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鼎器盖同铭考_第1页
善鼎器盖同铭考_第2页
善鼎器盖同铭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善鼎器盖同铭考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收集的龙山阁东西孙丁也被称为商业主义者的孙丁。鼎为子母口,圆唇略内敛,上腹附长方形双耳,圆鼓腹较扁,圜底近平,三蹄形足。鼎盖平,中心一桥形纽,周边附三个曲尺形纽。耳足位置呈五点式,耳下部各有两个小圆柱与器身相连。三足上部中空,中部见有范痕,外底三足间也有明显的范痕。盖上中部及腹部各饰窃曲纹一周。口径22、盖径23.3~23.7、纽高2.4、耳高8.8、通高25厘米(图一)。器、盖同铭,只是个别字形稍有差异。器内底铸有铭文5行25字,又重文3,凡28字(图二)。盖铭字数与器铭一致,铭文在窃曲纹与三曲尺形纽之间以鼎纽为中心顺时针环绕近一周(图三、四)。为了讨论方便,先将器内底铭文释读如下:妟(晏)生(甥)之孙孙(贞、鼎),用征用行,(万)(年)无彊(疆),子子“”,从己从,当释为“”。《说文》:“,长踞也。从己其声。读若杞。”段玉裁注,“长踞”就是“箕其股而坐”。《集韵·止韵》:“,古国名。卫宏说,与杞同。”王献唐认为,“”的本字为“其”,“其”也是后出字,初只作“”,象箕形。“”字从己,就是一个注音字,即“”读如“己”,不读为今音若“奇”的“其”,这是古代黄河流域东方的一种音读。如是,“”字可能是为了表达其本义上为古国名的专用性,或是由于时间上早晚不同、地域上空间差异的原因,成为甲骨文“”字或金文“”字所代表的古国名的一个注音字。所以,“”为国名。根据国女子有称“叔姜”(公壶,《集成》15.9704)、“孟姜”(王妇孟姜匜,《集成》16.10240)、“姜无”(姜无匜,《黄县器》,第56页)的情况看,当是姜姓之国。的地望,王献唐以为在今山东莒县北。此鼎“”字形体较为特殊,在它所从的、之间,有两道短竖笔将二者连接起来,且上部的一横笔两端稍向下弯曲。这在以往国铜器铭文中还未见过,值得注意。妀善鼎的“妟”当是族氏名。西周至战国时期燕国铜器的国名字,作“”、“匽”、“郾”等形,均从匸或其省体,与妀善鼎不从匸的“妟”有别。且金文所见燕国之名,大约自秦汉之际,不知何故在传世文献中一律改为“燕”,与同见于文献的春秋时期的晏氏之“晏”不同。《集韵·谏韵》:“妟,通作晏。”《广雅·释虫》:“螌ue1e0,妟青也。”卢文弨注引《吴普本草》云:“一名晏青。”所以作为族氏名的“妟”,我们暂定为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先祖之族。《左传》宣公十四年:“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见晏桓子,与之言鲁乐。”杜注:“桓子,晏婴父。”杨伯峻注:“晏盖以邑为氏,今齐河县西北二十五里之晏城盖即其地,《寰宇记》谓之晏婴城。”“”,当释为“生”。“妟生”,即“晏甥”。因为其母是晏族女子,嫁到国为君夫人,故称“晏甥”。“”,从心从衣,据字形隶为“”。战国中山王兆域图铜版铭文有“后堂”,“”字从心从衣,报告释为“哀”。朱德熙、裘锡圭指出,“后堂”之“”字从心衣声,当释作“哀”,古文字“口”旁、“心”旁往往通用。河南信阳出土铜鼎Ⅱ有铭文“甫哀伯者君”,“哀”字就从口作“”。妀善鼎“”与兆域图铜版“”相近,只是前者所从的“心”旁居“衣”字之中,后者在“衣”字之下。古文字偏旁位置常不固定,所以“”亦应释为“哀”。“哀”,当为晏生(甥)之孙的名字,由于“孙”右旁有重文符号,所以晏生(甥)之孙应该叫“孙哀”,或者这个重文符号是误铸的。“”,从爪从,当释“为”字。甲骨文、金文中的“为”字多是以手牵象之形。妀善鼎“为”字所从“象”的头部似乎讹为“隹”的上部,但下部仍是“象”的身体及尾巴。结合铭文语境,仍当释“为”,可理解成“作为”之“为”,是表示制作铜器的动词。“”,从女己声,当释为“妀”。姓氏名,是受器者即此器主人的姓。