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知识清单 人民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知识清单 人民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知识清单 人民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知识清单 人民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知识清单 人民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PAGE4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879)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没有抓住机遇的原因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实践(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历史条件(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思想基础: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英:欧文;法:圣西门、傅立叶)德意志的古典哲学(4)组织基础:1847年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5)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三次历史性会晤地点;科隆(德国)、巴黎、布鲁塞尔马恩的理论贡献;a.1844年合写《神圣家族》b.c.1845—1846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d1848年《共产党宣言》e.1848年创办《新莱茵报》f.1867年出版《资本论》

2、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产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2)主要内容: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

1、背景(1)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敌卖过(2)直接原因:反动政府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低(3)民族矛盾;1870普法战争失败,第二帝国被推翻

2、经过(1)成立:1871年3月18日,国民自卫军推翻临时政府3月28日,建立巴黎公社政权。

‘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体现革命首创精神)a、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建立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立法机构;b、由直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c、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②经济措施:a.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建立公有制,最能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性质)。b.通过有利于工人的劳动立法,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后被各国广泛采用)等,保护劳动者利益。③教育措施: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3、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第一个新型的工人政权)4、结果:失败。①标志:1871年5月,五月流血周。②失败的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B.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巴黎公社寡不敌众。C.主观原因:无产阶级不成熟(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未接管法兰西银行,财政拮据;未建立工农联盟。)4、历史意义: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②其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三、近代化的改革【一】埃及的阿里改革1、亟待拯救的文明古国A.政治方面;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但掌握实权的埃及封建统治集团马木鲁克内部争权夺利,导致内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B.经济方面: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C.阶级关系:捐税名目繁多,阶级矛盾尖锐。D.对外政策:闭关自守,极力排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E.“乱世”崛起;F.国际关系;英法的争夺曾使埃及民族矛盾尖锐,但英法最终被赶出埃及,然而西方国家的威胁仍然存在。2、中兴埃及的改革A.性质:封建性质的自上而下实行的富国强兵为目的改革。B、改革的目的:维护自己的统治,抵御外来侵略。C、改革的内容1)经济措施内容影响经济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军事工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民用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培养本国技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行政手段减少进口,保护民族工业2)\o"思想者园地-中学政治频道"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内容影响\o"思想者园地-中学政治频道"政治改革行政制度中央设高级国务会议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稳定了社会秩序简化地方行政区划大力压制马木路克势力整顿治安,消灭盗匪3)军事:措施内容影响军事创建步兵学校,加紧征兵军事实力增强,获得民族独立大力发展海军积极对外扩张3、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从根本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从改革过程看,虽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但采用的是封建官僚式的管理体制。从外部原因看,外商不愿传授先进技术,破坏生产,引进的设备也比较陈旧。从发展进程看,。4、意义A.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B.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C.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D.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E.\o"思想者园地--中学历史频道"5、如何评价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落后的埃及先后遭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中崛起了穆罕默德·阿里。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阿里改革涉及到\o"思想者园地-中学政治频道"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o"思想者园地-中学政治频道"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二】俄国1861年改革1、背景;政治上:

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根本)

经济上:

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社会上:、阶级矛盾激化⑴农民骚动增多,声势日益扩大。⑵

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新思潮的涌动

“十二月党人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战争意图:争霸东南欧;时间:1854年至1856年;交战双方:俄国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战争结果:俄国惨败根源:俄国农奴制的腐朽落后;实质;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

