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变迁与生计变迁改革开放30年少数民族生计模式变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那门壮族村的田野报告_第1页
族群变迁与生计变迁改革开放30年少数民族生计模式变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那门壮族村的田野报告_第2页
族群变迁与生计变迁改革开放30年少数民族生计模式变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那门壮族村的田野报告_第3页
族群变迁与生计变迁改革开放30年少数民族生计模式变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那门壮族村的田野报告_第4页
族群变迁与生计变迁改革开放30年少数民族生计模式变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那门壮族村的田野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族群变迁与生计变迁改革开放30年少数民族生计模式变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那门壮族村的田野报告

一、门村的立地条件那门村位于河流右岸,距那通市7公里。那桐镇距隆安县城20余公里,距南宁市70公里。那门村周围地势平坦,人畜用水、水田灌溉便利,但雨量集中时,易受内涝之苦。往北是绵延的坡地、土丘,现已被开辟成荔枝、板栗、甘蔗、木薯、香蕉种植园。那门村人均土地拥有量相对较多。全村共469户,2114人,共有12000多亩地,其中水田1300亩,果场6000多亩。土地肥沃,加之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充沛,气温较高,一年四季都适宜农作物生长,村庄年总产值700多万元,人均2300多元。(1)左右江流域是壮族最集中的聚居区,史籍常以“左右江”或“左右江溪峒”、“左右江羁縻州”代表壮族或壮族先民地区。那门村人口的99%为壮族,讲的是壮侗语族中的壮语北部土语(北壮),没有送气音、卷舌声和清浊声,因此壮语的发音和汉语有着很大的不同。语法上还有不少的倒装句;而且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也很多。但由于当地学校教育施行的是壮汉双语教学,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与外界经济、贸易、信息等交换的频繁,所以村子里绝大多数人都能听懂普通话,中青年人基本会讲普通话,有些还比较熟练和纯正。村里人多姓黄、邓,祖先在山东省白马县。习俗方面,那门村壮人与同处右江河谷地带的汉人、瑶人都差不多,他们自己认为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的活动相关。那门村居民点,以新区为中心呈圆形分布。新区起先只有村小学和几家砖瓦房店铺,1998年创建地区级文明村时,县里便动员群众从原住地搬迁过来,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办房产证时不收地基费、县城建部门免费帮规划等。由于涉及到农户间的土地调换问题,进展较缓慢,但已初具规模。村委会、小学和20多户人家,组成了长约1公里、宽约30来米的村街,街面为水泥路,联结各居民点的则是1998年修成的水泥硬化屯路。1998年被定为市级“小康文明示范村”后,那门村更加致力于乡村文明社区的建设,出现了新的生活气息。二、产业结构及生产类型那门村传统的生计是以水稻、玉米、木薯、甘蔗等农业生产为主,家庭养殖业(主要有猪、牛、鸡、鸭等)为辅。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实行的是包产到队,即由生产小队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作业数量和质量,以及完成后能得到的报酬,包给作业组,生产大队根据承包者完成任务的好坏情况分别给予奖惩。经过包产到队这一过渡时期后,那门村于1982年正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种植计划、收购指标、集体提留等分解到各个农户。尽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那门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是贫困村。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那门村是个典型的累、穷、烂村。水田少,坡地上种庄稼,产量低,人跟着受累、受穷,姑娘都不愿嫁过来。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头几年,农业生产也是靠水稻、玉米、木薯种植,收入很低。1986年县里提倡“种果是绿色银行”,正好当时有个世界银行的扶贫项目,提供低息贷款。上级见那门村的荒地多,便号召种植荔枝,村里也及时确立了“以粮稳农,以果富村,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发展政策。到了20世纪90年代,那门村就变成了远近闻名“荔枝村”。村民们盖了“荔枝房”,买了“荔枝农用车”、“荔枝摩托车”,娶上了“荔枝媳妇”,也掌握了果树栽培技术。