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1页
不同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2页
不同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同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1数据和方法1.1入选病例的基本特征该研究的病例来自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按摩系统透射系统患者,包括117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61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3.7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5年以上,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本研究要求(见表1,表2)。表1、2表明,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构成情况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资料均具有可比性。1.2临床表现及病理对照参照1992年青岛第2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的诊断标准和范炳华等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1)以眩晕为主诉,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适(眼睛干、胀、涩或视物模糊),出汗,心悸,血压升高,头痛,颈肩痛,潮红及上肢麻木等症状;(2)病史提示其发病与起卧床动作、翻身、转头等头颈部活动或颈椎处于某特殊体位有关;(3)颈椎X线检查提示有颈椎失稳影像学表现(寰枢关节、颈椎序列失稳,曲度变直等);(4)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提示有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5)眩晕发作次数在2次以上;(6)每次眩晕时间在7d以上,不能自行缓解,或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1.3严重市场疾病的预防(1)耳源性、眼源性、心源性眩晕患者;(2)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3)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患者;(4)哺乳、妊娠期妇女;(5)脑干、小脑病变或大脑病变患者;(6)偶有一次眩晕发生者(7天以内);(7)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进行检查或治疗,或者资料不全者。1.4针+龙氏手法组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刃针组、龙氏手法组及刃针+龙氏手法组。组内脱落病人在病例收集最后按顺序增补。治疗过程中如出现病情持续加重、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者,应立即停止治疗,采取措施纠正,并详细记录。1.5治疗方法1.5.1治疗关键因素(1)针具。北京特色东方医学研究院生产的RZ系列一次性刃针,规格为0.70mm×40mm。(2)体位,患者取倒骑靠背椅姿势,头部伏案于椅背上。(3)体表标志。枕外粗隆,枢椎棘突。(4)定点。枕外隆凸、乳突、乳突后下缘至第7颈椎棘突连线上可能触及压痛点或结节,压痛点可向远端放射,选取2~3个点用龙胆紫标记。(5)刃针松解治疗。常规碘伏消毒后,用刃针在上述定点处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进行切割松解。刃针手法:纵行切割后再转动刀口线90°行横行切割,压迫止血。术后针口予以输液贴外敷。嘱患者休息10分钟,观察病情,无不适后方能离开。(6)治疗频率和疗程。隔日一次,12天为一疗程(6次治疗),观察其疗。1.5.2侧仰突回上仰保护采用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卧、低枕,放松颈部肌肉后,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手托枕部并用拇指置于患椎偏歪侧横突后方,使头作上仰(仰头可使颈以下椎体后关节紧闭成“定点”)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其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最大角度时,术者双手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常有“喀哒”声。复位时的手法要点是:应仰头≤20°,转头≥30°的姿势,隔日一次,12天为一疗程(6次治疗),闪动力方向是向外上方。1.5.3刃针与龙技术组1.6统计方法2结果2.1重度影响的因素生活质量评价:DHI评分可评价眩晕疾病对患者生活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三大方面:情感性、功能性和身体性。每条问题均有3个答案,分别为“是、有时、无”,计分为“4、2、0”分。0~30分为轻度影响,30~60为中度影响,60~90分为重度影响。总体疗效评判: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故参照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及龙层花《脊椎病因治疗学》制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颈椎X线(寰枢关节、颈椎序列失稳,曲度)基本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能坚持一般劳动和工作,过度劳累有轻度不适,颈椎X线(寰枢关节、颈椎序列失稳,曲度)趋于正常;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可从事轻工作,劳累后有明显不适感,颈椎X线变化较小;无效:症状、体征、影像学无明显改变。2.2研究结果3颈性眩晕的治疗颈性眩晕系指因颈椎退变而引起的眩晕、恶心、心慌、猝倒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中医称为“项痹”,中医辨证多由风、寒、痰、湿、瘀等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国内常将这类病人诊断为椎动脉型或交感型颈椎病。颈性眩晕的具体发病机理至今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重点。最早认为颈椎骨关节刺激交感神经引起(Barre-Lieou症候群),颈性眩晕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及颈部本体感觉紊乱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机制,其次颈椎退变,椎体失稳,椎周软组织痉挛等所致椎动脉机械压迫与牵拉。颈性眩晕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主要采用推拿手法及针灸等治疗。于红、蔡笑通过手法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行经颅多普勒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椎动脉的搏动指数较前有明显提高。范炳华等研究表明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起始段纤细、痉挛,经“三部推拿”治疗后,患者眩晕程度,持续时间,临床综合症状均明显改善。龙层花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是上颈椎错位引发。刃针是田纪均所创的一种较针刀创伤更小的针刀结合的一种疗法,它同时具备针刺及手术松解的效应。王慧敏等研究表明,运用刃针松解术松解枕下三角周围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减轻患者眩晕症状。许振南等采用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总有效率达100%。本研究采用龙氏手法加刃针松解颈部压痛点治疗颈性眩晕,其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手法或刃针。龙氏手法可有效改善颈椎不稳,如寰枢椎失稳,钩椎错位。刃针切割挛缩及变性组织,使局部微循环重建,可有效地缓解或解除了椎动脉的刺激,改善脑部供血,同时可解除过大的牵拉应力、挤压应力以及肌筋膜的内应力。通过推拿手法及针刺,能激活经络系统的信息通道,激发经气,传递外周的生物电、体液等的变化,直接激活机体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颈椎局部软组织的生理环境,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综上所述,运用龙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