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物质一般不存在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醛固酮、神经递质 B.CO2、尿素 C.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D.呼吸酶、血红蛋白2.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空白对照中主根长度大于侧根数,说明在生长过程中主根具有顶端优势B.乙、丙分别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侧根发生,KT则相反C.丙、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D.甲、乙、丁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3.在用标志重捕法对某生态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用大网眼的渔网捕捞并标记了50尾鲤鱼,第二次用小网眼的渔网(各种大小动物都能捕到)捞到100尾鲤鱼和200尾鲫鱼,其中鲤鱼有5尾带有标记物。根据上述数据,估算出鲤鱼的种群数量;如果没有对第二次捕获的鲤鱼总数进行统计,只统计了带标记的鲤鱼数量,估算出鲤鱼的种群数量:A.能能 B.能不能 C.不能能 D.不能不能4.在显微镜视野右上方有一个待观察的细胞,要移到视野正中央,装片移动的方向是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5.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HIV主要侵染细胞毒性T细胞,使免疫功能降B.感染HIV以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因增殖而持续上升C.运用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可阻止HIV在人体内的增殖D.为有效预防艾滋病,要尽量避免和HIV感染者握手、拥抱等6.太极拳“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上的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人体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精巧调控,使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B.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内正外负C.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能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D.刺激伸肌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可引起伸肌收缩的反射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称为________,由图甲可知,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性。(2)由于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反应敏感,农业生产中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曲线是曲线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离体的水仙花茎切段为材料,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对切段生长的影响,实验数据处理结果见乙图。①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该小组在进行上述实验过程中还探究了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茎切段的共同影响,请补充并完善该实验方案:再增加一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切段,重复前面的实验。实验结果:若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能共同促进茎切段伸长。(4)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右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其产生部位主要是__________。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__________。②导致种子休眠和萌发过程中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某科研小组以幼龄大鼠为实验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检测指标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手术切除垂体,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2)实验结果与分析:①A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明显不如B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A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一段时间后,给B组大鼠饲喂一定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大鼠体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会____________(填“增加”或“不变”或“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9.(10分)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高黎贡山山区的高大乔木。现存约3000株,其中腾冲县有1771株,主要集中于海拔2100~2900m的原始森林中。它的分布范围很小,很难引种到其他地方,是濒危物种。大树杜鹃幼龄树(胸径≤5cm)有582株,占总数的32.92%,中龄树(5cm≤胸径≤20cm)有606株,占总数的34.22%,大树杜鹃种群趋于稳定增长。由于老龄树的退化死亡、幼龄树成长,种群出现新老更替现象。但在原始森林中,乔木上层较密、林间郁闭度大,透光少,幼龄树存活率较低,同时,中龄树种间竞争力弱,整个种群植株长势一般,开花量少。加之周围速生树种的生长,对资源的争夺较为激烈。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很低。大树杜鹃适应于土质疏松、P和K含量较高的黄棕壤。在适宜的条件下自然发芽率可达86%,但人工育苗困难大、时间长,很难见到开花现象。另外,大树杜鹃不耐低温,温度低于-2℃时,植株极易出现死亡现象。现存大树杜鹃资源已进行就地保护,但其效果甚微,当前首要的是进行森林抚育,清理大树杜鹃周围速生树种及枯枝,尤其是拓宽幼龄树种的生长空间,其次人工补充营养,促其满树繁花。大树杜鹃迁地保护困难大,引种驯化很难取得成功,而育种研究是种质资源保存的一种途径,可通过人工繁殖培育成苗后再回归山林。(1)结合上文可知,影响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等,生物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等。(2)科研人员判定大树杜鹃种群趋于稳定增长,提出该判定的依据是________。(3)有人建议,人工清除林下的凋落物以提高大树杜鹃的种子发芽率,促进种群数量增长。你是否支持这一做法,请说明理由:________。(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赤霉素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赤霉素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赤霉素(mg/L)初始萌发时间(d)平均萌发时间(d)最终萌发时间(d)09.6713.6484.671008.0010.6887.332007.0010.3588.675007.009.1895.3310006.678.0596.00注:初始萌发时间是第一粒种子萌发所用的实间;最终萌发时间是最后一粒种子萌发所用的时间①据表1推测,在自然条件下,大树杜鹃种子平均萌发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是种子萌发早期,自身分泌的赤霉素含量________,支持该推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外源赤霉素浓度上升,大树杜鹃种子最终萌发时间延长的原因可能是,外源补充的赤霉素导致种子中赤霉素总量增加,对种子萌发起________作用。②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继续研究提高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由于大树杜鹃植株高大、花大而艳丽,很有观赏价值,因此存在人为破坏的风险。你对大树杜鹃有哪些保护建议?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10.(10分)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同学做了如下课题研究:假设:在其他条件(如温度、pH)都相同的情况下,影响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因素是氧气。