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 11.1选题背景 11.1.1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11.1.2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31.2研究意义 41.3相关概念界定 51.3.1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51.3.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61.3.3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与构成 71.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81.4.1研究内容 81.4.2研究方法 9第二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 112.1文化产业理论述评 112.1.1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112.1.2西方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 122.1.3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 132.1.4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 152.2国外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162.2.1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评析 162.2.2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评述 182.3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述评 222.3.1国内竞争力研究述评 222.3.2国内文化产业政策研究述评 232.3.3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述评 252.3.4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评析 27第三章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303.1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03.1.1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303.1.2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313.1.3跨国公司主导主要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323.1.4科技与娱乐接轨导致大众文化消费增长迅速 323.2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33.2.1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333.2.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343.2.3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93.3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对比分析 413.3.1资金实力对比 423.3.2科技水平对比 423.3.3市场运作能力对比 433.3.4创新能力对比 443.3.5市场竞争能力对比 44第四章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及其整体分析 464.1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 464.1.1经典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分析 464.1.2文化产业竞争力“3×3”模型的构建 514.2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整体分析 574.2.1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 574.2.2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低的原因 604.2.3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63第五章我国文化产业分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665.1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665.1.1理论基础 665.1.2比较国家的选择 675.1.3研究对象的界定 675.1.4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685.2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695.2.1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695.2.2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745.2.3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745.3图书出版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755.3.1部分发达国家与我国图书出版业概况 755.3.2图书出版业显示性指标比较及综合评价 805.3.3我国图书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825.4音像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825.4.1发达国家与我国音像业概况 835.4.2音像业显示性指标比较及综合评价 845.4.3我国音像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875.5广播电视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875.5.1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875.5.2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的综合评价 905.5.3我国广播电视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91第六章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926.1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其国际比较 926.1.1市场规模及运营结构 926.1.2经营环境及竞争能力 956.1.3优势要素及其差异性 996.1.4创意产业的环境 1026.2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1086.2.1国家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制约要素 1086.2.2产业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制约要素 109第七章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1157.1政府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 1157.1.1培养专门人才,开发文化产业新技术 1157.1.2扩大投资,改善流通环境 1167.1.3支持扩大海外出口 1187.1.4强化法律制度和支持体系的建设 1197.2产业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 1207.2.1强化电影产业竞争力战略 1207.2.2增加唱片产业竞争力战略 1227.2.3提高出版产业竞争力战略 1237.2.4加强广播产业竞争力战略 1247.2.5强化游戏产业竞争力战略 1277.3企业角度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战略 1277.3.1我国文化企业的国际运营战略 1277.3.2我国文化企业的跨国收购战略 1287.3.3我国媒体企业的培育支持战略 129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1318.1结论 1318.2未来展望 133第一章绪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是建立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其理论和时间研究需求发展。本文的研究也是在国内外产业取得丰富运动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以产业经济学为主要出发点,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将我国文化产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研究重点。1.1选题背景我国的文化产业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也要面临国外文化行业的竞争压力,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1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已开始进入了国际竞争领域。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存在主要明显的差距,在竞争中体现出非常上的不均衡型,发达国家则文化产业的竞争中毫无疑问这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作为正处于初级阶段论我国文化产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势必要面临发达国家的冲击。信息、资本、商品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表现,也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沟通的必要条件。文化之间的矛盾随着交流的加快逐渐凸现。文化矛盾不仅体现的文化内容、形式和文化产品上,更深层次的文化矛盾还表现在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等方面。文化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特别是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具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可以利用文化优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占有更多的资源。因此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也使国家稳定重要条件之一,可见文化对于国家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和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政府都将保护文化和促进文化发展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加以推进,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资源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上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文化的对抗已经成为了国家间竞争的主流,从过去的暗中较量走向前台。毛主席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大会上作出重要讲话,指出占据文化高地是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必须引起文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作为文化竞争的主要方式,文化产业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了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财富和资本的追求是无与伦比的,因此与文化的需求医疗和对财富的追求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纳入到的文化范畴,受文化产业迅速的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将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推向市场流通环节,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科技、信息的全球化,文化产业的市场运行、产业布局和组织也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加以推广,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实现了全球化,也就是文化产业实现了全球化。经济和产业手段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文化竞争手段,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受到国家支持的私人产业霸权模式的一种体现,并且只集中于美欧、亚等主要的文化聚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也带动了国际文化贸易的发展。据联合国而言发布的文化产品流量报告显示,在1990到2008年的20年间,文学、音乐、、电视、摄影以及游戏和体育等主要文化到产业的贸易额从不到2000亿美元激增到7800亿美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全球文化产品的出口额于2009年达到了1546亿美元,这一数字比5年前增加50%。