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牧区生产力的再认识
几年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最基本的任务是生产力发展”。①1“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②2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而且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起着重大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不重视对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往往是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抽象地讲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本文从生产力自身发展的特点入手对加快牧区生产力发展问题做如下探讨。一、草原畜牧业生产的整体特征社会生产力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它不是几个生产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诸生产因素有组织的整体,即是一个“系统”。生产力作为系统,首先是具有整体性。现代生产力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社会物质劳动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是由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作用于自然、创造出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的物质力量所组成的,只有这种众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总体才能真正发挥出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这个特殊的社会物质劳动综合体的结构状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第二个层次是能源动力、邮电通讯(信息传递)以及其他生产性的附属设施;第三个层次是生产劳动的经营管理、组织教育(科学技术知识传授)和生产劳动有关的科学研究等。社会生产力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比它的各个因素的简单和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它获得了新的质的规定性。畜牧业是牧区经济支柱产业。近代,由于人口的膨胀和牲畜的增长,使草原牧业的经济特征、社会特征和生态特征变得愈加复杂和繁难。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在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畜种、畜群的结构、规模、饲养方式,同草场的植物群落、生态类型、地貌组合、利用方式、规模,以及同水源、牧道的配置状况是一个相互制约极强的完整整体。它表明,相对于种植业经济,草原畜牧业生产活动存在着更为显著的整体关联性。因此,发展牧区生产力必须建立整体意识,树立全局观点,努力解决好下列问题:(一)重视草牧关系和草原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促进“人、草、畜禽”的平衡发展草场是草原畜牧业的第一性生产资料,因此有“民以食为天,畜以草为命”的说法。草资源是牧区生产力系统的第一阶物质载体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所以,在开发牧区资源上应首先考虑开发草资源问题。同时,在解决草资源开发问题时要格外重视草业经济的生态经济特征。在我国牧区这些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1.草原自然生产办水平低,需下大力气加以管理和保护我国牧区草原是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属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土壤硬化和盐渍化对草原生态威胁很大。草原本身的自补能力弱,弹性较小。据统计,全世界草原第一性生产力平均为500克/平方米,温带干草原100克一400克/平方米,亚热带草原600克一1500克/平方米,而我国温带草原暖季有效太阳幅射的利用率只有0.1—0.4%。③3草原生态系统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的限制,既不象森林生态系统;那样稳定,又不如农田生态系统那样自然生产力水平高,在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这种自然生产力低水平不致使“人、草、畜”的矛盾突出到足以打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然而,在人口膨胀、牲畜增多、草原面积减少的今天,以往“人、草、畜”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草原为牲畜提供饲料与牲畜对饲草的需求之间,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发生尖锐的矛盾。解决的途径只有一条:增加投入、建设草原,大幅度提高饲草供给。要从草牧场构成的整体性、发展的不可止性、分布的区域性、生产潜力的可更新性、数量的有限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等特点出发,掌握构成草牧场的气候、土地、生物等要素的特点和规律,注意对草牧场的封育、改良和人工种草,在新的基础上促成“人、草、畜”的新的平衡。2.要注视草原畜牧业的植物性生产与动物性生产的不同步性,在牧区积极推广“季节畜牧业”的理论。草牧场的资源周期性决定了其“一岁一枯荣”的特点。而动物性生产的周期长,要跨几个年度。草原进入枯草期后,植物性生产处于“淡季”,此时正值家畜妊娠、哺乳,需要保持较高营养标准时期的“旺季”,这样便出现了植物性生产与动物性生产不同步,使我国传统畜牧业陷入“冬乏春死”的恶性循环当中。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大力推广“季节畜牧业”理论。季节畜牧业就是利用暖季牧草生长旺盛,适时适地地大量饲养牲畜,而在冷季来临时,将已长成的牲畜转化为畜产品,使冷季保持最低数量的牲畜,减轻草场压力。实践证明,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新疆、内蒙、青海等牧区这一理论的示范推广点,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3.