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毕业论文_第1页
刑法学毕业论文_第2页
刑法学毕业论文_第3页
刑法学毕业论文_第4页
刑法学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相邻正犯、片面共犯及继承共犯——案例刑法之共同犯罪一例摘要共同犯罪理论有几个概念需要厘清:同时犯是“不约而同,不意相逢”,相邻正犯是“彼伏此起,各行其是”,片面共犯是“一厢情愿、暗中使绊”,继承共犯是“雪上加霜、伤口撒盐”。在几个行为人造成一种伤害成果,但又无法查清伤害成果与伤害行为的对应关系的场合,如果不按照犯罪定性处分,将会直接造成有犯罪事实却无刑事负责人的尴尬局面,放纵犯罪;但同时,如果简朴地沿用普通共犯的理论,势必造成“全有”或“全无”的忽高忽低的不拟定局面。倘若引进继承共犯的理论,后行为人明知受害人业已受到身体侵害,虽不知之前伤害到何种程度,但其意识到并运用了前行为造成的被害人对抗力削弱、业已受伤的情状,在先前侵害行为造成侵害的基础上继续侵害,最后造成伤害后果,构成继承共犯,令其对先前行为人侵害成果与自己后行为侵害后果也即整体危害后果一体负责(但是要比照事先与事中参加的普通共犯酌定从轻——毕竟不是参加,而是继承),既使得行为人咎由自取,也使得被害人求助有门,对于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有两利而无一害。核心词同时犯相邻正犯片面共犯继承共犯犯意沟通在场一、基本理念——行为主义与个体责任刑罚实施“行为主义”原则,可谓“无行为,则无责任”。此处之行为,普通而言指自己之单独行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行为人只是因自己单独之行为被归责。行为人也会由于通过别人的行为(故意运用别人行为)被归责(构成间接正犯),行为人更会由于自己与别人行为的结合(共同犯罪)被归责(构成共犯)——后者比前者并不少见。在单独直接正犯的场合,由于事实状况的简朴,行为往往能够直观、形象地把握;但在间接正犯与共同犯罪的场合,由于事实状况的错综复杂、行为的间接,规定我们不得不波折迂回地——从而经常概念性地、观念性地把握。鉴于其非直观性、非形象性,非经细致地分析、严密地推理、充足地论证、重复地考量,难以确证、无法确信。作为刑事司法人员,因而在共同犯罪案件办理中,负有比普通案件较重的分析、论证责任。具体到共同犯罪案件类型,诸如相邻正犯、片面共犯、继承共犯及片面继承共犯等不仅概念本身冷僻生硬更是在实践中经常纠缠在一起,使得实务部门人员的分析论证任务更为繁重。有鉴于此,兹举共同犯罪案件一例,以作研习,惟期学用相长、互益共进。二、具体事例——复数因素与单一成果6月的一天,某干洗店老板林某见店门口有人在摆摊卖水果,影响了自己做生意,就与卖水果的商贩陈某理论,二人发生争执,继而互相扭打。期间,林某抓住陈某朝其腰腹部猛打,陈某欲拿削瓜刀进行反击,被林某挥手格开,刀子飞出去后刚好刺伤了站在一旁看热闹的郑某的脚。被误伤的郑某大为恼怒,归咎于陈某,上前揪住陈某的衣襟,朝陈某的腰腹部拳打脚踢。林某见郑某殴打陈某,就闪到一旁观看。被害人陈某因遭击打致右肾破裂并切除。经公安机关法医鉴定,其伤势程度为重伤。但无法拟定是林某还是郑某的击打行为或者二人共同殴打行为造成陈某重伤的后果。三、分歧意见——单独犯罪抑或共同犯罪?有关本案的认定,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属片面共犯。理由是:本案中,林某实施殴打行为在前,郑某实施殴打行为在后,从主观方面来看,林某对郑某参加殴打行为不含有共同犯罪故意,但郑某在明知林某已实施殴打行为的状况下,仍然参加殴打陈某,郑某含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从客观方面来看,郑某实施的殴打行为与林某的殴打行为互为一体,共同造成陈某重伤后果的发生,两行为人的行为对重伤后果都含有因果关系,因此,本案的性质属于片面共同犯罪。