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论》汤剂煎煮法的整理研究
如果中医药的有效利用,除辨证论治、法规、处方和药物选择外,配伍法还应考虑。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记载了制备汤剂的精细工艺,确保了经方的疗效。而当前,中药汤剂的煎煮工艺呈不断简化的趋势,操作过程缺乏规范,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有必要向古人学习。为寻求更加合理的煎药方法,本文就《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并和当今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比较,以期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稳定化提供一些依据。1原料生产1.1有利于汤剂的制备工艺规范东汉时药物的炮制加工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在《伤寒论》中一般都是即用牙将药物咬碎成粗粒的方法来加工药物,除此之外尚有切、擘、碎等,而现在的炮制工艺已十分先进,并有专门的药物炮制规范,有利于汤剂煎煮工艺规范化的实施。1.2中水之家建设除特殊要求外,一般情况下,煎药溶媒选用的都是水,故这里只讨论以水为溶媒的情况。古人对煎药用水是非常有讲究的,《伤寒论》中除用普通的水外,还用到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水,如苓桂枣甘汤中的甘澜水、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的潦水,另外还有清浆水、麻沸汤等。对于煎药用水的种类,由仲景而后,历代医家逐渐将其丰富,至李时珍《本草纲目》已增加至43种之多。现代煎药用水要求较简单,只需洁净的自来水即可。2工艺过程2.1有利于溶出品的药药物在煎煮之前需浸泡。《伤寒论》中没有记载浸泡的情况,现代用药一般都是炮制后的饮片,系干品入药,在煎煮前用冷水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浸泡时间一般是根据药材而定,花、茎、全草为主的浸泡30min,根、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可浸泡1h。2.2社会上的二饼、三饼及煮散剂《伤寒论》中汤剂一般认为只煎煮一次。考诸古代医书发现,对于多次煎煮的做法,起初主要是针对补益剂或贫贱之家而设,宋代开始二煎、三煎的做法增多,而且流行煮散剂,这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及药源不足有关。现代研究发现第一煎的煎出率只有30%,第二煎的煎出率为40%~50%,两次累计达70%~80%,因此,煎煮2次或3次可避免浪费,节约药物资源。2.3先部分中药的选择为自然的药物,一般可分后下的中药应后下生特殊煎煮法包括需特殊处理的药物如先煎、后下或烊化、冲服、兑入等及一些特殊的煎煮法如去滓再煎、麻沸汤渍服、分煎和合、煎汤代水等。《伤寒论》中先煎的药物有:麻黄、葛根,蜀漆、茵陈、茯苓、栝楼,这些药物或是方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或是药性峻烈的药物,先煎可缓其性;或是有小毒的药物,先煎可去其毒。现今先煎药物的种类略异于古人,认为质地坚硬不易煎煮的药物如矿石、贝壳、角甲类宜先煎,以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而《伤寒论》中这些药物如龙骨、牡蛎、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均未先煎。现代认为对于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或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应后下,这些药大多是后世医学家发展丰富起来的,在《伤寒论》中用到不多。《伤寒论》中后下的药物有大承气汤中的大黄、栀子豉汤中的豆豉与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等。《伤寒论》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煎煮法,如泻心汤类的去滓再煎法、大黄黄连泻心汤的麻沸汤渍服法、附子泻心汤的分煎和合法,还有小陷胸汤中的栝楼煎汤代水及竹叶石膏汤中除粳米外其他药煎汤代水煮米熟汤成的做法等。这些经验是先辈们在药物知识不断积累丰富和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摸索总结而得,并且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经方之效如孚鼓之应。而现今对煎煮方法重视不够,对影响疗效的一些特殊煎煮法,笔者认为不能将其简化,应按法修治。3表面处理条件分析3.1汤剂加水量的确定煎取量《伤寒论》中汤剂加水量在1升5合~1斗5升(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为酒水同煎),影响加水量的因素主要有药量、方剂的功效、药物的性质等,同类方的加水量基本相同,如桂枝汤类、泻心汤类、栀子豉汤类、四逆汤类等,笔者曾经对《伤寒论》汤剂的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进行过折算统计,发现有超过70%的汤剂加水量(mL)/药量(g)的值为5~10。现代确定加水量的方法有:(1)以加水超过药物表面几厘米为度;(2)按加水量(mL)/药量(g)的比值计算加水量;(3)根据药物的吸水性、煎煮时间、水分的蒸发以及预煎取的药液来计算加水量。《伤寒论》中汤剂的煎取量在8合~6升,其中2~3升的占绝大部分,按东汉时的1升合现在200mL计,而现代要求成人量每剂煎至400~600mL,与其大致相符。3.2不同不同加水量的计算煎煮火候在药量、加水量、煮取量确定的条件下,煎煮火候与煎煮时间呈反比例关系。《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时间,前人研究的结果都是通过加水量与煎取量的值来估计的,忽略了药物的吸水量。由于书中载有药量、加水量、煎取量等数据,结合现代研究得出的公式:加水量(Q)=药量(W)×吸水系数(K)+煎取量(R)+单位时间蒸发量(V)×煎煮时间(T),参照该实验条件下的煎煮火候,笔者认为煎煮时间可以计算出来。根据该实验测得的平均吸水系数1.6(若处方中石介类药物用量过大,或超过总药量的1/5时,单独计算吸水量,取r=0.36),及该实验设定的武火火候(蒸发量19mL/min),计算结果见下表。表中药量、加水量、煎取量的折算标准选用的是丘光明等的考证结果,即1两合13.8g,1升合200mL,其所引史料充足,较为可信;对非标准计量用量的药物选用的是畅达与柯雪帆等的测量数据。该计算公式系王力智等实验得出,并经其验证误差不超过10%,计算出来的时间为煮沸后的煎煮时间。部分汤剂因数据不充足未计入内。上述计算方法虽非十分严密精确,却能定量的反映一些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出,桂枝汤类的煎煮时间基本在20~30min;麻黄汤类、葛根汤类的煎煮时间较长,大都在40min以上;栀子豉汤类煎煮时间较短,在10~20min;去滓再煎类七方的煎煮时间较长,在40min以上;柴胡剂的煎煮时间有长有短;温补剂中回阳救逆的四逆汤类的煎煮时间较短10~20min,其他温补剂的煎煮时间为20~40min。煎煮时间较长的方剂有:(1)含有先煎药物如麻黄、葛根、蜀漆、茵陈、茯苓的汤剂;(2)补益剂,如炙甘草汤、厚姜半甘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3)去滓再煎剂。煎煮时间最长的是茵陈蒿汤,煎煮时间较短的为十枣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三方。现代对煎煮时间与火候的要求是“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min,对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的,要求煮沸后再煎15~20min,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min,第二煎的时间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短。”与上表中计算的结果相比,解表剂的差别较大,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木质手饰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2030全球BNC电缆组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点冷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光气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度大棚果树种植与品牌营销承包合同样本4篇
- 二零二五版绿色能源项目投资合作服务合同规范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炎热清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智能数码多功能治疗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专项设计服务:2024商标委托合同版
- 二零二四年度信息技术行业员工派遣及挂靠合作协议3篇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十章 概率》单元同步练习及答案
- 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人员安排方案
-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代数式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一病一品成果护理汇报
- AQ-T 1009-2021矿山救护队标准化考核规范
- 盐酸埃克替尼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药代动力学的相关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 消防设施安全检查表
- 组合结构设计原理 第2版 课件 第6、7章 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 建筑公司资质常识培训课件
- GB/T 26316-2023市场、民意和社会调查(包括洞察与数据分析)术语和服务要求
- 春节值班安全教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