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当买地券新释_第1页
王当买地券新释_第2页
王当买地券新释_第3页
王当买地券新释_第4页
王当买地券新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当买地券新释

买地票是东汉中期以后的一种道教性质的随葬合同。主要内容是:根据某一地点的价格,为死者购买了一座古城,并告诉地狱的官员,以及邪恶的城市里的鬼魂,不能侵犯死者的坟墓。它与东汉时期出现的镇墓文一样,是在信仰灵魂不死、地下存在一个幽冥世界、人死后就是到幽冥世界“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随葬契约,是生者包办的死者与阴间官吏签定的精神契约。买地券在东汉以后历朝代都有发现,迄今也还存在②2。时间跨度近两千年,地域分布遍及除西藏之外的整个中国,甚至在朝鲜半岛也有发现。在洛阳发现的王当铅买地券,是1949年以后发掘出土的为数不多的东汉买地券之一,制作年代为光和二年,即公元179年;就其行文格式、文字书写、券约内容及制作材料来看,具有早期买地券的一般特征。20年前曾经有人发表文章对此券作专门研究,对有关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可惜作者囿于某些局限性而不能正确把握买地券的性质,用解读墓志的思路来解读买地券,把券文与史籍记载的东汉阶级斗争、土地兼并、土地价格等相互参照印证,而没有着重发掘它的宗教和民俗价值,从而在券文解读和内涵阐释上难免有让人不能信服的地方。今天,人们对买地券的研究越来越多,认识越来越深入,为了准确评价王当买地券的文献价值,有重新对它进行文字考释和内容阐释的必要。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本人仔细辩认买地券的摹本和图片,并参照《文物》1980年第6期发表的原始释文,同时参校其他早期东汉、三国买地券和镇墓文,对释文中几处明显的遗漏和错误补充纠正如下:1.第二行残缺处文字,依照下文并参照左半边字形,后三个缺字应是下文提到的人名“左仲敬”;“四角封界”之后有一个重文符号,所以接下来的文字应该是“界至九天上、九地下”。2.第三行断缺处文字,经辨认摹本并对比其他买地券行文,应为“地下不得何止,他姓不得名”。何,“通“诃”,“诃”与“呵”是异体字,所以“何止”即“呵止”。3.第三行“无得劳苦苛?,勿使”,经过辨认摹本,并参考其他买地券文字,应该读为“无得劳苦苛止,易勿使”。苛,此处读he,通“诃”。《方言》卷二:“荷,怒也。”“苛止”也即“呵止”。4.第四行第一字残,原释文作“责”,但参照其他东汉券文,为生者除殃、为死者解適是惯用语言,结合字形和后句,释作“殃”更稳妥些。5.第四行“与□神相听”残缺一字,参照河北望都出土的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刘公砖地券》的“诸神……”,武汉出土东吴永安五年铅地券(即《彭卢买地券》)的“诸神不得……”等,初步断定应为“与诸神相听”。校正后的释文为:光和二年十月辛未朔三日癸酉,告墓上、墓下、中央主土,敢告墓伯、魂门、亭长、墓主、墓皇、墓舀:青骨死人王当、弟伎偷及父元兴等,从河南□□左仲敬子孙等,买谷郏亭部三陌西袁田十亩以为宅,贾直钱万,钱即日毕。田有丈尺,卷书明白。故立四角封界,界至九天上、九地下。死人归蒿里,地下不得何止,他姓不得名。佑富贵,利子孙,王当、当弟伎偷及父元兴等。当来人臧,无得劳苦苛止,易勿使,无责生人、父母、兄弟、妻子,家室生人无殃,各令死者无適负。即欲有所为,待焦大豆生,铅卷华荣,鸡子之鸣,乃与诸神相听。何以为真?铅卷尺六为真。千秋万岁,后无死者,如律令。卷成,田本曹奉祖田卖与左仲敬等,仲敬转卖与王当、弟伎偷及父元兴。约文□□,时知黄唯、留登胜。青骨死人青骨即仙骨。被称作第一部道书的东汉《太平经》认为仙人不是通过修炼可以得来的,声称“仙自有骨录”,有仙骨者不用修炼就可以成仙。《搜神记》卷五:“蒋子文者,广陵人也。嗜酒好色,挑达无度,常自谓己骨清,死当为神。”后来蒋子文死后多次显灵,被加封为中都侯,成为金陵土地神。神仙的骨头是“青骨”,因为传说神仙每三千年洗一次骨髓。《洞冥记》载:“俄有黄眉翁,指阿母以告(东方)朔曰:‘昔为吾妻,托形为太白之精。