1998年,南宁地委、行署为了在全地区树立典型、示范,进而以点带面,促进其他村庄的发展,便在一些村集体经济好、村民收入较高的村屯搞试点,那门村便被纳入“文明村”之列。此后,那门村的发展就得到了上级更多的扶持,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现今那门村的生产类型有三:第一产业,即种植业、养殖业,产品类别分为稻谷等粮食作物,玉米、木薯、甘蔗、荔枝、蔬菜等经济作物及猪、鱼等肉食;第二产业,主要有建筑业、稻谷、玉米初级加工业等;第三产业,包括商品流通如农产品销售、农用资料销售、村民们的日常用品经销等,及农用机械维修、技术服务等。其中村民们主要从事的是第一产业。不过,由于现在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因而在产业专门化程度上,情形要复杂得多。某个以种植、养殖为主业的村民,家里可能办了个加工厂、维修厂,由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员来打理;而某个以建筑、经商为营生的村民,自家的责任田却没有抛下,还是由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员来耕作。那门村是个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村子,村里差不多每户都有辆“小金牛”和摩托车。“小金牛”是南宁生产的,买一辆要四五千元,带全犁、耙的要7千元。村民们平时用它来犁田、耙地、运农副产品。农村现在方便了,现代化了,不用牛了。以前下雨天还要出去拔草,牛要吃,现在下雨就什么都不担心。那门村的机械化程度还可通过当地“农具节”的变迁反映出来。【个案】“农具节”变“百货节”那桐镇“农具节”通常在农历的4月初6、7、8,规矩是逢圩日开节,4月8日结束。传说200多年前,农具节是拜神节,后来就搞贸易,专门卖农用设备,如犁头、锄头、扁担、锄头柄、牛轭、挑粪用的泥基、菜刀、板凳、橱柜等,“农具节”的名称便因之而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户逐渐靠机械种田、打谷、运东西,那些传统农具自然退出了节日市场,“农具节”变成了闻名遐迩的“百货节”。卖的东西以家电为主,空调、洗衣机、冰箱,样样都有,还有卖各种服饰、毛毯的,一句话,只要你口袋里有钱,大城市百货大楼能买到的东西,在农具节期间都能买到。以前养猪是那门村妇女的主要工作之一,养猪主要靠厨房剩余物和寻找野生植物为饲料,因此,“割猪草”成为家庭妇女儿童老人的繁重劳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猪和粮形成了互补的良性循环,因为猪多肥多,肥多粮就多,因而家庭养猪热情高涨。那门村近几年大建沼气池,搞立体种植、养殖,家家户户都养了好多头猪,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盖起了不少高大漂亮的“猪楼”(养猪挣钱盖的住宅)。那门村一带出栏的猪主要是销往外地,基本上都是客商上门来收购。客商来时,先是找好当地的代理商,先让他们把猪找好,每头猪付10元钱的代理费。所以通常每个村都有3到4个本地猪商,每个人每年经手的猪平均都在3000头左右,做得好的可达5000多头,那门村当地养猪的规模于此可略见一斑。农业社时期,那门村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玉米、木薯。当时村里虽有个板栗场,但农民不能种。1986年,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借助世界银行扶贫资金,那门村人开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荔枝、芒果,品种是从邻县引进来的。后来因为土壤、气候等原因,就逐渐把芒果淘汰了。世界银行的扶贫贷款是低息,本利一定要在7年内还清。当时那门村的贷款由那桐镇供销社担保,贷款也只能发到生产队,然后再由队里再分到各个农户。刚开始时,村委会组织动员,群众还不理解,顾虑很多,觉得山里的坡地贫瘠,杂草丛生,有没有收成很难说。因此,贷款的人少,而贷的农户最多也就在5000~6000元,少则1000元,平均贷款额3000多元。1991~1992年荔枝陆续挂果,到1995年农户先后都还清了贷款。其他农户看到了甜头,就跟着种,形成了规模,现在那门村荔枝园有4300多亩,房前屋后,随处可见。1.邓反渗透的家庭村里有两个建筑队,原来是一块儿做的,后来人多了就分开各搞各的,每个队只有4到5个固定成员,全是有技术、有手艺的。主要承揽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各户修建的沼气池,就是村里的建筑队来做的。【个案】:包工头邓老板邓老板今年63岁,1975年开始跟师傅学做木工、泥工,参加过镇里的建筑队。1982年分田到户时,镇建筑队就散了,他便自己组建施工队,带人搞土建。建筑队工人是临时雇来的,人数视工程量而定。按当地现在标准,每人每天20元工钱。工程一般是主家找上门的。另外,那门村还有一支建筑队,是邓老板的徒弟组织的。提及自己的功劳,邓老板自豪地说,那门村几百个沼气池都是他建的,百分之百地成功。2.邓大鼠、玉米加工村民们把需要加工的稻谷、玉米拿到那些有专门加工机器的农户家里加工,再付给一定的加工费。村里共有10家,其中2家用柴油机,8家用电动机。【个案】农产品加工专业户邓老板邓老板今年50多岁了,家里5口人,两公婆加上3个小孩。小孩都外出打工了,家里的几十亩田地就由两老耕种。邓老板说,他家1989年开始办碾米加工,已好多年了,也没人教过,边做边学。村里最早出现家庭碾米加工是在1981年,1981年之前,是由大队或小队统一办的。