国际文化贸易的飞速发展势必会加剧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的激烈程度,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对国际局势有主要决定性的影响。文化产业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本国民众的文化需求满足程度为产生重要影响,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会受到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当然也毫不例外地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关。甚至说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必须建立和培养新的文化秩序,重组世界文化格局。这对于一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贸易舞台上的地位以及在国际产业链中的成功也会有积极作用。世界各国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竞争的支持力度,也带动了这一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经济格局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性,导致国际政治、经济以及贸易局面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比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高度发展,因此其在国际经济贸易和产业结构布局方面占领优势地位,他们利用这些优势制约了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的努力。根据国际文化产品论报告统计结果显示,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贸易方面的出口总额接近5000亿美元,这一数字接近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总额的成本日1.1.2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以面对国际文化产业的冲击,同时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和文化在历史上是相伴发展的,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文化对于经济发挥促进作用,如果文化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的要求,则要打破文化对经济的制约。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快文化产业体制转型,使经济和文化体制能够互相配合,以避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文化之后的约束,以促进文化发展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文化领域也必将与市场经济结合得更加紧密,文化的经济问题将逐渐凸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必将具备经济属性和商品性,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成分,因此完善文化市场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综上所述而,化产业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发展慕目标的客观要求。由于文化具有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它与经济和政治的融合程度对于提高文化的价值和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极其重要,也使其在凝聚民族精神和发挥中心竞争的方面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衡量一国竞争实力特别是实力的重要指标。因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一个综合竞争,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全面发展也使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生活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至关重要,随着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文化需求逐步发展为社会需求的主流方向,文化业成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客观要求,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构成了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要说到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在人力资源方面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课持续性。党中央的十七大报告和17届六中全会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将文化建设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并列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文化建设的具体战略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促进我国文化机制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使文化产业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我国文化产业不断融入全球文化市场,文化发展也加强了国际市场的开放与交流力度,而我国一直有主要与国外文化交流的传统,文化出版物以及影视作品的进出口在我国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是要适应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现有的文化交流合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提高我国文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以此来带动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升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国际地位。1.2研究意义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额都到的全球第二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4000美元,但是作为国家经济实力主要体现的文化产业竞争与发达国家存在的明显差距,这在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方面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家实力,有必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就是要提升文化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部分西方学者已经将中国的崛起看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认为这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革命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崛起,与之相伴的必然是文化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要实现文化复兴。但是我国当前的文化和一存在主要巨大能力差,这与我国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而带动综合国力的要求有主要巨大的差距。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规模、资源配置、体制建设、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保障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主要明显的差距。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低下,也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不相匹配,与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符。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形成了更加剧烈的冲击。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主要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力,从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而言,如果是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科技不断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具有双面的意义。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产品的丰富,对我国文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现状而言,大量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有主要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丰富的文化产品能够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附加产值,是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最终使出口额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国的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乃至价值取向可以向其他国家输出,能够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渗透了全世界范围内,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获取更加广泛国际认同与合作,而文化实力的提升也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有积极作用。1.3相关概念界定1.3.1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点文化产业指的是由市场行为主体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开展的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商业活动的总称。文化产业的主要产品包括音乐、影视做平、出版物、印刷品、时尚设计以及表演艺术等。文化产业中还涵盖了旅游业和体育产业,这些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高,但在文化产业中处于外围地位,文化产业还有部分属于边缘产业的组成部分,如文化产品和设备的生产行业,文化产业的总体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因为知识和创意才是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产业。其次,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具有紧密的关联度。文化产业在产业链中对上下游有巨大的影响力。比如出版一部著作和拍摄一部电影要牵涉到多个行业,如各种道具的制作、拍摄工具的生产、后期发行制作、广告宣传以及与电视台的配合等。第三,文化产业承受了较高的风险。因为文化产品就在消费者体验之后才能对其品质进行最终评价,因此消费者的满意度受到其主观意志就是影响,没有人能在文化产品消费之前对消费者的评价作出准确的预测,因此投资文化产业具有升高的风险水平。文化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最终认同关系到投资者的回报率。第四,文化产业的收入弹性较高。因为文化产业与人们的平均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只有物质生活到达一定水准之后才会开始追求精神需求,并且对文化产品消费的投入要与人们的整体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第五,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逐渐提高。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集合,它由若干个子产业共同组成。在这个产业结合内部存在主要紧密的关联性,不同子产业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随主要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大量应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形态变化,各个子产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文化子产业融合程度与日俱增。1.3.