抒情方式的角度)(2)汪老说着铺开纸,蘸墨,勾线,挥毫,点彩,不一会儿,纸面上出现了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浓浓淡淡的紫色花瓣,又有点点蓝或浅粉点染,一幅紫藤凸显出来。(从描写的角度)15.有人说,第4小节内容有些多余,可以删去,你是怎样看的?16.本文的主人公是汪曾祺,但作者却多次提到“紫藤”,请分析“紫藤”在文中的作用。17.读完本文后,你脑海中浮现出了汪曾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18.结合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一文,谈一谈你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汪老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答案】13.①.初遇汪老,唐突求画②.汪老去世,震惊愧疚14.(1)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描写我书房墙壁上的紫藤画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汪老深深的思念之情。(2)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通过“铺”、“沾”、“勾”、“挥”、“点”等一连串的动词和“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紫色的花瓣”等对绘画内容的细腻刻画,表现出汪老绘画技术的娴熟与高超。15.不可以删去。第④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汪老熬夜作画赠予“我”,再次体现汪老的无私与慷慨,也表现了“我”向汪老索画的愧悔;同时结尾句引出下文从作品方面对汪老崇高、干净人性的描写和“我”对汪老的怀念。16.(1)作者因汪曾祺赠送自己紫藤画而对汪曾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紫藤是串联文章的线索之一。(2)紫藤也是汪曾祺高洁人格的象征。作者通过对紫藤暗香浮动的描写,象征了汪曾祺如紫藤一般,虽低调平淡,但却不歇地向高处、向美的终极追求的人格。17.(1)受人追捧,但为人谦和;(2)无私慷慨;(3)(作品)追求人性之美18.《昆明的雨》汪曾祺用美的语言写出了昆明的雨天仙人掌等景物的美,杨梅、菌子等滋味的美,房东给房客送花的人情的美,酒店小酌的氛围的美。文中同时也呈现出健康的人性:叫卖着杨梅的女孩传递出无限的美好乐观;惜花爱花给房客送花的女房东,展现出慷慨热情又尊重生命万物的人性(意对即可)。汪曾祺认为“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表现其热爱生活、诗意又达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人性的尊重与崇尚(意对即可)。【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①空,依据②段“一天午饭后,难得见老人一个人在溜达……为掩饰自己的唐突……一听这话,我似乎忘记了问候的初心,急急地说:‘汪老,您给我也画一张吧,让我住的房子不再家徒四壁。……’”可以概括为:初遇汪老,唐突求画。②空,依据④段“第二年5月16日,一则噩耗传来:作家汪曾祺因病去世,终年77岁。我顿感到五雷轰顶!”“这一天,离我与汪老初次见面刚5个月,老人就“因病去世”,这病,是多年坎坷的必然,是长期劳累的后果,也是由于众多求索者(包括我)的自私。愧悔!愧的是个人的自私,悔的是我的不识时机。”可以概括为:汪老去世,震惊愧疚。【14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我能力。(1)依据①段“浓淡相间的叶片,淡紫微蓝的花瓣,卷曲的藤蔓,还有那‘有条皆曲,无瓣不垂’的题款”可以看出,这是对画中景物的描绘。依据“这是作家汪曾祺的惠赠”可知,这是借景抒情,紫藤画是“我”与汪老交往的见证,作者借画中的紫藤寄托着“我”对汪老的怀念。同时,这幅画作能引出下文与之相关的故事。(2)依据句中的“铺”“沾”“勾”"挥”“点”可知,这是运用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描写;依据“虬曲的枝丫”“墨色的叶片”“紫色的花瓣”可知,这是对画作内容的具体描写。所以,这样写能突出汪老绘画技术的娴熟与高超。【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段落作用的能力。不多余。依据③段内容可知,这是写汪老熬夜作画、赠画给“我”的细节描写,体现汪老的慷慨无私的优秀品质。依据第④段内容可知,写了得知汪老去世,“我”震惊愧疚。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互相照应。所以,第④段有总结上文的作用;依据⑤段文字内容可知,这是写“我”对汪老作品的评价,依据⑥段内容可知,这是抒发了“我对汪老的怀念。所以,第④段有引起下文的作用。【1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线索及其作用。依据全文内容可知,文章开篇以紫藤画引出回忆,紫藤画是汪曾祺赠予“我”的,贯穿.了“我“与汪曾祺认识和了解的全过程,因此“紫藤”是本文的线索之一。依据⑥段“我总会时而望向窗外的紫藤,时而注视壁上的紫藤,‘有条皆曲,无瓣不垂’,那藤蔓不歇地向高处攀缘,向着美的终极攀缘,而攀上高处的花叶,姿态又是那样柔软而低调,颌首而垂,清清浅浅,平平淡淡,任凭生命自然延伸。窗里窗外,紫气萦绕、暗香浮动中,托起的是人性的高贵与永恒”可知,紫藤生长的的姿态也象征着汪曾祺高洁的人格品质,象征着他低调平淡的个性和完美人生的品质。【1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依据②段中“身边围着几个年轻女子,有人搀扶,有人引路”“汪老静静地看着我,稍候,嘴角一动,温暖的笑容展开”“开会倒不累,只是每天有许多人来找我写字画画”等语句可以看出汪曾祺受人追捧,但为人谦和的人;依据③段曾祺熬夜作画赠予“我”以及文中他作画赠予众多求索者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无私慷慨的人;依据⑤段中“这就是汪曾祺……才是真正的先锋文学啊”可知,汪曾祺对自己的作品追求人性之美。【18题详解】本命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依据汪曾祺的“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中的“美”可知,这表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的人生态度;依据“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中的“人性”可知,还表现了他对人性的尊重与崇尚。在《昆明的雨》一文中,上述“美”“人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汪曾祺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昆明的雨天中仙人掌等自然景物之美;写出品尝昆明的杨梅、菌子等果实滋味之美,写出在酒店小酌时候的生活氛围之美。