“”,从羊从言,当是“善”字。金文“善”字屡见,可放于器名前作修饰词,表明此器的性状或用途,如“善鼎”(《集成》4.2227)、“善敦”(《集成》9.4642)、“善”(《集成》9.4689)等。从“为妀善会鼎”的结构来看,器名“鼎”前已有一个定语“会”(详下),目前金文中很少见到用两个词一起修饰器名的例子,且“善”在作定语时,均直接置于器名前,不会再隔上一个词修饰后面的器名。所以,“善”当上读,应是受器者的名,其姓妀名善。作器者晏生(甥)之孙为姜姓,受器者为妀姓,所以他们不可能是父女关系,妀善只能是晏生(甥)之孙的妻子或母亲。这是夫为妻或子为母作器。“”,象上下会合之状,与金文所见“会”字“”、“”相近,当释为“会”。《说文》:“会,合也,从从曾省,曾益也。”“”,是“贞”字,这里是借“贞”为“鼎”。《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东面,坐启簋会。”郑注:“会,簋盖也。”“会鼎”当是有盖的鼎。“用征用行”,在这里似不合常理,因为有关征伐的铭文在器主为女子的铜器中比较少见。其实,“征”在金文中不只有征伐义,它还可以表示“征行”。征行可能是出行,出行不一定是为了攻伐战争,还有为省亲、祭祀等出行。“征”有行义,也见于早期文献。《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毛传:“征,行也。”《尔雅·释言》:“征,行也。”《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王逸注:“征,行也。”周代金文中也有类似情况,如□□为甫人(《集成》9.4406)“□□为甫人行,用征用行,万岁用常”。王献唐指出,“甫人”就是“夫人”。则此器的主人为女性。又卫姒鬲(《集成》3.593)“卫姒作鬲,以从永征”,也与出行有关。由器铭、盖铭互对,“子孙”2字右旁当都有重文符号。盖铭“子”字的重文符号被铜锈遮挡,但隐约可见,“孙”字的重文符号较为清晰。器铭“子”字被铜锈遮盖过半,重文符号亦不甚清晰,由盖铭推测应有重文符号,“孙”字的重文符号相当清楚。妀善鼎的重文符号均位于字右边较为偏上的部位,不在右下或下方。妀善鼎与湖北随县城郊季氏梁春秋墓出土的铜鼎器形近似,妀善鼎腹部和盖上均饰一周有目窃曲纹,这种纹饰流行于春秋早期。另外,妀善鼎铭文“用征用行”的习用语,类似于“以征以行”,一般多出现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尤以春秋时期为多见。综上,妀善鼎属于春秋早期的可能性较大。妀善鼎为探索先秦时期国的地望、历史及其与晏族的关系等提供了新资料。(哀),为妀善会孙孙永(保)用之。“”,盖铭作“”,应为同一个字。与者()钟(《集成》1.123~132)“安乃寿,惠逸康乐”中“”字形相近,此字者钟还有“”、“”两形。它们在“女”字上部表示头项的一侧均有半圆形构件,有时在半圆形内增加一装饰性的短横或点笔,这是战国文字常有的做法。关于者钟的上述三字,学界有释“女”、“汝”、“妥(绥)”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安乃寿”之“安”与下句“惠逸康乐”之“惠逸”应是同义词连用。《说文·女部》:“妟,安也,从女日。《诗》曰:‘以妟父母。’”可见,“安”当为“妟安”。传世文献有“晏安”或“宴安”。《左传》闵公元年:“宴安酖毒,不可怀也。”陆德明《释文》:“宴,于见反,本又作晏,音同。”《周易·屯·象传》:“虽磐桓,志形正也。”王弼注:“非为晏安。”《魏都赋》:“宴安于绝域。”《周书·庾信传》:“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晏安。”《古文字类编》亦将者钟此三字归于“妟”字条下。故“”当释为“妟”,即“晏”,与“宴”可相假,亦即经典“燕喜”之“燕”,乃是音同通假。王孙遗者钟“”(《集成》1.261)和子璋钟“”、“”、“”(《集成》1.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