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波特指出要维持国家的竞争力,必须在社会、政治、经济、战略取向、文化体制以及多种政策因素下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国家在保持竞争力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波特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要形成促进了国家竞争力必须依靠多种因素的共同提升,国家竞争力本身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并没有明确的意义。因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而提升生活质量与国家竞争力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联系,提高生活质量其本质上要依靠劳动和资源的投入,以带动生产力发展来实现。生产力单位劳动和资金投入的产出能力,并由所产出的产品特征、品质以及生产效率所决定。生产力的水平关系到群众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生活质量的最终评价标准。综上所述,生产力是国家层面的竞争力,波特以产业领域内竞争力研究的重点,他的理论依据使产业竞争对国家竞争优势有主要决定性影响,也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战略了决定性的指导意义。波特的理论是中国城市的产业发展理论,从产业为出发点向上可以扩展到国家层面,向下都可以深入到企业层面。波特将某一国家的一个具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定义为是否能为国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带动该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受到生产条件、需求条件、相近产业的支持、企业战略以及竞争对手结构的等因素影响。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和统计系于1996年共同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国际竞争力课题小组,该课题组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价,并借鉴了世界竞争力报告的发布形式,于次年开始发布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在这一包括中给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定义,即企业和企业家在不同环境中成功经营的活动能力就是国际竞争力。在1999年发布的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有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强调国际竞争力是某国在世界市场竞争策略的体现,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所体现出竞争力,是某国创造国民财富和保证财富持续增长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从不同视角给出国际竞争力的也存在主要明显的差异,其内涵、外延、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有明显的区别。从不同角度分析的竞争力也将作出不同的结论,这些结论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形成更加完善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对我们全面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有主要重要的指示。1.3.3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与构成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对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这一概念尚没有达成共识。本文以文化产业内涵定义为基础,探讨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给出如下定义: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的是一国文化企业通过与国内其它国家文化企业竞争,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此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并赢得利润过程最后那个体现出的能力,最终体现出比其他国家更高的创造文化财富和附加价值的能力。按照这一定义,对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价值条件,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本文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核心竞争力,二是基础竞争力,三是环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顾名思义是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环节,使各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最根本体现和根源动力,核心竞争力由企业战略和需求两各要素构成。企业战略又可以分为运营条件,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三个基本要素;而其需求状况包括消费者结构和需求结构两个层面。基础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竞争力发展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生产要素和产业集群两个组成部分。生产要素体现为人力资源、资金、基础设施等基本组成部分。产业集群中包括了文化产业的相关产业如旅游业、教育、信息等等。环竞争力覆盖面较广,本文的定义主要指的是文化产业受政府调控的影响程度,将其看作影响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外部激励条件,环境竞争力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培养基础竞争力有直接的影响。这些关乎到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公信力,也是法律法规公正性与权威性的体现,是政府层面的创新能力在文化竞争力中的重要表现。企业战略、需求状况企业战略、需求状况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政府行为生产要素、相关产业集群政府行为生产要素、相关产业集群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图1.1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构成1.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1研究内容本文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将我国文化产业国家竞争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我国产业竞争力现状和继承的的问题影响因素,对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可行性对策,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理论综述。对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第二部分是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具体的章节,首先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情况和在国际上的地位;第二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三是将我国文化产业与国外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对比,从不同行业的角度深入剖析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并给出其最终的评价结果。第三部分是分析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并找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的问题症结所在。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分析影响我国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和问题的前提下,给出提升我国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可行性对策。并将战略对策划分三个层面宏观地层面、中国产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以此来指导我国文化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1.4.2研究方法第一是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为背景,通过实践调查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其组成要素,运用综合对比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思维形式,探讨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二是系统分析对比分析相结合。从国民经济的整体角度出发,将文化产业放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共同组成的系统中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差别,将文化产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整体的互动机制。将文化产业竞争力从微观中国和宏观三个层面进行综合对比,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放在一个开发的系统中研究其影响因素,并以此来建立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因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必须通过对比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其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因此研究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研究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也能够为我国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工作提供借鉴。第三是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需要建立一个复杂的模型,因此其研究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复杂性的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有复杂的内部结构、运行机制和组成要素。发展性指的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如果用静态的分析方法的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无法适应其发展趋势的。差异性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历史差异、地域差异和主体差异性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第四是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国际竞争格局和全球化背景下所提出的,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对比研究也需要实证研究才能得到精确的结论。规范研究用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战略进行分析第五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精神生产理论、竞争力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原理,文化产业的定性分析主要用来建立理论模型的研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建立理论模型和可以对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过程运用了大的图表和统计工具,使其分析更加直观第二章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2.1文化产业理论述评文化产业理论发展过程是文化产业思想过程的发展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方法论和科学理论。回顾这一历程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的研究做好铺垫,也是构建文化产业研究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2.1.1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西风主流文化产业理论可以划分为基础层面和应用层面两个部分。