今汝此星精也。吾却食吞气,已九千余岁……三千岁一反骨洗髓,二千岁一刻肉伐毛,今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汉武故事》也有类似说法:“一黄眉翁至,指朔曰:‘此吾儿。吾却食服气,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但是,东汉常用的道教语言“青骨”一词,后世对它的含义感到颇为费解。宋韦安居《梅涧诗话》卷中说:“《百咏》中《蒋帝庙》诗有‘阖棺漫说荣枯定,青骨犹当履至尊’之句,人多不解‘青骨’二字。偶阅《海录碎事》,载后汉末蒋子文尝为秣陵尉,自谓青骨,死后当为神。后因显灵,吴为立祠钟山,因改山为蒋山。后累封为帝。始知二字本此。”实际上,北宋诗人苏轼也曾经用过“青骨”这个典故,他有《戏作种松》诗:“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诗中充满对神仙世界的向往。“青骨”一词属于道教语言,“青骨死人”生前自然就是神仙信仰者。不过,还不能贸然断定王当等人就是道教徒,因为根据现在所掌握的材料要证明买地券、镇墓文等的出现是道教(或天师道)产生的标志因而将道教的产生年代提前到东汉中期还是不够充分的。谷郏亭部亭部即亭,是汉代基层行政单位。《汉书·百宫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县大率方百里。”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之前就曾经做过亭长。《王未卿买地券》有“睾门亭部”,《孙成买地券》有“广德亭部”,曹仲成买地券有“长谷亭部”,《樊利家买地券》有“石梁亭部”,等等。王当墓在谷郏亭部区域内,据《水经注·谷水》载:“谷水又东径谷城南……又径河南王城西北。”《汉书地理志》云:“河南,河南县故郏鄏地也。”《博物记》云:“王城,南望洛水,北至郏山。”郏山即北邙山,是东汉以后集中埋葬死人的墓区。《大清一统志·北邙山》:“后汉建武十一年,城阳王祉葬于邙山,其后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到西晋,诗赋描写北邙山时,已经是冢墓累累。张载《七哀诗》:“北邙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张协《登北邙山赋》:“坟陇重叠,棋布星罗。”当时流行“生属西长安,死属东太山”②9的说法。虽然汉代人相信人死后魂归泰山,但是葬地却选择北邙山。一直到唐代,《赵知慎墓志铭》仍说:“魂归东岱,坟依北邙。”③10唐代还有“生在苏杭,死在北邙”的说法。说明从东汉开始到唐代,北邙山(郏山)一直都是理想的葬身之地。在东汉,谷郏亭部在洛水、谷水之间的河南县城、谷城、郏山之间。王当墓正好坐落在汉代河南县城偏北、郏山南面、谷城东南,北临一条河大约就是现在的涧河(古代叫谷水)。袁田“袁田”是专有名词,指原归国家所有而后来“赏赐”给私人的田地。在《王未卿买地券》中也出现过这个词。袁与“辕”、“爰”通假。《通志·氏族略三》:“袁氏,亦作辕,亦作爰。”所以“袁田”也作“爰田”或“辕田”。《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于是乎作爰田。”服虔云:“爰,易也。赏众以田,易其疆畔。”在晋国爰田出现的背景是: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与秦国交战失败,晋惠公被俘,为了消除危机,晋国大臣将田地分给国人以收买人心。可见爰田是一种赏赐给国人的公田。《国语·晋语》也记载了这件事:“且赏以悦众,众皆哭焉,作辕田。”秦国也有爰田,《汉书·地理志下》:“孝公用商君,制辕田。”颜师古注引孟康曰:“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末世侵废,商鞅相秦,复立爰田。”东汉也有大量公田,不许侵占或买卖,违者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后汉书·郅恽传附郅寿传》记载郅寿因为讥刺窦宪,“宪怒,陷寿以买公田、诽谤,下吏当诛”。说明当时买公田有被判处死罪的可能。