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_第1页
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_第2页
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_第3页
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_第4页
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甘肃位于中国地理中心。位于黄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和秦巴山脉的交汇处。属于森林、牧场和沙漠带的过渡地带。兼具干旱、低温两大气候特点,地貌差异很大,自然条件复杂。在东部农耕区向西部草原区过渡地带的甘肃,要求农业在有限的土地上提供丰富的优质食物———肉、蛋、奶,其出路在于农牧结合。而农牧结合的纽带是牧草。历史和现实告诫我们,只有坚持种草养畜,农牧结合,拓宽旱地农业(Drylandagriculture)的思路,才会建设美好的家园和再造秀美山川。千百年来,战乱、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因素,毁草毁林垦荒,无休止地掠夺资源,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农垦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不断撞击,过渡开垦放牧的价值取向,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农牧业生产的空间越来越小。农区走上了垦荒种粮的路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格局和“植谷即农”的传统观念,畜牧业则日益萎缩,在副业低层次水平上运行着;而牧区则由于盲目的追求家畜头数,草场压力越来越大,草地退化日趋严重,裸地、沙化土地大幅度增加。人们为温饱整日在贫瘠的土地上劳作着,维系农区与牧区生态平衡的草业渐渐被遗忘。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土壤的退化,而是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1生态环境总体恶化1.1水土流失现状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载体。水土流失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甘肃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8.9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70%、水土流失量黄河流域占89%,长江流域占9%,内陆河流域占2%。而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占到全省水土流失的60%以上。多数地区侵蚀模数在5000t/km2以上,局部地方超过10000t/km2,每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达5.47亿吨。陇东黄土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塬面保留不到10%,而所谓的董志塬,塬面也不过30%左右,黄土地的生态环境陷入了恶性循环。1.2肃荒和沙漠化现状甘肃省境内从西到东的大部分地区,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中的库姆塔格、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以及毛乌素沙地,是中国荒漠化、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沙漠化不断蔓延加剧,是甘肃面临的最大生态危机。甘肃荒漠化面积约28.3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66.60%,占中国荒漠化面积的33.80%。沙漠化面积14.37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化土地的38.70%。河西走廊的酒泉市和武威市的民勤县草原沙漠化最为严重,湿地不断萎缩。民勤县水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5亿方减少到现在不足1亿方。石羊河末端尾闾湖已经干枯成荒漠,石羊河下游的天然植被成片死亡,几十年前的产粮区变成生态灾区,十多年来有3万人被迫远走他乡。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治理荒漠化会议上强调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1.3黄河玛曲段产水现状目前全省90%以上的天然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场退化面积7.13万平方千米,占甘肃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2%。重度草原退化面积2.23万平方千米,中度退化面积1.97万平方千米,轻度退化面积2.93万平方千米。草地退化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据报道黄河首曲水草丰美的玛曲草原冻土层由1970年的120cm下降到目前的70cm。1990年以来,玛曲草原湿地面积减少了45%,而裸地、沙化土地呈大幅度增加的趋势。被喻为“黄河蓄水池”的黄河玛曲段的产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1.20亿立方米。20世纪80年代,黄河玛曲段的年平均产流量为38.50亿立方米,90年代为25.40亿立方米,减少了34%,而21世纪初的5a,年平均流量为13.80亿立方米,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64.20%,“黄河蓄水池”的功能在日趋丧失。草原生态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生态功能弱化。2报复的受害者甘肃的垦殖历史久远,但它是在封建剥削和小农经营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的。因为在土地利用上是掠夺性的,其后果就是土地的贫瘠化。地瘠则民穷,缺乏再生产力的贫困农民只能寄希望于扩大向土地的榨取,土地则在沉默中进行报复。这就是“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开垦到顶、人家到顶”的来由,也是甘肃穷困落后的根源所在。为了和这一逆行演化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甘肃人民在农牧业生产经营上积累了很多经验,草田轮作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由于受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生产力的约束,草田轮作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1983年7月18日至8月3日,胡耀邦同志视察甘肃,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科学发展观,似春风吹暖了陇原大地,人们看到了黄土地根治的希望。这也是再造秀美山川,营造低碳环境(一流的空气、水质、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好选择。2.1发展草食前草及草食肉的潜力一是草地辽阔,三荒地面积大。甘肃草地1366.66万公顷,是北方六大牧区之一,为耕地的4倍,林地的8倍,适宜种草的三荒地面积(荒山、荒坡、荒滩)有244.80万公顷。草地和三荒地两项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5.52%,建设草原,三荒地种草,发展草食畜潜力很大。二是民族众多,既种植又养畜。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省内聚居的有1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计185.62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30%(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种草养畜更符合我省的实际和民族的传统经营习惯。三是人口增加,耕地逐年减少。