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犯罪行为的分析对犯罪行为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对犯罪的解释,即人为什么会犯罪。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力图构思一种合理的犯罪解释,据白建军专家的统计,有关犯罪因素的理论已达130多个。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虽则丰富了对犯罪学的研究,却也意味着在犯罪因素研究上的困境,即没有一种理论能更合理有效地解释犯罪现象,这在现实中能够得到验证。始终以来,犯罪的总量在不停地增加。即便如此,任何一种要研究犯罪因素的人仍无法回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解释犯罪因素,必然涉及对犯罪的定义。对犯罪的定义,关系到犯罪观确实立,以及据此所提出的犯罪调控对策,必须对此进行讨论。诸多学科都对犯罪进行了定义,但由于各学科视角的不同,对犯罪的定义就各具特色。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孤立的个人及对统治阶级的行为”。波兰学者布鲁伦、霍维斯特认为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为法律所严禁并将受到法律制裁的一切现象的总和”。贝卡利亚认为:犯罪是一种对社会的损害,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反映。边沁认为:犯罪是人追求愉快和避免痛苦的成果,是对社会造成危害,应受处分的行为。黑格尔认为:犯罪是不法中的一种,是故意进行的、丢掉了法的名义或假象的不法,是公然对法的根本否认。萨瑟兰和克雷西提出:“犯罪行为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除非为刑事法律所严禁,否则不为犯罪。而刑事法律则是由官方机构所公布有有关人类行为的一套集体规范。它应毫无鉴别地引用至社会各阶层,而由国家对违反者施以处罚。”以上种种定义,或因把握上的没有信心而用相对性的词语进行体现,或是以“犯罪-刑罚”构架来解释而囿于该构架,或是纯正的政治学角度的定义,都存在一定的缺点。这些都是某些传统的认识,更新的犯罪学观把犯罪因素直接归之于社会。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提出:社会制造犯罪,犯罪人仅仅是社会制造犯罪的工具。他把犯罪学的研究扩展到法定犯罪以外的领域,开阔了犯罪学研究的视野,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在我认为,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一向不应认为是法定犯罪,而应是一切含有社会违害性的行为,由于这正是犯罪行为的本质。从法律的角度而不是从犯罪行为本质性的事物去认识犯罪,是很难靠近真理的。每个社会、每个时期对犯罪的法律定义是不同的,但它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就是确认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因此,我认为,应当从这个角度来对犯罪进行定义,以达成探寻犯罪因素的努力。先辈们从人的生物性、社会性等许多角度进一步细致地探讨了犯罪本源的问题。我认为,问题就出现在这里。由于这样的探讨过于微观,使我们陷入了“瞎子摸象”的境地,大家都从人的某首先来探讨这个问题,自是走不出自己设定的圈子。对此的反思,规定我们退一步从更广泛更全方面意义上的“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国刑法认为,犯罪行为由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从犯罪学角度认识犯罪行为,也要从这四方面来加以叙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犯罪是人的行为体现方式,它体现了人与社会的一种关系,因此,把犯罪问题放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加以探讨应当是合理的。本文侧重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两个要素对犯罪行为加以分析研究,以图获得对犯罪因素的新的认识。一、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我们懂得,在法律上,犯罪是这样一种过程:行为人产生犯罪意识,把犯罪意识付诸行动,并被法律认为犯罪。我简要地把它概括成三个基本点、两个环节,即人形成犯罪意识并实施犯罪,这里包含了形成犯罪意识和实施环境两个环节。因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指的就是犯罪意识。问题是:犯罪意识从哪里来?是什么使人形成了犯罪意识?本文认为,人的犯罪意识的形成是复杂的,犯罪意识反映了社会客观环境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影响,是人凭借本身条件对社会客观环境所形成的认识。(一)犯罪意识的初次形成:先天性差别的成果。犯罪应当是有犯罪意识的行为,我们要处罚的应是行为人含有恶性的行为而不是过失行为。没有犯罪意识就没有犯罪。把犯罪放在社会中加以考察,我们发现,正常的行为总是与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相一致的,他把思想和行为放在正常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中思考、进行。而犯罪则是违反伦理道德,冲破社会规范的行为,在现有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框架内行为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又想达成目的,因此采用了犯罪的方式来实现。这表明,犯罪是行为人思想与现实条件框架不一致或冲突的成果,是行为人欲求的盼望值与现实满足度之间的差别造成的,正是这种差别催生了犯罪意识的形成。但是,犯罪毕竟是占少数的,更多的人是在遵照着现有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为什么某些人会出现差别?