重视草原畜牧业生物物种的适应性,积极开发新的草畜品种。我国牧区现存的家畜品种如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等是基本适应我国草牧场的地貌、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且适宜游牧生产的。但从目前我国牧区整体范围考察,畜种的土种选育、引进良种还未完全达到优质、高产、早熟、周转快的经济目标以及适应草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抗逆性强的生态目标。除此之外,还应格外重视草资源的优良品种的再植草并及时对新植草场进行补播和灌溉,以培育我国牧区以草为中心的新的植物群落。除了把牧区草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牧区重要地位加以研究和规划外,还应同时树立牧区的“大资源”观念,以求得牧区生产力资源系统的均衡发展。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牧区资源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一个简单化的水平上,提起牧区,头脑中便形成了一个传统而单一的“概念链”:“牧区——牧业——牛羊等畜产品”。这种即定的观念形态下,对于各类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例如,西藏、新疆、青海等牧区的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应当适当地发展采集、制药和生化制药工业,实现“大草业”的多层次增值。又如,对牧区内蕴藏的稀有矿产资源,要在合理规划、科学指导的基础上,组织国家、集体、个人从事综合开发。再如,我国牧区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雪山情貌、草原风光、民族风情等等令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心驰神往。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建成牧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无烟工业”,是充分利用牧区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在这里,我们着重研究牧区“环牧产业”建设的问题。按照社会生产力进化理论,第二代生产力是社会化的生产力,它不可能建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与牧区草种、畜种改良计划、机械化计划等大的发展计划相配套,需建设起由若干部门组成的在产前、产中、产后为牧区建设服务的、辅助或延伸牧业生产过程的一整套“环牧产业”,其中除“牧用工业”外,同时还包括服务业及有关的事业机构。这些机构主要包括:1.饲料加工服务体系。饲料是发展畜产品生产的重要物质,是牲畜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和营养的源泉。饲料的优化利用是畜牧业生产取得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饲料工业已成为现代畜牧业的支柱。当前,牧区在饲料加工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是:(1)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饲料基地,例如草饲料的利用率只有60%—70%,如果粗加工一下,切短或粉碎,利用率就可提高到80%以上;(2)要开辟综合利用的新渠道、新门路。例如畜血、畜骨等都是良好的混合饲料初级产品;(3)要因地制宜,兴建各种饲料工厂;(4)要建立健全饲料质量鉴别体系,加强质量管理;(5)加强饲料加工的科研和推广工作。2.畜种改良服务体系。国家有关部门要对牧区现有畜种进行普查,逐步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并且加强畜种改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增设改良配种站点,形成畜种改良网络。3.牲畜防疫灭病服务体系。牲畜的防疫灭病是保障牲畜健康成长、保证牲畜数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也是保障牧区人民身心健康的有力措施。因此要加强自上而下的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和检疫部门的建设,重点进行乡、村两级畜牧兽医站和防疫员队伍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检并重”的方针,开展病源普查,制定综合措施,执行检疫法规。同时注意建设机械化药浴池和搞好检疫检验,严防国外的疫病侵入,确保引进良种的质量。4.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畜产品加工是商品畜产品生产过程的继续和延伸,是牧区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变“原料型”畜牧业为“加工增殖型”畜牧业的有效途径。在牧区建设健全社会化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帮助牧民解决“销售难”问题,并使牧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牧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除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生产布局外,在建立健全畜产品产地加工服务体系方面,还必须注意工牧直交,牧工商联合,发挥国营商业的主渠道优势,并同时发挥集体商业经营灵活、费用低、周转快的优势以及个体经营户的拾遗补缺、铺路搭桥的社会功能,建立一套完整的立体型产后服务体系,提高牧区商品经济效益。5.资金服务体系。畜牧业生产的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这首先决定了它比其它生产对外部生产条件的依赖性更大,但同时在它的经济增长制约因素中不仅没有放弃它而更加重视发展活力的注入——资金投入。但是,增加畜牧业投入仅靠牧业投入仅靠牧业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畜牧业资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解决牧区畜牧业发展资金途径的选择上,应首先考虑增加国家投资,发挥其导向作用。国家可根据牧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畜牧业投入的比例。为加快牧区建设,恢复草原植被,对国家拨给的扶贫开发资金、牧业税的85%和各类牧业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专项使用,重点扶持。