对于片面共犯的解决,刑法上普通的办法是:对没有共同犯罪故意的一方以单独犯罪定罪处分,对有共同犯罪故意的一方,以他方的共同犯罪人论处。因此,本案中的林某属于没有共同犯罪故意的一方,应以其单个人的行为定性为故意伤害性质,但由于被害人的重伤后果终究与否系林某的殴打行为所致尚无法查清,按照疑罪从无原则,不能追究林某的刑事责任。至于郑某,属于片面共犯中有共同犯罪故意的一方,应对全案负责,应以故意伤害(重伤)罪定罪处分。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属于相邻正犯。理由是:所谓相邻正犯,是指几个行为人在没有共同犯罪决定的状况下共同造成了一种构成要件成果的发生,也就是几个人在主、客观都没有联系的状况下同时或先后针对同一犯罪对象故意实施某种相似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本案中,林某和郑某事先没有共同的预谋,且互不认识,分别基于不同的动机,林某是由于与被害人发生争执而动手打人,而郑某则是由于被陈某的削瓜刀误伤而殴打陈某,两人先后对被害人陈某实施殴打行为,共同造成陈某重伤的后果,符合“相邻正犯”的刑法理论。对于相邻正犯,刑法上的解决办法是:不以共同犯罪论处,而是按各自的行为分别定罪处分。本案中的林某和郑某分别对被害人陈某实施殴打行为,应对各自的行为负责,但对造成被害人重伤的后果终究系何人所为已经无法查清,造成了两犯罪嫌疑人的责任无法分辨,按照疑罪从无原则,不能追究林某和郑某的刑事责任。第三种意见认为,本案属于共同犯罪,林某和郑某应作为共同正犯被追究刑事责任。理由是:共同故意并不规定行为人之间必须有明示,如果行为人之间有默示的犯意联系,也仍然属于共同故意犯罪。从本案事实来看,即使林某和郑某的犯罪动机和犯意产生不同,事先也没有预谋,但当郑某冲上去殴打陈某之际,林某和郑某还是存在着犯意的联系,属于临时犯意沟通或称事中犯意联系。首先,郑某是在明知林某正在殴打被害人的状况下,参加殴打被害人的,含有共同的故意。另首先,林某对郑某参加殴打的行为也是明知的,在明知郑某也一起参加殴打被害人的状况下,没有予以制止,而是持赞同的心理态度,通过放任的方式达成默契,含有明显的犯意沟通。因此,林某和郑某在主观上含有共同伤害的故意,同时在客观上又含有共同的行为,共同造成被害人重伤的后果,应以共同故意伤害(重伤)罪对林某和郑某定罪处分。四、理论前提——双方共犯与片面共犯本案涉及到复数人犯罪的几个典型行为类型。一是同时犯。同时犯,是指复数行为人在同一时间,在没有犯意沟通的状况下,出于不同的动机从而也往往出于不同的罪过内容,对同一对象实施刑法上的危害行为,造成构成犯罪的危害成果发生的犯罪类型。同时犯正如其命名,因行为时间的重叠而成立,从而含有偶然性。这种时间上的重叠,仅仅是一种巧合,并非行为人故意为之,从而含有客观性。行为的同时性,由于并非故意的联合,从而含有行为单独性。进一步,行为人即使察觉另有别人同时实施危害行为,亦无运用别人行为发明的有利条件加功于别人行为的意思,从而含有成果追求的单方性。发生的偶然性(非计划性)、因素的客观性、行为实施的单独性、成果追求的单方性,与共同犯罪的发生的计划性、因素的主观性、行为实施的共同性、成果追求的共同性恰成对照,兹不构成共同犯罪。同时犯,最典型的例子是:数人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实施枪击,各自造成致命伤,分别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单独犯。做一种形象的比方,同时犯是“不约而同,不意相逢”。二是相邻正犯。相邻正犯,是指复数行为人在前后相接的时间段,在没有犯意沟通的状况下,出于不同的动机从而也往往出于不同的罪过内容,对同一对象实施刑法上的危害行为,造成犯罪成果发生的犯罪类型。