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93_第1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93_第2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93_第3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93_第4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39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第393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自己不易对付,因为对付自己的道理有一个模棱性。从一方面看,(①),不可无人格。从另一方面看,他不可有________心,不可执着,不可任私心成见支配。总之,他自视不宜太小,却又不宜太大,难处就在调剂安排,________。自己不易对付,(②),正如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己我们是当局者而不是旁观者,我们自囿于“我”的小圈子,不能跳开“我”来看世界,来看“我”,没有透视所必需的距离,不能取正确观照所必需的冷静的客观态度,也就要执迷,认不清自己,只任私心、成见、虚荣、幻觉种种势力支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弄得完全________。我们像蚕一样,________。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实在不多见。“知人则哲”,自知或许是哲以上的事。“知道你自己”这句古训所以被称为希腊人最高智慧的结晶。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熟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妄自尊大恰到好处颠倒错乱作茧自缚B.妄自尊大恰到好处面目全非作茧自缚C.妄言妄听恰如其分面目全非自作自受D.妄言妄听恰如其分颠倒错乱自作自受2.上面文字节选自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谈谦虚》,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我”改成“自己”好不好?为什么?(5分)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大街小巷好比动脉静脉,①小夹道就是毛细血管。毛细管里住人,人要打井喝水,蒙古人就管“井”叫“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邻居二大妈说:“②有名的胡同九百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不过这只是“大形势”,实际上胡同之外也有几条不叫胡同的小巷。比如曾国藩曾大人住过的“果子巷”,名气一点不小。“里”的出现可就晚了,跟目前北京人学广东话管猪蹄叫猪手一样,入民国之后,北京人也曾把学天津话当作时髦。就在这时期,北京也出现了天津式居民小区,叫作“里”。“里”跟胡同不一样。胡同是由独立家宅连接而成,左邻右舍,产权各不相关;“里”是专为出租而建,整条小巷一个业主,北京的“里”有两类。一类仿上海公寓弄堂,一家一院,宽大体面的半洋式建筑,地点多在内城。另一类则是碎砖头儿墙的青灰顶狭窄小院。可独门独户也可有几户杂居。大多建在外城天桥、龙须沟一带。房客三教九流都有,就是没有真财主。4.“胡同”与“里”有什么区别?请分别用整句概括它们各自的特征,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5.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使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请任选一个赏析它的表达效果。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探春吕本中谩遣儿童扫雪开,却穿篱落看春回。溪山冷落泥三尺,故旧飘零酒一杯。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玉川纵老生涯在,[注]时有邻僧送米来。[注]玉川:唐代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让儿童打扫积雪,又穿过篱墙去寻春的踪迹,表现了诗人对春的热爱和向往。B.路途上冷落泥泞的景象,眼下故旧飘零的孤独境况,强化了诗人寻春的艰难。C.玉川子年老,生计只能靠邻僧时常接济,诗人借此典故暗示了自己处境凄凉。D.诗人从探春之前的准备写到路上的情景和心情,再联想到玉川子,脉络分明。7.诗歌的颈联与苏轼词“竹杖芒鞋轻胜马”在情感表现上有何异同?请简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控诉的两句是“,”。(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运用瑰丽的想象,以月宫中吴刚和玉兔对乐声的痴迷侧面烘托了李凭的高超技艺。(3)黄庭坚《登快阁》中,“,”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自由人生的渴望。【综合训练】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文本一:足迹王愿坚拐过那道挂满冰柱的断崖,大雪山的山顶就在眼前了。就在这时候,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遮得天昏地暗;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雪帘雾障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了。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路,越来越难走了。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心跳得“砰砰”响,似乎一张口那颗热乎乎的心就会一下子从口里跳出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被搀扶着的病号倚在曾昭良的肩膀上,喘了几口粗气,仰起脸,乞求到:“同志……把……把我扔下……你……”“瞎说!”曾昭良生气地打断了他的话,像是为了回答,他加快了脚步。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约莫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两个红军战士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可就在这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他们已精疲力竭了。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和胸前的手榴弹一样冰冷。他把手榴弹袋取下来挂在肩上,又挪向旁边一个年青的司号员。可是,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的时候,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办?”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小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曾昭良抹去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碴,堆着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上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人。