一种社会中,由于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每个人所含有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是各不相似的,有的人有文化,有的人没文化,有的人收入高,有的人收入低,有的人身体壮,有的人身体弱,有的人爱艺术,有的人爱体育等等,由此构成社会的多姿多彩。人的欲求是无止境的,这一多姿多彩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个人需求广泛的差别性和不平衡性,一种人这方面的需求满足了,可能尚有其它方面的需求尚未满足,越多的差别性和不平衡性意味着越多的冲突概率和冲突思想的形成。那么广泛的差别性和不平衡性又是从哪里来?我认为,首先是先天的,另首先是学习来的。所谓先天的是指人的未经教化的原始情感、原始需求和遗传因素,例如出生时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身体条件的不同、智力发展的不同,等等,是人的自然属性范畴。一种未经教化的人,其所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基于天然的欲望而形成的,是本能对社会的反映,这是一种人在他未成熟未融入社会时所无法左右的状况。而本能对社会的反映就体现在基本需要的满足上,涉及物质上、生理的、心理的,而尤以物质方面为基础和首要。先天性的差别使人们思想和行动含有先天倾向性的差距。那么,就一种人而言,有哪些方面能够产生认知差距呢?1、物质方面。这是最普遍最大量的。需要是一种不满足感或对某种对象的必要感,它是推动人们以一定方式向前运动的直接力量,普通也是一种人犯罪的直接因素。作为生物,人首先要谋求生存,生存是人的第一要义,如果不能生存下去,那么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的。因此,物质因素对人含有决定性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知身条件和其它方面因素的差别,人在求生存方面所含有的条件各不相似,这就造成了同一种社会中因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阶层,使社会因财富的差距而发生分裂,即有钱人阶层和无产或贫民阶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掌握生产生活资料多的人将进一步增加优势,他们甚至能够过上不劳而获的富裕生活,而缺少生产生活资料的人的生活状况将进一步恶化,他们将不停地论为穷人和无产者,进而将危及他们的生存。因此,物质方面的差距是根本的、基础性的。它所引发的认识差距对一种社会来说也是致命的,由于当人不能再作为一种生物存在时,任何的社会约束将不复存在,人就将沦为简朴的生物而不是社会意义的人共同相处,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也将变成调节生物的自然规则。因此,任何一种社会都应当高度重视保障人的生存权。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在实现了共产主义后,人们的物质需求高度满足时,全部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将下降到很低的水平,犯罪已经不存在,作为定义犯罪的法律也已经不存在了,那时的冲突,都是程度明显轻微并且能够通过冲突双方在平等协商中解决。因此,作为犯罪学研究意义上的物质这因素,是指在物质条件不能充足满足劳动仍为人们谋生手段的条件下而言,一种人在犯罪时,他会考虑满足自己物质规定的原则,同时会选择适应自己物质水平的方式去实施犯罪。2、生理方面。生理的满足涉及对正常生理的满足和对疾病的治疗,上面所讲的物质是首先,这里的生理也是首先。生理的满足是指在人确保生存的前提下,身体器官健康和需求的满足,在人类之初,本能即只存在的,这种满足,涉及自存和存他两方面,都是围绕愉快原则进行的,因此,这种满足,体现的人是人的动物性,例如性的满足、力量或美丽的展示,是人性自然的一种宣示,一种符合人性化规定的社会在生理的满足方面会是合理的,在合理的社会下,人的动物性得到适宜的宣泄又受到了社会属性的制约,现实社会中,对人的生理规定的过分自由或过分严格化造成了生理满足上的两极化,最极端的体现就是性压抑和性自由,性自由按照人的自然属性规定,认为顺其自然的事物是最美妙的,高度重视对人的个性化确实认和保护,固然的,他体现了人作为人的特殊意义,但有失对人的引导,特别是对先天性缺少教育或接受这种教育的人而言,更是如此,性自由的价值体现是“我就是我,不是别的”。而性压抑按照人的社会属性规定,认为规范有序的事物才是美妙的,生理的满足是要在社会大局中加以解决,为了社会的规范有序,生理的满足可能要受到克制,因此,性压抑的价值体现是“人是在社会中的”。这种事实,不是人的认识造成的,而是政治造成的,因此是能够也应当加以解决的,那就是在社会中实现人的自我,使每个人成其为个性化的人,问题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进程的过快或过慢,造成了生理满足的异化。首先,或者是自然属性冲破了社会属性的规定,尽显其原始、野蛮的一面,即人性向兽性的复归,这是人本身的去社会化,这时人会做出种种践踏社会基本准则的行为,性自由、嬉皮士等一系列的运动和思潮正是这种去社会化的体现。在这种条件下,人的自然属性被过分的强调和发挥,并最后超越了人作为社会意义的人的范畴,因此是应受否认的。另首先,或者是社会属性压抑了自然属性的正常满足,使作为生理意义上的人陷入无法正常生活的困境,进而出现压抑的、变态的生理和心理反映。因此,作为力量显示的社会,有责任为生理的满足发明必要的、正常的社会条件,以消除在生理方面引发的犯意。作为生理方面的优势选择,行为人会选择与自己趣向相似的对象或者选择远远比自己弱小的对象交往,以确保生理得到满足。3、心理方面。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美国犯罪学家马洛斯认为人的多个需要不是并列和并重的,而是按阶梯排列。普通来说,首先满足生物性需要,涉及吃、住、穿、用、繁衍后裔等物质和生理的需要。生物性需要被逐个满足后,才开始追求社会性需要,涉及在社会群体交往中被人承认。人作为生物上的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和遗传因素所构成的本质。这种本质,在没有融入社会中是不含有倾向性的,只到了他加入一种社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体后才含有社会性,从而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观念、意识、行为方式等,人也就成其为他本人。