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中的孤独_第1页
《向日葵》中的孤独_第2页
《向日葵》中的孤独_第3页
《向日葵》中的孤独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向日葵》中的孤独

小时候,我不知道高级人才是这样的。小时候,我在农村的姑姑家外看到了花,伴随着阳光和温暖的微风。我抬头看着它,问姑姑那是什么,她说是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笑的向日葵。那亮黄的花瓣和可以吃的种子,让我对这种花儿有了一种说不出的奇妙感。从那时起,那总是迎着太阳笑的向日葵便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里。后来长大了,学画画,知道了梵高,也见到了不一样的“向日葵”,虽然是仿制品,但那与我童年记忆里的向日葵是有些许不同的。那些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少了迎风而动的自由,也没了对着太阳的微笑,但相同的是那种耀眼的明亮与热情,或许它背后还隐含着更多复杂的情感,那只有梵高自己才能说明白道清楚吧。因为并没有机会去见到真实的原作,所以那一阵感情过后,并未对梵高有过多的了解,只是大概知道他是个割了耳朵的艺术疯子。近日,突然看到BBC名为《旷世杰作的秘密·梵高向日葵》的艺术纪录片,便又激发起了我对向日葵的兴趣。文森特·梵高共画了11幅向日葵。现存于伦敦国家艺廊45号展厅中的一幅是第8幅,并且也是最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幅。每个去国家艺廊中的人或许都会驻足在这幅向日葵前,会对这不一般的花卉静物创作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说,它是明亮愉快的,经常被挂在房间里,照亮整个屋子;它是充满感情的,让人回忆起夏日的时光;它不只是一幅花卉静物图,有些花已经垂下头来,奄奄一息,看它们垂头丧气的样子,你会想再加点水到花瓶里;它比其他的静物图,更具有侵略性……透过放大的影像,我看到了真实的原作面貌,那激烈的笔触,有着强烈对比的绚烂色彩,充分展现了梵高放荡不羁的个性,几乎可以说是他的自画像,也是一幅最不安、躁动的静物画。对其看得越久,越觉得它奇怪,它似乎散发着一股超自然的光芒,没有一丝阴影,但仍然神秘,几乎同时吸收及散发出光线。这不过是一瓶平凡无奇的花,为什么会显得如此超凡脱俗?再说说花朵本身:它们的风格强烈而又超现实,但同时也是自然生命周期的被害者。画中的花没有一朵是完美的,全部都是凌乱而死气沉沉,但画作的整体却流露出令人震撼的对称感。这幅作品近看,会觉得像一尊雕像,某些地方的颜料,厚重到呈现立体状态;有些地方又稀薄,露出下方的画布。但从来没有人觉得,这幅画的完成度不够。连画家的签名都非常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穿越画布,而非藏在角落中。如此鲜明的署名,已成为画作的特色之一,简直像花瓶瓶身上的装饰。画家为何把名字签在这么抢眼的地方?这幅画并不是绝无仅有。梵高共画了11幅类似的画作,前7幅是练习作,后三幅是对这一幅的复制,因此说这幅画是最重要的一幅。这11幅向日葵从未同时展出过,但若放在一起研究,它们就开始吐露它们的秘密。对梵高来说,向日葵是生命周期的呈现,他笔下的向日葵有的只是花苞,有的即将绽放,有的刚刚怒放过,有的则开始凋零。向日葵记录了梵高这名画家从学徒到大师的崛起之路。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家庭环境并没有给他在艺术道路上有过多的帮助。梵高年轻时在一家画店里当店员,这才算是他接受的最早的“艺术教育”。1886年,32岁的梵高从荷兰搬到巴黎,希望能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他的弟弟席奥·梵高是个颇有影响力的画商。文森特搬进弟弟位于蒙马特区勒比克街54号的家。当时的巴黎是印象派画家的大本营,也是世界艺术的中心。梵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埋首作画,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蒙马特花园中,照惯例满是即将凋谢的向日葵。梵高采了些向日葵回家画了最早的四幅向日葵习作。向日葵的形状、色彩以及种子都让他着迷。其中两幅习作的背景是鲜明的蓝色,在完成的巴黎的向日葵习作中,梵高显然深受当时席卷巴黎艺坛的印象派画风影响。他贪婪地吸收一切有关艺术的事物,如莫奈、高更、毕沙罗的风格等。他像吸尘器一样,吸收着别人的精华。但梵高拒绝全然沉浸在那个世界里,因为他担心他的作品流于教条式或沦为装饰艺术。他宁愿描绘人们的双眼也不想画大教堂。他的主题也许平凡无奇,但是呈现手法却让人惊艳。在《向日葵》中,他用了很多种不同的手法。比如说向日葵的种子用的是精细的点彩画法,呈现花瓣时,用的则是厚重的颜料,干硬的花梗用的笔法又不一样,背景则是鲜艳华美,令人啧啧称奇。梵高大部分富有独创性的作品是在他最后的六年生命里完成的,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全部。他早期的作品,画面阴暗,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他的情绪是低沉的,对生活毫无热情可言。但是到了他生命旅途的后期,大量的作品开始打破这种低沉,随即转变成一种响亮而明朗的情绪,就像阴霾天空下一道耀眼的太阳光,指引人们向充满希望的地方走去。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但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他不止一次地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在梵高之前,从未有人对向日葵有如此强烈的热情,也从未有人愿意耗费几年的精力去描绘同一种植物,从它的各种形态及角度去诠释它。梵高的《向日葵》好像在向人们发散出它本身不具有但是梵高赋予它的光亮和热,加上梵高的油画技法,厚重而鲜艳的色彩,笔触饱满有力,使其成为一朵真正的充满热情生命力的太阳之花。