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通用16篇)
答谢中书书篇1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
1、借助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尝文章美丽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同学体会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尝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同学理解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班级同学,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力量偏低,思维力量、审美力量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同学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同学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育同学的观赏力量和审美情操。
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育同学的文言文阅读力量。为此,我主要采纳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争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观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现),老师用美丽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的伴侣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殊留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同学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同学自告奋勇展现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同学重点把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颓(tuí)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同学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同学自己结合课文下解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争论解决疑难,假如仍旧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争论。
3、老师引导同学解决字词上消失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同学重点把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观赏
4、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现翻译,让同学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文章写景的漂亮。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足的感情朗读课文。
(四)深化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根据什么挨次写的?
让同学思索回答,明确文章的诸多景物是用精致的布局完善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同学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四时
写景—青林、四时美
晓雾、猿鸟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究竟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漂亮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之美,你看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低,雄伟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亮见底。
2、让同学思索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很多角度描绘了头脑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特别丰富,见解也很独特。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同学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蹄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动
5、引导同学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殊留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6、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同学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现时代背景以及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冲突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而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当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经常询问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同学明确: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7、再次朗读全文。
(六)观赏画面,当堂成诵
1、观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协作的句子;
2、同学试着看图片背诵;
3、不看画面完成背诵。
作业
默写全文。
附板书设计: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四时
写景—青林、四时美
晓雾、猿鸟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答谢中书书篇2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便以详细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终,文章又以感慨收束,骄傲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气,通过凹凸、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看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骄傲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颜色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给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布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颜色深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美丽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颜色协作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详细叙写山川之美。最终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亮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终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以上就是初二语文上册学问点:答谢中书书的全部内容,盼望可以关心到大家!
答谢中书书篇3
【教学目标】
〖学问和力量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尝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育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同学的自学力量。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妙,培育同学喜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奇妙。设想通过同学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留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其次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详细见课本解释)
三、指导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老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假如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老师读原文,同学译译文。(一同学读译文,其余同学齐读原文)
2、同学齐读原文,老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同学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同学悟读,沟通发言。老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概)──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现出渐渐消逝的过程,不乏拟人化颜色)──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气和活力,营造喧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颜色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留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骄傲)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宽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现自己。假如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方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答谢中书书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有关状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的思想感情。
3、体验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背诵理解课文,学习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会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奇妙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日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观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尝一首流淌的山水诗。
二、常识了解(5’)
1、题解:(大屏幕出示课题)
1谢中书,即谢徵,因官至中书鸿胪,故人称“谢中书”。中书,一种官职。
2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屏幕出示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当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连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常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冲突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本文是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读读背背(20’)
(一)、齐读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尝作品美丽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洁美妙,培育同学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指导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老师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大屏幕显示美丽的山水图画)老师范读,同学听读,把握字音、节奏。
(2)读毕,老师提示朗读节奏:(大屏幕出示初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同学大声朗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强调个别字读音)
(5)同学齐读课文。(再次订正强调个别字读音)
2、同学自由读课文,参照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出示译读要求)
(1)同学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争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
答谢中书书篇5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尝、积累写景的美丽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预备】
1、借助解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支配】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同学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老师布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沉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宏大的祖国哪儿不是奇妙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肯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呢!
3、同学沟通所查到的资料,老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爽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沟通自学状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沟通,老师补充并检查把握状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观赏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擅长从一川一坳之中发觉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班级沟通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颜色协作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气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终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留意了颜色的协作、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奇妙、既生气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一般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颜色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闲拘束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终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特别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日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境况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妙世界。
⑥〔与(yù)〕参加,这里指观赏。
【译文】
山河的漂亮,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欣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颜色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动。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解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的生平、经受、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学校等)导入。
同学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受、作品。
投影: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同学读、订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订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兴奋地念:思索、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同学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同学翻译,对比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美丽
3)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方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亮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美丽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喜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珍贵。
6.力量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力量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谢中书书篇6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育美丽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奇妙。设想通过同学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
(一)汉字中有很多象形文字,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同学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曲折,奔流不息。“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日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
(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解释1朗读一遍。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其次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日,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观赏
(一)初读
1.听读课文。老师范读,同学注音。
板书:颓tuí与yù,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加”时的读音。
2.同学齐声朗读课文,读精确 ,读顺畅。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毕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借助解释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歇--消散竞--争
(三)观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消失画面。朗读两遍。
2.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写完,还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制造性阅读,读者与的思想感情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让我们与陶弘景一起完成这篇吟诵漂亮山川的文章吧。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这一部分,朗读默读都可。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选择你觉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两句,用“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流畅、美丽地描绘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或耳畔听到的声音或心中涌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声、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同学沟通发言。
板书景物:高峰石壁晓雾夕日
清流林竹猿鸟沉鳞
留意抓住同学“诗句”中的闪光点点评(比方、用词、想象、联想等)。可请同学重复最美的“诗句”。用词恰当的问题要留意点拨。
重点:猿鸟乱鸣--“乱”并非形容混乱一片,毫无秩序。而是一种布满生气的喧闹。猿啼鸟鸣,此起彼伏,打破了早晨的静谧。沉鳞竞跃--“竞”,争着,竞跃,同样极具动感,布满生气。
4.总结:看来,古人笔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时间流转不停,可是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啊!全体朗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出美感。
(四)简洁学习最终两句。
朗读,借助解释,师生一起串讲大意:
山川之美使情不自禁地赞美:这实在是人间仙境!沉醉在这山水之间,他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自从谢康乐以来,不再有能融入到这奇异美景的人了,而我,无疑就是其次个谢灵运了!欢乐得意,沉醉满意的心情溢满了字里行间。
朗读全文,读出山川之美,读出沉醉、欢乐的情感,兴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朗读。
三、当堂背诵
(一)同学熟读成诵
(二)师生共背(老师背上句,同学背下句)。
(三)个别背诵展现、全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
(一)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二)用现代诗一般的语言改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于原文)。
(三)有爱好的同学查阅陶弘景、谢灵运的资料。
答谢中书书篇7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洁美妙,培育同学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育感知写景类文章中思想感情的力量。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观赏者境界、生活阅历、详细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日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会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尝游者的心境。
(二)、简介朗读课文
1.走近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老师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老师配乐朗诵,同学听读,把握字音、节奏。
(2)同学大声朗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同学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理清文路
同学自由读课文,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同学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争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巡察酌情指导。
3.指导同学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同学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终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探究观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消失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雄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亮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颜色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颜色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当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闹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消失,构成一幅漂亮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却能够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答谢中书书篇8
陶弘景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把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尝、积累写景的美丽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喜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尝、积累写景的美丽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喜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解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漂亮的。它煞费心机,制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沉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很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肯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淌的山水诗呢!
