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了、着的语义、功能与演变
“了”、“着”的语义和功能助词“是”和“住”的出现反映了汉语交际的出现。这是中国语法史上的一件大事。”(王力,1989,65)对“了”、“着”的探讨成为汉语史上研究的热点之一。王力先生在50年代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指出“了”、“着”产生于唐宋之际,认为它们分别从动词“了”,的“完结”义、“着”的“附着”义虚化而来(1958,304-308)。此后虚化说在语言学界似乎已成定论,其他学者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虚化说的路子进行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了”、“着”自身的复杂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仅用虚化说似乎难以对其作出圆满的解释。如果我们对“了”、“着”进行一番仔细的考察,便会发现它们的语义和功能并不都跟完成义、持续义相关。拿“了”来说,可以表示开始义,如“下雨了”(开始下),也可以表示进行义,如“车来了”(正在来)。又如“吃了”可以有三种含义:已经吃了,开始吃,将要吃。就“着”来看,除了表示持续义外,还可以表示完成义,如“便杀着你”(王力,1989,98)。“着”还兼有表示方位、目的、语气等多种语法功能。不仅如此,“了”和“着”在近代汉语史上曾长期分工不明,(王力,1989)。至今仍在语义和功能上存在着交叉点。某些语境中的“了”和“着”可以互换,所表示的意义不变,例如“桌上放了(着)本书”;“了”和“着”都能跟介词“为”组成双音节词表示目的,例如“为了(着)一个目标”,等等。更有趣的是,“了”、“着”同阿尔泰语言中的某些读音相近的词尾在语义和功能上有着微妙的并行关系。凡此种种均可表明,“了”、“着”实际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恐怕不单单是个虚化过程。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比较的角度,对“了”、“着”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提出一管之见,以求正于方家。尊敬,对不起“了”同阿尔泰诸语中的词尾-1、-r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试比较分析如下:1.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将军破了单于阵,更把兵书仔细看。(沈传师:寄大府兄侍史)/使者到厅前拜了。(唐太宗变文)2.表示过程情况是这样做的几时献了相如赋,共向嵩山采茯苓。(张乔:赠友人)/必害了你性命。(元朝秘史,1.41)3.指定动作后会有另一个动作,第一个动作可以是已执行的,第二个动作可以是假设的二人辞了便进路。(董永行孝)/拖出军门,斩了报来。(韩鹏赋变文)任伊铁作心肝,见了也须粉碎。(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4.种人所来了于马上方才接得衫儿,见也速该把阿秃儿兄弟三人来了。(元朝秘史,1·41)/自沉浮了二十年(朱子语类,119·1)/小人虽是中山人氏,到此多年了。(水浒传·47)5.表示过程情况开始发生后来黄河水冲来,浊了。(朱子语类,2·31)/说着,大声哭了。(元朝秘史,4.112)6.“完“了”“已”“尽”“达”送这四人去梁山寻着晁盖去了。(宣和遗事·元集)/我们爷儿今日大远的跑了来干什么来了?(儿女英雄传,25)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了”的语法意义和功能与阿尔泰诸语中的未完成过去时、过去时、现在一将来时词尾及目的式副动词附加成分等大致相当。其中与蒙古语未完成过去时的惊人相似处尤其令人瞩目。“了”,上古音为liau,中古音是lieu,轻读当为等。上述词尾读……或……。阿尔泰诸语的1和r有对应关系。由于汉语里没有颤音,外来语的颤音r,一般音变为边音l。因此,从读音上看,“了”与这些词尾的读音大体相同或相近。“了”字不见于先秦文献,汉代始有“了”字,东汉《说文》云:“了,也。”