还可以本着“取之于草用之于草”的原则,挖掘以牧场作价归户款,草场实行有偿承包使用后收取的草牧场使用费等为内容的集体经济投资渠道,并同时鼓励牧民个人投资。另外,运用经济手段,多方筹集资金也是一项增加牧区投入的有效途径。比如可以考虑开放民间资金市场,聚集牧区社会闲散资金,组织和建立畜牧业投资公司等等。最后,还有一条积极而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努力创造条件,多方引进外资。6.畜牧业机械化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来自牧区现实的呼唤。牧区畜牧业实行“牲畜作价归户”,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后,畜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度下降。以新疆为例,过去几年机器剪羊毛一般在200万只左右,如今却下降了50%。使用先进适用的牧业机械,是发展牧区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没有畜牧业的机械化,也便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可考虑由国家或集体建立牧业机械化服务站,承担诸如飞播牧草、围栏、大中型剪毛机组、药浴装置等生产效率高、一次性投资大、使用时间长、一家一户无力经营的服务项目。同时可以扶持一批牧业机械专业户,形成深入牧区的服务网络,开展以机械化为主的有偿服务项目。另外,还可组织集体性质的牧业机械化流动服务组织,通过走村串户,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强化服务功能。需要指出的是,牧区的社会服务系统还包括科学智能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保险服务体系等等,它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各体系作为子系统在牧区社会服务体系的大系统中各司其职,互相补充,为牧区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发展提供着必要的保障。二、生产力的时空组合问题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它的发展要受已获得的生产力的限制,不能跳跃,不能躐等。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生产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人们总是不断地继承前人已经得到的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低级向高级一步一步连贯地发展起来的。我国牧区生产力的现状是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生产力要素的组合效果差。1.生产力要素在质态组合方面,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多方面的组合效果差;2.生产力要素在量态组合方面,虽然牧区实行了一定的规模经济,但家庭联产承包和规模经济在量的组合方面没有达到优化,从而影响了牧区生产力水平的升级换代;3.生产力要素的空间组合方面,我国牧区有相当大的地区还主要依靠靠天养畜的经营方式,实行粗放经营,远未达到通过自觉地和科学地选择与控制生产力因素的空间分布而取得增产或节约的水平,4.生产力要素的时间组合方面,尽管牧区畜牧业有着典型的“时序经济”特点,我国牧区也有不少地方依据生态牧区的客观要求进行着草库仑等的轮换经营,但是,从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整体因素考虑,牧区远未达到根据生产力因素时间组合方式变化规模的要求,通过自觉地和科学地安排生产力因素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和生产力因素在生产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取得增产或节约的发展水平。(二)不同技术时代的生产力同时并存。以新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以机器体系为标志的近代生产力,以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以石器为标志的原始生产力,即“四世同堂”。其中,现代生产力实属少数,而且大部分地区尚无法驾驭,近代生产力具有较深厚的基础,对牧区也有普遍意义;古代生产力还占有相当的比重。(三)牧区内部的不同部门、行业、企业和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集中体现在牧区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之间,工牧之间、农牧之间、城乡之间二元经济结构有着极强的反差,原始经营方式与现代化经营方式兼容并存等诸多方面,由此而导致牧区市场、效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在差别。生产力的现状就决定了:1.牧区发展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必须是加速战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小同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乃至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使牧区少数民族进入先进民族的行列。2.牧区的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既不能简单地照抄书本,也不能照搬农区、城区的经验,努力探讨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3.淡化和消除二重经济结构的任务艰巨。首先,要发挥中央企业的作用,设置在牧区的中央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牧区生产力先进因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如,呼市、包头、乌鲁木齐、银川。必须充分发挥它们在区域系统中的作用。其途径主要是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下,提高中央企业的发展能力,增强中央企业的近辐射功能,发展与地方经济的横向联合,将先进的生产要素向地方经济扩散、渗透,在区域系统中重新组合,起到区域生长点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一级向先进的一极过渡、转化。其次,地方这一极要依托和服务于中央企业和国家的重点建设,发挥地方的优势与潜力,启动地方经济内部的活力,加快发展步伐。