由于每个人在经历、体质、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别,就形成了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样的,也意味着矛盾和冲突发生的机会的增多。由于,出于角度、动机或其它因素的不同,每个人在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时,都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就构成了不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隔阂,在许多人看来,他要与别人、与一种社会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因素,才干达成与他愿望一致的现实。对这种状况,我引入一种词语来体现:交往成本。也就是说,由于认知上的不同,每个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成本的各不相似。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考虑他的交往成本,从而较精确地拟定自己的社交位置,逐步地形成他的交往圈,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合”,这样子,就首先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个不同人群的社交圈。在这个交往圈子里,他的交往成本是最低的、可预见的、相对稳定的,也必然是他的交往首选。由于交往圈所形成的生活、行为、思维习惯进一步强化了在这一交往圈中的人的习惯定向,从而首先在圈内形成同化机制,另首先的在交往圈外形成异化机制。这时,圈内人在交往中冲突机会减少,而圈内外的人在交往中的冲突机会增加,从而引发社会对之进行调节解决的必要。这就规定社会就这些冲突给出一种普遍的、中性的原则,以供人们衡量自己的言行体现。于是,人们之间的多个冲突,实质上就演变为人们的习惯与基本的社会准则的冲突,即与法律法规的冲突。(二)犯罪意识的第二次形成:教育异化的成果。第二种差别则是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所形成的差别和不平衡。萨瑟兰称之为学习或模仿范式。这种学习的差别和不平衡,一部分由先天性因素造成的,如因经济困难无法获得高等教育甚至是基本教育的机会,这将他与别人在认识上的差距拉大。其它的则与先天性因素无关。这部分差别,更多体现出个体化的特性。教育状况在这里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对因学习而来的犯罪意识应当负责任的是社会而不是行为人本身。社会在拟定它的秩序规范时,是以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模式作为原则,然而个体间的差别意味着,必然有某些人与这些秩序规范存在不一致或冲突。因此,社会在拟定它的秩序规范时就已经预先懂得这种不一致或冲突的存在,并且把这部分人排除在秩序规范之外。因此,社会就有责任防备和减少这种不一致或冲突,使尽量多的人处在规范秩序中,享有规范所带来的好处。前面讲到,这学习来的犯罪意识重要通过教育而来,因此,进一步分析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1、学校教育。长久以来,广大教师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忠于职守,辛勤工作,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带来做出了重大奉献,然则现在我国学校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不容无视的。首先是教师素责问题。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加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方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教好书,育好人,真正为人师表。但是,现在教师队伍中也有相称某些人素质较低,无论在师德或是教学水平上都不符合规定。有的教师公然在课堂上宣扬违反四项基本、违反党和国家政策的言论,造成了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某些教师对学生缺少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挖苦、挖苦学生,歧视学习困难的学生,有的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在中小学校当中较多存在。诸多的新闻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点,其中有些行为简直到变态的地步。这些行为,把教师自己的定格从导师的地位推向与学生平等的对立面,减少了教育的效果,成为引发师生冲突的重要因素;有的对学生出现的某些问题不善于教育引导,而是在家长会上责怪或谴责学生家长,借家长的力量向学生施加压力,没有把教育的责任承当过来,把家长对教育孩子的盼望推回给家长,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某些教师在课堂上不认真授课,却热衷于有偿补课和家教,不务正业,功利主义太重(固然,这里包含着他们的待遇低,规定改善生活状况的信息)。学生通过学习和模仿,就自然而然地带有教师所体现出的劣性。因此,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教育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是,问题更大的是出在教育机制上。由于生活的压力和我国教育中不合理不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师根本无法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作出表率。相反的,为了教会学生适应这个社会,他们是以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体会来教导学生的,这就使抱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现实的教育模式。