同时写出房东给房客送花的慷慨热情的人性之美以及昆明街头叫卖着杨梅的女孩传递出的淳朴、善良、乐观的人性美。(四)名著阅读(4分)19.阅读语段,完成题目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和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A先生;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选自《简·爱》)(1)这段文字中的A先生是___________。(2)从小说的情节分析简·爱产生“非走不可”的原因,以及体现出的简·爱的个性特点。【答案】(1)罗切斯特(2)简•爱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却已经跟别人结婚了。自尊自爱、敢爱敢恨、坦率真诚、追求自由与平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根据“我曾经面对面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可知,A先生是罗切斯特。罗切斯特是小说《简·爱》的男主人公,为桑菲尔德庄园主,拥有财富和强健的体魄。年轻时他受骗娶了疯女人伯莎·梅森。后来认识了家庭女教师简·爱,爱上了她,并向她求婚,但已婚的事实被揭发。由于疯子妻子的疯狂放火而失去一条胳膊和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最后成为简·爱的丈夫。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人物。原因:选文是简·爱离开罗切斯特的一段描写。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在婚礼前夜,简·爱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面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待阻止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中。所以简·爱产生了“非走不可”的念头。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三次逃离:离开桑菲尔德庄园到沼泽庄园。个性特点:简·爱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在得知对方有妻子时,不甘于做一个第三者,毅然决定离开,这体现了她自尊自爱的性格。她直接告诉罗切斯特自己要离开他以及离开的原因,这体现了她坦率真诚的性格。她不因地位的差距而爱上罗切斯特,又在得知对方有妻子时毅然离开,这体现了她敢爱敢恨的特点。她不愿做第三者,更不愿做罗切斯特的附庸,毅然离开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体现了她追求自由平等的性格。20.名著阅读(1)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了一套《儒林外史》特种邮票,如图是其中一枚,名为《两根灯草》,图中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人名),这本著作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图中主人公形象的解读,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他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一是认为“被课本骗了好多年,那个‘吝啬鬼’其实很大方”。你认同哪种说法?请结合原著相关情节简述理由。【答案】(1)①.严监生②.吴敬梓(2)示例一:我认为小说中严监生是“吝啬鬼”。主要从他对自己的“吝啬”这方面来说的。表现在:①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②他请两位妻舅吃饭,为了省钱,自己滴酒未沾。③他家财万贯,病重时,“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仍“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示例二:我认为吝啬鬼严监生其实很大方。严监生对家人是大方的。①当哥哥严贡生惹了两桩官司后逃到了省城,五个儿子也能跑的跑,能躲的躲,反而使得官差来向严监生要人,这时倒是严监生“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②对于发妻王氏,每年给她三百两私房钱。王氏病重,他花重金为其延医问药;妻子死后,为办丧事,花了四五千两银子;妻子死后给舅爷每人两封银子以作赶考的盘缠费等。③为了让妾生的儿子名正言顺,而扶正赵姨娘时上下打点,赠与舅爷每人一百两银子另加一些首饰;扶正赵氏,花了五十多两银子,大摆二十多桌酒席。【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文学常识识记。看图可知,图中一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却伸出两根手指不肯咽气,家人围坐在他身旁,不知如何是好。根据“两根灯草”,可知这个情节是《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之前看到桌子上点了两茎灯草,觉得浪费,一定要提醒家人灭去一根。《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性格,必须结合小说的情节。可以认为严监生吝啬,也可以认为他大方。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陈述理由,不能再用“两根灯草”这个情节。如认为严监生“吝啬鬼”,主要从他对自己吝啬方面来谈。小说中道:严监生“钱过百斗,米烂成仓”,自己平时却连一斤猪肉都不舍得吃;自己有病舍不得吃药请医生;为了扶正妾室,他请两位妻舅吃酒,自己滴酒未沾,就是为了省钱。如认为严监生不是吝啬鬼,可从他对家人大方的角度来谈。如,他老婆病了,“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王氏病逝后,肯送给两位舅子大笔银子帮助他们赴京赶考;结合“昨日典铺内送来三百两利钱,是你王氏姊姊的私房;每年腊月二十七八日送来,我就交给他,我也不管他在那里用。今年又送这银子来,可怜就没人接了”可知,对于发妻王氏,严监生非常大方;结合“知县准了状子,发房出了差,来到严家,严贡生已是不在家了,只得去会二老官。二老官严监生在另个宅子里住,见差人来说了此事,他是个胆小有钱人,见哥子不在家,不敢轻慢,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忙着让小厮去找两位舅爷商议”可知,这场官司,本是老大严贡生惹下的,与严监生毫无干系,他完全可以推掉不管,却舍得花钱摆平,自认倒霉地花了十几两银子,以“釜底抽薪”之法为老大平息了官司。可见他对家人十分大方。根据以上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