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瓜栽培史及西瓜的起源_第1页
中国西瓜栽培史及西瓜的起源_第2页
中国西瓜栽培史及西瓜的起源_第3页
中国西瓜栽培史及西瓜的起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西瓜栽培史及西瓜的起源

西瓜西亚斯德霍夫是一种全球一流的园艺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地域广泛。据联合国FAO统计,西瓜在世界10大果品中名列第5,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西瓜的年播种面积3330万亩(1亩=1/15公顷),年产量5386万吨,占世界西瓜栽培面积及总产量的60%,均居世界首位(FAO,2003)。非洲西瓜栽培历史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戴·坎窦(DeCandolle)1882年在《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250多种作物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926年俄国学者瓦维洛夫(N.E.Vavilov)将植物遗传变异最丰富的地域作为该物种的起源中心,西瓜被列入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西瓜的起源地,曾有过不少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西瓜原产于非洲南部和中部。英国的传教士探险家里温斯顿(DavidLivingstone)1857年在非洲南部(南纬20~25度)博茨瓦纳共和国境内的卡拉哈里沙漠(KalahariDesert)及其周边的萨巴纳热带草原边缘地带,发现了多种野生西瓜群落,其中有带甜味可食用的,也有无苦味但只能作饲料的,除非洲以外,其它地区只是西瓜的第二故乡或者是早期非洲西瓜向外传播的“中转站”。西瓜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在古埃及,五六千年前已有西瓜种植,根据古埃及保存的绘画,西瓜栽培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对西瓜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圣经·民数记》(《TheBible·Numbers》,1250B.C.)。我国西瓜栽培的历史与埃及相比要晚得多。电视剧《封神榜》中出现西瓜是对历史的无知。我国西瓜的文字记载始于五代时期的后汉高祖永福12年(947AD),合阳县令胡峤曾记载由回纥(即回鹘、维吾尔)引入西瓜,因系来自西域,因此称为“西瓜”。中原地区引种西瓜始于南宋1129~1143AD,是通过“丝绸之路”(silkroad)传入内地。西瓜的分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西瓜进行分类,其中主要是植物学分类、生态型分类以及按经济用途分类。一、西瓜属的物种组成西瓜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葫芦科(Cucurbitaceae)的西瓜属(Citrullus),该属的近缘野生种、亚种、变种很多,具有极为丰富多彩的遗传“多样性”。世界著名的葫芦科植物分类学家杰佛瑞博士(Dr·Jeffery)在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植物标本馆中,保存有西瓜属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植物标本数百种。国际植物种质资源委员会(IBPGR)曾将世界各地保存的西瓜种质资源进行过统计,美国及前苏联均收集保存有4000余份西瓜种质材料。我国拥有的西瓜种质材料约1000余份。关于西瓜的植物学分类,不同的学者意见不尽相同。概括地说西瓜属中有4个主要的“种”,其多样性最丰富的种就是西瓜种[Citrulluslanatus(Thunb.)Mansf.],它包括3个“亚种”:(1)毛西瓜亚种(ssp.lanatus)。其中有3个“变种”,即卡费尔西瓜(var.caffer)变种,开普西瓜(var.capensis)和饲用西瓜(var.citroides);(2)普通西瓜亚种[(ssp.vulgarisschrad)Fursa]。其中又有3个变种,即栽培西瓜(var.valgaris)、科尔多凡西瓜(var.cordophanus)及籽瓜变种(var.megalaspermus);(3)粘籽西瓜亚种(ssp.musosodpermus)。西瓜的近缘野生种主要有药西瓜(C.colocynthis)、缺须西瓜(C.ecirrhososus)及罗典西瓜(C.naudianianus)。西瓜属的4个种均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目(2n=22),可以成功地相互杂交结籽,这为西瓜的远缘杂交提供了有利条件。限于篇幅,上述各个种、亚种、变种的植物学特性此处从略。我们食用的西瓜,主要是属于普通西瓜亚种中的栽培西瓜,早年有的分类学者曾将栽培西瓜定名为Citrullusvulgaris。西瓜的野生种或变种品质极差,或有苦味,不能直接食用,但其中有些具有极强的抗病性,可用作杂交育种或转基因育种的种质材料。二、不同品种是西瓜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由于普通食用西瓜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且历史悠久,因而在不同地理生态条件下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生态型。关于西瓜生态型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定论,众说纷纭。综合不同研究者的观点,根据我国原有的西瓜地方品种、引入的栽培品种及在育种上发挥了作用的西瓜种质资源,可将其划分为6个生态型。1.