结果: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影响: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推动俄国六七十年代改革。2、统治者的抉择:亚历山大二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目的;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焦点;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3、改革的内容开始标志: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改革内容;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落后的农奴制度,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经济上;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须出高价赎买;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改革实质:农奴制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厚颜无耻的掠夺;改革性质:由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4、改革的作用及评价A、改革的进步性: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使农奴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③④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工业)在经济近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不彻底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重新再受盘剥。【三】日本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幕府统治危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明治维新物质基础)⑴表现:①。②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B.有些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手工工场。C.一小部分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开始使用雇佣工人,扩大自己的作纺。③⑵影响:①②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大名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③大批武士经济陷入困境,不满幕府统治。阶级:人民抗争使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⑴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民起义,城市“米骚动”。⑵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1837年,大阪,大盐平八郎起义:原因: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影响:地位: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由武士联合农民和贫民的暴动。(性质)⑶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权威;萨摩、长州等大名,加强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争取在幕府政权中更多的话语权。⑷天皇力图恢复统治权:被称为“京都囚徒”的天皇也利用反幕府力量恢复自己统治地位。民族危机:佩里叩关(“黑船来航”)⑴时间:1853年,美国,佩里。⑵条约:《日美亲善条约》,也称《神奈川条约》。⑶影响:使日本彻底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政治上:国家主权受损害,内政遭干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A.③阶级上: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④4、政治:幕府的腐朽统治。⑴。⑵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⑶闭关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二)从“尊王攘夷”到倒幕运动1、面对列强侵略,日本各阶层的态度a.“开国”与“攘夷”之争⑴开国者认为:只有通过对外交往,才能学习外国先进科技,使国家强大。⑵b.德川幕府反动统治:⑴对内镇压人民起义,打击改革力量;1858年制造“安政大狱”,杀害吉田松阴。⑵对外卖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2、倒幕运动的兴起b.倒幕力量: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c.领导力量:长洲、萨摩等大名。(他们结成军事同盟,改变力量对比,成为倒幕顺利发展的基础)d.倒幕经过;1867年:⑴倒幕派京都秘密会议,获得明治天皇讨幕密旨。⑵⑶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体制。1868年:⑴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德川庆喜投降。(戊辰战争)⑵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东京。e.胜利的原因;⑴主观原因:①倒幕派联合,组织自己的武装。②倒幕派取得人民支持。③利用天皇的名义,舆论导向有利于倒幕派。⑵客观原因:①幕府腐朽没落,不得人心。②农民起义、城市暴动不断从根本上动摇幕府统治。③列强无暇顾及并且在日本利益争夺中矛盾重重。f.历史意义⑴是使日本从封建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关键步骤。⑵使日本免遭中国和印度的厄运,保卫了民族独立。⑶为明治维新的实施创造了和平的国内环境。(三、)施政纲领:《五条誓文》1.《五条誓文》:发展资本主义,改革封建制度,向西方学习。2.《政体书》:整顿充实组织机构。(四)维新内容Ⅰ、政治上:破除旧政治体制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⑴剥夺各藩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让他们担任藩知事,成为天皇的地方官。⑵“废藩置县”:1871年原因:应对日益激化的农民起义和士族叛乱,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②措施:A.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府、县、道地方体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府县知事由中央任命B.发布建立天皇亲兵法令,组建“御亲兵”,保证这一措施的实行。③意义:A.削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初步加强天皇的中央集权。B.使日本在政治上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迈出重要一步。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⑴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即: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平等⑵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居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的劳动力。⑶取消武士特权3.派岩仓具视使节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Ⅱ.经济上:殖产兴业1.大力创办宫营业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⑴成立工部省:负责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接管幕府和各藩经营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⑵成立内务省:接管幕府诸藩建立的军事工业,日本逐步形成了近代化军事工业生产体系。促进了日本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⑶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运用国库资金,设立“模范工厂”: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聘请外国技师,创办近代工业⑷2.大力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⑴背景:①。②。⑵方针:将官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⑶措施:颁布处理官营企业的条例,将除铁路和军工企业外的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拥有特权的“政商”以及少数经营近代工业的新型资本家去经营。并免征商业税,为商业资本转化工业资本创造条件。⑷评价:这些政策使国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期的人为手段3.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特点:⑴国家创办示范工厂带动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⑵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殖产兴业步骤:创官营企业→→创军事工业→→创模范工厂→→劝业政策→→廉价转让Ⅲ.军事上:富国强兵1.方针:“强兵”是“富国之本”,实行以发展军事力量为目的有近代化军事改革,重视军队和警察的建设2.措施:⑴建立新式军队:①措施:A.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B.颁布第一个征兵令,聘请外籍教官,按照德国方式训练日本军队。C.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把效忠天皇作为军人的天职。②意义:建⑵设立军事大学:为日本军队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军事人才。还按照英国模式建立了近代化海军。⑶改革军事机构:学习德国经验,逐渐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直接隶属于天皇。⑷扶植军事工业:建立兵工厂和造船所,引进新技术改进军事装备。生产步枪和各种口径的大炮。⑸建立近代警察制度:3.意义:使日本能够依靠自身的实力,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的自立自强。Ⅳ、文化教育上:文明开化1.整顿旧的教育机构:⑴措施:①建②颁布《学制》,明确普及初等教育的方针。参照欧美教育制度,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③设立师范学校,培养合格师资。