二、及写作背景
(一)、同学沟通所查到的资料,老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爽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当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询问,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冲突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乐观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超群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老师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老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美丽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同学听读,把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同学大声朗读,选一同学读、同学齐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
(二)、同学自由读课文,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同学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沟通,老师补充并检查把握状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颜色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加,这里指观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漂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美的啊。雄伟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亮见底。两岸的石壁颜色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同学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终分“晓”与“夕”两层来
(三)、最终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早已熟谙心中,而分散于笔端的定是反复欣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颜色协作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宏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亮与透亮 ,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抓住其颜色给人以详细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密,颜色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气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动。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妙。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颜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终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留意了颜色的协作、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终,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美吗?难怪以“人间仙境”誉之。好像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奇妙,而却能够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带有骄傲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一般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颜色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闲拘束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人擅长从一川一坳之中发觉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满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特别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2、你最喜爱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详细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颜色协作之美(静态、颜色)(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满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篇9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谈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美丽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气,通过凹凸、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终,以长句收束,如同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乐观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超群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同学虽然已经到了八班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力量偏低,思维力量、审美力量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需指导同学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育同学的观赏力量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育同学诵读力量。
2、把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同学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精练,美丽的意境,
4、引导同学体会文中蕴含喜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尝、积累写景的美丽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喜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支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漂亮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奇妙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日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观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尝一首流淌的山水诗。(板书课题)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冲突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老师范读课文。
读毕,老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同学大声朗读课文,品尝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同学自由读课文。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同学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争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巡察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颜色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加,这里指观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漂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美的啊。雄伟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亮见底。两岸的石壁颜色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依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写景的特点。(老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雄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亮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颜色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颜色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闹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妙。
三种美交替消失,构成一幅漂亮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同学体会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学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老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却能够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同学齐背课文,认真品尝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尝,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实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光明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觉,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绚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妙。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九、课后反思
略
答谢中书书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有关状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的思想感情。
3、体验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预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尝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沟通,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日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伴侣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伴侣,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学问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觉?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伴侣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详细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凹凸、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终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尝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同学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同学初步体会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同学自读。结合文*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沟通,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仍细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当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同学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绽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精确 。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爽。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衬托,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颜色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凹凸、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却能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并深感骄傲,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依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日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伴侣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谈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超群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育自己喜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妙感情。
六、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答谢中书书篇11
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很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美丽篇章。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解题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谢中书即谢徵曾做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答谢中书书》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写景的名篇。
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看法,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冲突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各种颜色交相辉映。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季节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日,夕阳。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动。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5、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复,再;与,参加,指观赏。奇:指奇山异水。
课文翻译/文章思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如云,清亮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
描绘景色
感慨谈论
总括全文
山河景色的漂亮,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美的。
这里雄伟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亮见底。
两岸的石壁,(在阳光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动。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篇12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尝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学重点】
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争论法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慧特别,二十岁被推举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同学对人物进行评价。
2.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闻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终一个“书”的意思。
2.一人朗读,并让同学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订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同学补充朗读,可以准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觉了吗?
预设:让同学发觉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同学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毕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详细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同学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围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严厉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气,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颜色: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追问:都有哪些颜色?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同学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颜色的世界。“交辉”,颜色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颜色。这种颜色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同学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布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气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气,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觉、观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颜色,勃勃的生气”?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觉。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同学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气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布满着生命的欢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同学翻译。
a.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担心,战斗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由于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大事。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当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辞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全部?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洁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拘束。
3.最终,一齐诵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绽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谈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颜色悟
勃勃的生气脱俗的`心灵
答谢中书书篇13
教学目标
1.精确 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的思想感情。
3.培育喜爱自然、喜爱生活的美妙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日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会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当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护理
- 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
- 《第一章》课件-第七章第一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应用场景
- 《第一章》课件-第七章第二节: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技术体验-天猫大数据之数据清洗
-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护理
- 疖痈的临床护理
- 孕期脸色发黄的健康宣教
- 腺样体切除术的健康宣教
- JJF(陕) 017-2019 数字温湿度计校准规范
- 模拟电子电路基础课件大全课件
- 《收银实务》(第四版)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PXH行车式刮泥机
- 公路隧道导向墙及管棚施工方案
-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考试试题与答案(共22页).doc
- 我和我的祖国歌词(打印版)
- 生活用纸生产工艺流程
- 沙克龙系列参数表
- 外墙保温监理实施细则
- 华为性格测试攻略
- 河南省建筑业诚信劳务企业评价办法(试行)
- 压力管道安装机械设备操作规程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