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形至象:小学地理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_第1页
抽形至象:小学地理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_第2页
抽形至象:小学地理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_第3页
抽形至象:小学地理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_第4页
抽形至象:小学地理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抽形至象:小学地理模型建构的实践研究【摘要】学生受到自身学识水平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对地形形成完整的科学思维概念。教师采用“感•理•认•现”这四个步骤和方法,帮助学生在获得大量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完整的概念。【关键字】地形概念模型一、引言小学科学课中有相关地理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感觉这部分内容教学比较困难,因为这部分内容的探究味不够浓厚,因此很多科学教师在课堂中重点把知识点讲透彻,很少去进行探究活动,因此这样的课下来学生对于地理的概念靠的是记忆和自身的理解,并没有在思维上构建出完整的概念。同时,小学生在学习地形相关内容时,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缺少远途的旅行从而缺乏实际的感受和体验,此外地形变化之多和它的广阔性又给学生带来了观察障碍,这些都为学生地理概念的建构增加了难度。那么这部分内容真的无法进行探究建模了吗?能否通过建立地理模型的方法来对地形进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思维概念呢?二、对于地理模型构建的意义在2017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比如,做实验,制作模型,观察、测量,种植与饲养……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经验支撑。”这说明制作和建立模型不仅是我们科学学习的方法和方式之一,同时这样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就更加能提升学生内在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模型是我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对特定的事物进行实物化、形象化、抽象化或简单化描述,它与真实物体对应的具有解释力的试探体系或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基于自身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形成概念,建构理解。在我们小学科学学科中进行的模型建构就是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利用一定的工具和载体,将学习的思维过程,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过程,通过实物模型展示出来,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概念深层的理解和掌握,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我们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建构的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核心概念,更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模型建构也同样是学生未来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三、如何构建地理模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地形、理解定义、辨认地形、模型呈现这四个步骤,让学生对地形感受得到的经验,逐步的内化形成完整的概念,再通过模型制作后进行展现。这不仅是一个学生思维概念的形成过程,更能通过外现的物理模型检测出学生形成的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感”——感受地形感受地形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从身边真实的场景作为起点,大概的感受到各地的地形有些是不一样,有些是具有相似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主观到对地形进行感受获得第一手的经验。教学策略和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的阅历是非常简单的。很多学生长时间的生活在自己家乡附近,缺乏异地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对地形的感受和经验往往比较单一、片面。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撑,那他们归于地形的思维概念是很难建立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就是丰富他们对地形的经验。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实地去感受不同的地形,不过这显然不切实际,我们在教学中是收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为此我找到了天地图这个地图软件来帮助学生直接获得全面的经验。借助天地图的地形图以及它所特有的三维展示功能,可以让学生动态、立体的感受各种不同的地形,还可以从俯视、仰视多角度观察从而获得直接、正确的地形经验。针对我们重点的几种地形课前有选择的标记华山、南宁、丽水莲都区、湖州、锡林郭勒等几个地区对应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这几种地形作为重点展示。“理”——理解地形的定义在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地形的基础上,获得类似地形的直观经验,进而归纳出不同地形的特点,能够理解不同地形的定义。在这个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归纳等方式,初步内化形成粗略的概念。学科教学不能止步在具体经验,只有具体经验那只是数量的增加,我们在积累足够数量的基础上要向质变发展,把学生的地形经验抽象和普遍发展,进而形成思维概念。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让学生对各种地形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再出示各种不同的地形照片,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过哪些地方,和刚才感受到的哪种地形是类似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这些地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此时学生思维中已经慢慢的有了地形概念的雏形。这个时候学生内化出来的概念是笼统的,不够精准,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出现,来帮助学生提炼出比较完整的地形定义。配合着教师的讲解以及其他同种地形的不同照片,让学生仔细的研读,进而对地形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辨认识别不同的地形学生在对地形有了初略的概念后,能够使用照片和地形图上进行区分和辨认各种地形。在这个过程中让利用思维的碰撞和冲突,让学生原本比较模糊的概念更加的精细和完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学生的概念内化不是通过某一个活动就能完全建立的,特别是学生脑海中原有的前概念会严重的阻碍正确概念的形成。只有思维的剧烈碰撞才有创新和重建,只有思维的剧烈碰撞才有智慧的提升。在教学中,让学生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和科学的事实直接冲突,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从而构建出的新的、完整的科学概念。学生对地形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后,怎么样让这个概念深入的内化呢?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真实的比对形成认知的冲突。方法一:教师可以把有部分相同特征的地形进行对比,出示山地和丘陵的照片,让学生比较一下,我们所认为的这两座“山”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山地和丘陵在高度、山顶形状和山坡的陡峭程度等地方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了山地和丘陵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同样教师出示高原和平原的照片,直接观察出地面的平坦程度区别出平原和高原的起伏程度不一样;通过观察植被和云层高低区别出高原和平原的海拔高度不一样。方法二: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份具有立体凹凸的中国地形图,尝试着找出喜马拉雅山和东南丘陵,判断出他们分别是什么地形,然后看看这两个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就能轻易地发觉山地的海拔较高,山顶是“尖”的,坡度很陡,而丘陵的海拔很低,山顶是“圆”的,坡度很缓。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找平原和高原的区别,学生能够发现平原的海拔很低,摸上去非常的平坦;高原的海拔很高,摸起来有明显的“凹凸”。“现”——制作模型,呈现概念。模型可以将我们看不见的变成能看见的,它能直观的体现出事物和现象的动态联系,科学家经常利用模型来说明他们的思想和发现。学生在内化形成概念以后,通过制作各种地形模型,把内在的概念外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对学生内化形成的概念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真实的检测和评价。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模型建构活动中,最好需要学生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进行构建一个物理模型,也就是要将头脑中形成的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和实物化,展现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思想模型和整体认识。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后,对科学概念还没有完全掌握和理解,那么通过实物模型就可以暴露出他们存在的模糊和错误,也可暴露出他们思维过程中根本性的认识局限。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前面的三个活动基本就能建立起关于地形的完整概念,但是此时地形概念存在于他们的思维中,我们不可能去直接观察这些概念。教师可以给学生橡皮泥,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把这几种主要的地形“捏”出来。用橡皮泥来呈现出学生思维中建立的概念模型,我们就能直观的观察和检测出他们在地形的学习过程中内化的概念是否准确,是否完整,以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及时的修正和改进。最后还可以把学生已经建立的橡皮泥模型纵向的切开,形成一个地形的剖面图,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的理解,同样也为学生今后迈入中学课堂后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夯下扎实的基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感、理、认、现这样的教学步骤,顺应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