④创立各种专业技术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⑵意义:①普及小学教育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②实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⑶2.推行军国主义教育:1890年,天皇下达的《教育敕语》。3.宣传资本主义思想:“明六社”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进行启蒙教育。4.废除旧风俗和陈规陋习:Ⅴ、目的、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1.目的:巩固明治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振兴。2.性质:天皇为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3.进步性:⑴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近代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⑵为亚洲国家各国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经验,鼓舞了人民的信心。4.局限性:⑴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⑵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邻国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Ⅵ、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1.历史潮流:19C中期,日本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2.力量对比:幕府实力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且有自己的武装;并得到天皇和西南强藩的支持。3.政策措施: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4.国际环境:Ⅶ、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迅速崛起A、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1、表现⑴工业化高潮的出现:时间:19世纪80年代。行业: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分发展异常迅速。③作用:近代化棉纱厂抢占国内市场,驱逐进口的洋纱,又向国外市场销售。⑵以重工业为代表的财阀资本和国家资本迅速发展:①政策:对垄断资本采取扶植政策,把官营企业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⑶垄断组织产生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①垄断的特点:依靠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实行自上而下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②主要垄断组织: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操纵着国家经济命脉。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融合2、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及影响⑴局限:自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集中程度都远不及西方列强。⑵影响:由于不及西方列强,采取军事手段为国内的垄断资本获取市场和原料产地。⑶特征: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B、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原因:⑴⑵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高涨,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来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2.《大日本帝国宪法》⑴颁布:1889年。⑵内容:①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于一身。臣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和不违背臣民义务的前提下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议员任期分别为终身和7年;众议员选举产生任期4年内阁只对天皇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法官由天皇任免。⑶性质:它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⑷特点:①同西方的资产阶级宪法相比,却又极其保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局限性)②天皇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③⑸进步性:C、军事上:踏上军国主义道路1、废除不平等条约⑴条件:国内:①政治:明治维新消除了国内的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②经济军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③人民呼声:人民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①欧美列强对日政策出现多元化趋势。欧美之间矛盾重重;②中日甲午战争取胜,日本利用这一时机采取灵活策略重新谈判。⑵废除:①1909年日本内阁就修改不平等条约召开会议。②1910年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同时签订新的主权对等的互惠条约,实现了关税自主和法权上的平等。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任务最终完成。2、对外侵略扩张⑴吞并朝鲜:①在1855年,日本国内就产生了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的思想。②明治维新后,日本侵略朝鲜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勒索赔款,取得驻军的特权。③1910年,又强迫朝鲜国王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⑵⑶打败俄国:1904年日俄战争,袭击俄国驻旅顺港的舰队,签订《朴次茅斯和约》。3.日本成为亚洲强国⑴原因:①外交上,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取得了民族独立。②军事上,三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胜利,树立了日本在东亚的强国地位。⑵表现: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功,表明日本已成为区域霸权国家,成了帝国主义角逐行列中的正式成员,并大踏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Ⅷ、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2.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3.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4.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Ⅸ、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过程1.经济上:明治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19末20初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2.政治上:明治政府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制度,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3.对外关系上: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四、近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哥白尼(波兰):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基督教会宣扬的地球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意大利):(1)1632年,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2)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牛顿(英国):经典力学地建立条件;政治;基础;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时间;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对物理学概念做出了定义用于天象计算的实例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影响;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科学预见性;(海王星的发现)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准确地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正确的解释了潮汐的成因2.相对论内容: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两个基本原理,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意义:(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2)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3)相对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辨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3.量子理论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内容:辐射象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经过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意义:(1)量子理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2)量子力学对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3)量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