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宾虹对江西诗派的影响_第1页
论黄宾虹对江西诗派的影响_第2页
论黄宾虹对江西诗派的影响_第3页
论黄宾虹对江西诗派的影响_第4页
论黄宾虹对江西诗派的影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黄宾虹对江西诗派的影响

黄庭坚是宋代诗坛的代表人物,在历代学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从前人的研究入手,综合分析并说明了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及其理论来源,重点从杜甫思想对黄庭坚的影响着手,再从黄庭坚自己的文字记载及各代文人学者的评说来证明黄庭坚师法杜甫、自成一家的独特的创作思想,肯定了黄庭坚在宋诗乃至整个诗歌史上的地位———一代宗师。历代文人学者对黄庭坚的诗学理论褒贬不一,认为其有抄袭嫌疑,本文通过具体的历史言论及历代文人学者的评价,对黄庭坚的诗学理论进行解释说明,推敲其形成原因及理论意义,并从其历史影响入眼,正确评说黄庭坚诗学理论的是非功过,肯定了黄庭坚的诗学理论及其历史地位,肯定了他对宋诗乃至后世诗歌的贡献。作为与一代“天之骄子”苏轼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人物来说,被苏轼的才名所压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黄庭坚并不是这样,纵使苏轼才气纵横,黄庭坚却依然有着属于自己的地位和骄傲,纵使当时不名著于世,但其是非功过,后世自有评说。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对宋代的整体影响并不在苏轼之下,反而在其之上。黄庭坚所提出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等诗学理论影响深远,既开创了对宋代诗坛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也成就了黄庭坚有宋一代“诗家宗祖”的名称,黄庭坚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一代宗师,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得益于黄庭坚推陈出新的诗学理论,他的诗歌以鲜明的风格而自成一体,时称“黄庭坚体”或“山谷体”。若以唐诗为标准,“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生新”也是“山谷体”的一个典型特征,最典型的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所以我们得知,黄庭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宋诗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1从艺术追求上看,中国黄公之诗即诗诗之作诗皆学杜的风格在宋代诗史上,黄庭坚与苏轼并称“苏黄”,他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苏轼才名显著,黄庭坚曾说:“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这是对苏轼的高度评价,其中黄庭坚对自己的评价是自谦还是事实,我们不得而知。苏轼的诗,在当时及以后都有很高的评价;而历代文人对黄庭坚诗的评价则褒贬不一。从这里看来,也许苏轼的确远胜黄庭坚,但是苏、黄之后的文人骚客中,苏诗的追随者反而不多,而追随黄庭坚的人则如过江之鲫,以他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几乎囊括黄庭坚之后宋代所有著名诗人,其影响延绵二百多年。可见,黄庭坚的诗及诗论自有其独到之处。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王傅说:“始庭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皆游苏轼之门,号四学士,而庭坚配苏轼,谓之苏黄。”由此可知,黄庭坚与苏轼的关系十分亲密,亦师亦友,然而两人的作诗风格却是天差地别,概因黄庭坚作诗皆学杜甫。在历代诗人中,黄庭坚最推崇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尽力学杜,在人格精神上对杜甫也是极为羡慕与钦仰,黄庭坚教人学诗以杜甫为指归:“欲学诗,老杜足矣。”称颂“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黄庭坚在《再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眼入于翰墨,入灵丹一点,点铁成金也。”关于这段话,钱钟书认为:“在他的许多关于诗文的议论里,这一段话最起影响,最足以解释他自己的风格,也算得上江西诗派的纲领。”由此可见,黄庭坚师从杜甫。