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荆山西北坡汉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江苏徐州荆山西北坡汉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江苏徐州荆山西北坡汉墓发掘简报_第3页
江苏徐州荆山西北坡汉墓发掘简报_第4页
江苏徐州荆山西北坡汉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徐州荆山西北坡汉墓发掘简报

京山位于江苏省徐州铜山县大黄山市大桥北头村东北部,海拔116米。位于大运河与古河的交汇处,西南距徐州约11.5公里(图1)。当地村民开山采石时,在荆山西北坡发现一座汉墓,1990年8月20日—24日我馆派员前往清理发掘,简报如下。一、洞室及人骨文化已解决,洞室整理,该墓为竖穴崖洞墓结构,由墓道、洞室和小龛三部分组成。墓向110°(图二)。墓道作竖井式,位于洞室的北侧,呈长方形,长2.8、宽1.38、深6米。墓道内填黄色粉土,系山前平地所取。土层经散夯,无夯窝,夯层厚20—30厘米。填土中出2件铁臿。洞室为平面呈长方形的墓室,平顶,东西长2.8、南北宽1.8、高1.4米,底部铺一层厚约5厘米碎石片。因洞室开凿于片状页岩中,室顶局部塌落。室内发现木质棺具痕迹,范围长2米,宽约1米。棺外原髹红漆。在棺木范围内发现大量鎏金铜柿蒂花饰,计150余枚,均属棺上镶嵌物。人骨保存状况极差,仅发现零星颅骨片和一堆骨残片,从颅骨片和椎骨残片的相对位置看,墓主头向为290°,由发现的一枚上颌前臼齿的磨损程度推测墓主为中年。在头骨附近发现一玉琀。在人骨的左侧发现2柄铁剑和大量的五铢钱,钱用绳穿成圈串置布囊内。另外,棺内外出土6面铜镜、1件铁环、1件玉璏。小龛位于墓道及洞室西侧。平底,弧形顶,长2.68、最宽处0.6、高0.5米。内置陶器。陶器可分为实用器和模型明器两类。实用器置于洞室西侧的小龛部分,组合主要为鼎、盒、壶、钫及绿釉陶瓿、盒形鼎、壶。模型明器堆放于竖井西侧的小龛部分和竖井内,有陶仓、灶、井、猪圈等。二、埋葬准备该墓保存较好,未经盗掘。随葬品依质地可分为陶器、铁器、铜器、玉器四类。(一)釉瓷器的胎质计37件。分灰陶和釉陶两种。灰陶器均泥质,素面,火候低,胎质疏松,主要有钫、壶、罐、盆及模型明器。釉陶器胎质致密坚硬,火候较高,胎多呈红褐色,且制作规整,均施青黄釉,器表下部釉层多已脱落。器形主要有鼎、盒、瓿等仿铜礼器。1.结构特点图4鼎2件。钵形盖,子母口,方耳外撇,腹部饰一凸棱,圜底,矮蹄足。TJM:30,通高164、口径16.8厘米(图版贰,1;图三,1)。盒2件。合碗形,子母口,腹微鼓,矮圈足。内施红彩。TJM:24,通高12厘米(图版贰,5;图三,2)。壶3件,可分三式。Ⅰ式:1件。弧面形盖,平沿,方唇,溜肩,矮圈足。口、颈内壁施红彩。TJM:34,通高24.5、口径11.4、腹径17.2、底径12.4厘米(图版叁,4;图三,3)。Ⅱ式:1件。敞口,束颈,鼓腹,矮圈足,底与腹结合部有一凹弦纹。口、颈内壁施红彩。TJM:15,高25.8、口径11.8、腹径18.4、底径12.5厘米(图版叁,3;图三,6)。Ⅲ式:1件。盘口,束颈,垂腹,圜底,假圈足,圈足表面有折棱。口、颈内壁施红彩。TJM:36,高35、口径17、腹径32、底径20.2厘米(图版叁,1;图三,11)。钫1件。平沿、直口,鼓腹,高圈足。TJM:22,高32厘米,口边长115、宽10.8、底边长12.2、宽10.7厘米(图三,5)。罐7件。分三式。Ⅰ式:2件。圆唇,矮领,鼓腹,大平底。TJM:11,高9.6、口径8、腹径13、底径9厘米(图版贰,3;图三,4)。Ⅱ式:4件。平沿,直唇,矮领,鼓腹,平底。口沿及领内壁施红彩。TJM:31,高91、口径8.2、腹径13.2、底径7.6厘米(图版贰,2;图兰,7)。Ⅲ式:1件。制作不规整。敛口,折腹,小平底。TJM:18,高4.8、口径6.4、腹径8.8、底径2.8厘米(图三,8)。盆3件,分二式。Ⅰ式:2件。