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设计(部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1页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设计(部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2页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设计(部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3页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设计(部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4页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学设计(部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小组讨论成果分享课堂总结师生一起观看“献礼改革开放视频”感受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人民的自豪感,为改革开放点赞。2017年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到站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也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今天我们走进《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重温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探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致敬改革开放、致敬中国共产党、致敬十九大。学习目标阅读文本两遍,举实例说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发展历程。阅读史料,用历史研究法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分析,说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对比改革前后中国及自己家庭的变化,认识改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整体认知师生一起分享预习的成果,建构起本课的知识树。形成对本节课宏观的理解。情境体验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40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并惠及了世界。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研究,它通过对已存在的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主要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收集评价史料、综合分析信息、形成历史结论几个过程。教师利用导学案提供大量丰富的史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历程,拓展视野,激发思维。(学案内容略)学习任务历史研究首先要确定问题。请以小组为单位从下面选取1—2个研究问题(鼓励自己另立问题),查找课本或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历史结论。1.流行词语看中国: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上,总有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物,成为国家的集体记忆。你认为1978年的流行词语会有哪些,请说明理由。2.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3.“包产到户”之我见。4.从一则“小广告”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变化?(小广告在材料中提供)5.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6.我看经济体制改革。……请将你们小组确定的研究问题写出并用恰当的史料进行说明。要求论据合理,史论结合;课堂展示形式多样。成果分享1.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痛定思痛,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对原有的体制进行变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在我国更好的发展。2.流行词语看中国: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上,总有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物,成为国家的集体记忆。你认为1978年的流行词语会有哪些,请说明理由。3.“包产到户”之我见。观点一:“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依据:“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二:“包产到户”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依据:“包产到户”使农业经营较为分散,不利于现代机械化生产,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导致农民生产力量较为薄弱,不利于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言之有理即可)4.从一则“小广告”看国有企业改革的变化?“小广告”引发“大讨论”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则广告引发了一场企业界、经济学界的争论。《人民日报》为此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发表了一篇《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并配发了专门的“编者按”:“……宁江机床厂广告一登,情况大变,产品积压变产品畅销,产销脱节变双方满意。这件事说明,现行的沿用了多年的机电产品分配办法,有很大的缺陷……”就在《人民日报》作了正面报道之后,报纸上又刊登出了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对“产销直接见面”的一些看法》,认为这一做法“没有很好体现以计划调节为主”的原则,“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别的产品也都这样干,其后果是可以想见的”。尽管广告引起了争议,然而市场反响却十分良好。广告出来之后,全国各地渴望得到仪表机床的用户纷纷来电、来函或派人到厂里来要求订货,各类信件达8000余封。

随着对内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人抓住“姓资姓社”的问题,反对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姓资”“姓社”问题,思想界展开了讨论,包产到户是“姓资”还是“姓社”?厂长负责制是“姓资”还是“姓社”?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争论不休。5.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6.我看经济体制改革。特点:①从思想解放到改革推进;②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③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④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启示:学生自由表达,言之有理即可。师生一起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目的、实质、目标全面总结经济体制改的概念,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为了大大促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载,回望来路,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和现实鲜明地昭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者,同学们应该怎样做更好呢?让我们一起聆听总书记的教导: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学生从宏观上感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激发因民族复兴而自豪的共鸣。学生在老师的解读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上路,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建构出本课的内容体系,宏观上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影响。为深入探究做准备。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性学习。首先集体确定研究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大家一起搜集、评价资料分析信息,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能够给人以启发。小组讨论结束后,一人留在小组织内,一人黑板展示研究成果,其余成员到其他小组去“取经”。然后回到组内分享。学生依据材料能够分析出在所有制、经营、分配、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导致中国的贫穷、落后、低效、封闭,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中国共产党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生分享“1978年”的流行词语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小岗村、大包干……学生对于开方式的问题能够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能接受包容其他同学的观点,认识到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做到用唯物史观全面辩证分析问题。学生分析图文史料,比较国有企业改革前后在管理方式、所有制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实质是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死,企业严重缺乏活力的情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学生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比较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不同,认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学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启示,总结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目的和实质。师生一起将历史与现实联系,4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将十九大的时政新闻与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结合起来,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科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是学生自主认知内化的过程。建构知识树,形成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研究。“教师不是以教知识为目的,而是通过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设计基于史料研习的历史教学,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为情境,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激活调动学生的思维展开深度学习。学生对问题做出判断后需要搜集史料来证明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而深层分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对于农村中改革的史实如小岗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所以设计了开放题目,课本中无现成答案,需要学生做出独立思考。以四川宁江机床厂“敢为天下先”,在《人民日报》上首登广告并引发大讨论的史料,即有利于学生完整把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也有利于把握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对经济的推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