但是,到东汉后期,公田被侵占或买卖的事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以至仲长统、荀悦等人起而抨击。《王当买地券》标明所买的是“袁田”,也证明公田被侵占、买卖甚至转卖的情况确实很严重。贾直钱万故立四角封界,界至九天上、九地下这里土地价格和土地界至都已经虚拟化了。“贾”读jià,通“价”。直,值,价格。《正字通·目部》:“直,物价曰直。”券文中买十亩地没有说明单价,只是笼统地说“贾直钱万”,即买地的价格是一万钱。土地界至也仅说“故立四角封界,界至九天上、九地下”。与早了将近一百年的建初六年(公元81年)买地券对比,建初券的土地是“廿三亩奇百六十四步,直钱十万二千”;而且四至清楚:“东陈田比介(界),北、西、南朱少比介(界)。”①11早十年(建宁二年,即公元169年)的王未卿券价格是“田十亩,亩价三千一百,并直九千三百”,比较具体。早八年(建宁四年,即公元171年)的孙成券价格是“田一町,贾钱万五千”,四至是“东比张长卿,南比许仲异,西尽大道,北比张伯始”,而且还说“田东、西、南、北以大石为界”。②12这些买地券因为比较接近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地买卖契约,过去不少研究者误以为是土地交易的凭证,并依据券文上的土地价格来描述当时的土地买卖情况。实际上这些数字都并不一定靠得住。相比较之下不难看出,《王当买地券》“贾直钱万”和“界至九天上、九地下”的券文表述,已经非常虚拟化了,更加接近南朝以后出现的用钱“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买地“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或“东极甲乙,南极丙丁,西极庚辛,北极壬癸,上极青天,下极黄泉”这类后世通行买地券的固定不变的套语了。当来人臧,无得劳苦苛止,易勿使臧,即藏的本字。《说文》:“臧,善也。”段玉裁注:“凡物善者必隐于内也。以从艹之藏字,始于汉末。”《辞海》:“藏,匿也。”《说文》:“葬,臧也,从死在莽中。”《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当来人臧”意思是王当的后人来下葬。这句话表明,王当等人“买地”不仅供他们自己安葬,也供子孙后裔安葬之用。易与“亦”在古汉语中可以相互通假。《古字通假会典》:“易,通‘亦’。”《论语·述而》:“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释文》:“鲁读易为亦。”同样,亦也可以通“易”。《列子·黄帝》:“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张湛注:“亦,当作易。”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亦部》:“亦,或假借为易。”读yáo,也写作“”,《说文》:“,随从也。”段玉裁注:“从,随行也。随,从也。与随、从三篆转注,从糸者,谓引之而往也。”通?,役使也。《诗·大雅·民劳》笺:“役繁多。”释文:“,本亦作徭。”徭,本作?,役也。《礼记·王制》:“不征于乡不征于司徒。”郑注:“不给其役。”由此可知,“使”即徭使,役使。这句话是告诫地下的阴间官吏,王当后人来葬,也不得劳苦、呵止或役使。无责生人、父母、兄弟、妻子,家室生人无殃,各令死者无適负“无责生人、父母、兄弟、妻子”,就是要求死者不要责备活着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人。“无殃”就是没有灾殃。適读zhé,东汉券文都写作適,是异体字。《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適,假借为谪。”《毛诗传》:“適,过也。”《汉书·陈胜传》:“適戍之众”,颜注:“適读曰谪,谓罪罚而行也。”《通俗文》:“罚罪曰谪。”(“適”不能写作简化字“适”,但是不少买地券镇墓文的考释文字都写作“适”,应予以纠正。)“负”,罪也。《史记·孟尝君列传》:“下列有离上抵负之名。”唐陈子昂《尘尾赋》:“此仙都之灵兽,因何负而罹殃。”“適负”即处罚罪过。“各令死者无適负”意思是,让各个死者都不要受到处罚。镇墓文中一般都有“为生者除殃,为死者解適”一类的句子。但是,死者的罪过从哪里来的?