地方经济的发展,关键是抓好广大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总体调整。即以大农业或生态农(牧)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主导,并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扩大小城镇、集镇的覆盖面,在城乡之间形成一批城乡经济的结合点和农(牧)区的经济增长极。加速农(牧)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传统的自然经济格局及与之联系的传统观点和习惯势力,这是淡化、消除二重结构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三、积极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技术的应用从整个人类历史的长过程看,每个经济形态的生产力都比它先前的经济形态的生产力发展快。如,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6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从新石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只花几千年。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加速发展的趋势就表现得更明显了。在短短的几百年的历史中,它在科学技术、生产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远远超过以往人类一切世代积累下来的全部成果。到了近代,生产力发展的加速性愈益显著。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系统的智能性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之中,改变着各要素的质量和结合方式,根据科学技术的自身具备的增殖、动力、联结、超前等四个特点,以科技为先导,促成牧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应注意下列问题:第一,把握科学技术的增殖功能,加强牧区劳动者的科技意识,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地把先进的适用技术转化为广大牧民的自觉行动。广大牧民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畜牧业中运用的实践者,其运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科技意识因素在内的劳动者的素质。在牧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多为简单劳动,劳动者很大部分是素质较低的半劳力,辅助劳力,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在教育成果上很难做到“蒙汉”、“藏汉”等双语兼通,这样使他们难以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适应现代牧业生产的要求。针对牧区这一实际,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科技推广,包括科技意识的培养,在牧区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同时,积极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以多种方式积极展示新科技成果有利于提高对牧业劳动生产率形象化效果的宣传。对于部分应用起来程序较为简单和容易掌握的科研成果,比如牲畜洗沐药液等,可以通过国家投入的方式,适当交由牧民无偿试用,鼓励牧民信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另外,在努力培养牧业从业人员科技意识的同时,多侧面、全方位促成畜牧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在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经济增长中,一半以上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的国家甚至达到70%—80%,而我国尽管建国以来在畜牧方面已取得科技成果700多项,但其占畜牧业经济增长因素则只有30%左右④4,原因在于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因而造成极大的浪费。改变这一现实的唯一出路便在于: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让科技发明、科技创造径直走进广漠的草原深处,走进牧民的毡包里,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方面用以解决牧区“科技断档”的问题,填补牧业的“科技空白”,另方面,也能及时向有关科研部门进行科技应用效果的信息反馈,同时还能从另一角度加强科技商品意识,鼓励科技工作者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形成“科研——应用——科研”的良性循环。第二,把握科学技术的动力功能,引导牧区生产力的发展走上科技主导型的道路。动力功能是指科学技术从它成为生产力系统要素起,始终作为人类自觉追求的手段来协调人同自然的关系,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解决牧业发展中人同自然的矛盾的时候,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在这一矛盾的解决中产生,也随着这个矛盾的进一步展开和解决而发展。它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表现为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劳动工具的改进,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扩展以及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生态失调等新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仍需依靠科技进步。因而,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系统内部矛盾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动因。由于受到劳动者素质比较低,牧区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等客观现实的影响,期待着这种动因在一夜之间创造奇迹而使牧区生产力系统在一瞬间得到根本性的嬗变是不现实的。