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名与地域特征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本文研究了原芳村区语言特征的构成以及区域文化的特点。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即地名的通名来考察芳村地域的基本特征。以通名为据来考察一个地方的地域特征,主要基于一种文化理念:通名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人类社会的生存,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地名是地域的名称,不同的地域,地理环境不同,人们对资源环境的认知与利用就有不同的特点,由此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反映在地名上就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地域特征是能够从通名中反映出来的。芳村区原是广州市老城区之一,2005年并入荔湾区。地名是行政管理的区域系列,分属管辖范围的变更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地名所指称的地域以及与地域相关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内容则是相对稳定的。以建国后计,芳村有过几次建撤划归的变动:1954年被划入河南、新滘两区;1956年改属广州市郊区;1960年与石井等7个人民公社并组芳村区;1963年重归广州市郊区管理;1985年又复置芳村区,至2005年与荔湾区合并。几经分并撤建,芳村原辖区域内的地名并无大的变动。所以,本文讨论仍用原芳村区的地名材料。材料的获取:一是实地调查,二是史志文献,如地方志、街巷名、地图和文史资料等,共得地名1130条。其中一些地名已经消失,它们只是作为历史的地名词保存在文献里,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仍然留用。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聚落以及人工建筑地物等方面的通名,看原芳村区地域的基本特征。一、芳村地形地貌广州地形大致是东北高,西南低,沿此走向依次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整个市区形成向东南和西南倾斜的状态。市区西部和南部地势低平,珠江在这里自西向东横穿广州,河海合力淤积成的广阔的珠江平原,海拔多在10米以下。芳村位于广州市西南端,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面积约42.6平方公里。由于是珠江冲积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平均绝对高度为5.5~5.8米,相对高差2米左右,与区内极少的台地(含山岗)相对高差也不超过20米。”61境内的白鹤洞山顶台地,是顶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岗群。除西部部分地段外,芳村三面临江,境内河溪纵横,反映芳村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大略划分为陆地与水域两方面。(一)地理单元中的“沙”和“洲”广州城区没有高山峻岭,白云山的最高峰摩星岭是海拔372.6米,而越秀山仅海拔70米(按:此前公布的高度白云山是海拔382.6米)。人称丘陵为“岗”,“山”指和缓起伏的丘陵主岗51。芳村是冲积平原,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广州市区最低点,所以没有通名“山”,常见的陆地地貌的通名是岗、墩、塱、沙等。“岗”是本地最高地势的小土坡。在平原地貌上看到的相距约千米的芙蓉岗、赤岗,绝对标高只17~20米,是海陆交替侵蚀风化的残丘113。白鹤岗、社岗、铜锣岗比这两个岗还低。低矮的小土丘称“墩”。如乌石墩、大墩、黄墩、鲤鱼墩。关于“塱”,陈正祥先生曾解释说:“三角洲的西边,特别是在三水、四会、高要、高鹤等县境内,存在着不少低漥之地,被称为‘塱’”168。“塱”是粤方言的地名专用字(有时也写作同音字“朗”),“塱”地名遍见于珠江三角洲,大多在水边地势较低平的地带。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广东带“塱”字地名达1088处135。广州现仍有地名大塱、新塱头、柯木塱、牛栏塱,芳村广为人知的是东塱和西塱。通名“沙”并非沙滩义,而是沿海濒江淤泥层积成的平坦陆地,或是江心堆积的小岛。