设计实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可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1)得出结论:如果甲、乙两装置中的石灰水都变混浊,说明酵母菌既能进行______________,又能进行____________。(2)实验分析:①甲装置中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装置中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装置中产生的气泡量较多的是_______装置;产生能量较少的是______装置。②写出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以葡萄糖为底物)有氧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氧呼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某家族中患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经基因检测确定Ⅱ4不携带甲病基因,图中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已知人群中乙病致病基因的频率约为10%。回答下列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甲、乙两种病的遗传遵循_____定律。(2)图中Ⅱ4的基因型是_____,Ⅱ2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3)若Ⅲ1与正常男人婚配,建议他们最好生_____(填“男”或“女”)孩,理由是_____。(4)若Ⅲ4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孩子两病兼患的概率为_____;若他们已生一个只患乙病的孩子,则该夫妇再生一个男孩不患病的概率为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酫固酮是动物激素、神经递质能够出现在内环境中,A错误;B、CO2、尿素作为代谢废物,能够出现在内环境中,B错误;C、白细胞介素、干扰素作为信息分子,能够出现在内环境中,C错误;D、呼吸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一般不存在于人体内环境,D正确。故选D。2、D【解析】分析柱形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甲乙组对比来看,NAA能抑制主根生长,甲丙组对比来看,KT能促进主根生长;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详解】A、顶端优势是顶芽(主根)优先生长而侧芽(侧根)受抑制的现象,空白对照中主根长度大于侧根数量而未体现主根长度与侧根长度的关系,因此不能体现主根的顶端优势,A错误;B、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促进侧根发生,KT则相反,B错误;C、丙、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不能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C错误;D、甲、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故选D。3、B【解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捕×重捕/重捕中有标志的个体数。【详解】据题意,鲤鱼的种群数量=初捕×重捕/重捕中有标志的个体数=50×100/5=1000尾。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如果如果没有对第二次捕获的鲤鱼总数进行统计,只统计了带标记的鲤鱼数量,不能估算出鲤鱼的种群数量。B正确,ACD错误,故选B。4、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的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从装片的移动方向方面进行考察。【详解】显微镜下所成的像为倒立的虚像,即物像上下、左右与玻片上物体的位置是颠倒的,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在右上方,实际在玻片上是位于左下方,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可总结为“物像在哪儿,就将玻片向哪儿移”,即同向移动。故选C。5、C【解析】1、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2、HIV病毒的结构: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需寄生在T细胞中才能生存。【详解】A、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A错误;B、感染HIV初期,患者体内HIV的数量迅速增加,而后由于免疫系统的作用,会把绝大部分的HIV消灭,使其数量下降,从而进入潜伏期,B错误;C、HIV是逆转录病毒,通过运用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可阻止HIV在人体内的增殖,C正确;D、艾滋病属于血液传染病,和HIV感染者握手、拥抱等一般接触不会被传染,D错误。故选C。6、B【解析】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错误;B、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a处时,该部位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C、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使屈肌舒张,C错误;D、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伸肌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可引起伸肌收缩,但该过程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①.吲哚乙酸②.极性运输③.两重④.Ⅱ⑤.d⑥.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茎切段伸长⑦.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液⑧.混合液处理组的茎切段伸长率最大⑨.脱落酸⑩.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⑪.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的⑫.基因选择性表达【解析】1、据图甲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Ⅰ代表双子叶植物、Ⅱ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2、由图乙可知,与用清水处理的水仙花茎切段相比,用外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的水仙花茎切段伸长率均高于对照组,因此外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茎切段伸长。2、分析题图:该图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而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随着种子的萌发,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说明该激素抑制种子的萌发,在种子萌发早期,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而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两者之间是拮抗作用。【详解】(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称为极性运输;由图甲可知,同一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因此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2)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3)①与用清水处理的水仙花茎切段相比,用外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的水仙花茎切段伸长率均高于对照组,因此外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茎切段伸长。②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外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茎切段的共同影响,因此在此基础上,还应增设一组实验,用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液培养切段,记录水仙花茎切段的生长情况,如果混合液处理组的茎切段伸长率最大,则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4)①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脱落酸的含量不断降低,说明抑制种子的萌发的激素为脱落酸,脱落酸主要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部位产生。在种子破除休眠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②各种激素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以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8、(1).