在广袤的草原上,盲目地大面积播洒科学技术的种子会造成许多人为的浪费,事倍功半。因此,首要问题是选择牧区科技生长点,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树立牧业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推广站,以点带面,逐步拓展科技动力的作用范围。许多具体事例说明,改革开放之后作为牧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裕起来的牧民无一例外地不但重视应用优良畜种、防疫治病,而且还重视搜集市场信息,掌握先进的饲养管理和经营方法。是科学技术把他们推到了改革开放的领奖台上。他们是学习、使用和传播先进科学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科技推广服务部门应优先扶持他们,把他们培育成为畜牧科技示范户。这些示范户可根据自己的经营特长,率先在一两个领域内作出表帅,比如管理的现代化、防疫的规范化、牲畜的良种化等等,进而向多元优化方面发展。对少数经济实力较强的示范户,可考虑率先实现机械化,在提高牧业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方面做出示范,经过努力,完全能够达到牧区“科技就在眼前,榜样就在身边”的效果。第三,把握科学技术的联结功能,建立健全牧区科技服务体系,不留科技死角。科学技术的联结功能是由它的动力功能派生出来的,主要是指在生产力系统的结构组合中,科学技术都充当诸要素的联结质,使生产力要素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畜牧业的劳动对象之一便是广阔的草原。劳动力间的疏离与关系的松散,劳动对象的空间延展特性,无疑加深了牧区科技推广的难度,也同时为发挥牧区科学技术的联结功能,形成了天然的不利条件。内蒙古、西藏、新疆等牧区,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一套套建立健全牧区科技服务体系的经验,其中“以旗县级为龙头,以乡级为纽带,以村级为基础”的科技服务网络已经或正在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但是,象这样完整、充实的科技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健全”的地区不多。比如,客观上要求乡一级要在草原、畜牧改良、兽医、经营管理四站基础上,搞好综合办站,变单一经营为综合配套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牧区的乡一级科技推广工作连起码的“四站”建设都不完备,更何谈“综合办站”。把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联结功能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努力促成科技成果与广大牧民的“供需直接见面”。在经济技术联系方面,双方可试行“技术联产承包”,把技术推广者和技术使用者紧密联系起来,明确双方的责、权、利。这种方式,既可以解决牧民的后顾之忧,又可使广大科技人员从技术收益中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使双方都关心推广使用新技术带来的成果,从而使“科技兴牧”成为现实。第四,把握科学技术的超前功能,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深入牧区,了解牧业科研动态,做出合乎牧区实际的科技长远发展规划,着眼于未来。这种长远规划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牧区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队伍的建设,特别是人才后备队伍的建设。从科技主体看,目前我国牧区的现状是科技力量薄弱,科技人才匮乏。以内蒙古为例,全自治区平均1.1万头牲畜才有1名兽医,2万头牲畜才只有1名畜牧技术干部,240万亩草场也才只有1名草原技术干部。⑤5这种状况已远远适应不了目前牧区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勿庸谈及未来了。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训练等方式进行的。而科技队伍的建设,仅有“教育训练”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措施配套实施。现在,许多牧区畜牧业一线的科技人员存在着“社会地位低、政治待遇低、生活水平低”的“三低”现象,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若想牧业科技的后向关联效应达到理想状态就必须现在动手,解决这些问题,把握科学技术在牧区生产力系统中的超前功能,还必须做好科技预测工作。在科技战略的制定上,需根据牧区劳动力素质工程的进展情况,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它相关因素作出合乎牧区发展实际的规划,从而更加积极、稳妥、富有成效地使科学技术——牧区生产力系统中的“加速器”更好地服务于牧区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发展。四、积极应对生态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并积极寻求产业项目的层次与重点,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结构从总体和总趋势上看,生产力运动是一个有序演进的过程。是从一种状态渐次有序地延续或绵延到另一种状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而且意味着质量的根本改善。生产力的有序延续,既有质态(结构)和量态(规模)方面的表现,也有空间(布局)和时间(时序)方面的表现。生产力发展有序原则十分强调整体、协调、均衡发展。我国牧区遵循生产力发展有序性原则,重要的任务是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的产业结构是指地区内部产业部门之间的构成。具体的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该地区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具体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地区产业结构。地区产业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也互相制约。