相邻正犯最突出的特点是行为人之间没有共同犯罪故意,彼此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没有联系,只是数个互不有关的单个行为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场合偶然的组合。相邻正犯与同时犯除了时间上并非同一而是相继之外,并无二致。鉴于其发生的非计划性、因素的客观性、行为实施的单独性、成果追求的单方性,与共同犯罪的发生的计划性、因素的主观性、行为实施的共同性、成果追求的共同性恰成对照,兹不构成共同犯罪。同时犯,最典型的例子是:数人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实施枪击,各自构成故意杀人罪。相邻正犯的典型事例是:甲出于伤害故意,实施伤害行为,致使乙受伤倒地。甲扬长而去,其后路过的丙发现乙受伤在地,拿走乙跌落在地上的名贵手表。甲构成故意伤害的单独犯,乙因无互通也无片面的共同犯意与行为,构成盗窃罪(既不构成故意伤害,也不进而构成抢劫)。做一种形象的比方,相邻正犯是“彼伏此起,各行其是”。三是片面共犯。片面共犯,是指复数行为人犯罪的场合,在同一时间,在没有犯意沟通的状况下,行为人出于犯罪故意,对他行为人暗中相助,单方面加功于别人行为,对同一对象实施刑法上的危害行为,造成犯罪成果发生的犯罪类型。片面共犯介于单独犯罪与共同犯罪之间,其中构成片面共犯的一方主观上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共同实施危害行为并追求共同危害成果的发生,客观上实施了共同的危害行为(普通是协助行为)造成共同危害成果的发生;而不构成片面共犯的一方,主观上并未认识到有别人与自己一起实施危害行为,想反,认为危害成果的发生,是自己单独行为的成果。片面共犯一方,存在乎思的共同性、行为的结合性(即使只是单方面),含有共犯的本质特性,构成共犯,按共犯的原理(现在流行的部分犯罪共同说)归责;片面共犯的相对方,由于意思与行为的单独性,不构成共犯,仍按单独犯归责。片面共犯罪典型的例子是:甲欲杀乙,乙逃跑,甲追赶。丙见状,出于杀人故意,在路上设立障碍物或采用其它方法,制止或迟滞乙逃跑。甲追上乙,将乙杀害。在此场合,甲构成单独的故意杀人罪,丙构成故意杀人的片面共犯。做一种形象比方,片面共犯就是“一厢情愿、暗中使绊”。四是继承共犯。普通的定义,继承共犯,是指在先行为人已经实施了犯罪的手段行为或者结合犯的前一犯罪之后,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单独或者协助先行为人实施犯罪的目的行为或者结合犯的后一犯罪的犯罪人。通说认为,继承共犯,含有三个特性:其一,后行为人必须是在先行为人完毕犯罪的手段行为或者结合犯的前一犯罪之后才介入进来,换言之,后行为人参加的只是犯罪的目的行为或者结合犯的后一犯罪。后行为人对目的行为和后一犯罪的参加,既能够是参加实施,也能够是只为先行为人提供协助。为先行为人提供协助的,既可觉得先行为人继续实施犯罪提供辅助行为,如夜间为抢劫犯照亮、放哨等等;也可觉得先行为人继续实施犯罪提供犯罪工具。

其二,后行为人在参加犯罪之前或同时必须与先行为人含有犯罪意思的沟通。所谓犯罪的意思沟通,就是进行共同犯罪的数行为人彼此都明白要实施什么行为达成什么目的,并且彼此互相运用对方的行为。与普通的共同犯罪同样,继承性共同犯罪的意思沟通,也存在两种体现形式。一种是双方的互相沟通,一种是单方的片面沟通。其三,后行为人与先行为人的意思沟通也必须发生在先行为人将犯罪的手段行为或者结合犯的前一犯罪实施完毕之后。如果后行为人与先行为人的意思沟通发生在先行为人犯罪手段行为或者结合犯的前一犯罪实施完毕之前,后行为人就不是继承性共犯,而是普通的共犯。例如,甲以抢劫的意思正对乙实施暴力之际,丙以共同的意思参加进来,与甲一起对乙实施暴力,并共同完毕对乙的抢劫,甲就不是继承性共犯,而是普通的共犯。