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_第1页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_第2页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_第3页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_第4页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首页章节标题第六单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封建统治危机第14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教学周次7课堂类型理论课授课时数1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目的1.知道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致概况;2.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的繁荣表现;3.掌握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的重要内容。重点难点1.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的繁荣的原因;2.掌握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作业1.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教后小结审签第六单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封建统治危机第14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导入新课:在西方……一场伟大的、以“文艺复兴“为主题的启蒙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时,北欧和西欧各国开始海外大冒险,欧洲的经济轴心由南向北,从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东岸地区转移。在政治革命、文化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综合推动之下,“世界时间”的钟摆终于从东方猛烈地摇向西方,而在东方,从皇帝、知识分子到草民百姓,竟没有一个人察觉到这一历史性的变局。在这里,成熟的农业文明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高度,与之相伴的是,专制制度也历经千年打磨而趋于精致。钱穆因此说“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吴晓波《浩荡两千年》在这里如何理解所谓的高度繁荣呢?今天让我们走进第14课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讲授新课:第一目: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繁盛1.农业领域:(1)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为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注入了一股活力,引发了明清粮食生产的革命。古代中国的外来物种张骞通西域带回了:黄瓜,芝麻,核桃,胡椒,香菜,蚕豆,大蒜,葡萄,石榴,西瓜;东汉至宋元:菠菜,茉莉,胡萝卜,南瓜,棉花;明清时期:玉米,红薯,向日葵,西红柿,辣椒,菠萝,马铃薯,花生。宋清间我国作物引种以高产、经济作物为主。棉花、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辣椒(等蔬菜)先后引入,成为广泛栽培的重要作物。我国作物布局缘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并由此加速了中国农业产业分化与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清时期,果蔬栽培种类比宋元时期增加约一倍,我国现代作物、果蔬种类结构基本上在清代后期已经定型。宋清间人口数量又呈急剧增长态势,高产作物的引入对于缓解粮食供应矛盾、促进农业商品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来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2)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中国习惯上把粮食以外的生产项目,包括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也称为多种经营。明清时期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商品化加强。经济作物增多:除了桑、麻,茶叶之外,烟草、棉花、甘蔗等等成为重要商品化的农产品。清朝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促进商品经济的活跃。棉花在清朝已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地遍及全国,其中江苏、浙江、河北、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都是著名的产棉区,甚至连农业发展较晚的奉天,也成了外输地区之一。产棉量以河北保定一带,长江中下游的松江、太仓与通州一带,以及上海等地最大。烟草原产地是美洲,明中叶以后开始传入中国,最早的种植地区是福建。种烟草获利很高,重要产地以陕南汉中、城固,山东兖州,湖南衡阳等地为主。湖南的衡烟、陕西的蒲城烟、北京的油丝烟、山西的青烟、云南的兰花烟、甘肃酒泉的水烟(又名西尖),均负盛名。甘蔗产地以华中、华南为主,江南、四川与台湾等地的制糖业非常发达。蚕桑业以江苏浙江的苏州、湖州、嘉兴、杭州和广东的广州最为发达,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生产活动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许多农村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出现了一定的解体征兆。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摘编自王言锋《中国十六一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3)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明清时期精细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纺织、酿造等手工业迅速发展及城镇兴起,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增加,上海、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专业性产区,茶叶、甘蔗等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明清时期精细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象日益普遍,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由于纺织、酿造等手工业迅速发展及城镇兴起,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增加,上海、山东、河南等地出现专业性产区,茶叶、甘蔗等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2.手工业领域: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机户出资,织工出力”、按日受值(工资)的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对于中国明清时期的雇佣关系是否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着一定争论。早在美国的惠特尼发明轧棉机之前400年,自乌泥泾开始,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传至松江,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再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中国的“棉花革命”。但盖因缺乏推动原始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中国最终未能产生工业革命。——杜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sū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记》卷4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能力提升】明清时期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西欧中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主要以西欧中世纪城市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研究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因此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在是一个不存在的伪问题。——杨师群《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领域:(1)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隆庆元年(1567):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白银为合法货币。万历九年(1581):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白银成为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当时做为通货的白银,那时并无统一规格,有银锭、银花、碎银等,成色也各有差异,每次支付使用都需称分量、鉴定成色,因此银钱兑换业便发展起来。明清时代最大的晋商所拥有的资产,已超过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大股东勒迈尔拥资8100英镑的数额了。不仅是资产,山西商人还创造了名声显赫、影响很大的票号、掌柜负责制、人身顶股制、严苛学徒制等金融机构和商业组织,以及讲信用、外商内儒的儒商风格,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摘编自乔润令《历史上荷兰与山西商人的兴与衰》1400年到1800年,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的这种更为核心的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着的出口顺差。至少直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2)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四通八达的海路,陆路和内河航运便利了商品的流通,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金融业与贸易业发达,商人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清朝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广州的行商与扬州的盐商都是最阔气的商人,山西商人掌控全国银号。远程贸易的繁荣使得商人的足迹遍布天下,商业风险剧增,为了提升外地经商的困境,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出现,以徽州、山西、广东、宁波等十大商帮最有名。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粤商,秦商,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河南商帮等十大商帮为主。【史料阅读】明末顾炎武编纂的《肇域志》,这样记载安徽南部徽州地区的经商习俗:新都(新安,即徽州),勤俭甲夭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贩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对乡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4)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市镇和市镇经济:市镇是行政分划的一种,县级以下,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镇,商业活动较为发达,由集镇发展而来。市镇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其类型包括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市镇经济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对传统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产生冲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越了以往的历史年代,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除北京,南京外,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另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市,尤以江南地区为盛,也出现了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第二目:明清科技1.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分别记载了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农政全书》分为12目,包括:农事、水利、种植、牧养、制造等方面内容,还介绍了17世纪初欧洲一些水力学原理和水利工程方面的知识,基本上囊括了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徐光启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天工开物》图文并茂,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状况。学者珀金斯认为,从三部中国农书来看: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后面两部书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全是前一本书的重复。——转引自刘春滚《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2.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36000余册,约7.7亿字。【知识延伸】类书与丛书: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第三目:明清文化西学东渐: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构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的确,乾隆帝在历史转变的关头表现为夜郎自大,短见,迂腐,坐井观天,根本搞不懂资本主义为何物,抱残守缺,固守旧体制不放,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