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周昭穆制度_第1页
论商周昭穆制度_第2页
论商周昭穆制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商周昭穆制度

昭穆制度是周朝血缘关系的一项非常独特的制度,是周朝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春秋以来,历代治礼学者及经籍的训诂家们对昭穆制度的有关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历史学者及人类学者对此亦感到极大的兴趣。如李玄伯在40年代(1)1、李亚农和凌纯声在50年代(2)2、张光直在60年代(3)3,都先后对周代的昭穆制度做过研究,提出了一些见解。这些研究都有助于人们尽快揭开昭穆制度的奥秘。但是我们尚未看到这方面的最后结论,因为我们今天来看过去所做出的某些解释,不能不感到仍有不少扦格难通之处。本文试图对历代有争议的昭穆制度的含义加以探讨,祈专家及同仁指正。要对周代昭穆制度的含义有所认识,全面了解昭穆之制在周代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至关重要。过去的研究比较强调昭穆之制是周代庙制的一个内容。如张光直曾指出:“昭穆显然为祖庙的分类。”(4)3全面考察周代史实,昭穆制度贯穿在周代礼制的各个方面,而不完全是表现在庙制中。(一)昭穆两组建制周代贵族宗庙建制中有昭穆分组的制度。据《礼纪.王制》讲,是“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至于天子七庙还是天子五庙,尚有争议。对七庙的组成,看法亦有参差。对此由于缺乏史书及地下出土材料的印证,暂难决断。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不否认周代贵族的宗庙建制中,有按昭穆分组的制度。而《礼纪.中庸》更说:“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由此似可看出,依昭穆之序排列是宗庙之礼的目的。《王制》中所谓“三昭三穆”,是指父以上的六世祖先的宗庙中,三世在昭组中,三世在穆组中。“二昭二穆”则是指父以上四世祖先中,二世的宗庙在昭组,二世在穆组。“一昭一穆”应指祖父与父这二世祖先的宗庙,一为昭组,一为穆组。据此,宗庙分组中之昭穆,与宗庙主自身行辈有关。由于周代贵族宗庙建制中有昭穆分组的制度,故《周礼.春官.小宗伯》特别提到它的一项职事就是“辨庙祧之昭穆”。意即每当为一个祖先建立宗庙时,有关典礼官便要事先根据死者行辈,来确定其宗庙应建在宗庙群中的昭组还是穆组的位置上。这又证实了宗庙群是有昭穆分组的。(二)昭穆昭穆据礼书载,周代在每次祭祀典礼即将结束前,主祭者要向助祭者“赐爵”,然后助祭者之间也要相互敬酒,即行“旅酬”之礼。而无论是赐爵还是旅酬,行礼的次序都要根据助祭者自身的昭穆顺序来排列。《周礼.夏官.司士》云:“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礼纪.祭统》云:“及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都是对祭祀中赐爵时以昭穆为序的记载。《祭统》一条的孔颖达疏谓:“爵酒爵也。谓祭祀旅酬时,赐助祭者酒爵,故云赐爵。昭为一,穆为一者,言众兄弟子孙等在昭列者则为一色,在穆列者自为一色。各自相旅。尊者在前,卑者在后。若同班列,则长者在前,少者在后。是昭与昭齿,穆与穆齿”。正因为祭祀中的昭穆问题涉及到“众兄弟子孙”亦即全祭者的许多同宗亲属,故《祭统》中又云:“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礼也”。这就说明了祭祀中的昭穆问题与庙制中的昭穆问题的内容不同。(三)第四,“昭穆”据《周礼.春官.冢人》的记载,周代王室的墓葬,是有昭穆分组之制的。其云:“冢人掌火墓之地,辩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公墓”,据郑玄谓:“公,君也”。故公墓是指国君墓葬区。而《周礼》中所谓公墓就应该如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中指出的是“王之墓域”。至于各诸侯国国君之墓葬,亦是公墓,其制亦与仿此。因此《周礼.春官.墓大夫》亦云:“令国民族葬,……正其位,掌其度数。”郑玄注谓:“位谓昭穆”。从以上材料看,周代公墓中亦有昭穆分组之制。(四)昭穆的下辈和下辈《礼纪.大传》云:“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据文献记载,周王和诸侯时常举行旨在款待族人的合食之礼。合食也要按照昭穆的顺序来安排族人行礼的次序。以上文献记载如果无误,“父昭子穆”也许应该是昭穆制度的原始含义。“父昭子穆”,意谓昭穆是用以区分祖孙、父子辈分的。《汉书.韦玄成传》云:“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古之正礼也”。