即手挛曲之义,此为“了”的本义。“完结”义的“了”,有人认为出现于东汉,以仲长统《昌言·损益》中“人远则难绥,事总则难了”为证(王力,1989,91,《辞源》)。此为孤证,且含义不明,其中的“了”很难说是不是“完结”义,说它是“明了”义也未尝不可。魏《广雅》云:“了,讫也”。这是“完结”义的“了”最早、最明确的出处。但这个“了”在魏晋乃至六朝的文献中都实属少见。魏晋六朝时出现了“动词+完成义动词”和“动词+宾语+完成义动词”这类表示动作完成的结构,但其中的完成义动词是由“讫、已、竟、毕”来充当的(李平,1986,138—139,梅祖麟,1981),例如:班语讫,如厕。(搜神记,4)/言毕,遂死。(同上,11)/食竟,取笔题白事后云……《世说新语·政事》/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雅量》/王饮酒毕。《世说新语·方正》/见是事已,舍至异处。(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第22)直到唐代,“了”才逐渐取代了上述动词,成为常用词。一般认为,“了”相当于先秦汉语中的“已”、“矣”(王力,1989,304;俞敏,1989,123)。但从音韵上看,“了”与“已”、“矣”缺乏继承关系。“已”、“矣”“声音一样,意思也很象”(俞敏)。都可以表示完成义。例如:“言未已,齐让(斥责)又至”《战国策·齐2》。“不幸短命死矣”《论语·乡党》。“已”、“矣”音义均源于“止”。“止”,音,本义为脚,引申为“停止”,“停止”即含有“完成”的意思。“讫”、“毕”、“竟”与“止”也有音近意通的关系。“讫”,音,《说文》:“止也”;“毕”,音。《尔雅·释诂》:“尽也”,“竟”,音。《说文》:“乐曲尽为竟”。可见,魏晋六朝的“讫、毕、竟”与先秦的“已、矣”是一脉相承的。而“了”则来源不明,从音上寻,不知道它跟哪个词有假借关系;从义上看,看不出它同“了”的本义有什么引申关系。“完结”义的“了”大约是产生于汉魏之际的一个口语词,它的出现或许同阿尔泰诸语的上述词尾有某种关系。由于汉语的孤立语特点和词的单音节性。这个词尾可能最初就变换成为一个单音节词,其语法意义也被转换成词汇意义,并借用了“了”的书写形式。随着阿尔泰诸语对汉语渗透的日益深入,“了”逐渐从词汇层进入了语法层。我们注意到词尾“了”最早出现在唐代敦煌变文及诗词这类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其中又以“动词+了”这种格式最为大量(赵金铭,1979)。更引人注意的是在敦煌变文里还出现了“宾语+动词+了”的格式,例如:①今债已偿了,勿致疑。(山远公)/粟麦收了。(搜神记)/锦帐已铺了。(下女(夫)词)/微尘道理称扬了。(金刚)这类格式恐怕是受阿尔泰诸语“宾动式”句法结构的影响所致。上述情况是否表明,“了”的产生和发展可能跟阿尔泰诸语的影响有关呢?2、使用“着”与阿尔泰语的词尾-d,-有着大量的对应关系,试比较分析如下:1.代表行动的连续性或进展将儿血瓷盛着。(孔子变文)/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朱子语类辑略,7)2.这意味着两个动作同时进行。一个动作是第二个动作,对应于先秦汉语中的“而”皇帝忽然赐匹马,交臣骑着满京夸。(长兴四年讲经文变文)/须硬着筋骨担。(朱子语类辑略,2)3.表示行动已经完成。r付着可怜心。(游仙窟)/杨志因等候我了,犯着这罪。(宣和遗事·元集)4.这是先秦汉语中“于”的对应词文若亦小,坐着膝前。(世说新语·德行)/脱下翻()旗,埋着地中。(李陵变文)5.表示行动中的对象犹如花朵缠着金柱。(宝云译佛本行经2)/不曾共说着文章。(嘉话录)6.表示同心同意的人和事独有御史中丞丰稷同着殿中侍御史陈师锡共写着表文一道,奏蔡京奸恶。(宣和遗事·元集)7.代表行为的目的多时炼得药,留着待内芝。(高元:侯真人降生台记)8.这是被动的,相当于先秦汉语中的“为和观”一度着蛇咬,怕见断井索。(五灯会元,20)/贫中无酒着春欺。(杨万里:三月三日雨中作遣梦诗)9.代表行动的方向,对应于“向”和“向”先担小儿,度着彼岸。(慧觉等译贤愚经)/江湖日夜着东流。(彭汝砺,和瑛师诗)10.表示行为的工具病来唯着杖扶身。(白居易,还李十一马诗)/已贮春愁过万斛,更令细细着升量。(杨万里,清明雨寒诗)11.方位词汇的“着”和“于”退后着!退后着!(景德传灯录,17·17)/君畏(我)去时,你急捉我着!