死者在阴间受到处罚将会对阳世的生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太平经》是汉代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宗旨是为帝王解除承负之灾,求得天下太平。(页568)所谓“承负”,是指先人的罪行和功德可以流及后辈。前生的罪孽可以“流传魂神”,“其魂神独见责于地下,与恶气合处”,甚至流及后辈,“天地既怒,及其比伍,更相承负”(《太平经·起土出书诀》)。这种“承负”的时限长短不一,“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太平经·解承负诀》)。死者承负之罪越多,冥司官吏对他判罚也越重。死者鬼魂遭受种种谪罚,不堪痛楚,必然折返阳间“注连”生者,企图让生人魂魄代受谪罚,以求自身解脱。注连又叫“复连”、“注祟”。宋傅洞真《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注》卷中《注解经文》云:“冢者,先亡坟墓。征呼者,因阴司考谪,乃追及生人。复连者,先亡传尸,连累生人。”又《金锁流珠引》卷二五云:“为鬼入人宅,妄求生人魂魄代死,遂作注祟,祟家中生人……道士可与救断禁之止,令断生死。”①13为了防止鬼魂注连生者,东汉以后盛行“解注”法术,以断绝死者与阳间的联系。《道藏》洞玄部《赤松子章历》卷四有“断亡人复连章”云:“为某解除亡人复连之气,愿令断绝……”卷三十九“解师策书诀第五十”云:“得行此道者,承负天地谪悉去。”据张勋燎教授研究,道士(或巫师)的解注方法有三种:“有用药物除治者,有用纯粹宗教法术以行禳解者,亦有以药治和宗教法术相结合解决者。”《太平经》也宣称可以断绝承负,“为皇天解承负之仇,为后土解承负之殃,为帝王解承负之戹,为百姓解承负之过,为万二千物解承负之责”(《太平经·五事解承负法》),其方法是要人们为善去恶、祭祀、诚信《太平经》,以此就可以将旧帐一笔勾销。当然,《太平经》解承负之法是宗教哲学的理论方法,而道士(或巫师)的解注方法是宗教法术,具有操作意义,同归而殊途,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在买地券和镇墓文中,一般都有对生者求无灾殃,对死者求无適负。死者无適负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活着的人无灾殃。即欲有所为,待焦大豆生,铅卷华荣,鸡子之鸣,乃与诸神相听“即欲有所为”,意思是如果想跟生人(父母、兄弟、妻子等)往来。“焦大豆”即烧或炒熟焦脆的大豆。生,发芽,生长。“华荣”,树开花为华,草开花为荣,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草木开花。“铅卷”即铅券,东汉买地券中“券”常常写作“卷”,本券亦然,如“卷书”“卷成”毫无疑问应当是“券书”“券成”。“鸡子”,鸡蛋。“鸣”,鸣叫,打鸣。“诸神”指死者。“相”,这里不是相互,而是偏指生者一方的动作。“相听”,跟死者相往来。“待焦大豆生,铅卷华荣,鸡子之鸣,乃与诸神相听”意思是说:等到烧焦的大豆发芽,铅券象草木一样开出花朵,鸡蛋会象公鸡一样打鸣时,才与你们来往。其实就是说,永远不与死者往来,死者不得回家作祟,带来灾殃祸患。辽宁省盖县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镇墓文也有类似内容,其阳书反写文字为:“叹曰:死者魂归棺椁,无妄飞扬而无忧,万岁之后乃复会。”②14一方面说死者魂归棺椁不要妄加飞扬,另一方面说“万岁之后乃复会”,明显是禁断死者鬼魂与生人往来的意思。东汉和后世买地券常可以见到“死生异路,不得干犯”一类的文字,其用意是一样的。何以为真?铅券尺六为真“真”,音zhèn,通“填”。《字汇补·目部》:“真,又借作填。”填,通“镇”,压也。《广韵·真韵》:“填,压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填,假借为镇。”镇,《集韵》释同“填”。《篇海类编·珍宝类·金部》:“镇,又与填同。”此处“真”即为“镇”,就是“压,压胜,厌胜”的意思。就是说,用尺六铅券厌胜“诸神”,不得与家中生人相往来。佑富贵,利子孙千秋万岁,后无死者这是要求死者在幽冥中护佑生者及其子孙富贵长寿,使得家里以后永远不要再发生死人的事情了。