例如,甲以抢劫的故意将丙打倒后,乙加入进来以共同抢劫的意思参加劫取财物。甲打倒丙是抢劫罪的手段行为,乙和甲一起抢走丙的财物,是抢劫罪的目的行为。即使乙在甲伤丙前未与甲共谋,但乙在加入时与甲沟通了犯罪意思,明知甲在实施抢劫行为,因而,甲、乙二人构成继承性共同抢劫罪。甲属于被继承的共犯,乙属于继承的共犯。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本文认为:继承共犯不应局限于结合犯与复合犯(实施含有手段、目的关系或前提与后续关系的复数行为才干构成的犯罪),但凡(危害性)含有增量过程的犯罪类型同样存在继承共犯成立的空间。做一种形象的比方,继承共犯是“雪上加霜、伤口撒盐”。典型的例子就是故意伤害罪。对于数人前赴后继对同一人实施身体侵害造成伤害后果但却无法分辨数人中何者之行为乃伤害之因素的案型,如果不引入继承共犯的理论,倘若数人不存在事先与事中的意思联系从而无法按照普通共同犯罪解决,势必造成伤人者全身而退,受伤者求助无门的不公平现象,损害法的公平正义性;而要么“全有”(存在乎思联系时)、要么全无(不存在乎思联系时)的归责方式,也使得刑法的拟定性受到动乱,刑法变得不可预测,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悖,损及刑法的权威性。而将继承共犯的理论引入但凡有增量过程的犯罪类型,将有助于罚当其罪,提高刑法操作的精细性、精确度。设若,甲对乙实施身体侵害(伤害成果未现场检测),其后丙明知乙业已受到身体侵害(不知之前伤害到何种程度),同样对乙实施身体侵害,最后造成乙受重伤。倘若不引入继承共犯的理论,如果乙与甲缺少普通意义上的意思联系而无法按照普通共同犯罪之共犯解决,在无法拟定谁之行为致人重伤状况下,只能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对甲丙做无罪解决;倘若引进继承共犯的理论,其后丙明知乙业已受到身体侵害,同样对乙实施身体侵害,最后造成乙受重伤,虽不知之前伤害到何种程度,但其意识到并运用了前行为造成的被害人对抗力削弱、业已受伤的情状,在先前侵害行为造成侵害的基础上继续侵害,构成继承共犯,令其对先前行为人侵害成果与自己后性行为侵害后果也即整体危害后果一体负责(但是要比照事先与事中参加的普通共犯酌定从轻——毕竟不是参加,而是继承),既使得行为人咎由自取,也使得被害人求助有门,对于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有两利而无一害。五、争议问题——“旁观““在场”与犯意沟通犯意的沟通,分为双方的互相沟通与单方片面交流。双方的互相沟通,是指双方彼此都明白对方的意思。其沟通的方式,既能够是当面进行语言交流,也能够是运用当代通讯工具如电话、电脑等进行交流,还能够运用文字进行书面交流,甚至能够通过手势动作和眼神等进行交流。既能够彼此直接交流,也能够通过第三者传话间接交流。单方的片面交流,事实上不是交流,而是一行为人暗中对另一行为人犯罪意思的知情、预计或者猜想,并以共同犯罪的意思暗中参加或者协助另一行为人实施犯罪,而另一行为人并不知情的状况。此种状况下,单方含有共同故意的行为人构成片面的共犯。

本案核心的问题是:前行为人在后行为人加入后,变为旁观者但并未退场,也即仍然“在场”。于此情形,犯意有无沟通?如果有沟通,是单方沟通还是双方沟通?具体讲,犯意沟通的有无及其单方、双方,是仅凭前行为人“在场”即可做出判断,还是要结合其它特定因素才干做出判断?简言之,(前行为人)“在场”意味什么?笔者认为,“在场”并非毫无意义也不可过分阐释。“在场”,不妨分为“主动的在场”与“消极的在场”。“主动的在场”,是指行为人虽不再实施侵害行为(实施行为抑或协助行为),但仍通过眼神、表情、动作、姿态甚至所占据的位置,对后行为人予以心理暗示与精神激励,并足以使处在后侵害行为人地位的普通人能够做如此理解,此时,先行为人貌似旁观,实则并未退出,质言之,仍在“参加”——只但是参加的方式成为了默示助威罢了,于此情形,先行为人与后行为人故意思的联系,行为可视为一体,按照普通共同犯罪解决。