但这两个理论体系有主要共同的理论根源,尽管其发展方向随主要理论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但其根源都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德国学者发起,1933年改研究所迁移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于1949年再度返回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创造性地提出了批判理论,该理论是将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融合而产生的。该理论的重要观点在一系列的代表性著作中得以体现,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阿多诺的《论流行音乐》和《文化工业再考察》,霍克海默的《艺术和大众文化》和《作为文化批判的哲学》以及本杰明的《机械复制时代中的艺术作品》等。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时代只是少数特权阶层的权利,因此将其称之为精英文化。但随主要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始进入到文艺作品的创作领域,机械化和自动化成为了文艺创作的最新发展特征。这种大批量的重复性生产就可以称作文学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为了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这意味主要文化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理论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从哲学和艺术两个角度对文化工业进行了全盘否定。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资本是文化工业的发展基础和原动力。文化工业的生产者为满足自己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文化生产过程中会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这是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自由创造性的发挥。与此同时,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必须不断地扩大市场规模和占有率已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这导致文化产品的趋同现象日益严重。文化产品在这一发展趋势下逐渐丧失了个性,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变得固定和僵化。由于文化工业使文化产品的机械化特征日渐明显,文化产品的创作难以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而是偏向于程式化的过程。出文化创作必然会要受到固定模式的限制和约束,如特定语言的创作会抑制民族语言表现力发挥,对于传统民族语言的美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这些批判虽然处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文化产业的理论体系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主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已经丧失了其诞生初期的语言环境,逐渐朝一个全新的概念即文化产业概念发展。欧洲议会下属的文化合作委员会在1980年的一次会议中专门对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企业在一定政治经济背景下如何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文化经济的层面上具有了新的内涵。2.1.2西方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最早提出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是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大众文化产业研究。改研究以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作为主要的探讨方向,以文化产业的生产机制和生产原则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了批判、符号、编码、结构等政治和哲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这些概念的共同点是具有较强的逻辑型。文化产业理论的代表性人物雷蒙威廉姆斯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他指出文化研究应当将整个生产过程纳入研究范畴,而不仅仅针对部分文化与进行研究。这一理论极大推动文化产业的研究进程。另一位学者斯图尔特的主要贡献是将大众传媒的研究作为了文化研究重点,扭转了宏观批判的文化研究中占据过重比例的趋势。斯图尔特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并不是单方向的接受,而是一个复杂的双向选择过程。这一结论改变了传统理论体系中认为批判理论会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观点。同样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还有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他将区别于进入经济的特殊性作为研究文化经济的出发点,对文化经济产生、消费以及其价值实现过程和基本特征作全面的分析。菲斯克的研究使得文化产业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也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作为主攻方向2.1.3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马克思提出的精神生产理论是文物历史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了做内容之一,但是也受到其历史局限性影响,马克思因为物质生活匮乏没有将这一理论继续的深入开展,精神生产理论并不像物质生成理论的具有较高的系统性。但其思想内涵仍然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在其多不著作中对精神生产理论作详细的分析。有关这一理论的叙述对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有主要极其重要的指导与,精神生产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命有主要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劳动作为人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是人们物质需求的保障,也是为了实现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精神生产是人有意识的自由的生命活动。马克思以人为出发点也就精神生产,将其理解为生产的一个部分,精神生产是不受人们主体支配的一种形式,是人本质意义上的生产,精神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对非物质领域的生产进行了论述,它将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划分精神生产组为的依据,并最终将精神生产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以商品为结果的精神生产,他的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这种生产可以脱离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存在,并且在生产与消费环节的过渡时间内仍然可以保留一段时间,并在这一过渡时期内可以成为商品而进入市场,比如书画作品以其他脱离了艺术家而单独存活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第二是不能与生产行为分离的产品,比如表演艺术、演说家、演员所生产的产品。在这一种类之内,马克思将其细分为有物质载体的精神生产和没有物质载体的精神生产,前者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商品形式,比如作家和画家的精神生产活动;第二种类型是不具备物质载体的精神生产,不具备独立形式而脱离的生产者就会消失的生产,如表演艺术家的生产过程。2、精神生产受物质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在其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生产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怎样的,都要受到普遍规律的制约。所谓普遍规律指的是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产品价值的唯一标准,并将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这一原理的论述过程中,马克思指出某一物品是否具备生产的必要性,是直接物质生产领域中最根本的价值问题,这一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物品的平均劳动时间。也就是社会是否有必要花费时间来生产这种物品,这种物品是否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而对于时间的长短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主要决定意义。这一理论在精神生产与同样适用,因为精神作品的生产同样对其时间要进行必要的考量,必须综合分析精神作品的规模、结构与布局并最终作出合理的行动决策。如果不按照这一规律进行生产,人们想象中的产品月就不可能实现,其价值也将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综上所述,作为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场频价值取决于生产产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规律对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同样适用。3、精神生产的世界性受商品经济的竞争性、渗透性和资本的扩张本性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质的非常强的开放性特点,这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逐步演化为世界性的行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行为特征作出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资产阶级将国家的所有生产和消费环节都转变为世界性的行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生产方式只局限于某一民族和某一地区,这种方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以及相互依赖的生产形式所取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处于这一变化中。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了世界性的公共财产,片面性和局限性正在逐渐消失,世界文学逐渐向多种族和多区域的文学作品如何方向转变。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性特征的论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因此文化产业要遵循码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抵制外来文化中的垃圾产品,将正确处理本土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关系问题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问题2.1.4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文化产业应用理论与产业化理论研究为重点,其目的是解决文化产业实践和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用理论的研究风险主要包括文化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以及提供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管理运作的理论研究。文化应用理论是以文化产业基本概念、产品服务、价值链和市场流通的问题为基础文化应用理论从经济运作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全过程进行分析,因此可以应用理论看作是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理论,因为理论中所使用的概念大多为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的传统名词,比如管理、生产、贸易、产业的概念。我国对西方文化应用理论和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的介绍相对较少。文化产业应用理论研究的轻体条件是给出准确的文化产业定义,但是各种文化产业的定义在过去很长一段的时间内没有达成共识,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尽管对这一领域的关注程度持续提高,理论突破迟迟没有出现,具体理论模型企也没有提出。