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三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三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三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三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设计说明:

本单元教学设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一、单元目标设计依据;二、在设计依据基础上设定的单元目标;三、根据设定的单元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指向;四、根据任务指向安排本单元的学习课时;五、对每个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简单说明;六、本单元的整体评价。

一、单元目标设计依据

确定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关注四个大方面: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每单元的单元导语以及这一单元最后给的单元学习任务,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主要从这四大方面展开说明。

1.课程标准任务群说明:

本单元属于“科学阅读与创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及著作,帮助高中生成为一个有一定科学素养,坚守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的“阅读者”、“探索者”、和“创新者”。

任务群说明中给出了如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1)掌握和运用科学语言的基本特点与规律。

(2)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3)形成初步的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意识,尊重科学,在科学伦理许可范围内,正确运用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提升自我科学素养。

本单元共节选了四篇科学类文章,分别是根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日裔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诗人、学者林庚的《说“木叶”》。我们在对这四篇文章设定单元学习目标时就要紧扣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此作为这个单元的学习指导方向。

2.关注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共三段,分别明确了本单元的研讨主题、选文情况及特点以及核心学习任务。

第一段:引出探索与创新主题

第二段:介绍选文情况

第三段:明确核心任务

3.关注单元研习任务:

本单元研习任务分成了四个部分,清晰明确。

任务一:阅读梳理文章内容,思考并交流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的启发。

任务二:体会科学语言及表达方式的特点。

任务三:学以致用,探究意象的暗示性。

任务四:运用所学技巧,写一篇说明文。

4.关注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初中时学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等科学类文章,初中要求学习这类文章,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学写过科学小论文。从初中到高一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呈层级上升的,那高中的科学论文的学习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能力,也要注意学习能力层级的递进提升。

二、单元学习目标

正是基于以上的单元学习依据的分析,设定了如下单元学习目标:

1.借助作家及创作背景等资料,领会不同领域科学论文和著作的内容。

2.把握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概括内容,理清思路。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3.感受科学作品的语言美、逻辑美和科学家探索真理的人格魅力,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4.能运用科学语言和科学方法,创造性表达科学发现和科学认知。

其中1、2、3是我们的学习重点,4涉及到语言表达、方法技巧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个难点,上课过程中需着重进行引导。

三、单元学习任务指向

根据设定的单元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指向。

任务一:指向梳理内容。

1.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梳理内容,理清思路,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通过文章内容的梳理,了解作者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重要经历或对事物的认识与思考,从而领会不同学科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

任务二:指向阅读方法

1.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2.养成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的习惯,注意科学语言的运用。

任务三:指向思想内涵科学精神

1.感受科学家探索真理的人格魅力,体会其中蕴含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初步形成求真求实求新的科学意识,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提升自我科学素养。

3.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单元课时安排

根据任务指向和任务群的教学课时要求,本单元共安排6课时。

自主学习:2课时

第一课段:1课时

第二课段:1课时

第三课段:1课时

第四课段:1课时

五、单元学习任务课时分解

自主学习:导读识人

第1课时: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积累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学常识。

学习目标:做到文从字顺,读文识人。

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字音、词语,积累成语。根据资料了解作家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掌握演讲词、科普文等文学常识。

第2课时: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积累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学常识。

学习目标:做到文从字顺,读文识人。

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字音、词语,积累成语。根据资料了解作家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掌握自然科学小论文等文学常识。

第一课段:初读识文

梳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内容,理清层次。

学习目标: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理清层次。

学习活动: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第二课段:精读识法

学习目标:体会四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

学习活动:分析其语言特点及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第三课段:研读识神

学习目标:体验科学研究艰辛与乐趣,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活动:

1.梳理探索经历,体验科研艰辛。

2.解读科学精神,体悟探索创新。

3.联系个人实际发扬科学精神。

第四课段:拓读识理

学习目标: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拓展阅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动人事迹,从科学家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的一座座科技创新丰碑中,领悟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

学习活动:

1.学习优秀品质,激发科学兴趣。

2.掌握阅读科学知识类读物的阅读要领。

六、单元整体评价

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到底教会了学生哪些,学生又学会了多少,我们要有个评价以此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也可以作为接下来的学习方向指导。所以设计了一个评价量表,期望通过这个表能直观获得数据进行统计。

第一课时导读识人

自主学习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积累字词

1.阅读文本,划出生字新词。

2.字词检测

(1)青蒿hāo素疟nüè疾精髓suǐ肆虐nüè羟qiǎng基衍yǎn生物拯zhěng救砒pī霜

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2)刨根究底(páo)撒手人寰(huán)

湮没(yn)惊诧(chà)

栅栏(zhà)畏葸不前(xǐ)

五彩斑斓(lán)目眩(xuàn)

鄙视(bǐ)冷嘲热讽(fěng)

杜撰(zhuàn)怪诞(dàn)

二、了解作者

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人物评价: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感动中国颁奖)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

2.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掌握文学常识

1.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云上的讲演文稿。演讲词像议论文般论点鲜明、迄珥住强,但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亘传饪和鼓动的应用文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需注意下几点:

第一,针对性。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进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以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

第二,鲜明性。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

第三,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就会影响演讲效果。

第四,通俗性。演讲的语言,总的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2.科普文指的是用深人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

科普文大致分为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其特点是内容的科学性,文笔的文学性,语言的通俗性。

自主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

一、积累字词

1.阅读文本,划出生字新词。

2.字词检测

(1)帷幕()屋脊()接榫()凤毛麟角()

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

点缀()辍学()厦门()高楼大厦()

角色()穹窿()门槛()直栏横槛()