手术但不切除垂体(2).两组大鼠的体重(3).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4).不变(5).促甲状腺激素为蛋白质(或多肽),大鼠饲摄入后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消化【解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则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有无垂体,因变量是幼龄大鼠的体重变化,实验中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相关变量,并结合实验单一设计原则对试题进行分析解答。【详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且该同学采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垂体,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可设计实验步骤如下: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大鼠切除垂体,B组大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③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2)①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A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生长素和甲状腺激素不足,从而影响大鼠生长发育,因此A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B组。②促甲状腺激素为蛋白质(或多肽),若给大鼠饲喂则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所消化,因此若一段时间后,给B组大鼠饲喂一定量的促甲状腺激素,大鼠体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不变。【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及功能,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根据实验目的及实验方法完善实验步骤,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1).光照(2).温度、水分、土壤基质、凋落物(3).种内竞争(4).传粉动物、土壤微生物、人类活动、周围速生树种(种间竞争)(5).据幼龄树、中龄树所占比例,可推知老龄树占比约为32.86%,故3个年龄段树的比例接近1:1:1,该种群属于稳定型。(6).不支持。①凋落物对维持土壤微生物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分解后能增加土壤肥力。②去除凋落物,可能影响地表温度和含水量。支持。清除林下凋落物后,种子可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大大提高自然发芽率。(7).不足(较少)(8).随赤霉素处理浓度增加,初始萌发时间和平均萌发时间均缩短(9).抑制(10).凋落物厚度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土壤基质种类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其他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11).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买卖;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或幼苗移栽的研究,提高种群繁殖力;寻找大树杜鹃的近缘种,找到适合的砧木,尝试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研究大树杜鹃的传粉动物种类,提高授粉结实率【解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了保护战略和不同的措施,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详解】(1)大树杜鹃为植物,影响植物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另据题干信息“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很低”及“周围速生树种的生长,对资源的争夺较为激烈”等可推测温度、水分、土壤基质、凋落物也是影响其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由于大树杜鹃生存环境中不止有其自身,其种群内部存在竞争,还包括其它多种生物,与其他物种之间也存在竞争,故影响其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可能是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2)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据题干信息“大树杜鹃幼龄树(胸径≤5cm)有582株,占总数32.92%,中龄树(5cm≤胸径≤20cm)有606株,占总数的34.22%”,据幼龄树、中龄树所占比例,可推知老龄树占比约为32.86%,故3个年龄段树的比例接近1:1:1,该种群属于稳定型。(3)不支持该做法,原因是:①凋落物对维持土壤微生物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分解后能增加土壤肥力。②去除凋落物,可能影响地表温度和含水量。据题干信息“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中发芽率很低”也可支持该做法:清除林下凋落物后,种子可以散布到土壤基质层,大大提高自然发芽率。(4)①据表可知,随赤霉素处理浓度增加,初始萌发时间和平均萌发时间均缩短,说明外源赤霉素的补充对于植物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可推测在自然条件下,大树杜鹃种子平均萌发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是种子萌发早期,自身分泌的赤霉素含量不足;一定浓度后,若赤霉素浓度再增加,则种子萌发时间延长,原因可能是外源补充的赤霉素导致种子中赤霉素总量增加,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②结合上文可知,凋落物对于种子的萌发也有较大影响,故该实验可以是凋落物厚度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率的影响。(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及立法保护等,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买卖;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大树杜鹃种子萌发或幼苗移栽的研究,提高种群繁殖力;寻找大树杜鹃的近缘种,找到适合的砧木,尝试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研究大树杜鹃的传粉动物种类,提高授粉结实率【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植物激素调节及生物多样性等的保护措施,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信息,并能运用术语准确分析作答。10、(1).有氧呼吸(2).无氧呼吸(3).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4).消耗掉瓶中的氧气(5).甲(6).乙(7).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8).C6H12O62C2H5OH+2CO2+能量【解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详解】(1)由于甲组左侧连接气泵,通过不断通入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可用于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乙组没有氧气通入,用于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2)①由于空气中有CO2,所以甲装置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的干扰。由于乙装置中B瓶中含有少量的氧气,所以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消耗掉瓶中氧气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由于乙装置中的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乙醇和二氧化碳,在乙醇中还含有大量的化学能没有释放出来,甲装置进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所以甲、乙两装置中产生的气泡量较多的是甲装置;产生能量较少的是乙装置。②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能量。【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11、(1)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②.自由组合(和分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