因此,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必须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能充分利用区内外的一切有利条件,提高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能保证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能有力地推动地区及社会的经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解决地区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是该地区区情的反映。在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自身嬗变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变化的规律与导向基因。根据牧区牧业主导产业的客观实际,在遵循牧区生产力系统有序性特征的前提下,在牧区产业结构的建立与调整方面,应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充分认识牧业的生态产业特征,在遵循佩帝·克拉克定律的同时,还需把眼光投向牧业发展的现代化未来,充分尊重霍夫曼比例在牧区发展中的实际效益。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有序的结构,它是沿着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环境的顺序无限循环,这条食物链的广义延伸过程,包括牧区和半牧区的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各种运动,也都有着比较严格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殖的顺序。高一级层次必须适应低一级层次,这就是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有序性的表现。按照这一特点,要合理安排牧区不同产业项目发展的层次和重点顺序,并避免各种干扰。我国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第二、第三产业普遍都不发达,当前在许多以牧为主的地区需要重点考虑加强这两个结构层次,特别是第一产业的结构层次功能。上述总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特别是不能丢开系统的基础与主体结构,而单纯去“优化”没有原料来源,没有技术保证和其它条件的某些第二、第三产业部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佩帝·克拉克定律,使牧业整体发展水平按照生态产业的自然规律发展,否则就会违反牧业生态经济结构层次与功能的有序性的原理,必然会导致结构功能紊乱。而不顾各种产业项目的层次,形成干扰,则会影响调整牧区结构及其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同时,牧业主导产业的日益高层次化,要求牧业主导产业在充分尊重生态产业特点的前提下,同时兼顾“霍夫曼比例”所揭示的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特征给牧业发展带来的潜在影响。全球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使“高加工度化”在牧业经济的发展中成为可能。因此,在承认目前牧业产业结构低技术这一现实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眼光投向高科技时代的未来,使牧业这一古老产业在高科技的启动下,勃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第二,从牧业关联效果方面考虑,应大力发展畜牧产品和牧区食品工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结构。首先,要加快牧区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的速度,增加畜产品和食品的加工深度。在畜产品中,没有经过加工的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大,已经加工的畜产品比重小,粗加工比重大,精加工比重小,今后牧区要加快畜产品和食品工业发展,不断提高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应使牧区目前畜产品和食品结构中经过加工的部分从现在的10%左右提高到15%左右。另外要加强牧区食品工业的科技开发,建立具有牧区民族特点的食品工业。其次,畜产品加工布局要合理。畜产品的加工,要以旗县为发展重点。因为,旗县是国民经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是农牧业生产中资金、政策、科技投入与行政管理的结合部,是发展牧区商品生产的中间环节。同时,牧区、半牧区畜产品生产与加工面临的是分散生产(即家庭承包为主的经营)和集中需求(即原料加工要相对集中)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旗县一级为最佳层次。第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创第一流产品。最后,中心城市要发挥其技术、市场优势,努力搞好畜产品加工的技术扶持与商品流通。第三,正确处理牧业生产同其它各业生产的关系,建立互相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要着重解决好畜牧业与种植业、畜牧业与工副业、畜牧业与林草业、数量与质量、生产与经营、抗灾与防灾等6个方面的关系,以促成牧区整体生态产业的合理发展。第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牧区、半农半牧区集约经营之路,建立牧业集约经营结构。依据我国牧区实际,我们既不能因袭传统的粗放经营的路子,也不能选择国外高能耗的途径。一方面,我国牧业比较原始和落后,牧业基本上是手工劳动。今后,投入牧业生产的能源、资金和机械化投资会有增长,但毕竟有限,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牧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牧区具有饲养牲畜的传统经验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必要丢掉这一优势,而照搬外国的办法。同时,我国牧区畜牧业经过几千年的“物竞天择”和人工作用,已形成了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自然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有机关联和生态系统。依据这一情况,盲目走国外高能耗的无机牧业之路而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生态补偿系统,不符合我国牧区的区情。