平折沿,方唇,斜腹,凹底。腹饰瓦棱纹。TJM:41,高5.6、口径151、厘米,底径7.6厘米(图版肆,3;图三,9)。Ⅱ式:1件。方唇,平折沿,折腹,平底。素面。TJM:48,高66、口径21.2、底径11.2厘米(图三,10)。磨1件。由磨盘和磨柱组成。TJM:44,通高6.4、盘口径17、底径14厘米;中柱圆形,直径7.2厘米,顶有二孔,深0.8厘米(图版肆,6;图三,12)。匜1件。平面作圆角长方形,折腹,平底。内壁红色彩绘,模糊不清。TJM:40,高5.2、通长17.4、宽15.2、流长4、流宽5、壁厚0.6厘米(图版肆,5;图三,13)。井2件。平折沿,口微敛,平底。TJM:38,斜腹直壁,高9.6、口径11.2、底径9.8厘米(图版肆,2;图三,14)。TJM:46,壁微弧,高9.4、口径13.6、底径11.6厘米(图三,15)。灶1件。长方体,由灶体、甑、釜构成。灶门为拱形,灶身后面有高出灶面的矮墙,灶底有一孔。TJM:42,通高7.4、长14、宽10、火眼直径8.2厘米。甑、釜置于火眼上。甑,侈口,平折沿,斜腹,平底。底面有六个孔。高5.1、口径12.6、底径3.4厘米。釜,小直口,鼓腹,小平底。高4.2、口径6.2、腹径9、底径3.8厘米(图版肆,1;图三,18)。仓2件。四坡顶,房体长方。檐头涂红彩,墙上有红彩绘的窗户,余皆模糊不清。TJM:35,通高15.5、顶长20.4、宽12.4厘米。房体上口长17.2、宽10.2、底长15.6、宽10厘米。红彩绘窗约长4、宽2.5厘米(图三,16)。猪圈2件。均为方形。有二人字坡顶,其中一厕间,外开一门。圈内一母猪在哺乳,母猪横卧,仔猪五头;另一侧有一椭圆形食槽。TJM:43,边长20.6、通高7.6厘米(图版肆,4)。壶1件。直口,矮领,鼓腹,圜底,三蹄足。实心流,流体呈圆柱状,流嘴呈三菱形,鋬上翘。TJM:33。通高10.2厘米(图三,17)。2.耳、耳、板、耳鼎4件。分二式。Ⅰ式:3件。钵形盖,子母口。方耳微外撇,有方形穿孔。平底,三小足。耳部纹饰整体似兽面,有双眼。腹部有弦纹。外施青黄釉,施釉不均。TJM:21,通高17.2、口径19.2、底径12.1厘米(图四,1)。Ⅱ式:1件。TJM:28,钵形盖,子母口,方耳微外撇,耳中部有椭圆形穿孔,深腹,平底。耳上部饰短竖线,下部饰放射线。外施青黄釉。施釉均匀。鼎内有鱼类骨骼、牙齿和鸡骨。通高18.6、口径19.2、底径12厘米(图版贰,4;图四,2)。壶3件。盘口微敞,高颈,溜肩,鼓腹,矮圈足。肩附桥形双耳,耳上部为对称涡纹,下部为叶脉纹。器表饰四组水波纹。器表腹部以上施青黄釉,有流釉现象。TJM:27,高38、口径15.5、腹径26.4、底径14.6厘米(图版叁,2;图四,3)。瓿2件。弧面形盖,小口平沿,鼓腹,最大径偏上部,小平底。两兽面形耳,兽有两角、眉、眼、鼻、嘴,刻划清晰,下为网格状纹和放射状纹饰。TJM:23,通高28.5、口径12.8、腹径32、底径15.5厘米(图版贰,6;图四,4)。(二)《昭光夫不泄忠日心根紧设计铭》图2镜六面,锈蚀严重,仅三面完整。TJM:1,直径6.5、缘厚0.35厘米,重67.2克。日光镜,圆钮,圆钮座,其外依次为内向连弧纹,铭文带,放射线纹带。连弧纹内外各有一条四组双重竖线圈。铭文为:“见日之光,长不相忘。”宽平素缘,微上翘(图五,1)。TJM:2,直径9.8厘米,重101克,厚0.2厘米。圆钮,圆钮座,其外饰放射线纹带、素纹带。再外饰两圈放射线纹带,其间有铭文带,16字,间夹“”、“一”符号。铭文为:“内清质以昭光夫不泄運(愿)忠日月心忽扬”。宽平素缘(图五,2)。TJM:4,外裹平纹组织布袋,袋表面红漆成同心双圆图案。直径7.8厘米,重32.2克。圆钮,圆钮座,外圈有连星四乳纹,内向连弧边缘。残镜均为星云纹镜,圆钮,圆钮座,主纹以四个圆座乳丁相隔为四区,每区间饰五乳珠,且以曲线缠连,内向连弧边缘。钱币约300余枚,大部分胶结锈蚀,从出土时可知,钱为穿成串后置布囊内,每串约120枚。均五铢钱,圆形方孔,有周郭,背有穿郭。分三式。Ⅰ式:五字交股两笔斜直略弯曲,五字字体较宽,金字头为小三角形,中间四点较长,朱字上下方折。