此称与广州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关。从台地、山地和丘陵冲蚀下来的泥沙,同西江、北江、东江三江带下的沙泥流汇于珠江附近,逐渐形成平原。这些由泥沙淤积成的大小不一的陆地,粤语区人称“沙”、“洲”或“沙洲”,这三个词在广州地名里同义。以番禺区为例,清乾隆年间,在东南部筑堤围田的一小岛叫“沙仔”,“沙仔”也就是小洲岛(按:广州话的“仔”置词尾,表小义);万顷沙又称“万顷沙洲”,其末端按序分有“沙尾一”和“沙尾二”两地名;“洲头”是小岛北边的村名51-52。还有沙湾、雁沙、沙路等名。越秀区的太平沙,明代是珠江边的沙洲39。荔湾区的沙面,清初尚名“中流沙”,清咸丰九年(1859)运石填海,修筑石堤形成岛状。学术论著也如此使用,如地理名著《广州历史地理》:已知的沙洲有筑横沙、永胜沙(在北)、大沙头(在中)、二沙头(在南)等……上述四条沙由小到大外,还有叠瓦般的排列形式。整列沙洲成转向东南的覆瓦形态。52-53以上是“沙洲”与“沙”互用。再如“沙洲”与“洲”互用例:在河南沿岸沙洲也有白鹤洲、鳌洲等,多在台地保护下沉积,是四周环水的长形小洲……52-53通名反映的是当地人对居住环境的认知,学者的表述自然“从俗”。芳村“沙”地名不少。明正统年间的“江心沙洲”,后因搭建了许多葵蓬棚寮而名“葵蓬洲”。现在的民治小学所在地,清末时还被称“大埗沙”74。芳村东漖原有地名“白鹤沙”,后在整修芳村大围时遭到破坏。此外,芙蓉外沙、大沙、沙尾、蚬涌沙、福寿沙、芙蓉沙、新隆沙、大沙地、二沙地等,原来都是水中小岛。从最高的小土丘“岗”,依次为“墩”、“塱”到最低的“沙”,通名反映了地势低平的特点,与芳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合。(二)地理单元古地理芳村平原另一特色是水网密布,地名上水通名亦多。除了各地都有的江、河,还有粤地的常见通名,如涌、滘(漖)、溪、潭、塘,以及意义特殊的“海”和“坑”1。粤地最常见的河流通名“涌”和“滘”,几乎遍及全省包括港澳地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全广东带“滘”字地名269处,“涌”则高达2585处134。这两个通名在芳村众多的水名里就不少。例如:湛涌、沙涌、三丫涌、三坝涌、下市涌、塞坝涌、豆腐涌、东塱涌、增滘、茶滘、滘口、西滘、南滘、东漖等2。芳村还有溪、潭和塘等南方常见的水通名。如山溪、沙溪、凤溪、龙溪、映花溪、浣花溪、大策溪、小策溪、鲤鱼潭等。由于水源丰富,塘鱼养殖业十分发达,鱼塘星罗密布,就有石围塘、南塘等地名。通名“海”和“坑”与一般的通行义不同。广州话称河流作“海”,“海皮”指江边,过河说“过海”,搭乘渡船过江的摆渡口是“过海渡头”。清《广东新语》即记:广州人“凡水皆曰‘海’”。这一特殊义反映了广州市区地形的巨变。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古代广州以南是一片浅海。现在的长堤和西关一带,古时皆为海湾,至宋代仍有“小海”之称1833。1937年中山大学吴尚时教授在广州河南石榴岗西北发现的七星岗海蚀崖就是古海遗址,证明广州有过一个由浅海变为陆地的地史过程。因此,靠近珠江或小河边的地名往往带有“海”。例如:“海边街”、“海边巷”或“海傍街”等。芳村平原大概是秦汉时期河海合力冲积而成的。海北村一带地层中含有大量的鹅卵石,是上游流沙沉积的见证。在海北的芙蓉岗、海南村的赤岗,至今仍可看到岩层受海水侵蚀的痕迹4。地理专家认为,这两座山岗具有海蚀残丘性质,属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之前的古地貌63。芳村现在还能挖掘出贝壳层,海北村斧头岗古海冲蚀的痕迹清晰可见113。海北村、海中村、海南村等名是政府按古海位置重新命名的119。此外,芳村还有大海、大细海和海傍街等名。“坑”也有河流义。曾昭璇先生曾举例说:白云山不少地名是以水称的,如用泉(九龙泉)、坑(景泰坑)、涧(蒲涧)、溪(双溪)、洞(黄婆洞)等。白云山泉水多与花岗岩不透水有关,雨水只能沿山坡流下,或浸透入风化层中,故坑、溪众多。如西坡由景泰坑向北计即有大坑四条,如牛头坑、下坑、萧冈坑、黄坑等,成为水库水源(如大金钟水库等)。东坡则为人工湖所潴,也有大坑四、五条,如鸡颈坑、梅帘坑等。11曾先生虽无直说“坑”是水之通名,但所列的景泰坑、牛头坑、下坑、萧冈坑、黄坑、鸡颈坑、梅帘坑等七条地名均为广州水名。又《广东新语》:羚羊峡内第十六条坑,其水绝佳,不让灵山寺之水。予诗:“羚羊高峡内,第十六清溪。水比灵山好,流当断岩低。”“第十六条坑”入诗后作“第十六清溪”,可证“坑”、“溪”同义。又如屈大均谈“贵谷坑”的命名缘由:增城之正果有贵谷坑,茂林修竹之间,有细泉涓涓流出。乡人云:“岁谷贱则泉流而下,谷贵则泉流而上。”因名之曰“贵谷坑”。这种地名遍见广州各城区。