各国学者和官方研究机构都认为文化产业产业概念具有多重性,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不同意义,因此使用者与概念必须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加纳姆对应用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指出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以特殊的生产方式和法人组织来进行,虽然并不一定以商品形式体现,但是其最终都是为文化商品提供服务的,在其定义中文化产业指的是使用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组织和而形成的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以及组织直接生产的企业机构,这些机构审查文化产品或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包括报纸除、影视作品、音乐等以及生产这些产品的出版部门和机构,该理论将文化应用理论和经济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查尔斯于上世纪末在研究文化产业应用理论时,入了经济学的价值生产链分析法,并将文化产业划分为五个阶段,形成创意阶段、生产产品阶段、产品流通阶段、产品流通阶段和消费者接受阶段。文化产业应用理论已经和经济学、管理学发生了高度的融合。2.2国外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竞争力研究在西方国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的上世纪70年代,在之后的发展中不断深入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的竞争力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才刚刚开始,在发展初期主要是在国家层面的研究竞争力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力研究,但是随着我国竞争力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开始向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的方向发展。2.2.1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评析竞争力的研究历史还不足30年,但是关于竞争力的理论探索却有200年的历史,其间与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国际贸易中诸多学科发生了密切联系,理论观点也十分丰富,甚至完全对立的观点也出现在研究历史当中。这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探讨了竞争力起源,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作深入探讨,也使竞争力理论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为开展竞争力实证分析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具体如下表所示:表2.1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及评述主要理论代表人物竞争力来源主要观点简要评述成本优势理论传统国际贸易论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劳动生产率竞争力主要由成本优势决定;外贸竞争力就是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一国的劳动生产率、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人力资本、信息、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等是竞争力理论的重要基石;技术相同、产品无差异、要素不流动是其理论前提;外贸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全部,具有片面性。比较优势论李嘉图劳动生产率要素禀赋论俄林土地、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集聚优势论马歇尔生产要素集聚新贸易理论人力资本论基辛人力资本技术差距论波斯纳技术差距生命周期论弗农产品生命周期规模经济论克鲁格曼规模经济技术创新理论熊彼特技术创新竞争力来自于技术和组织不断创新引入技术要素竞争优势论波特“钻石要素”竞争力来自于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的系统化是对传统理论的突破,更具综合性、动态性制度创新理论诺斯制度创新竞争力主要来自通过制度创新,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环境引入制度性因素在众多竞争力理论研究中,通常认为成本是决定竞争力的根本因素,这在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和马歇尔集聚优势理论中得到充分的论述,他们将竞争力的高低看做自然资源条件和企业聚集生产要素能力的具体体现,竞争力取决于资源条件、人力资本、信息和科技条件、规模效益等要素。这一理论以国际贸易为出发点,将外贸竞争力看作是国际竞争理论的唯一根源,因此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核心思想即比较优势始终是竞争力理论的重要基础在熊彼特提出的技术创新论中将竞争力优势的核心因素归结基础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它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理论体系。根据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的过程,即在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中建立一个从未有过的组合形式,各种关系纳入到生产体系的处理范围内。按照他的观点,即将不断抄袭能作为提升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竞争优势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最早提出的,该理论将竞争力归结于经济资源和要素的分工协作。波特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起连续出版了三部有关竞争优势的著作,分别从宏观、中观、围观三个层面对竞争力优势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将国家、企业和产业相结合提出了影响产业发展的各个影响要素的联系,并将企业结构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认为其战略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所建立的钻石模型是分析竞争优势与小因素的主流模型之一,在当前的竞争研究中仍然被广泛地采用。诺斯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将制度创新归结为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并指出有提升竞争力的需要不断的促进技术进步。诺斯是诺贝尔奖经济学的获得者,他在上世纪70年代与汤玛斯合作发表了关于西方世界的经济理论一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制度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关键在于能否具有适当的个人刺激,合理的制度能够提升技术发展水平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制度创新可以获取额外的利润,创新对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并最终带动制度变迁而推动经济增长综上所述,竞争力优势理论是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而产生的,对竞争力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些理论将为竞争力的评价和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2.2.2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评述迈克尔·波特是从产业层面研究竞争力的第一人,迈克尔·波特将产业定义为产品和服务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集合,这一定义方式将国家,产业和企业各个层面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首先运用企业分析产业结构,以明确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优势,并以此作为制订战略的依据。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可以与选择某一产业作为分析各国环境因素的出发点,进而得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按照上述的研究方法,迈克尔·波特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国家能否具备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最终使得该国企业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能力,而国与国之间的产业竞争就是商业环境竞争。产业竞争力研究以竞争优势在不同地区、国家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对比为核心。对比所得出的差异将体现在产品、企业的市场表现中。通常而言,产业竞争力是某一特定产业在一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备的占据市场并获取利润的能力。迈克尔·波特创立了则是钻石体系来分析国家金竞争优势,该体系是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突出理论贡献,也是目前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人当中最完整的一个。迈克尔.波特教授以某一国家的产业竞争的研究为基础,得出了国家经济环境对企业和产业竞争的有决定性影响的结论,换言之某一国家和地区的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高低取决于这一国家或地区的四个环境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相关产业的支持程度、需求程度和企业战略结构。这四项关键因素共同形成了钻石体系,对某一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环节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机会机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需求条件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生产要素政府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政府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图2.1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迈克尔·波特认为生产要素是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生产要素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他指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融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不再是生产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程度登高对提升竞争力的作用更加明显。影响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市场需求,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原动力。第三个影响因素相关产业的支持,具有竞争力优势的相关产业之间可以互相支持。第四个影响因素是企业战略结果和同行业竞争。因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基础的,而企业竞争力优势体现为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结构和同行业竞争状况的影响。第五个关键要素是政府行为,政府的产业政策在产业发展初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度的市场调控和放任自我发展都是不可取的。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概念,它设计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比较的内容,二是比较范围。比较内容具体指的是企业和产品是否能够一个更有效率的方式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切的得到社会认可的产品,并以此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竞争力的范围指的是国家或地区,因此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区域性概念。产业竞争力的分析过程收到区域经济的影响,包括了产业集聚效应、区位优势和产业转移等。波特认为相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传统经济理论已经不能对产业竞争力的官员问题作出准确的分析,因为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已经不再起决定性的作用,其影响力在大幅度减少减弱,虽然规模经济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对于竞争力优势问题并没有给出我们所需要的回答。他进一步探讨了竞争优势理论对产业竞争力分析的作用,认为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有应当区别,竞争优势指的是相同的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的差异,他提出了钻石模型来建立一个全新的竞争力研究体系,迈尔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涵盖了比较优势理论,其理论范畴要远远超过了后者。