1949年全省人口为968万多,人均占有耕地0.35hm2,人均占有粮食213kg,到2009年人口增加到2628.12万人(2008年底人口数),人均占有耕地0.10hm2,人均占有粮食344.70kg,经过60a的努力,人均占有粮食增加了131.70kg。在今后人口不断增加的压力和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情况下,在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过程中,走种草养畜的路子是必然选择。2.2调整种植结构,进行粮食草种化。在粮食长期以来,甘肃农田种草蔚然风气,三荒四边种草也有一定规模。但由于自给型小农生产的约束,种植业结构始终无法调整。1985年,省上要求加快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全省25o(陇南山区30o)以上的坡耕地,力争3~5a退完。并要求调整种植业结构,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饲料播种面积逐步达到6:2:2的比例。1986年省委省政府《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是我省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我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种草要和养畜结合,……养畜同种草并重,……,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同退耕种草种树的关系……。”从此,种草养蓄,调整种植结构步入了正轨。2009年,全省种草保留面积118.80万hm2,其中紫花苜蓿59.17万hm2,我省畜牧业已经从牧区资源约束性逐步走上了利用丰富的饲草料和农作物秸秆发展草食畜牧业的路子,农区牛羊饲养量占全省的80%以上,牛羊肉产量占全省的85%以上,奶类产量占全省的80%。然而在1989年,农区提供的牛羊肉只占全省的53.09%,奶类占全省的41.07%。2.3“地域”还是“农区施肥”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除一些河谷地带外,多数地方都已牧业为主,这种半农半牧的经济结构和农牧互补维持着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平衡。直到现在,在农区与牧区之间仍存在半农半牧的过渡地带,“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异地肥育)仍然是维系牧区、农区交流、交换的重要方式(这里牵扯一个牧区季节性畜牧业的问题,暂时不谈)。“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就是家畜在牧区繁殖,夏秋季在草原大量放牧犊牛和羔羊,入冬前把它们转到饲草料生产比较丰富的农区、半农半牧区或城市郊区,集中短期育肥。应该看到从过去到现在,直到将来,牧区仍然是牛羊肉、奶类、皮毛生产的重要基地。1989年,我省牧区提供的牛羊肉、奶类分别占全省的46.91%、58.93%。这种优势的减弱是由于人民为了日益增长的乳、肉、皮毛需要(农区得不到的),对草地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恶果。为了减轻草地压力,2002年我省开始了退牧还草工程。退牧还草,藏畜于草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牧区繁殖,农区育肥。还应该看到,目前我省的“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含义是,牧区在春乏无法渡过的家畜,入冬前转入农区,半农半牧区饲养出售,仍处于低层次被动运行。如甘南草原放牧出栏的牛、羊,入冬前部分转入临夏州饲养、屠宰、再分送到兰州各地,满足人民对牛羊肉的需要。只有加快农区退耕还草,牧区退牧还草和种草养畜的步伐,才能拓宽“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路子,提升它的质量。3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呼吁和沉重的任务3.1农业结构、品种结构从农牧业发展的历史看,古代人类由游牧时代发展到农耕时代是一大进步,随着草地牧业由自然放牧向种植优质牧草饲养家畜的现代牧业转变,于是以粮为主的农耕时代就过渡到以现代牧业为主的农牧结合,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一次飞跃。西方人把人工牧草称为“绿色黄金”,“是通往现代化农业的桥梁”,把种牧草养奶牛称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饲料革命”。因此,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在现代农业国家都占有一定比重,一般不低于耕地面积的25%,有时甚至可达40%~50%。这一草地面积不仅本身拥有较高的生产能力,而且作为一个活跃因素加入农业系统中,使整个农业系统得到强化而大幅度提高其生产能力。用现代农业眼光来审视我省农业结构,在区域布局上,自求平衡,结构雷同;在生产结构上,畜牧业比重过小;畜牧业内部结构中,草食畜比重过低;在品种结构上,大宗的农产品不优,优质的农产品不多(蒋文兰,2003)。关键是对现代农业种植业当中以人工牧草为主认识不足。甘肃农畜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及位次见表1。只有坚定地走种草养畜之路。甘肃农业的飞跃才会有希望。3.2增加了粮食产业化。在乡村藏粮于草,首先要解决好人工草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将种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中;其次要很好地与畜牧业结合,否则将会失去其意义;再次要与实质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明确建立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大目标。从退耕还草角度讲,不仅要把错误开垦的耕地退出来种草,而且要把部分农田拿出来种草,农田改为草地,实行草田轮作,这不但不会降低粮食产量,反而可以提高粮食产量。研究证明,如果拿出20%的农田种草,粮食单产和总产都将显著提高,总产提高40%,单产提高60%,化肥用量至少减少1/3(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1987)。用牧草、饲料发展畜牧业,生产肉、蛋、奶等畜产品,增加动物性食物生产,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使农业产值成倍增加。如果甘肃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种植面积的6:2:2的比例,就会实现甘肃农业的重大转变。藏畜于草,退牧还草主要是从保护草地的生态环境出发,解决好天然草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而推进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甘肃的草原牧区或草地集中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多民族杂居区、老区和贫困地区或边远地区。因此,加强保护,加快建设、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草业资源,适度发展牧户种草,建立防灾保畜基地,实现草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甘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迫切而艰巨的现实与战略问题,是全省实现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谐与安定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全省牧区退牧还草已达到471.33万hm2,只有抓好了农区的退耕还草,才会推进牧区退牧还草的顺利实施,实现草原生态与人畜的和谐共处。3.3以粮食、饲草料为依托的农业生产模式前面我们谈到了“牧区繁殖,农区育肥(2.3)”,它是农区与牧区地区间农牧结合的一种形式。“牧区繁殖,农区育肥”,不仅减轻草地压力,有利于牧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高草地生产力,更能充分发挥半农半牧区、农区、城市郊区的粮食和饲草料资源的优势。而牛、羊的发展又为种植业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进一步促进粮食和饲草料生产。牧区传统的放牧畜牧业是资源掠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