另首先是教育内容和方式问题。长久以来,我国的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僵硬,年年的教学内容都同样,教师能够凭借他们那或许已经含糊发黄的教学笔记就完全能够胜任这种样板式教育,这一状况,不仅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也减少了教师做好教育的热情。由于中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对学生负责任最佳的体现方式不是教师充足发挥自己的聪颖才智去拓展学生的视野,而是教会学生认识这种教育目的,适应这种教育模式。近来几年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标语并付诸实施,在教材方面也作了多次的调节,然而在我与众多教师的交流中懂得,素质教育尽管喊得响,它在实践中只能也只是一种标语,诸多教师认为实践中与以前的教育模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首先是根本没有人懂得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这样说,由于这是由国家提出的一种教育规划,理应由国家级机关予以它统一的内涵,统一的规定和统一的实施规则,但事实上这些都不存在,大家根据各自的理解来开展素质教育,最后的,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例如讲,法制教育算不算素质教育的内容?我也不懂得。但作为依法治国环境下的公民,是有权利也有义务懂法的,但在学生们学习活动的必要项目中,是看不到法制教育的影子的。另首先是教师还是那些教师,他们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素质教育知识的培训,这就使素质教育成了无米之炊,执行者缺少执行需要的知识。仍以法制教育为例,其未能赢得学校教育的一席之地,核心就在于执行素质教育的老师们头脑中没法制教育这根弦,他们本身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并非清晰,自然不会对孩子们进行法制教育,这种情形是不堪构想的。而可悲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社会上出名的教育专家。最后是在完毕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习后,绝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接着读高中,争取考大学。这一阶段的模式仍是应试的,因此,从久远的讲,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由于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背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不衔接的。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认的东西。尚有就是教育方式问题。迄今为止,我们的教育方式仍是以僵硬化、形式主义为明显特点,所谓僵硬化是指形式的呆板,无法激起人的爱好,这不仅体现在课本教育上,也体现在课外教育上,课本教育的僵硬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填鸭式”教学,整个课堂完全没有生机,教师在上面上课,学生在下面听,整个过程体现老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没能被充足挖掘,其拓展思路和视野的可能受到了限制。而形式主义就是体现为实质的虚无,我们建设了大量的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等,这些设施本应成为群众性的活动场合,然而由于场合作用被置换使用或实施收费,它们的大门等于是只开了一道缝隙,把绝大多数的人拒之于门外。又如我们经常举办、经常看见的缅怀先烈或学习先进的活动,我尚没有对这种活动的效果进行过测验评定,但有一点是清晰的,就是这些来学习的人对被缅怀或学习的对象一无所知或毫无热情,他们并不清晰这些对象有哪些地方值得他们学习,因此根本无法引发他们的共鸣和反响,这能够从大量组织这种参观学习后所写出来的观后感之类的文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中体现。事实证明,只有足够量的信息刺激才干引发人的共鸣,虚化的、僵硬化的教育方式本身是教育事业的一种桎锢,是难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的。在美国,有大量的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在志愿者服务管理局的管理下,这些组织每年组织了大量的活动,为社会奉献数以千万小时的义工,特别是当他们把这些活动与青少年联系在一起时,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是明显的,而志愿者对此也有极大的爱好。与此相反,我们的共青团组织也在做着类似的努力,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思路是存在问题,他们热衷于搞诸如“青年文明号”、“青少年维权岗”之类的很花哨但实践起来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其运行机制是以行政机关为模式的,体现不出志愿的意味。据一份调查,现在美国青少年被捕率下降了、吸毒率下降了、辍学率下降了、十几岁少女怀孕率也下降了,而他们接触消极文化的机会远不不大于前几代的青少年。这阐明,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下,能够成功地对付这些困难。有人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青少年生活中对他们引导有方的成年人。2、家庭教育。另一种与学校教育息息有关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国人一向是重视家庭教育,古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母之过”,又告诉我们一种孟母三迁的故事。