虽然着眼点仍在于要求死者不要“注连”生者,招致生者的死亡,但是更进一步地转向了要求亡魂护佑生者。我国民众对待死人的态度,既希望死者鬼魂回家,护佑生者及后人,带来富贵长寿;又希望死者不要再回家,害怕鬼魂作祟,“复连”生者——这是一种矛盾的态度。在汉代,这种矛盾态度在对待死者上是经常表现出来的。《王当买地券》如此,其他买地券、镇墓文以及祭祀活动也是如此。东汉王充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形:世信祭祀,谓祭祀必有福。又然解除,谓解除必去凶。解除初礼,先设祭祀。比夫祭祀,若生人相宾客矣;先为宾客设膳食;已,驱以刀杖。③15对待鬼魂,祭祀时待若宾客,接着在“解除”时驱以刀杖,这是截然相反的态度。这种矛盾态度不仅汉代存在,汉以前也存在,汉以后一直延续将近两千年,到近代和当代都没有多大改变。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以生者的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的态度,追求的重心是活人的“有福”或“无殃”,而不是死者在阴间的“生活”状况。养成,田本曹奉祖国卖与左仲敬等,仲敬转卖与王当、弟偷及父元兴。约文□□,时知黄唯、留登胜。说明田地买卖的过程:地券书写完成后,田本曹将祖田卖与左仲敬等人,左仲敬再转卖给王当、王当弟伎偷及父元兴等人。最后交代“时知”(即证人)是黄唯、留登胜二人。后世买地券的证人往往写作“日月主”“东王公西王母”“张坚固李定度”等道教神仙或虚拟神仙。本券买卖的土地为什么要经过转卖,是实际情况如此,还是其中包含什么禁忌?买地一方是死人,卖地人、证人是活人还是死人?是实有其人还是假托的人名字?单凭本券文字难究底里,谨此存疑。买地券的使用是东汉丧葬习俗的一大特色,而这种丧葬习俗的产生背景是道教的神仙信仰和冥世观念的形成和完善。过去,对于道教的正式诞生一般认为以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为标志,但是,通过对早期买地券镇墓文的研究,有人提出不同看法。①16对买地券镇墓文的道教性质,过去也有人提出来,如罗振玉也曾经说:“汉季崇道术,于此可见一斑,米巫之祸盖已兆于此矣。”②17王当买地券是东汉出土买地券中字数最多、券文最完整的一份,通过对这只麻雀的解剖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从而展示给我们一些以前很少为人注意的精神文化现象,譬如,五斗米道之前民间的神仙信仰,民众的冥世观念,对待死者的态度,丧葬的宗教意义等,这对于研究我国的宗教发展史以及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意义重大。可识券文共256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开头到“九地下”,是买地内容,写买地的时间、地点、人物、土地亩数、成交价格、土地四界等;第二层,接第一层到“如律令”,主要是镇墓内容,写死人归蒿里,地下官吏不得呵止,他姓不得占有墓宅,王当的后人来葬,也不得劳苦、呵止或役使,要求死人“佑富贵、利子孙”,不要责怪生人亲属,死人与生人永远不相往来,并以铅券为厌胜;第三层,写田地转卖情况和券约证人。整个券约文字基本顺畅,总体内容清楚。现将券文涉及到一些具体疑难问题逐一考释如下:光和二年十月辛未朔三日癸酉这是东汉开始流行的纪时方法,按照年、月、朔旦干支、日数以及日序干支排列,因此这个日期可以翻译成“光和二年(即公元179年)十月初三日,当月辛未日朔,纪日干支是癸酉”。关于两汉纪时方法,陈梦家说:“(东汉)于月、日之间加了朔旦和日数,较西汉制更进一步。”对比西汉纪时方法,东汉多了朔旦和日数,显得更加精确了。《史记》采用的是西汉纪时法,格式是“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惠帝)七年秋八月戊寅”等①3,湖北凤凰山168号墓出土西汉木牍纪时格式为“十三年五月庚辰”②4;而东汉王氏朱书陶瓶镇墓文已经是“初平四年十二月已卯朔十八日丙申”③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