例如,天河区的“沙河涌”,又名“沙河坑”,是珠江的一条支流234;依傍“西河涌”的小河叫“西坑”232;“坑口”是白云山濂泉与能仁寺溪流的汇合处233。番禺区一条流经村子的河叫“塘坑”460。花都区的“大小坑”是流量不小的一条河366。从化区的“小坑”是村前放养鸭子的一条河38。而芳村就有“坑口”和“西坑”等名5。这些反映自然地理的水陆通名,与芳村地理特征相合。二、生活小区的形成芳村聚落通名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系统:一是长期通行的聚落通名,二是新近产生的生活小区即楼盘通名。新通名的产生是地名发展的结果,这又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一)芳村“园”“约”的认识常见的有村、坊、里、巷、街、路等。芳村历以“农桑为本,网罟为业”,历史上一直以农业为主。清代已是蔬菜、水果产区,茶滘沙榄、花地杨桃、鹤洞秋茄久负盛名,西塱丝瓜、坑口西洋菜等闻名广州城132。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划属郊区,因此,不少地方以“村”作通名,原区以“村”名是最典型之例。其他如聚龙坊、大墩坊、沙巷、培英巷、桥梓里、鹤松里、社岗街、长堤街、金鹏路、彩凤路、陆居路等,这些坊、里、巷、街、路等都是各地常见的通名。芳村以“大道”为通名的地名显然是后起的。如芳村大道、东沙大道、花地大道。在此重点谈谈“园”和“约”。“园”,当地最具地域特征的一个通名。由于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发展花卉生产,明清即被誉为“岭南第一花乡”,是中国盆景艺术的发祥地之一132。“花地”是广州著名的花卉之地,据《芳村文史》:“居人以栽花为业,士大夫名园亦在焉。”清代有大小园林多处,张维屏晚年居住的“听松园”是当时的著名园林。还有醉观园、留香园、群芳园、纫香园、余香圃、评红园、新堂春、合记等八大名园,它们或是名人园林别墅,或是私人专门栽培盆景和各种花卉的名园,或是种植杨桃兼种时花的果园。随着历史的变迁,除了“醉观园”改建为游乐场所外,其余只留存下地名。收集到的有茂香园、杏芳园、广香园、荣香园、余庆园、同乐园、范家园、积善园、厚福园、万生园、万春园、厚成园、永隆园、长安园、惺园、鹤围圃、知道园、兄弟园、太湖园、两宜园、寿春园和迦南园等22条109,115。除“鹤围圃”外,其余都是“园”。所以,芳村地名有大量的“园”就不足为奇了。通名“约”并不限于芳村,广见于粤地境内。广州至今仍有文德南约、黄华北约、越秀北约(东山区);龙溪首约、宝安南约、岐兴东约(海珠区)、西村首约(荔湾区)、扶胥北约、中约、江北东约(黄埔区);横滘五约、西约、南约(白云区),芳村也有北约、太平约、南约、外约等名。笔者至今未见有对该通名的解释。根据对番禺区小谷围的调查,当地“约”地名,都是早年迁徙于此的各聚落,经商议后对各自居用范围作出的协定,每个聚落占用的地盘称“约”1。为廓清界线,“约”与“约”之间要筑建围墙和门楼,门楼上要清楚标示出该“约”的归属。“东约”是根据协议住在东段的聚落;“西约”则是被定约在西段的聚落,余此类推。因此,这类地名一般有两个特点:第一,主要分布于农村或郊外;第二,多在“约”前冠以方位词或加数词派生,数词一般用“首”代“一”,其后按顺序排列首、二、三、四……“约”自古就有约定之义。《史记·高祖本纪》:“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现代汉语里以“约”构成的契约、条约、公约、缔约等词仍保留此义。通名“约”其实是古汉语词义的保留。(二)新通名的出现近年来,广州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大力开展城市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促使房地产业的兴起,新楼盘大量出现,新通名产生。根据收集到的芳村142条楼盘名称,主要有苑、阁、楼、居、花、大厦、小区等,有单音节的,也有双音节的。新通名比较见表12。由表1所示,“苑”最多,达50条,“园”10条。广州话口语“苑”和“园”同音,说“翠竹苑”听同“翠竹园”,“苑”大量产生看来绝非偶然,是对当地园林史的一种传承。一些未列入表内的通名,如“新村”(坑口新村、会雄新村)和“工业村”(茶滘工业村)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通名的大量出现而逐渐退出。新通名的产生,不仅是社会发展之必然,还跟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以及追求社会时尚潮流的需求密切相关。另外,这些楼盘的通名往往标示的是住户聚居的小区域,每个住区内建有多幢楼宅,为了标识,每幢楼宅还冠有自己的名称。例如:楼盘“翠竹苑”内有怡芳苑、广和苑、华丽苑、翠景大厦、翠丽大厦、翠苑大厦和翠竹大厦等楼宅名。