其实不论是在锤炼字句,还是在用典、章法机构以及艺术追求上,黄庭坚都极力学习杜甫,他在《与孙克秀才》中说自己学杜诗句法音律并示之于人:“诗已遍观之矣,词章清快,易得可学之才也。请读老杜诗,精其句法。每作一篇,必使有意为一篇之主,乃自成一家,不徒老笔研、玩味岁月矣。”2“点铁成金”—“点铁成金”、“夺胎换骨”黄庭坚作诗学自杜甫,其诗学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深刻研习古人的艺术,取其法度,领会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础,在学古与新变上做到了有机统一。黄庭坚的“夺胎”、“换骨”说见于宋人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有很多评论家认为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其实就是剽窃、抄袭,如金人王若虚在《滹南遗老》中认为:“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黄庭坚的诗法是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为根本的。正如他在《再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眼入于翰墨,入灵丹一点,点铁成金也。”这段话指师前人之辞,陶冶融铸,然后抒发自己的情志。其中“点铁成金”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抄袭,对于黄庭坚“点铁成金”的方法,时人甚至还加以嘲笑。其实不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核心,其意旨在于独创和新变,后人应该全面把握二说的思想内涵,而不应从单独的一个方面来否定它。就当时诗坛的情形来看,唐诗众体皆备,并已取得极高成就,盛极难继,宋人再也难以超越,黄庭坚作为一代才子,为何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其实“点铁成金”只是明知故犯、死中求活而已,它毕竟为宋代诗坛指出了一条出路,指明了一个向前的方向。宋诗自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的作诗方法后,字句的推敲出奇,遂成为多数诗人作诗的不二法门,虽然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却也使诗的表现过于求奇求险、误入歧途了,这可能是黄庭坚意想不到的,也不得不说这是宋诗的一个缺陷。“点铁成金”是要把古人的语言直接用在作品中加以点化,也就是“取‘古人陈言’加以点化之。”其讲求的是“无一字无来出”,要求诗人具备深厚的学问功力,达到一定的治学境界,并不是寻常人能做到的。正如黄庭坚所说:“要须下十年功夫,识取自己,则有根本,凡有言皆从根本中来”;“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也就是援用前人之语,通过语言技巧和思维转换在陈语中另立新意。“细察庭坚之言,‘点铁成金’主要是指师前人之辞,‘夺胎换骨’主要是指师前人之意,本是有区别的,但是后人往往把这二者当作一个概念来讨论。”由“铁”成“金”、从“夺”到“换”是一种明显的动态转变过程,它不是对原文的剽窃、蹈袭,而是把古人的作品作为选材的基础,从根本上求新、求变,是“以故为新”,创作出来的是饱含诗人生命体验和代表诗人创作风格的具有崭新光彩的作品。黄庭坚做诗,历来极为重视用字的锤炼。他用字讲究的是“无一字无来处”。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讲究字字要有来历,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复制前人的诗句就行,而是在广泛了解、全面把握前代优秀作品的基础上的化熟为生,以故为新;对古人的佳句善字并不只是生吞活剥地借用,而是避俗去熟,以俗为雅。具体的方法就是采用“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意义在于创作中对古人的陈言无需回避,可以展开光明正大的再创造,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创新。从“点铁成金”的诗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庭坚对模仿理论的支持。在这里,黄庭坚点明模仿其实是创新的一种手段,使旧的东西获得新的生命,是符合诗歌语言锤炼规律的,如果仅仅看成是蹈袭剽窃未免太武断。它以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对陈言进行铸炼、转化为“自作语”,目的在于推陈出新。相对于唐诗,这无疑是一种创新。黄庭坚由很多诗论,但是却没有专著,他的观点散见在大量的书信和序跋中,较为集中地体现在《答洪驹父书》中。关于其诗法理论的形成,黄庭坚在此信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此语,意为将前人的诗文熟记于心,写作时顺手拈来一言半语,自加发挥,使之在自己的作品中焕发新的光彩,这样“既有‘古人绳墨’,又有‘个人创造’,达到两全齐美的效果”。