梵高如此嗜画向日葵,是因为向日葵也是追光拜日的农民之花,画向日葵就如画太阳,同时也是画自我。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梵高和向日葵一起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梵高疯狂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高贵向日葵及炙热夺目的阳光,并用尽全身的力气及情绪去描绘它。他自嘲道:“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梵高不仅是天才,也是疯子,这毫无疑问。当他陷入癫狂时亲手割下自己的耳朵,这是一位艺术家在他充斥着对生活对艺术无望的激烈情绪时才会有的疯狂表现。但是他偶尔清醒时,也冷静得让人生畏。《向日葵》用色的大胆,强烈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时间将带走向日葵那如火般热情的颜色,而使它们变得黯淡,甚至衰败。但是在梵高的《向日葵》里,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它们似金黄的烈火。历经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百年前的向日葵岂不是更加的炫目!梵高一生中认为最重要的朋友高更这么形容:“在我的黄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于一片黄色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色壶中,壶放在一张黄色桌上。金黄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色窗帘,生气盎然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梵高的《向日葵》代表作中有一些是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可以称是精神梵高的化身。梵高集中一切精力去创作《向日葵》组图时,正是他艺术相对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他非常喜欢夺目的黄色,这跟他当时的情绪也很有关系。梵高的画作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肯定,于是他卖力地创作,希望得到更多瞩目的目光,但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孤独的。在梵高疯狂地描绘向日葵时,他35岁,而距他艺术生命结束只有29个月。向日葵的花期不长,也只是在夏季的几个月,而梵高就像向日葵一样,结束了自己短暂孤独的一生。他总是想用尽一切鲜艳夺目的色彩去留住向日葵的那炙热的美,但岁月不饶人,更何况单薄的植物生命。梵高于1890年在圣雷米之精神病院离开了这个世界。尽管因为时间的距离在不同的领域对梵高有不同的研究和评价,但梵高在美术史上无疑是后印象派代表的巨匠之一,并在近代美术史上占有等同于塞尚、高更一样的重要地位。这充分说明梵高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用仅仅37年的生命历程,而绘画没有超过10年,就形成了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区别于印象派中的塞尚、高更绘画风格的强调主观世界的表现主义。在梵高去世后的百年来,人们对梵高的热爱越来越强烈,对梵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因为好奇,好奇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生活遭遇让梵高拥有如此鲜明的风格。梵高也正是由于人们对他的挚爱而在绘画史上占有了无与伦比的地位,而这一切也正好验证了梵高所说的“我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这句话。正是由于如此,我认为对于梵高的主观表现主义的形成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梵高作为画家,他的生存方式和对艺术的追求是与众不同的。他的内心是孤独的,是鲜有人认同并赞赏的。如果把梵高和我国历代与其有相似之处的艺术家诸如张旭、怀素、米芾等并列起来看的话,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病人。我认为梵高其实是死于精神上的孤独,死于无人对他艺术的理解和支持,绝不是“由于精神病发作而开枪自杀”。因为梵高人生的的最终结局完全是他预料中的,他曾说:“创造新东西的艺术家,都会遭到嘲笑,并且被当做精神病看待,艺术家无法忍受冷酷的环境,到了最后就会走上毁灭自己的悲剧之路。”梵高的孤独是可怜、痛苦的,他渴望亲情,但只有弟弟对他给予过理解;他珍视友情,而高更后来还是离他远去。这一切让梵高体会到了死亡是最彻底的孤独,也是能够寻找到的最彻底的自由。梵高的孤独还体现在,上帝造就了一个超越于时间与空间的旷世奇才,却没有造就出能够理解他的亲人、朋友以及欣赏他的观众,所以他的艺术知音非常之少。梵高一生是在被误解、被忽视并且被遗忘和几乎无人理睬中度过的。别人都说梵高生前寂寥、死后荣耀。在1978年的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59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撼了全世界,不管它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还是《向日葵》真地找到了会欣赏它的人,但是在商业范畴上的巨大利益,与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相比,的确是一种天大的讽刺。后来,梵高的作品《鸢尾花》和《迦赛医生像》分别以73亿及127亿日元卖出。梵高生前卖出的作品《红色葡萄园》,价格非常便宜,仅为当时的400法郎而已。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