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伦理的建构与人类的行动_第1页
全球伦理的建构与人类的行动_第2页
全球伦理的建构与人类的行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伦理的建构与人类的行动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地球村”的频繁矛盾、摩擦、冲突和战争继续,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一些宗教界、学界和政界的人士提出了建构“全球伦理”(globalethics)的倡议,并提供了一些全球伦理的“模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德国神学家、图宾根大学教授孔汉思(HansKung)等人起草,在1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我们的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的危机:一场发生在全球经济、全球生态和全球政治中的危机。”作为对这场危机的“反击”,人类需要建构“全球伦理”,因为“没有一种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孔汉思等人建构全球伦理的方法是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寻求“基本共识”,即:“我们确认,在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一种共同之处,它可以成为一种全球伦理的基础——这是关于一些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或缺的标准以及根本的道德态度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他们特别强调,“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别的宗教”。在他们所起草的《宣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你希望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即所谓道德“金律”,被肯定为“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规则”。由这一基本规则还引申出四项宽泛而古老的人类行为准则:1.坚持一种非暴力与尊重生命的文化;2.坚持一种团结的文化和一种公正的经济秩序;3.坚持一种宽容的文化和一种诚信的生活;4.坚持一种男女之间的权利平等与伙伴关系的文化。这四项准则对应于世界各大宗教与伦理传统所规定的戒律:不要杀人;不要偷盗;不要撒谎;不要奸淫。尽管这一《宣言》强调了全球伦理的基础是世界各大宗教与伦理传统的“基本共识”,但仍有学者指出,由孔汉思等人起草的《宣言》“脱胎于源出亚伯拉罕传统的十诫中有关伦理的四诫加以重新阐释、改造、赋予现代意义而成”1。也就是说,这一全球伦理的模本是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既然这一模本带有这样的文化个性,那么,全球伦理的建构当然还需要有出自其他文化传统的模本。据说,孔汉思等人在起草《宣言》的过程中曾与儒家学者有过接触,世界宗教议会也吸纳了个别有儒学背景的人员参加,但由于儒家并不被认为是有组织的宗教,以致于世界宗教议会通过的《宣言》缺少儒家的思想资源。如此看来,提出全球伦理的儒家模本,以对《宣言》进行补充,是有必要的。实际上,这种补充也是《宣言》所肯定的,如其所说:“我们要敦促不同的信仰团体说明它们具体的伦理……它们的说法将会使已经可以看见的全球伦理更加深刻、更加具体。”最近,戢斗勇教授出版了《儒家全球伦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这是目前“惟一的研究儒家全球伦理的专著”。出版这一专著的必要性,除上述理由外,作者还认为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所提出的四项准则“像是建筑大厦时的四根立柱”。虽然“没有立柱,大厦就会倒塌”,但是“仅有立柱也是不行的,上面漏雨,四壁透风,不能称其为大厦,何况更缺乏大厦的宏伟和金碧辉煌的气势”。作者说:“我们有必要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发展,使全球伦理的体系成为理论的大厦、伦理的殿堂。”(第60页)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作者提出的“儒家全球伦理”不仅是体现了一种全球伦理的儒家模本,而且更注重全球伦理体系的完备性,这种完备性就是要囊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回答全球化面临的各大难题。作者认为,对所谓道德“金律”可作狭义和广义的不同理解。狭义的“金律”仅指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而广义的“金律”就是“人类共同的伦理道德基本原则、基本价值观、基本规则等”。按照广义的“金律”来说,全球伦理的主要内容都可谓之“金律”(第50页)。因此,“研究儒家全球伦理,实质上是试图回答儒家伦理思想中有哪些基本的价值观、原则和命题,具有全球的普适性。而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原则和命题,可以借用‘金律’一词加以突出和阐释。”(第51页)依照这样的理解,作者把儒家全球伦理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天下归仁、世界大同、义利统一、待人如己、执两用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直报怨、诚实守信、扶贫济弱“十大金律”。