直径2.55、穿宽0.95、郭边厚0.2厘米,重4.2克(图六,1)。Ⅱ式:有正面穿上横郭和穿下缘中部突出(穿下半星)两种。五字交股两笔弯曲,五字字体较瘦长,金字头作箭簇状,朱字上下方折,直径2.5、穿宽0.9—0.95厘米,重39克(图六,2、3)。Ⅲ式:穿下半星。五字交股两笔弧曲近平行,五字字体瘦长,金字头作小三角形,朱字上方下曲。文字瘦长美观。直径2.6、穿宽1厘米,重4.2克(图六,4)。柿蒂花饰约150枚,表面鎏金者约占总数的70%,有大小两种,大的对角长63厘米,小的对角长57厘米,厚均0.08厘米。中部均有一圆孔,圆泡钉。发现于棺木范围及附近,或菱形排列,且上下相对。出土时内侧及泡钉均有木质附着物,应属漆木棺之装饰物(图七,3)。(三)玉剑格剑体法出土样品三种,剑、臿、环,锈蚀严重。剑2柄。剑体表面均可见布纹和髹漆木质剑鞘痕迹。TJM:13残长21厘米,剑体宽2.7—3.3厘米。TJM:8残长71.8厘米,由茎、玉剑格、玉璏、剑体组成。茎作长方体,残长11、宽1.5、厚0.8厘米;玉剑格,青玉质,长5.4、宽2厘米;玉璏,青玉质,正面素面,背有一桥形穿,长5.4厘米(图七,4)。剑体有脊,截面菱形,残长60.8、宽2—3.4厘米(图七,1)。臿2件。竖井填土中出土。空首,斜肩,弧刃。TJM:50,长9、首宽5.6、厚2.6、刃部宽7.6厘米(图七,2)。环1件(TJM:10)。外径4.9、内径2.9厘米。(四)玉玉玉琀1件。蝉形。TJM:3,长3.3、宽2.2、厚0.5厘米(图七,5)。三、、荆山式釉陶鼎的出土于西汉中期诸墓葬中,其资竖穴崖洞墓,是西汉时期流行于徐州地区的中、小型墓葬的主要形式。如铜山江山汉墓(《江苏省铜山县江山西汉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1辑),徐州子房山汉墓、铜山龟山一号汉墓(《铜山小龟山崖洞墓》,《文物》1973年4期)等。荆山汉墓洞室与墓道间没有常见的石板隔墙,仅在洞室地面铺一层碎石聊作棺床,以垫棺具,应该说是一种简省的形式。竖穴崖洞墓是由早期的竖穴墓(或竖穴石椁墓)演变而来的,后者近年在徐州地区发现的有小金山汉墓、铜山吕梁汉墓、睢宁苗庄汉墓等处,时代多为西汉初年,而竖穴崖洞墓的大量流行则在西汉中期及以后。此墓出土陶器组合清晰,以鼎、盒、钫、壶为主,而不见徐州地区西汉早期墓中常见的茧形壶等物。陶钫瘦长,Ⅲ式陶壶盘口而鼓腹下垂,显具西汉中晚期特征。灰陶鼎与《广州汉墓》中属西汉中期的Ⅳ式陶鼎相近;Ⅰ、Ⅱ式釉陶鼎与《洛阳烧沟汉墓》中的Ⅰ型Ⅱ式和异形鼎较接近;Ⅰ式盒形鼎,硬陶质的瓿、盒更与扬州邗江胡场五号汉墓出土的形式相同(《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文物》1981年11期),据该报告考证,胡场M5的下葬时间在西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从陶器种类及特征看,荆山汉墓较胡场墓的多出磨、仓、猪圈,器物施釉情况则大致相似,而荆山汉墓出土的Ⅱ式釉陶鼎在Ⅰ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即堆附形式的三小矮足退化了变得与盒较为接近。因而,我们认为荆山汉墓的年代较之胡场汉墓要晚些。此外,时代特征在出土的铜镜及钱币上也得到反映。荆山汉墓中出土的六面铜镜,可分日光镜、昭明镜和星云镜三类。日光连弧纹镜主要流行于西汉武帝以后的中、晚期;昭明连弧纹镜在该墓中有明显的减字现象,其在烧沟汉墓中时代亦在西汉中后期,即武帝——西汉末。在广州地区汉墓中,昭明镜亦和日光镜同出,流行于西汉中后期,而荆山汉墓的昭明镜字体纤长圆润,应较书体端正的方字昭明镜略早。星云纹镜共4面,形式略同。在洛阳烧沟汉墓中,出此镜的墓都只出武帝和昭帝时的五铢钱,邗江胡场M5亦出此类镜,说明星云纹镜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期的武、昭、宣帝时期或稍晚。荆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