20多年来最大的变化是淘汰了柴油机,改用电动机。2000年电网改造后,又更新了碾米机,碾出来的米不再用风吹,就可直接拿来煮饭。他家改进设备共投资了2万多元,贷款几千块。因为要想赢利,只有改进。邓老板家的顾客都是本村人。村民们拿稻谷、玉米来加工,费用是按每百斤稻谷2.5元、玉米3元收取,多数是马上给钱,极少有赊账的,如果碰到家里实在困难的也就不收费了。现在他家每天加工的毛收入平均有45元,纯收入20多块。3.经营“化学物质”【个案】卖豆腐的黄老板黄老板从1990年开始做豆腐,手艺是从住在城里的亲戚那里学来的。1995年村里的菜市场建好后,便摆摊经营,不再走家串户了。他每天做30斤豆腐,用去5斤黄豆。黄豆是买来的,每斤1块4,豆腐每斤7、8毛钱。1.农药销售情况【个案】黄老板的农用资料店那门村农用资料店的黄老板做了10多年的农用资料生意,已形成了稳定的营销网络。他说,他这家店铺农药年度营业额10多万元,化肥80多万元,两样加起来近100万元,占到那门村农用资料销售量的60%。进货一般是从厂家进,直接把钱款付到厂家,对方再把货发过来,彼此都很信任。他本人一年到头忙个不停,还请了个帮工。责任田也是请村里人种,如喷药、除草,通常是按天计酬,每天15元。2.拉到了1.3.【个案】2个农产品销售能手猪贩子邓老板从1995年起做中间商,介绍外地猪商来收购。现在生意做熟了,外地老板要猪的话,打个电话就行了,他再找人帮忙,成了“二老板”。客商给每头猪收购费10元,邓老板自己赚5元,给他雇来的人5元。另外,邓老板在那桐镇还有个摊位,雇了4个人,平均每天杀2头猪卖。据当地人保守估计,每年经邓老板销售的猪在5000头左右。果贩子黄老板从1995、1996年开始做水果生意。头几年主要是把那门村的荔枝拉到昆明卖,平均每年拉20卡车,每车约有1600斤。一般是现金交易,收购价每斤约1.8元,卖出4.3元。问他这几年赚了多少钱,黄老板笑着说是“杨白劳”。原因是每车光是车费就要3500元,再加上人工费、果筐费、保鲜费等,费用在5000元左右。到昆明市场后,要请当地人帮忙卖,每斤还要给3~4分钱,还有路途上的损耗。所以,即使是碰上市场行情好的年份,每车也赚不了多少。由于水果市场波动大,容易饱和,鲜果又不同于干果,质量要好,当天到市场必须销光,第二天就卖不上价钱,因而,几年下来,扯了个平本。不过,现在熟人多了,引外地老板来,帮他们收购,每斤赚5分到1角钱,一车还有百来元的收入,比自己拉去卖保险得多。黄老板还说,他做水果生意的目的是把村里的水果推向市场。村里像他这样做水果的有20来人。3.配电装置的价格来定【个案】黄老板的农用机械维修部黄老板的农机维修部是1998年开的。他说在1998年之前,村里的农机出了问题,都要拿到那桐镇去修理,后来村里的“小金牛”、摩托车慢慢多起来了,他就开了个农机维修部,一般是修理轮胎、电焊、充气、换零件等。充一次气1元钱,一条电焊收费1.5元,换零件则是根据零件的价格来定,还要收一些运费和人工费。若是自己的兄弟和朋友去修理,一般只收成本费,手工费或辛苦费就不用给了。大家是兄弟,是朋友,等下次黄老板有事时,在修理时得到过好处的人自然也会补偿的。黄老板还说,他的维修技术都是靠平时的积累,没有专门学过,因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自己慢慢地就能摸索出一些经验来的。三、在改革开放后,门村人开始“开垦荒地”,正式转型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掀起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革命性变革。农民的家庭经营得到了重新认可,统购统销政策终于解体,城乡隔离的藩篱逐步拆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确认,多种所有制经济可以共同发展,私营经济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加上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全面改善,“科教兴农”政策的推行,农科技术、生物科学的推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更新与发展,农村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综合来看,影响那门村生计变迁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土地。土地制度是乡村的根本。这一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乡村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生产力——农民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因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确立和长期稳定,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为生计改型奠定了基础。正如那门村村民所说:“农业开始责任制到现在,大队变化很大。分解后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种植上爱种什么就种什么,不受政府的干扰。因为承包制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不变,有利于农民从原来的单一耕作到多种经营的转变,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从原来的水稻、玉米到种果树。”