他的理论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相对比较优势原理更加系统也更加实用。1、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理论国外的研究理论将产业竞争力定义为竞争力资产和过程的统一体,用公式表示为产业竞争力等于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的乘积。竞争力资产包括固有资产如自然资源以及创造性资产如基础设施;竞争力过程指的是通过制造行为将资产转化为经济效果。然后通过市场化手段产生竞争力的过程。竞争力理论在我国学者的改进之后,得出了了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该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等于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和竞争力过程三者的乘积。中国学者通过定量分析说法研究了中国工业的竞争力,运用了具有数学特征的竞争力指标体系来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2、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也可以划分到产业竞争力理论范畴,并处与其中的定性分析部分,它引入了现代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将其称为产业竞争力竞争力分析理论。该理论的一般思路是首先选择科学的评价指标,然后为其分配权重来构建加权模型;然后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处理并带入加权公式,计算得出量化评估指标。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必须把握两个关键点,首先是评价指标的选取,此外是合理的分配指标权重。在指标权重的分配过程中要运用统计学中的赋权理论,传统的赋权方法分析和现代的主成分分析法都可以运用到指标赋权过程中。我国学者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划分为两个类型:第一大类是现实性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第二大类是分析指标,分析指标又可以细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接指标包括企业营销效率和生产率等,间接指标和不同的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五要素基本类似。在指标权重分配上,利用传统经验分配法可以完成,现代数学计量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也适用于分配过程。3、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发展的观点来看,成因理论和计量分析理论都是静态的竞争力理论,是以某一阶段的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相对而言,动态的竞争力理论是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最早的动态产业发展研究理论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产业发展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针对每一阶段主要分析产业发展的特征。波特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为产业竞争力发展理论划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要素驱动、投资举动、创新举动和财富驱动阶段,这四个阶段的主要划分标准是产业发展的驱动要素,四个发展阶段的顺序是不能随意变化。竞争力理论至今日也并没有完全发展成熟,但基本的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建成,有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第一是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是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体系,该体系以定性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第二是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这一理论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计量分析理论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3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述评2.3.1国内竞争力研究述评我国理论界与1990年前后开始将关注焦点转移到竞争力问题上,这是由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90年代开始逐步加强,全球一体化战略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逐步提高,竞争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概念,而西方学术界的竞争力理论也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理论大类传播进入我国,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于1989年召开了我国首次国际竞争力的合作研究会议,合作对象是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全球竞争力报告于1993年首次将中国的竞争力数据纳入统计范围,并于1994年将中国数据加入到非项目比较中,1995年开始参加全部项目的比较并将中国列入全球竞争力排序的目标国之一。国家体改委与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的研究院成立了一个竞争力研究课题小组,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编写形式我国自主编写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对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发展我国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作出全面的分析,以此作为提升我国国力竞争力的依据,并据此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进入到21世纪,国家科委也从科学研究角度加大了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支持力度,由狄昂照、吴明录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将国际竞争力概念、计量方法、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建设为重点。利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统计数据分析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竞争力的研究著作。任若恩于2003年与荷兰格丁根大学展开合作,借鉴国际生产力比较项目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制造业产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水平。2007年,金碚博士为主要负责人的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正式开始实施,该课题利用深入分析的手段,对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和代表性产业进行分析,这是我国首次在产业层面进行竞争力研究。裴长洪于2008年对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邹薇于2009年运用解释性比较优势而分析我国过去五年间的就类产品国际竞争力。2010年,郭克莎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投入产出比、生产规模、进出口贸易额、以及创新的角度分析了我国2003到2008年间的工业竞争力和世界水平的差距。2011年,张金昌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理论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除上述研究理论以外,因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和客体还涉及了区域竞争力研究、香港竞争力比较研究的领域。综上所述,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研究领域已经全面开展,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开始指导产业发展的实践。我国的竞争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以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为基础的竞争力研究还存在了明显的不完善性,大多数是直接借用国外的理论成果。针对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研究较多,而一不同区域和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课题相对较少2.3.2国内文化产业政策研究述评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工作必须要与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和实践过程同步发展。因为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文化政策指导文化产业实践的做法。我们对美国大众文化全球传播,韩日文化的高速发展和欧洲国家大力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感慨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管理水平。我国指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到90年代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并以此为指导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政策调整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工作。文化艺术首次被列入第三产业范畴可追溯到1985年,国家统计局给国务院的第三产业报告中所司提出这一观点,文化艺术在这份报告中被列为一个全新的产业,并进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1991年国务院对文化部上报的文化事业经济政策发展报告中将文化经济政策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江泽民同志于1992年的十四大我国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在这之后的很多重要文献中包括党的十五大报告都有和文化产业政策相关的内容,在这些文献中始终沿用了文化经济政策感应。1993年国务院研究室按照党中央的文化经济政策发展要求成立了课题组,与中宣部、广电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合作研究,就文化经济增长和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成果于1994年出版,明确提出要从文化产业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出发,推动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使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能够持续的提升,并给出了文化产业如何赢得市场经济竞争并带动自身发展的指导原则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于1996年在北召开,这一研讨会将发展文化展产业提高到区域文化战略的层面,确立了将北京打造作为全国文化产业基地目标。之后上海、广州等地区也成立了类似的课题组研究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中共15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关于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央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并提出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文化产业概念,并且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作用、意义做出一个清晰地阐述。将文化划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出一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前提。报告对文化产业的作用、意义发展方向、发展手段以及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变动关系给出了清晰的指示和系统地论述。将文化产业看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手段。