作者指出,这“十大金律”自身构成一个系统,其中,“天下归仁”是这个系统的核心;“世界大同”主要解决的是目标、目的的问题;“义利统一”是价值观;“待人如己”和“执两用中”是方法论,其中前者是根本方法,后者是一般方法;“天人合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和而不同”是处理国际关系特别是文化关系的准则,“以直报怨”是处理国际关系特别是敌对关系的准则,“诚实守信”是处理国际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准则,“扶贫济弱”是处理国际关系特别是贫富关系的准则(第61页)。作者进而指出,儒家全球伦理的本质是人道主义、合理主义、和平主义,其特点具有普适性、基础性、悠久性、系统性、针对性、智慧性、简洁性,等等(第63~81页)。对上述“十大金律”分别作出具体的阐释,构成本书的核心和主要部分。作者先述某一“金律”在儒家传统思想中的本义,然后论证这一“金律”何以成为或应该成为人类伦理原则的共识,再后阐发其“启示”,以论证这一“金律”在当前全球化中的重要意义。也许可以说,本书学术含量的丰富性就体现在对“十大金律”的具体阐释中。对于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体系,除了其以“仁”为核心之外,可有多种概括和表述。本书作者的“十大金律”说,主要是从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性、普适性和现实性而概括出来的,其系统的逻辑关系则如上所述,它包括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目标、价值观、方法论,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处理国际诸方面关系的准则。在论证“十大金律”的普适性时,作者不仅从“实然”的角度来论证它们是世界各主要文化传统的共识,而且通过对其异同关系的比较,从“应然”的角度来论证它们“可以或应当被各种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和文化所接受”(第77页)。就“应然”的角度来说,作者建构全球伦理的方法已经不仅是寻求各主要文化传统已有的基本共识,而是更注重阐发儒家全球伦理的优越性、合理性、现实针对性和系统完备性。可以肯定的是,全球伦理的建构需要不同文化传统的对话、比较、碰撞和交流,从中逐渐形成被“全球”所接受的伦理共识。但是,这里显然也存在“全球伦理”问题的一些困难。如果只是寻求世界各主要文化传统或“各种宗教之间”已经有的“共同之处”,那么,全球伦理只能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它免不了仅有“四根立柱”,“上面漏雨,四壁透风,不能称其为大厦”;而且,就是这“四根立柱”,也仍未免受到其基督教文化背景的批评。如果从“应然”的角度,注重比较“全球伦理”之不同文化模本的优越性、合理性、现实针对性和系统完备性,那就难免是“各美其美”。虽然从某一文化立场说,这种“美”是“可以或应当”被全球所接受的,但就现实而言,不同文化立场的人可能接受这种“美”仍有困难。本书作者对这种困难似乎重视得不够,如“十大金律”的头两条,“天下归仁”与“世界大同”,虽然作者论证了“世界其他文明与‘仁’学的一致性”,但也不能不指出“儒家的‘仁’学提供了与其他文明的人道主义所不同的模式”,“除了‘仁’学与人道主义的共性价值外,它在人道主义体系中独具特色”(第95~98页),既然仁学有其“独具特色”的内涵,那么要使“天下归仁”成为“全球伦理”,就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困难。作者在论证“大同社会理想的人类共识”时,不仅引述了“各大宗教的社会理想”,而且引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共产主义理想”(第112~120页),显然,在这种“共识”中也有着差异,而让“全球”都接受这种“共识”也是很不现实的。费孝通先生曾经说,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觉得就目前“全球伦理”的建构来说,虽然其目标是要达到“美美与共”,但现实中的困难却是难免“各美其美”。要克服这种困难,“地球村”里的居民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美其美”是建构“全球伦理”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寻求一些“重叠共识”(overlappingconsensus,借用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使用的概念,这里略去其西方自由主义的文化背景),这种“重叠共识”在开始时可能只是一些“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因而它还免不了“透风”“漏雨”。也就是说,要让“全球伦理”来解决现在全球化中的诸多问题,还是很有限度的(更何况伦理只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要素,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不能只靠伦理来解决)。除了“重叠共识”外,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现在更多的是差异。因此,若要使人类在全球化过程中少经历一些疾风暴雨,尤其是避免陷入亨廷顿所预想或所警戒的“文明的冲突”,除了寄希望于各种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和文化遵守那些“重叠共识”外,还要更多地在国际关系中倡立“和而不同”的原则,尤其是倡立被儒家称为“忠恕”之道、在世界各种宗教中也有共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你希望人怎样对待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