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_第1页
关于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_第2页
关于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2009年上半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水平上涨了16.5%,尤其是大米。这是粮食价格水平的带头,两月价格上涨了75%。理论上说,全球性的粮食上涨能使农民的劳动得到更多的回报,有助于恢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全球化与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城市化浪潮依然加速着人口单向流动的步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继续大量流失,而粮食涨价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增大了农民的生活成本与艰难程度,结果是谷贱伤农,不贱亦伤农。1粮食生产由财政化向资源整合转变,重农抓粮的积极性逐渐提高近几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是农民种粮的纯收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2007年,我国农民种粮的每亩纯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320元、300元。目前,我国粮食供应没有大问题,值得忧虑的是粮食收购价太低,从1996年到2009年,粮食收购价格增幅不大。农民种粮平均每公斤获利仅为0.1元。农资价格上涨使得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很大。种粮比较收益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世界范围来说,主要粮食输出国均是经济发达国家,但是在国内的版图上看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区域,贫困地区都在产粮区。农业大县特别是粮食大县往往是财政拮据。地方政府为了带领农民致富不得不在二三产业上下功夫,影响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种粮农民为了脱贫,不得不弃耕进城打工。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1.5亿~2.0亿,仿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市场,然而,目前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是5212万人。当然与发达国家2%~6%的农业劳动力相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还有20%~30%的农村就业劳力。粮食生产必须破除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改变传统的观念和做法,通过提高农业技术节约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发展,关键是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综合市场生产能力。为此必须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努力构建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2第三,健全现行的直补政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主要是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来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现行以计税田亩直接补贴政策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首先,真正的种粮人并不一定得到补贴,得到补贴的将耕地租给别人自己外出打工;其次,补贴照拿,打工照打,并不精心经营耕地,无论产量高低、品质优劣、质量好坏大家得到的补贴都是一样。对现行直补政策应加以完善,确保谁种粮谁得款,多种粮多得款,优质粮多收益。对于粮食补贴是我国新出台的政策,在实施和操作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缺失,必须逐步完善和修改。有人提出“钱随粮走”,按售粮数量和质量补贴农民,但是操作上目前有难度,农民的粮食销售对象有经纪人、托市收购点、粮食加工企业等,如果监督缺失,有可能种粮人一分钱也得不到。另外,国家也应对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设施,乡村道路桥梁、粮食储存设施等进行投入,这些投入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证。除此之外,对农村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进行投入显得更为重要。3国内粮价走势相对突出,缺乏效率保障和粮食物流发展的环境。在粮食我国粮食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仅是国际市场的1/4,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粮价洼地”。主要原因是2007年以来国际粮价飙涨,持续攀升,不断创造历史新高。我国对粮食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储备为辅的粮食收购政策,同时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与国际粮价近乎疯狂相比,中国的粮食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受国际市场价格剧烈变化的冲击相对较小。“粮价洼地”的背后是输入型通胀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压力,宏观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粮价问题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粮食价格的变化需要考虑物价整体水平及社会的承受能力,不仅仅要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生产者的承受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在低收入的水准下支撑国家的粮食供给,如今又要苦苦支撑“粮价洼地”,农民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工业用地价格大幅度上涨带动农村土地价格上涨,同时种地比较效益下降导致种粮机会成本增加,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就业,家庭用工折价和农业雇工费用上升,导致种粮的人工成本大幅度增加。另外,农资价格、石油价格、煤价、电价等都在涨,种粮成本也随之增加,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抵消不了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长期低价收购粮食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以售粮获取经济效益而以自给自足而种粮。例如,2007年黑龙江稻谷丰富,亩产450多公斤,而种粮成本每亩近500元左右,如果稻谷卖到每公斤1.4元,辛辛苦苦一年忙下来一亩挣100多元,稻谷收购价再低就要赔钱。特别是没有储粮条件的农户,收获后无论价格再低只有贱卖。国际粮价上涨却依旧谷贱伤农,不仅是一个不正常的市场乱象,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恶性循环。当然东北的情况受粮食物流的影响,不过“政治抢运”“车皮通关费”等这些本身在市场经济环境就不应该出现的粮食物流运作模式。当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上看它是战略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只有价格合理,才能保证生产者的积极性,持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如果一味地为保证所谓的国家粮食安全,牺牲粮食生产和经营者的利益,只能重新回到低水平生产能力的时代。2007年我国连续4a增产,达到5.013亿吨,而消费量为5.10亿吨,供求仍有缺口。但是粮食产量尚未达到10a前的最高产量,然而10a间人口增加1个亿,耕地损失1个亿,特别是2亿多农民从农村转移到非农部门或城市中,一方面减少2亿多粮食生产者,另一方面增加2亿多粮食消费者,而且这2亿多人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收入增加由低水平消费转变为高水平消费,从总量上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保证粮食供求平衡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控制粮价和粮食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导致种粮无利可图,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其中第一产业经营收入仅为1745元,农民种2亩地的收入不如打2个月的工。物极必反,任何事情超过一定的度,都会起副作用。中国在全球性粮食大涨价中显得非常平静,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低粮价就是一个大的潜伏隐患”。最近各地海关都相继查获粮食走私出口案,这是建国以来少有发生的事,而走私者需要承担很大风险,投入很大成本,尽管如此,依然猖獗,也说明国内粮价已经到了非涨不可的地步。同时,也意味着国内粮食生产者的动力和对投资意愿的降低,这只会以降低粮食产量为代价。如果不是天公作美4a连续增产,这次全球性粮价飙涨中国的紧迫感更加强烈,现在需要透过表面的平静看到潜在的风险。当务之急,适当抬高粮价,再逐步与国际接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在中国消费价格指数中粮食所占权重约为1/3,粮食上涨拉动GDP提高。然而粮价又是“百价之基”,具有“动一发而牵全身”的作用,粮价上涨不利于民生和经济的稳定,保持粮价基本稳定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然而粮价基本稳定不等于“僵化”不变,低粮价拉大城乡及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粮价合理上涨产生积极作用:(1)增加农民收入,激励农民种粮的热情;(2)增加农民经济活力,拉动农村消费市场。适度的高粮价是保证农民增收不可替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