提出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机制和政策,鼓励文化产业的资金渠道多元化发展,促进不同类型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支持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建设,提高我国整体的文化产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关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文件,文件中指出了文化单位也要积极推进体制创新,以机制转换为突破口,积极拓宽拓宽市场提升竞争力,鼓励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多种资金来建设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以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这一文件为文化企业的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年,当年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1月12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过去4年以来的文化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并给出了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9月13日中央发布了十一五期间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未来五年期间内的文化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以及具体的目标人。10月11日16届中全会的第六次全体会议正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这是我当中共第17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召开,会议对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和任务作了全面的分析,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对未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和部署,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大会还通过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目标,即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弘扬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的内容,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社会公共文化事务的覆盖面,带动文化社会事业的繁荣,建立更加平等的公共文化;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经营效率,而建设以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助的文化体系,提高我国融入世界文化的速度和深度都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和不断完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我国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社会各界要为实现上述目标贡献力量,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想奋斗。2.3.3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述评我国文化产业究以应用为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一产业发展为理想的文化研究,二是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研究;三是具体某一个文化行业的研究;四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宏观文化发展研究柯可主编的《文化产业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谢名家等著的《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人民出版社,2004年),江蓝生、谢绳武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006年),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的《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尝文献出版社,2007年),申维辰主编的《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等。这些研究分别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起源、文化产业的基本功能、发展机制、文化资源估评以及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2、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伊继左主编的《文化创新与城市发展:2008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申维辰主编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专家谈:山西省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粹》(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游碧竹主编的《崛起的新兴产业: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彭立勋主编的《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深圳文化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等。这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都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区域的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进而探讨出适合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模式。3、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研究王永章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北京出版社2006年),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黄定宇等主编的《光线纵横文化产业文库》(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周鸿铎著的《传媒产业经营实务》(新华出版社,2007年),董天策等著的《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这些研究成果对文化产业各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基本经验,以及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市场策划、品牌塑造等进行了探讨,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4、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刘玉珠等主编的《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张正焉等编著的《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祁述裕主编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等。当然,我国文化产业研究还包括如文化产业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关系,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等其他一些领域。尽管我数到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丰富的研究成果,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型,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研究文化产业的成果还相对较少。文化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业,文化传播、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是文化产业发展和研究的重要特征,因此如何能将这些交叉学科知识在文化产业究中恰当地运用,是提高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其图形的重要前提条件。对于完善文化产业究体系,对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深入研究都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微观层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而研究方法也大多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方法较少。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尚没有一个权威而统一的文化产业概念,文化产业的指标体系不健全,相关的统计数据缺乏,而这些数据又是从事文化产业定量研究的必备条件。随主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引入定量研究方法和开展跨学科的系统理论研究将显得愈加迫切。2.3.4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评析1、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花建再起著作《文化产业竞争力》一书中研究对我国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和和与核心要素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并在国际格局和区域整合的前提下提出的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实力的发展战略。康小明、向勇从产业基金理论角度出发,运用集群模型探讨的区域比较优势对文化产业集群战略发展的影响。在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量化研究方面,祁述裕所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将其研究成果整理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正式发布,在借鉴国外有关竞争力报告的研究成功经验基础上,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政府行为、内部需求、生产要素以及相关产业之是重组方面建立了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17个基本竞争面和67的细化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从国家层面给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主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发展状况,陕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在申维辰的主持下,也提出了一个以陕西省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的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的评估方法,从文化产业的行业划分和界定为出发点,给出了12个一级指标包括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和市场化水平,在这12个一级指标下又下设48个二级指标已构成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花建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布了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报告,报告中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为出发点,建立了以四大核心能力为一指标和七个竞争力为二级指标的文化竞争力评估体系。但是上述研究成果中都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特别是没有提出确定指标权重的具体方法。2、关于文化产业区域定位的研究这说明从宏观研究层面探讨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不同或者,并指出了以地区来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方法。不尽指出地方文化产业的环境指标是对某一地区环境和资源的具体表现,指标指标也是为继续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曲凌雁、林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的关系为基础,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管理机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方式。