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这是一双熟悉的眼睛,可是到底在哪里见过,曾昭良却想不起来了。那人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掸了掸司号员脸上、头上的积雪,然后转身,向着山顶上的人们说道:“同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声音不高,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站起来,有的已经在别人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们肩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山下移动了。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炊事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说:“走吧,您身体不好。”那人轻轻拂去警卫员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曾昭良的肩头上,问道:“是党员吗?”“是。”曾昭良回答。“累了吧?”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思索着这话里的意思。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身上的衣服,然后摸着自己身上,又打量着周围的人。曾昭良明白了:他大概是想给我找一点御寒的东西。但是警卫员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曾昭良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他庄严地立正,问道:“这命令……。”那人微微一笑,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三个大字。曾昭良看着这个所有红军战士都衷心敬爱的名字,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严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同志!”周副主席点了点头,“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这路上,有各种各样的关口,共产党员就要出现在这些关口,上!”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交给下一个同志。”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风雪更紧了。曾昭良紧握着命令,深情地望着长征部队走去的方向。只见敬爱的周副主席,搀扶着战士,迎着迷茫的风雪,在大步走着,走着……在他的身后,在这千年积雪的雪山上,留下了一长串深深的脚印。(有删改)文本二:九时许,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河旁的小路,向夹金山麓进发了。来到山下,气温骤降,脚下的路冻得梆硬,木棍着地发出“咯咯”的响声。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山腰。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象被无数把尖刀刮着。我们浑身哆嗦,牙齿打战,就是把所有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也无济于事。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这时候,要是有谁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因此,每人都拼尽全身力气,互相搀扶着,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用“突然”“急速”“劈头盖脸”等急骤的笔触描写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旨在暗示社会环境的残酷性。B.“揪”“紧”“疼”三个动词笔墨集中,既体现了曾昭良对恶劣环境的敏感性,更生动形象表现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战友情。C.文中各种各样的关口,指的是革命道路上众多的关键之处,尤其是小说中故事发生地——大雪山顶的雪坪。D.从思索“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的意思到完全明白自己的任务,曾昭良的共产党员形象愈发鲜明清晰起来。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再次叮嘱曾昭良不要停下,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使周副主席的形象更加丰满。B.病号“仰起脸,乞求”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再现了战士们极度衰弱、生命垂危的情形,更是自我牺牲精神的写照。C.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刻画周副主席的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表达出曾昭良对他的崇敬和景仰之情。D.“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这一细节体现了命令的重要性,也暗示出周副主席担心曾昭良无法完成艰巨的任务。3.“不要停下”这句话在文本一中多次出现,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4.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材料一: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肇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蠢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材料二: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臣A始B入C邦D伏E见F衰G亡H之I证J当K霸L吴M厄N会O之P际Q后R王S复T空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B.邪曲,文中指品性不正的人,与《屈原列传》中“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意思相同。C.见,文中表示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的“见”意思相同。D.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9.联系材料二,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3分)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第393练)【基础训练】1.A。此题宜用排除法做。比较陌生的短语只有“妄言妄听”(妄:不实。