新疆生态型新疆的地方品种群,适应极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大多生长势强,坐果节位高,晚熟,大果型,皮厚,含糖量不高,种子大,千粒重120克左右。代表品种有阿克塔吾孜、奎克塔吾孜等。2.华北生态型原产华北,适应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多为中熟种,长势中,果实中至大型,果皮中厚,瓤质软沙,易倒瓤空心,含糖量不高,种子偏大,千粒重80~100克。代表品种:三白、花狸虎、黑油皮、手巾条、核桃纹等。3.东亚生态型原产我国东南沿海(江、浙)、台湾及日本、韩国一带,适应湿热气候,长势弱,坐果节位低,多为早、中熟种,果型多数偏小,少数大型,皮薄,肉质软,种子中、小型。代表品种有马铃瓜、小花狸狐、大和冰琪琳、旭大和、新大和、富研等。我国地方品种大多含糖量较低,日本品种大多高糖、质优,但抗病性较差,是优质西瓜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4.俄罗斯生态型原产前苏联伏尔加河中下游及乌克兰草原地带,适应于干旱少雨地区,生长势旺,蔓粗壮,结实力强,高产。多为中、晚熟品种,果圆形,瓤质脆,不易空心倒瓤,大多为红肉,含糖量较高,代表品种有苏联1、2、3号,小红籽,美丽斯拉夫扬卡等。5.北美生态型原产美国南部德克萨斯、阿瑞桑纳、加里福尼亚等州。适应阳光充足的干旱荒漠草原气候,生长势旺,结实力中等偏低,坐瓜节位高。多为晚熟品种,长果型、大果型居多,皮厚,果肉质地较粗,耐贮运,适应性较广,含糖量高,一般抗病性较强。代表品种有查里斯顿、久必利、蜜宝、克伦生、糖里等。美国品种是我国西瓜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6.非洲生态型非洲是西瓜的起源地,种质资源极为丰富。按食用方式可分为生食和熟食两大类。笔者1984年及1989年曾由博茨瓦纳(Botswana)的泰勒博士(Dr.Taylar)处引入多种非洲西瓜珍贵种质资源。性状各异,在育种上极有价值。其中有一些抗病性极强,个别材料在人工接种枯萎病的抗性鉴定中几乎完全不发病,是选育抗病品种和砧木品种的宝贵材料。三、按品种分类判断西瓜品质1.按成熟期分类可分为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及晚熟品种。2.按栽培方式分类可分为露地品种、保护地专用品种及露地保护地兼用品种。3.按种子的多少及有无分类可分为有籽西瓜(二倍体西瓜)、少籽西瓜(其中包括染色体易位西瓜)及无籽西瓜(三倍体西瓜)。4.按果实大小分类可分为大果型西瓜、中果型西瓜及小果型(也称“迷你型”)高档礼品西瓜。5.按其它性状的分类也可按果实形状(圆形、椭圆、长筒形等)、果实色泽(花皮、黑皮、绿皮、黄皮、网纹皮等)、果肉色泽(红肉、粉红肉、黄肉、白肉等)等种类分类。不同地区的消费者有不同的爱好,“见智见仁”,不应依据这些“表征”判断品种的优劣。我国西瓜育种工作者应因时因地制宜地根据市场规律选育和选用最适宜的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西瓜抗病品种或品种核心技术开发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西瓜已实现了至少4次品种更新换代,实现了西瓜种子“1代杂种化”和良种化。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瓜生产以地方农家品种为主。如核桃纹、黑油皮、手巾条、花狸虎、马铃瓜、喇嘛瓜、三白、滨瓜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国外引入优良品种,主要是引自日、美等国,重要品种已如前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展了自己的西瓜育种工作,初期以常规育种为主。主要亲本材料是地方品种、日本品种和美国品种相互配组杂交。至20世纪80年代,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成为我国西瓜育种的重点,先后育成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成熟期的1代杂种西瓜新品种,基本实现了我国西瓜主栽品种的国产化。先后育成了一批丰产、优质、抗病或具有特殊性状的优良西瓜新品种,特别是在抗病育种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创造了极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有代表性的主要品种如下。1.常规品种“中育”系列品种、早花、兴城红、郑州3号、华东26、苏蜜1号等。2.早熟品种主要有郑杂系列品种、“京欣一号”、各种“京欣一号类型”、早佳及极耐贮运的早熟品种“爱耶一号”等。3.中熟及中晚熟的品种主要有新澄一代、丰收2号、红优2号、浙蜜1号、湘蜜、汴杂、“西农8号”及各种“西农8号类型”,郑抗系列、京抗系列等。4.无籽西瓜品种及特色礼品瓜品种无籽西瓜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主要有黑蜜2号、蜜玫1号、无籽3号、郑抗无籽系列、广西无籽系列、雪峰无籽系列、洞庭无籽系列、津蜜无籽系列等。“迷你型”(minitype)礼品瓜及特色西瓜品种主要有:金兰、黑美人、红小玉、黄小玉、金福、红小帅、黄小帅、小红铃、小金铃、秀丽及爱丽系列袖珍西瓜品种等。在上述育种成就中最有影响、栽培面积最大的两个代表性品种是早熟品种“京欣一号”及中晚熟品种“西农8号”。“京欣一号”是北京市蔬菜所与日本人森田欣一合作选育的,是我国早熟西瓜的著名品种,虽有不耐贮运的缺陷,但遍布南北各地,而且出现了许多大同小异的“京欣一号”类型的品种。“西农8号”是原西北农业大学选育的,其综合性状全面超过同类的进口品种“金钟冠龙”等等,抗病性尤为突出,是我国中晚熟西瓜的主导品种,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大面积推广,200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迄今西瓜领域中的最高奖项。由于其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