在这种重视教育、家风和伦理的风气下,中国古代社会也确实走过了一段令人羡慕的民风纯朴时代。每个时代,都成就了很高的艺术文化成就,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极大展示了中华文化艺术的成就。清末以来,随着我国的衰落和外国的不停入侵,“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风渐盛,又兴起了一股重视学习之风,这次是向外学习,然而这并不影响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重教的传统得到了继承,直至今天,重视教育乃是中国人很强的观念之一。问题是,我们进行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变了,就家庭教育而言,一是家庭构造的转变问题,二是生活条件的变化问题,三是教育方式办法的问题。首先是生活条件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女权的兴起以及民主的进步使得人们受到巨大的压力,人们都必须努力从事工作以谋求生活的稳定和改善,妇女也在民主与女权的发展中解放出来,获得与男子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她们的经济状况也大大改善。在这种新条件下的家庭含有较强的独立性,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替代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模式。家庭构造的嬗变变化了维系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观念,涉及男主外女主内模式、重视儿女纲常教育、重视家庭伦理教育等等,父母教育儿女的权威逐步没落。这种模式发掘了人们更多的潜能,更有力地增进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劳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之必需。为了保障生活和确保个人的独立性,人们被更多的卷入到社会活动当中而减少了以家庭为基础的活动。尚有无业、待业、下岗等问题都给每个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显然极大地影响到家庭教育。另首先是家庭构造的转变。与传统的大家族、大家庭相比,现在的家庭日趋小型化。在都市,三代合居的家庭已属少见,甚至有些夫妻都已不要孩子,只想过两人世界。在农村,三代同居的现象也逐步减少,特别是青壮年父母的外出劳务,也使农村事实上处在祖孙两代同居的情形,这是现在中国家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与此相适应的是,家庭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于经济差距的缩小,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正趋于平等。这使得双方在追求独立性方面有了经济基础作保障,离婚不再成为已婚男女引觉得惧的东西,而事实也证明,现在的离婚率正处在居高不下的境况,或者由于人们外出流动的增加,使得原有的夫妻关系处在脆弱的维系之中,外出后视野的开阔以及孤单和生理的需要使这些外出的青壮的男女变得大胆和放肆,婚前性关系和同居以及婚外恋,婚外性关系大量地发生,原有的家庭关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家庭暴力和“问题家庭”不停增多,造成家庭组员特别是青少年产生恐惧、焦虑、孤僻、无助和缺少归属感,增强了他们的反社会性,削弱了他们的责任感,给家庭组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而更为糟糕的是,人们对这些现象正因其含有普遍性而变得麻木和宽容,因此,家庭构造转变极大影响着家庭教育的状况。最后是家庭教育方式办法问题。在工业化的条件下,社会新生事物的更新频率大大高于以前,人们真正生活在一种日新月异的时代,整个社会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可循,学习成了这一时代的基本规定,但是,作为家庭,对这一形势的适应力极差,传统的并不合理科学的教育观念占据了大多数家庭,人们发现,不分年纪、性别、信仰、教育程度的人都不大懂得如何解决家庭事务、家庭问题,人们生活在各自熟悉的领域里,诸多夫妻感到交流困难,诸多父母儿女感到交流困难,于是他们以过分溺爱或过于严肃两个极端来回避自己的不适应状态,这很容易地使家庭组员生活于一种脱离现实的、虚置的环境。这种状况,影响了家庭权威系统确实立,虚化了家庭负责组员初级社会化的职能,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空洞化。(三)犯罪意识的第三个来源:社会化偏向的成果。接触社会是形成犯罪意识的另一种重要来源。在犯罪学意义上,我所说的人与社会的接触是指人对社会上消极性文化的接触、认识和吸取状况。由接触社会所形成的知识,是指在融入社会过程中对社会多个事物的接触、认识和吸取,这事实上指的是人的社会化。这与学习教育的区别在于,这种知识是自学而来的,是在没有外界压力的状况下凭借自己的学识、爱好等本身素质因素得来,而学习教育是外加式的,是不管你要不要、会不会都要教给你的。这种内在式的学习充足体现了人的自主性。每个人先天素质和先期接受学习教育程度的不同,就影响到后来的社会化。这时候,我们看到了先期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它构成了人内在自在自为的调节器,成为人的思维言行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每个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分析判断的方式,使每个人突显出各自的特点而成其为有个性的人,从而完毕自己的社会化。因此,行为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犯罪因素分析极为重要的一种环节。