在这里,黄庭坚认识到“诗意”与“人才”之间有着“无穷”与“有限”的矛盾,于是就提出以“法度”或某种创作“诀窍”来解决克服这一矛盾,这就是“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的“换骨法”和“规摹其意而形容之”的“夺胎法”。其实这里的“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经过诗人的一番自我思考改造后,把前人的某些“铁”转化成“金”,化腐朽为神奇。黄庭坚的这种理论极富创造性,事实上,任何文人的文学创作,都会在思想意境、遣词用字及章法机构上受到前人的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潜移默化的而已,其程度也不尽相同。黄庭坚把这种潜在的、无意识的影响上升为一种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定法,使学习、改造、加工古诗的过程有了可操作性,“给那些在前人的丰厚的语言艺术遗产面前不知所措的诗人们指出了一条出路。”这样一来,一些文采不高而又有心作诗的人在作诗的过程中就有法可依,在提供方便的同时这种理论也广受欢迎,并经过后人的不断补充完善,形成了“江西诗派”的理论,影响深远。3黄诗的艺术特征黄庭坚虽与苏轼等大文豪处在同一时代,但是黄庭坚的诗却是最具代表性的宋诗。南宋文人刘克庄在《江西诗派小序》中概述了宋诗的发展历程,并对宋初的诗人作了对比评价,他最为推重的就是黄庭坚。他说:“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菟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在禅学中比得达摩,不易之论也。”刘克庄在文中认为欧阳修和苏轼的巨大成就都是出自其各自的“天才笔力”,“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所以也不能为后学者提供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学习方法。而黄庭坚则不同,他的诗在句法、体制上下足了功夫,向古人学习,却又能自成一家,因而奉黄庭坚为宋朝诗家宗祖。这里的一句“诗家宗祖”道出了黄庭坚在宋代诗歌发展上的重要性:他独辟蹊径,创立山谷诗法教人做诗,让后人有门径可学,一时间仿效者成风,在当世终成诗社宗派之一代宗师。而除了刘克庄外,尚有其他很多文人学者都对黄庭坚的诗进行了评价,如翁方纲曾将杜甫诗法归纳为基本的“正本探原”和“穷形尽变”二法,他认为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实际上也就是“穷形尽变”之法。同时翁方纲还在《石洲诗话》中阐述了宋诗的特征在于“学”和“理”二义,并归纳说:“宋人精诣,全在刻抉入里,而皆从各自读书学古中来,所以不蹈袭唐人也。”由此可知,黄庭坚不仅只是江西诗派的代表,而且是整个宋代诗风的代表,因为黄诗的特点最为典型的体现出宋诗“谈理细密”、“刻抉人里”的诗风。黄庭坚与苏轼相较而言,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而黄庭坚的创作思路则有迹可寻,甚讲法度。正如刘克庄所言,苏轼作诗出自其“天才笔力”,如盛唐之李白,天马行空、汪洋恣肆、气象万千;而黄庭坚则如杜甫,用笔严谨、精雕细琢,其诗作也正体现了其“无一字无来出”的诗学观念。严羽评宋朝诗云:“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里说的实际上是指苏轼与黄庭坚诗的特点,后世学者或以为是宋诗的特点。一个诗人的整体作品是一个艺术体系,它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区别于历史上和同时代的诗人,是艺术性质的区别,即诗人创作的内部特征。诗人的艺术特征是他将诗歌的文学性和个人对现实的独特感受怎样融合并表现到什么程度、臻于何种艺术境界。苏黄形成了宋诗特色,但两家诗的艺术性质是不同的。清人潘德舆认为:“苏黄并称,其实相反。苏豪宕纵横,而伤于率易;黄劲直沉著,而苦于生疏。朱子云‘黄诗费安排’,良然。然黄之深入处,苏亦不能到也。”“黄之深入出,苏亦不能到也”,即是艺术境界的差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无高下之分,只是着重点不同而已,苏轼与黄庭坚的差异,只在于一个是飘逸豪放,一个是法度严谨。细究黄庭坚的诸多诗法,我们不得不考虑当时的时代因素,他的诗乃是以宋代当时的求新的精神为创作动机的。他所创发的诗法皆是刻意为诗、与众不同,以达到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的目的。黄庭坚以鲜明的个性特色引领诗坛,与苏轼形成“苏黄”并称局面。缪钺在《论宋诗》一文开篇就提到:“元柘以后,诗人迭出,不出苏黄二家。而黄之畦径风格,尤为显异,最足以代表宋诗之特色,尽宋诗之变态。”黄庭坚推崇学识技法,诗风瘦硬峭劲,生新奇拗,具有独特的宋人气象,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