第二,政府。政府角色非常关键,在行政协调和资金扶持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头几年,村民还是沿袭着人民公社时的思想观念“以粮为纲”,以水稻种植为主。但那门村的水田少,旱地、荒地多,坡地上种上了玉米、木薯等辅助作物也只是刚刚够一家口粮。面对传统生计越来越不能实现和满足其自身发展需求的现状,1986年,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借助世界银行扶贫资金,那门村人开始开垦荒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果林经济,最终使得那门村经济成功转型。到20世纪90年代,使得那门村一举脱掉了“穷、累、烂”的帽子,彻底改变了那门村面貌。那门村的老人对这一变化感慨不已。要说那门村里的变化最大是什么时候,那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是分田到户,大家都吃得饱了。要说村里人什么时候开始有钱了,那是自从村里开始种果树以来。20世纪80年代种的果树,到90年代挂果,那些年荔枝卖到5、6元一斤,收益颇丰,现在看到的楼房,基本上都是那几年建起来的。农民们认为这些都要感谢政府。第三,科技。科技发展是强大的推动力,如优良品种及耕作技术的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与社队企业、农村人才输送等等一系列科技水平的提高,为生计变迁解决了技术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生计的变迁。在那门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门村人不管做什么都讲究技术。不仅种荔枝、龙眼讲的是技术,养猪、养鱼靠的是技术,而且卖什么也讲究个技术。【个案】鱼塘黄老板黄老板自称是那门村方圆最好的养鱼专家,承包的1000多亩鱼塘里养有大头鱼、白鲢鱼、鳞鱼、草鱼等多种鱼类。放鱼苗时,各种鱼类该放多少,怎么搭配他都懂得。还有鱼该用什么饲料,有什么毛病、吃哪些药,他也能看得出来,所以养出来的鱼质量好,效益也好。原来那几十年亏损的鱼塘,他包了之后就见效益。提及这一点,黄老板颇为骄傲地说:反正我有技术,哪个包不得我就上,一上就有效益。他说:我是初中毕业生,1974~1976年当过两年民办老师,后来因为要改公办,我不够条件,就干脆不做了,回家承包鱼塘、荒山,养猪、养肉鸽,搞多种经营,1987年在村里最早盖起砖混结构楼房。养鱼技术主要是靠自己摸索,上面来科技宣传队时,我就要了很多种养方面的书,边看边养,就成了。现在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找到技术传人,跟我一起养鱼的不是没兴趣,就是文化程度低。【个案】农用资料店的黄老板那门村农用资料店的黄老板,除懂得生意经外,农药、化肥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经常给村里的农户们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生意自然就越做越大。为了掌握农用技术,他曾于1991年花了4000元,自费去农业大学进修了半年。这10多年一直做农用资料的生意,行情、使用技术都很熟悉。问:1991年进修回来后,再受过什么培训没有?黄老板:没有,政府也没组织过,都靠自己摸索。黄老板:还可以,因为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对知识的获得也很重要,我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学起来也容易。现在农用资料的情况是肥料变化不大,基本还是在原来的框架内,但农药的变化大,因为虫害的抗性大,水稻不要紧,果虫厉害,用上两、三次就有了抗性,因而厂家要不断更新。我们作为销售商,要把好的产品介绍给农户。问:你怎么判断就是个好的产品?黄老板:因为虫害分好多科,危害形式不相同,用药也不一样,一时讲不完。除了了解虫害科目外,还必须摸清虫害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因为虫害靠气候,有了合适的温度、湿度才发生虫害。我进农药有三个根据:一是镇测报站的报告;二是农户们的反映;三是自己销售的经验。同时,给农户们讲清楚,农药主要是以预防为主,不是说有了病害,再补喷就晚了。第四,市场。当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市场经济的拉动下,在生产方面由原来的自然经济逐渐地变为市场经济,从为自己生产变为为他人生产,追求市场效益,这必然引起生计方式的变迁。就种植业来讲,以前村里1300亩的水稻田长期以来种植面积稳定一直没变,但从2003年开始水稻的种植面积降到了500亩左右。究其原因,村民说,种水稻,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投资成本高,劳动量大,效益低,因此,现在只要能保证自家口粮,多余的水稻田被改成旱地种其他作物来增加效益。甚至还有些农户干脆不种水稻了,买粮吃。还有荔枝园的种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荔枝市场已趋向稳定,如近几年,只有荔枝的收购价保证在1元/斤以上,村民才能保证边际效益,如果只得几毛钱/斤的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