显然的,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环境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在享有更多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在享有着不停提高的精神文明,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在不停地提高,社会予以人们的自由度也不停增加,政治文明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正是在这种更为宽松和条件更为优越的环境里,出于满足人的没有进化的生活的、生理的、心理的需求,社会环境也发展了它消极的一面,并且随着社会不停发展和交流的日益广泛,社会环境的消极性含有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而社会的开放性加剧了这一状况。下面只就新兴的某些事物作点分析。1、电脑。现在电脑成了很普及的东西了,从工作到娱乐,只要追求高效率,都离不开电脑。电脑正以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停渗入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在生产领域,它成了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机器。随着电脑性能的日益提高,它在生产领域已构成了对人类劳动的威胁,电脑太高的工作效率已是庞大人口群解决就业的重要难题,而在生活领域,电脑正在它独特的方式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电脑文化、从现在电脑开发水平看,电脑在下列几个方面发生着作用。一是办公领域。现在但凡办公领域的事几乎都能够由电脑完毕,所在人们提出了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的标语和实践。电脑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正深刻地变化着办公的方式,通过电脑,人们能够更精确、更便利、更快速地编辑多个资料,通过预先设定程序,电脑能够实现超前工作安排。通过因特网,人们能够实现跨时空的作业、办公、电脑这些先进性能使人们更多地选择使用电脑而放弃了对传统办公方式的坚持。二是资讯领域。有人形容,因特网技术的开发应用使整个地球缩小成一种村——地球村,这话即使夸张但道理是显而易懂的,因特网有大丰富了人们的资讯需求,因特网每天提供着上千万条的更新信息,这一数字,是无法用过去那种书面资料来比较的,并且因特网是无国界的,一种信息上了因特网后就会快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因此极大方便了人们查阅和公布信息。但是,由于因特网是一种没有警察、没有法律、没有国界的虚假网络空间,网络上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是难以控制的,这就为通过网络公布虚假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埋下了祸根,现在在因特网存在的重要问题有:危害信息安全问题。电脑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的优越性使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普及使用电脑,涉及政府、军事、金融、交通、科教文卫等诸多领域,由于电脑本身的极限和安全防备存在的缺点,在信息解决过程中,某些不想为人所懂得的机密或重要信息会受到主动或被动的攻击,可能出现信息被泄漏、窃取、篡改、删除,甚至被运用计算机病毒进行无法恢复的破坏,大量的、严重的通过计算机的违法犯罪随之而来,由于对于掌握这些破坏技能的人来讲,你的一切对他都是开放的、没有保存地开放。垃圾信息问题。因特网上的信息,是数以百亿计的天文数字,在这当中,有着大量的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或是某些无聊、恶作剧的垃圾虚假信息,通过公布这些信息,某些人达成了某种目的,某些人情绪得到了发泄。网络色情问题。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问题。据英国牛津大学199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牛津大学的学生使用因特网观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图纸产品供应链分析
- 电源控制器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蓄电瓶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电子测量设备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穿孔乐谱纸卷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办公机器和设备租用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药用次硝酸铋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仿裘皮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头发造型器具出租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实验室用滴定管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2023年山东省春季高考财经类专业知识试题
- 电子商务师2023年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农业政策法规》课件
-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课件
- 粉笔字入门详解课件
- 二年级上册美术课件-9.亮眼睛 |苏少版 (共14张PPT)
- 2023年嘉定区牙病防治所医护人员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肿瘤免疫与CART细胞治疗课件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6我们来做热气球(课件)
- Australian taxation law notes 澳大利亚税法概要
- 三笔字训练教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