《后汉书.祭祀志》引《汉旧仪》曰:“子为昭,孙为穆”。《周礼.小宗伯》郑玄注:“自始祖后,父曰昭,子曰穆”。《说文》谓:“佋,庙佋穆。父为昭,南面。子为穆,北面”。看来,昭和穆经常用来标志两种不同行辈。昭穆的这种用法是见于多处史书的。如:《左传.僖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二十四年:“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邦、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二十八年:“曹叔振铎,文之昭也;先君唐叔,武之穆也”。定公四年:“曹,文之昭也;晋,武之穆也”。《国语.晋语四》:“康叔,文之昭也;唐叔,武之穆也”。以上列文并无疑义。就《左传.僖五年》条说,意谓大伯和虞仲是大王的下辈,虢仲和虢叔是王季的下辈。其余各条也都是讲这些诸侯国的始封君分别是文王或武王的下辈。由此可以看出:昭和穆可以用来标志行辈。在标志行辈时,昭穆是交替使用的:即以昭标志上一辈时,穆即标志其下一辈,而穆的下一辈又用昭来标志。关于昭穆在这方面的含义,庙制是不能完全体现的。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昭穆是否还有别的什么含义。因为我们上面所涉及的多数引文,只是汉儒的一家之言。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这点是因为我们尚未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礼纪.祭统》的不同说法作进一步的解释。“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长幼”是指兄弟而言。在这里昭穆不仅用来区别“父子远近”,还用来区别兄弟长幼的亲疏。把“父子”与“长幼”混为一谈显然是有问题的。《祭统》在谈到“祭有十论”时,曾把“父子”与“长幼之序”相对举。《孟子.滕文公上》在谈到“教以人论”时也把“父子有亲”与“长幼有叙”相对举,赵岐注解“长幼有叙”为“兄兄弟弟”。可见《礼纪》认为昭穆具有双重内含,既用来表示父子辈分,又用来表示兄弟关系。这与汉儒把昭穆理解为只具有表示父子辈分的单一内涵,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再往前看,春秋时代对昭穆的理解又有不同。《国语.鲁语》:“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故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似乎春秋时代的人们认为区分辈分的叫做“世”,由工史负责记录,而“昭穆”只用以表示兄弟长幼由宗伯负责记录。《周礼.小史》亦云:“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疏云:“奠系世者,谓定帝系世本,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上,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可见《周礼》也认为“系世”与“昭穆”有别。因此,仅用表示父子辈分来解释周代昭穆的原始含义值得三思。鲁国继承制度的演变也许能给我们以启示。我们知道鲁国的继承制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的是两种性质有别的继承制度。从伯禽到懿公,六世十侯,大体相当于西周,实行的是规整的一继一及制。从西周晚期的伯御争位至春秋末年的定公之立,十一世十五侯,大体相当于春秋,是从一继一及制向嫡长制发展的过渡期。从春秋未哀公之立至顷公为楚所灭,十世十侯,大体相当于战国,均为传子,是嫡长制确立期。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鲁国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昭穆制度:西周实行的是兄昭弟穆的昭穆制度,战国实行是的父昭子穆的昭穆制度,春秋实行的是二者相杂的昭穆制度;既有兄昭弟穆又有父昭子穆,还有个别的弟昭兄穆(如闵、僖),兄穆弟昭(如隐、桓)等极不规则的昭穆制度。如果说春秋时期在继承制度方面,是一继一及向嫡长制演变的过渡时期,那么,在昭穆制度方面,春秋时期则是从兄昭弟穆向父昭子穆转变的过渡时期。从春秋未年的哀公开始鲁国嫡长继承制趋于确立。汉儒时昭穆制度所作的“父昭子穆”的解释反映的是嫡长制确立以后的昭穆制度,汉代以后以父昭子穆为内容的昭穆制度,与汉代实行的“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5)4的继承制度是相适应的。因此,汉儒时昭穆制度的解释并非无理,其问题在于不应把“父昭子穆”当作“古之正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