(勾道兴搜神记,13)通过上述比较不难发现,“着”与阿尔泰诸语的词尾-d,-从语音形式到语义、功能都存在着一种趋同现象。从语音上看,“着”的上古音是,中古音是。上古无d音,d是从d中分化出来的,分化的时间大约在6世纪(王力,1958,73)。估计“着”在唐宋时仍有d、两种读音并存的情况。音近,汉语中的蒙古语借词am(站)读作tiεm(清化则为)。有趣的是,阿尔泰诸语里的d与关系也很密切,源于更为古老的d。如“种马”,蒙古语是,古突厥语是;“大麻”,维吾尔语是kandir,东裕固语是。突厥语族语言的过去时词尾大多是-di,但也有变为的,如撒拉语。在保留蒙古语古老特征较多的东裕固语中,表示动作进行的词尾-与-d可以互换,所表示的意义不变。-源于-d。鄂伦春语的进行体词尾和撒拉语的过去时词尾同是,蒙古语持续体词尾与过去时词尾,在语音上的相似,等等,都使我们联想到兼表持续义和完.成义的“着”。从语义和功能上看,方位介词“着”与阿尔泰诸语的位(与)格词尾存在许多共同点。一般认为,方位介词“着”相当于先秦汉语中的“于”,“于”除了表示方位外,还兼表示趋向、对象等。有人或许会说,“着”既然用作“于”,自然也就会有这些用法。但是“着”的许多用法,象表示目的、随同、工具、语气等,都是“于”所不具备的。而且,“着”的性质跟“于”也不尽相同。首先,“着”粘附于前面的动词,即“埋着|地中”;而“于”依附手后面的名词,即“舞|于庭”。若进行句式转换,前者只能转换成“地中埋着”;而后者只能转换成“于庭舞”。其次,先秦汉语里含有“上、中、下、间”等词的方位补语前常常是不用“于”的。(王力,1989,227)。例如: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真于冰上。(论衡·吉验)/后行泽中,手斩大蛇。(同上)/昔者楚熊丽始讨此山之间。(墨子·非攻下)而“着”却主要用在这类补语前。例如:虎初取,便负着背上。(搜神记·蒋山祠5)/长文尚小,载着车中。(世说新语·德行)文若亦小,坐着膝前。(同上)/摇着帆樯上,望见千里矶。(晋乐府)这种功能及分布上的差异表明,“着”并非完全继承了上古汉语中的“于”。阿尔泰诸语中的位格词尾与时体词尾是否具有同源关系,笔者不敢断言,但是它们在语音形式上的相似性是显而易见的。试比较:研究者认为,方位介词“着”是助词“着”的直接来源①(王力,1989,赵金铭,1979)。此说不无道理,如果我们将“动词+着+方位补语”结构中方位补语移到动词之前,例如:“埋着地中”→“地中埋着”,“着”的助词义便显现了出来。表示方位是动词“着”变为虚词的最早用法,始见于魏晋。当时的“着”读d-,与位格词尾音近。而后方位介词“着”又逐渐具有了与位格词尾相类似的一系列用法,并演变为助词。此外,近代汉语中的“着”还产生了类似名词词尾的用法。例如:“三更机底下,摸着是谁梭?”(张祜,续曲歌五首,4)“着”的这种用法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中,例如:“坐着好,但我想站着。”无独有偶,古突厥语里有个表示动作经常发生、反复进行的动名词词尾-dug,-duq,蒙古语书面语与之相对应的词尾是-dag。通古斯语与之相当的词尾-dig,具有持续体的意义。如涅吉达耳语:bidigin(他存在着,他活着)。(兰司铁,1981,192)“着”和阿尔泰诸语的这个词尾可以说达到了形神俱似的地步。通过这番比较分析,似可推出这样的结论,在“着”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阿尔泰诸语对其有过重要影响。如果没有这种外因的推动,单凭“着”内部潜在的语义特征,未必能发展成后来这样一个多语义、多功能的虚词。底层语言特点的渗透“了”、“着”所经历的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看上去很像是一个虚化的过程。由于汉字有根深蒂固的“形义统一”的原则,汉民族有年深日久的“望文(形)生义”的心理,人们习惯于从字形上去寻求语义的信息。因此,把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联系起来,易于为人们理解和接受。但是,“了”、“着”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又说明它们不可能是单纯虚化的结果。种种迹象表明,“了”、“着”的产生和发展同阿尔泰诸语对汉语的长期影响和渗透不无关系。这里不妨再提供两个佐证。