因此,我国牧业结构合理化和现代化道路,应当充分发挥饲养牲畜的传统优势,把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起来,走劳动密集与知识密集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集约经营和生态牧业之路。五、促进内蒙古矿区生产力的发展最近,党中央作出决定,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国改革开放的“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从这点上说,牧区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应当努力抓住这一发展契机,促进牧区生产力的提高。这里仪就牧区对内开放的农牧结合问题以及以对外开放的边境贸易发展问题作些探讨。(一)发展畜牧业的需要牧区的开放是立体多元的,除区域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外,对内开放中的农业与牧业的结合是牧区开放的较重要的类型。农牧结合,在大农业与大牧业广阔的背景下考察,不仅包括种植业与饲养业的结合,还包括农区与牧区、牧业与工业、牧区与城市等的多层次结合。这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第一,要转变传统上的农牧关系观念,把畜牧业和农业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目前应主要克服重农区轻牧区、重农业轻牧业的倾向。要对牧区的贡献和生产潜力给予恰如其份地评估。牧区是我国大中城市牛羊肉的主要供应来源,1979年至1982年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生产牛肉442万吨,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43.6%,生产羊肉45万吨,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49.9%。北京市1984年消费牛羊肉45万吨,其中有41.7万吨是从牧区调入的。⑥6另外,五大牧区所产的山羊绒除供国内需要外,还是国家出口创汇的物资。我国山羊绒的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牧区草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据测算,如果把我国三分之一的可利用草原建成人工草场,牧区的产肉量可提高10倍。第二,在坚持以畜牧业为主的前提下,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牧区还需借鉴农区的经验,弥补牧区生产经营水平上的不足。实践证明,牧区一味推崇纯畜牧业,一味追求单一畜牧业产值的观念,已成为草原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大阻碍。“牧业为主,草业先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已成为牧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农牧结合在牧区建设实践中占有特殊地位。近几年,牧区因地制宜地积极引进农区种粮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打破了传统牧业“只放牧,不种粮”的经营框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第三,在农区与牧区毗邻的地区,做好农牧联营,换工联合。比如在农区给牧区牧民划出一些饲料地,由牧民耕种或由农民代耕,生产牲畜越冬饲料。在牧区,牧民为农民代牧牲畜。也可搞农区与牧区的联合经营,即把草场、牲畜和饲料地入股或投资,联合起来,统一经营,牲畜和饲料地包干,采取提留分红的分配办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法律保护下开展租赁、有偿限期转让等形式的联合,形成农牧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二)积极挖掘地域边贸产品,促进当前的发展牧区的边境贸易,是我国牧区邻国地方贸易机构或边境城镇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特殊形式,是牧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牧区的对外开放,尽管在其形式上兼有外资引进、联合开发等多项内容,但依照目前实际,边境贸易仍在牧区对外开放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笔者以为,通过对历史上牧区贸易形式的考察以及对牧区经贸实际的分析,我们不难做出推断:尽管边境处牧区开放的初级层次,但它却是历史上牧区各民族人民最早接受的贸易形式,从民族心理以及民族习惯上已普遍被牧区人民所认知和参与;尽管边境贸易在形式上较为分散,但这恰也适应了牧业经济游动经营的方式,而使之成为牧区对外开放的基础要素和突破口。牧区边境贸易方略。第一,牧区边境贸易的发展必须以有利于牧区少数民族利益为出发点,使之成为牧区经济的重要生长点。通过牧区边境贸易的发展,首先要满足牧区各族人民多方面的需求,进而促进牧区发展边贸的动力。具体说来,就是要使牧区在开展边境贸易的过程中,得到实惠,比如进口商品的优先使用权和边贸收益的支配使用应首先考虑到提供给牧区,凡由边境贸易进口的商品原则供应牧区当地,所得收益的主要部分应归当地的财政和企业。另外,牧区应有发展边境贸易的较大的自主权。比如在进出口商品范围上,出口商品品种和货源的地方产品部分,在完成国家计划调出任务后,允许出口;国内其它地方调入的商品,只要不影响牧区的生产需求,也可考虑拿出一部分出口,以换取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更加急需的商品。在价格上,可以更多地让利于牧区,在不违背原则上的国家外贸价格制定标准的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新生班级建设方案
- 小孩做家务协议书(2篇)
- POS机追偿协议(可直接使用)
- 老年人健康管理合作协议书
- 绿化养护作业安全执行方案
- 南充-PEP-2024年小学四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寒假试卷
- 定向钻在通信设施铺设中的方案
- 高校国庆主题演讲活动方案
- 小学戏曲与传统文化结合方案
- 媒体行业人才引进竞聘方案
- 《影视光线艺术与照明技巧》word版本
- 大柳塔煤矿井下移动设备管理办法
- 我家乡-湖北钟祥教学课件
- 地球仪与地图七年级上册 科学知识精讲与典例提升 (浙教版)
- 国家职业类别1-6类明细表
- 三级医院急诊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 小学、幼儿园与属地卫生医疗部门联动机制集合9篇
- 工商银行全国地区码
- 纤支镜检查知情同意书
- 社保信息变更申请表模板
- 动土作业安全培训考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