三、“三大围”与“三基围”常见的有基、围、通津、桥、庙等。人类的经济活动,对通名的产生有深刻影响。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的地名“围”和“基”,是当地人在改造自然环境中产生的。因为这一带饱受台风、暴雨、狂潮的侵袭,为了抗击自然灾害,需要筑坝围堤。因此,珠江三角洲一带广泛分布带有“围”字通名的地名。珠江平原多是宋代以后冲积而成的250。珠江三角洲堤围修筑的记载亦始于北宋。例如,高要县羚羊峡口的长利围和赤项围,修建于北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南海县紫洞附近的罗格围,修建于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南海县西樵山和九江之间的桑园围,部分修于北宋宗嘉佑年间(1056-1063)。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广东(主要在珠江三角洲)修筑的堤围共44宗,元代33宗,明代为302宗,清代165宗171-172。芳村地势低平,三面环水,境内有花地河、塞坝涌、秀水涌、大冲口涌、沙涌、赤岗涌和东塱涌等7条主要河流,彼此相连并与珠江相通,极易受北江、东江、西江洪水影响,发生洪涝灾害。例如,民国四年夏,广州连降暴雨,暴发特大水灾,芳村首当其冲,史称“乙卯大水灾”。东、西、北之江水同时盛涨,省垣一带适受其冲,水势涨至丈余,长堤及西濠口地区均被淹没……西、北两江各属崩围后,广州随即被淹。水高及十尺八尺,有多数难民在树上躲避,小孩子则以绳系于树中。花地、芳村及西关一带地势较低,受灾尤甚。芳村被淹7天7夜,水深丈余,仅可见高屋之脊及树梢,房屋大量倒塌,死亡数百人。66芳村为防洪治涝修筑了不少堤围。民国时期,在海南村南丫修建了十三个围,统称南丫十三围。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有成效的筑堤,建筑的大堤围有芳村大围和海龙围,还兴修了山村围、葵蓬围、沙洛围、海龙围。所以,就有了不少带“围”的地名:南约围、万盛围、联合围、果围、花围、汾水围、东裕围、合利围、龙珠围、南围、南枝围、新围、永围、裕安围、洗宝围、五眼桥围、永益围等。河堤,广州话说“基堤”。基堤之内大都种植水稻和甘蔗,基堤之上种植果树和桑树,按所种的作物,有桑基、果基、蔗基、杂基等称。清同治、光绪年间,东漖、坑口、葵蓬等地,在塘基田亩,种桑养蚕,经营塘鱼等业。全盛时期桑田种植面积曾达千亩以上,在东漖村还设有桑市140。通名“基”由此产生。在新隆沙堤围种植了护堤的水松而名“松基”75-76。还有南基、新基、蔗基、直基、聚基尾等地名。广州话里“基”与“围”同义,均指河堤,因此常可互用或合用,如地名“聚基围”1。芳村唯一不称“围”而用“坝”的“塞坝口”,究其原名,早年就称作“予封围”30。芳村水多桥也多。通福桥俗称“五眼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历史上曾是广州通往佛山的第一桥。清代中叶建的毓灵桥,北接芳村古道,连广州、佛山,南承石道可达南海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嵌入式开发中的团队协作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C语言实战试题及答案合集
-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单元第1讲细胞膜和细胞核教学案新人教版
- 解除保姆雇佣合同协议书
- 2025年计算机ACCESS自我提升计划试题及答案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30给予树教案2鲁教版1
- 计算机四级考试的备考要点试题及答案
- 屋顶水箱转让合同协议书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苏教版
- C语言函数与模块化编程试题及答案
- 积分制管理的实施方案及细则
- 正定古建筑-隆兴寺
- 走进物理-基础物理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广西师范大学
- 三菱电梯型号缩写简称
- 2024年版-生产作业指导书SOP模板
- 历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及答案
- 宠物殡葬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题
- 飞花令“水”的诗句100首含“水”字的诗句大全
- 门诊常见眼科病
- 保育师中级培训课件资源
- 教学机房规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