其一:《元朝秘史》总译中,“了”、“着”的出现频率要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文献,试比较《元朝秘史》和《蒙古源流》中记载同一事件的两段文字:《秘史》:帖木真在密林里过了三宿,牵着马出来时,将备的鞍子脱落在地。回去看呵,扳胸肚带依旧扣着。说道:肚带扣着,鞍子脱落呵,犹可,扳带扣着,鞍子如何脱落的?莫不是天止挡住我么?复回去,住了三日,又出来时,密林口子帐房般一块大白石倒下,塞着。……《源流》:至第三日欲出时,因马鞍脱落,云:肚带松扣则有之,后鞧何以脱落?此系天父止我,又隔三日欲出时,见一块大白石阻路。云:向无此石,盖天父用此止我。《秘史》和《源流》的语言风格迥异,《秘史》带有较多的蒙古语色彩。其二:在今天仍与阿尔泰诸语保持密切接触的青海汉语里,“了”、“着”的使用频率不仅要高出一般的北方汉语方言,而且它们与阿尔泰诸语上述词尾的趋同性更为明显,例如:②缓一挂了再去。(歇一会再去)/大儿个胆子了说罢!(大胆地说罢)/书拿着来了。(书拿来了)/走着!(走开)/书放着桌子上/雨下着麦子长了。(因为下雨)/苏平的歌儿唱着好。(唱得好)后两例中“着”的用法是近、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但阿尔泰诸语的词尾-d、-有此用法。试比较: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论断,有必要把“了、着”放到其产生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上去观察。纵观“了”、“着”的发展史,其间正是操阿尔泰诸语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民族发生民族融合与语言融合的重要时期。此时,汉语、胡语并行中原。成语“胡言乱语”便源于“胡言汉语”,其本义反映了当时规模空前的双语情况。这从有关的文献记载中也可见其一斑。《南齐书·魏虏传》载北魏“诸曹府有仓库,悉置比官,皆通虏(胡)汉语,以为传译。”《太平寰宇记》卷35引《隋书经杂记》说,隋代胡人“其状似胡而语中夏”。唐岑参《奉陪封大夫宴》诗云:“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全唐诗,473)宋陆游记韩吉元1173年使金在汴京的见闻时说:“汉使作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管理执行能力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国内外投资环境的比较研究试题及答案
- 注会考生考前心理疏导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资格考试考前准备的全景分析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更新与变化分析试题及答案
- 橡皮坝河道清淤施工方案
- 贴心指导证券从业资格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 生物技术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4年项目管理协作机制试题及答案
- 12J12无障碍设施图集
-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图北京版】期中真题必刷卷B-【期中真题必刷卷】(北京专用)(解析版)
-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 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血液学检验课件)
- 案例3 哪吒-全球首个“海空一体”跨域航行器平台
- 车队运营中的司机管理策略研究
- 新生儿脐部出血的护理
- 实验室的智能化设计与建设
- 《中国海洋大学》课件
- 《盐津铺子公司盈利能力探析实例报告(10000字论文)》
- 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名著阅读专题复习:第10部 《水浒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