而“消极的在场”与此相对,是指行为人首先不再实施侵害行为(实施行为抑或协助行为),另首先也未通过眼神、表情、动作、姿态或所占据的位置,对后行为人予以心理暗示与精神激励,无可使处在后侵害行为人地位的普通人能够做助威合力之理解,此时,先行为人实质地退出,变为纯正的旁观者,既无犯意沟通,先行为人不负共同犯罪之责任。在无法拟定先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状况下,按照“疑罪从无”原则,先行为人甚至亦不负单独之责任(这在情理上不好接受,在法理上却不得否则)。然而,即使前行为人不被追究刑事责任(无论共犯抑或单独犯责任),后行为人由于运用了前行为造成的受害人抵抗力减少、业已受伤害的状况,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侵害,最后造成伤害成果发生,鉴于前行为造成的伤害成果与其的条件关系(即使并非因果关系——注意到因果关系的主流学说是相称因果关系说而非条件说,以免混淆),遂令其一定程度上对前行为之伤害后果并全部程度上对自己后行为之伤害后果也即前后行为之成果,按照继承共犯一体负担刑事责任,是妥当的。六、意见评析——理论引入与结论导出第一,本案不属于相邻正犯性质。本案中的郑某对林某先前的殴打行为是清晰的,并运用了先前的侵害后果,并非不知情。另首先,相邻正犯最突出的特点是行为人之间没有共同犯罪故意,彼此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没有联系,只是数个互不有关的单个行为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场合偶然的组合。本案中林某和郑某尽管没有事先的犯意联系,本案中的郑某对林某先前的殴打行为是清晰的,并运用了先前的侵害后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侵害行为,造成重伤成果的发生,并非没有共同故意的偶然组合。因此,本案不属于相邻正犯的性质。第二,本案中的林某和郑某并无共同的犯罪故意。本案的焦点问题是林某和郑某的行为与否含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犯罪故意,就是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系,懂得自己是和别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成果,并且但愿或者放任这种危害成果的发生。共同犯罪故旨在认识因素上和意志因素上都含有双重性。认识因素上,共同犯罪人认识到不是自己一种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别人共同实施犯罪。意志因素上,行为人不仅对本人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成果持但愿或放任心理,并且对别人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后果也持但愿或放任心理。概括而言,共同犯罪故意不同于单独犯罪故意的特殊之处,就是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主观意思联系”。实践中,犯罪意识联系能够有多个体现方式,有的是在共同行为以前就事先存在的(即事先有预谋的共同犯罪),有的是在行为当时偶然建立起来的(即所谓“偶然的共同正犯”),也有的是在某人已完毕其一部分行为之后,其别人在该犯罪的实施上产生的共同犯罪故意,然后与先行者共同实施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