指说的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真看待。);第三空用“面目全非”与前文重复,有语病,排除B、C项;第四空排除C、D项。2.不好(1分)。①语法上,用“自己”与“自囿”重复赘余。②感情上,用“我”拉近了与青少年的距离,表达了劝勉青少年的良苦用心。(1点2分)3.①一个人不可无自尊心(从下文的“不可无人格”推知应有“不可无”字样,1分;从下文的“妄自尊大心”可推知“自尊心”,1分。)②因为不容易认识(根据第1段1-2句,要有“因为”二字,1分;根据下文“有力不能自举,有目不能自视”,应有类似“难以认识自己”的意思,1分。)4.胡同:家宅相连,产权独立。里:独一业主,专为出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胡同是由独立家宅连接而成,左邻右舍,产权各不相关”可概括出,胡同:家宅相连,产权独立。结合“‘里’是专为出租而建,整条小巷一个业主”可概括出,里:独一业主,专为出租。5.①使用比喻(暗喻),把小夹道比作毛细血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的胡同之小。②使用引用,通过引用二大妈的话,形象地说明北京的胡同之多;通俗的口语带有浓浓的京腔京味。(或使用夸张,用“赛牛毛”这一短语形象地突出胡同之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小夹道就是毛细血管”使用比喻,本体是“小夹道”,喻体是“毛细血管”,比喻词为“是”,为暗喻。毛细血管是非常细小的,句子把小夹道比作毛细血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的胡同之小。“邻居二大妈说:‘有名的胡同九百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二大妈的话表明使用了引用,“九百六”“赛牛毛”,形象地说明北京的胡同之多;引语为北京方言,通俗的口语带有浓浓的京腔京味。同时“赛牛毛”使用了夸张手法,牛毛是多得数不清的,用这一短语形象地突出胡同之多。6.(3分)C(“暗示自己处境凄凉”有误,借玉川之典表现自己清苦而自得。)7.(6分)同:两诗都以芒鞋竹杖等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洒脱豁达的生活情怀。异:吕诗以踏雪寻梅的细节表现对高雅志趣的向往和追求:苏词则以比较的方式表现对官场荣辱得失的淡然态度。8.【答案】(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泻”“倚”“露”“鸥”。【综合训练】1.A(“旨在暗示社会环境的残酷性”有误。)2.D(“也暗示出周副主席担心曾昭良无法完成艰巨的任务。”理解错误。此处细节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并非对他担心。)3.①“不能停下”既是指在过雪山山顶时不能停止,更是指革命道路上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②“不要停下”反复出现,凸显了周副主席在过雪山的长征途中,率领并激励红军战士战胜困难奋勇前进的光辉形象。③周副主席在那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号召人们“不要停下,继续前进”,给人以无穷的前进力量,周副主席的行动和语言,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4.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周副主席、曾昭良这样的艺术形象;文本二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杨成武等红军战士爬雪山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5.DJQ【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臣始入邦”意为“我刚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D处断开;“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承接前一句主语“臣”,“伏见”为古代在下者对己见的谦词,在J处断开;“当……之际”是固定的介宾短语,单独成句,在Q处断开。故需加句读为DJQ。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鞭打)天下的百姓。B.正确。句意: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品行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C.“意思相同”错误,“见”意思不相同,《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中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见丁宁“即“丁宁我”之意。句意:反而被疏远/府吏叮咛我。D.正确。文中指“将要”;“且放白鹿青崖间”中的“且”意为暂且,姑且。句意:他将要被杀害/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故选C。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根据“蠡审凶吉”可知,“审度吉凶”是子贡对范蠡的评价,“爱君如躯,直言进谏”是本文第三段“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的相关内容,不是子贡对伍子胥的评价。故选D。8.(1)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2)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公理由离开(吴国)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邦”,国;第一个“其”,推测,大概;“存”,“吴国长存”;“倾”,倾覆;“安”,安定。(2)“功”,恩泽;“腐发”,发烂;“弊齿”,齿毁;“何去之有”,即“有何去之”,宾语前置句。9.①行国家大义。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②行江湖恩义。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③行君臣之义。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面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题目中“非义不行”意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即所行之事都符合道义。“王阖闾……深问其国……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面对吴王真诚的请教,深怕讲得不清楚而因此获罪,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肇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而放弃报复,这是伍子胥在践行对渔夫的江湖恩义;“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伍子胥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这是伍子胥行君臣之义【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你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