胡惠林从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规律角度出发,探讨了区域经济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历史性之间的深刻矛盾,提出应遵循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固有规律,以推动区域文化发展为主要目标,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为文化产业布局打破界限和束缚,克服影响性因素的制约,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性战略在文化产业发展实证研究领域,北京广播学院和国际网络研究所与大市场杂志社合作展开了一项关于文化与消费的系列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在大学生心中的整体形象,以及当地的产品品牌认知率。调查采用随机方式,选择了北京15家高校一共450名大学生,问卷有效回收率90%。问卷调查显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3、关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2009年是“十二五”的“规划年”,,我国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提出了文化建设十二五发展目标,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并将其看作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发展趋势在众多学术研究成果中有所体现,许多学者都将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建议,下表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作出了总结归纳表2.2区域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文献作者地区代表作品沈望舒北京专著《沈望舒述首都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奥运准备》花建等上海《优化上海文化资源配置的理论思考和前瞻探索》《上海文化产业的战略思想新论》王琳天津《城市文化现代化与滨海新区的强势文化构架》李宜春安徽《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安徽省为例》林拓福建《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变及其机制》武文军等甘肃《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市场创新》李蒲弥等广东《提升广东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王永庆深圳《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深圳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和策略》王亭亭河北《打造河北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赵淑玲等河南《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竞争力关系研究》彭民安湖南《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以长沙文化产业为例》安宇江苏江苏省重点项目成果《淮海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宋彦麟辽宁《提高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论》王育济山东《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综合研究论纲》申维辰山西《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徐萍陕西《陕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蔡尚伟四川《关于四川打造文化强省的思考》施维达等云南《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之我见》《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陈立旭浙江《建设文化大省与重塑浙江人心理》《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与浙江经济发展》通过总结归纳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提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中也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力求使文的研究具有更强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三章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比分析3.1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纵观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由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因而使得针对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并呈现出一些全新的发展态势。3.1.1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当前世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运行模式中,文化产业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甚至在提振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成为支柱性产业隆。上世纪60年代,文化产业在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占比重甚微,然而时至今日,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20%,而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美国,更广泛的发生在英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比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就为该国创造了10%、6%的就业率。2011年,版权产业为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创造了超过5350亿美元的总利润,占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42%,并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产业保持着每年7%的增速,进而使得这一发展态势远优于其它产业的增长模式。在一份关于2007年至2011年文化产业外贸收入的权威报告中,就明确显示出文化产业以每年超过9.4%的速度持续增长,并于2011年超过2890亿美元的净利润,而这一数据远优于其它的美国制造行业。另一个发达经济体日本也呈现出类似的发展态势,仅2010年该国文化市场所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超过了285万亿日元,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了17个百分点。而正是在这样的经济潮流之下,这一产业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带动效应也日益凸现出来,并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比如在日本的动漫产业中,就有效彰显出其对于影视、音乐、玩具以及文化娱乐产品等相关产业的连锁效应。而在美国的电影产业中,其票房收入也仅占其总体利润的四成,而与之相关的电视、电影纪念品和改变游戏等其他相关产业则为其创造了更为可观的巨额利润。3.1.2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传统的国家产业格局中,政治、经济和军事始终占据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文化因素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托夫勒所预言的那样,人类正在逐渐迎来体验经济时代,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产业必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进而更加深层次的影响到人类的发展进程。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建设实际,通常情况下都将文化强国作为其整体的国家发展战略,并以此为总体指导方向全面深化文化产业建设进程。当前引领世界文化领域风潮的翘楚行业主要涵盖了欧洲的出版业、韩国的游戏业、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以及日本的动漫产业。其中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自2000年以来,以每年350亿票房的发展态势席卷全球,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390亿美元,占据了六成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动向。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占据了英国九成以上、法国六成以上的票房收入。而日本的动漫产业也同样在其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日本更是占据了世界动漫市场60%的市场份额。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集中于网络游戏,2010年这一产业已经逼近了10000亿韩元,并且在亚洲市场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特别是针对中国内地更是突破了七成以上的份额,而法德两国则充分发挥其出口图书的优势,仅贝塔斯曼集团就以每年170亿欧元的销售额,在全世界拥有近3000名会员,而这种有效的经营模式也在中国大陆占据了1.2%的市场份额。而英国政府则针对音乐产业给予政策支持,而这一产业也每年为该国创造百余亿英镑的出口额和高达230亿欧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很多国家都开始对文化产业给予政策倾斜。举例说明,美国政府虽然没有直接对其电影产业给予资金支持,但却在对外经贸谈判中为其电影市场争取到更大的开放度。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则针对音乐产业颁布了更多的税费减免政策,对唱片业仅征收15%的增值税,并且针对很多其他音像出版物给予百分之百的税费减免。而日本政府的文化支持重点则集中在动漫产业和与此相关的网络游戏产业,并对其给予全方位的资金支持,比如曾经拨款1000亿日元培养专项的动漫人才,进而以此带动本国的游戏产业良性发展。综上所述,上述这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最终不断提升了其在国际竞争当中的优势地位。3.1.3跨国公司主导着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跨国公司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文化产业领域,很多文化跨国公司甚至会对这一产业产生举足轻重的决定性影响和作用。据一项权威数据统计,当前有超过九成以上的文化市场份额由世界上50家跨国传媒公司共同掌控。比如在西方社会的新闻传播领域,欧美等国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而在这种垄断地位的背后又是跨国公司在左右全局。又比如在美国的电影产业当中,超过八成以上的利润全部来自于其最大的跨国文化娱乐公司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绿色生态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示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防盗门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加油站智能监控与数据分析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白云区观白活力中心房地产合作开发投资框架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电产品研发与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养殖企业与个体养牛户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数据中心机房租赁及数据备份服务合同2篇
- 基于2025年度5G网络技术研发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拌和站产品质量追溯与售后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土方中介合同纠纷调解机制3篇
- 物业费收取协议书模板
- 电工(中级工)理论知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 工业设计概论试题
- 2024-2030年中国商务服务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研判报告
- 起重机的维护保养要求与月度、年度检查记录表
- 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记录表
- 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垃圾分类巡检督导方案
- 大一护理生涯发展展示
-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题及答案
- 新生儿急救与复苏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