(2)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

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

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褒义词。筌:捕鱼的竹器。

二、了解作者

1.梁思成:

⑴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他是近代学者、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其他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等。

⑵美丽的神话:他们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

错批一人,多生几亿——马寅初(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人口学家)

错批一人,少了多少名城——梁思成(建筑学家,一生致力于古建筑研究和保护)

⑶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史的贡献:1937年7月梁思成偶然看到法国人伯希和带到国外的敦煌壁画图片,很清楚地描绘了五台山唐代建筑图景,梁思成如获至宝。他和林徽因等一行4人起身去五台山,先坐火车到太原又坐汽车颠簸128多公里,最后又转骑骡子,最后才到达这座佛光寺,发现了中国现存唯一的唐代建筑遗存——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正定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赡的古建筑遗存,吸引着梁思成。1933年4月,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考察,原定两周,后由于战乱,缩短为七天。当天下午5时梁思成一行来到正定,借住在隆兴寺,当晚便开始考察,直到“天已墨黑,殿里阴森,对面几不见人,只听见上面蝙蝠唧唧叫唤”,才回方丈院晚斋。以后的几天,考察非常辛苦。对于这次考察,梁思成写道:“今春正定之游,虽在兵荒马乱中,时间匆匆,但收获却意外圆满。”第二次考察,是在当年即1933年11月,梁思成偕林徽因女士再次来到正定,“留得旬日,得详细检正旧时图稿,并从新测绘当日所割爱而未细量的诸建筑物。”“这次考察成图盈箧,满载而归。”

2.林庚(1910—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他认为唐朝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映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神。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依旧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大情怀的诗句。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想了解更多,同学们可以阅读张伟的《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三、掌握文学常识

1.自然科学小论文

自然科学小论文是科普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借以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

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自然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篇幅不长。

二是科学性。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自然科学小论文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所列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所说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提出来的,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

三是通俗性。和专业学术论文不同,自然科学小论文在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人浅出,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是创造性。作者要在自然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的新成就,从而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四、梳理本单元四位作者的信息,填写下表。

五、布置作业:

“争做最佳内容讲述人”评选活动开始啦,请各组同学积极参与。

概述内容:《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四选一。

第二课时

初读识文

学习目标

1.把握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2.掌握阅读知识性读物的阅读要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但是,科学又有着独特的魅力,充满着无穷的乐趣。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科学的探究是许多年轻学子孜孜以求的,今天,我们随着本单元四位科学家的探索之路,来感受梦想实现过程中艰辛与乐趣。我们的人生或许能从中受到一些启迪。

我们已经用两课时进行了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积累了字词,了解了作家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并初步了解了演讲词、科普文、自然科学小论文等文学常识。大部分同学做到了文从字顺,读文识人。自主学习阶段,我们还布置了一个作业:“争做最佳内容讲述人”评选活动,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梳理文本内容,把握重要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

二、梳理内容,理清层次

(一)学习活动一:梳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内容,理清层次。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观察这个思维导图,我们发现它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左边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屠呦呦的科学探索之路:

童年时代:目睹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学习时代:发现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研究时代:提取青蒿素——发展时代:研究青蒿素衍生物,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传统医学的研究。

右边概括了青蒿素发现、提取、制成药物的艰辛过程。(解释右边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实验、查阅文献甚至在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做志愿者。(青蒿素的研发成功,和屠呦呦对中草药的好奇、热衷以及探索过程中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本文写了三件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对爱因斯坦未完成事业的好奇、制造电子感应加速器。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它不仅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且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想象、好奇、实践,这些都是成为科学家的重要因素。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习活动3: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的体系分布及演变

第二部分

()至():中国建筑的()特征

()至():中国建筑的()特点

()至():中国建筑的外观、()、()等特点。

第三部分

用“()”“()”介绍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

结语:继承发扬,古为今用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了中国建筑的分布与演变。如此有影响的中国建筑具有哪些特征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将这些特征概括为九点,那么这九点都写了什么呢,写完基本特征,作者用哪两个词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请同学快速浏览文本,筛选信息,完成表格。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说“木叶”》,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这篇文章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说起,结合大量古诗名句,对“木叶”“树叶”等的不同艺术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指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只在于凭借显在的和外露的意义,而更在于它的潜在的意义或者说在于它的暗示性。)

(二)学习活动二:请同学们寻找四篇文章中的关键词,借助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层次,完成表格。

(通过上面的思维导图,同学们对文本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完成这个表格,比一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总结:阅读知识性读物,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寻找关键句来梳理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三)学习活动三:总结知识性读物(说明文)的结构和顺序。

1.结构

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一篇完整的文章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2.顺序

空间顺序(也可称事实顺序,一般指地点、方位、方向)、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程序顺序)、事理顺序(也可称逻辑顺序,一般指从现象到本质)。说明文中也会出现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的现象。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用思维导图和表格的形式,通过抓关键词,寻找关键句,概括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从而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会阅读知识性读物应该抓住的要领: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用思维导图和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内容。

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科学家的人物传记,把握关键词,梳理文章内容,画出思维导图,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板书设计

_________把握关键词

第一课段梳理内容

_________理清层次

第三课时

精读识法

教学目标:

1.感知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2.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诗歌、散文和小说,还学过说明文。回顾过往所学,我们发现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本单元所学四篇文章,不管是为表现屠呦呦及其团队科学发现之不易而详细介绍青蒿素抗疟疗效的发现及应用于临床的过程,还是加来道雄现身说法,详细介绍一名科学家成长的必备条件,也不管是梁思成对中国传统建筑九大特征的详细介绍,还是林庚对木叶能够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原因的条分缕析,他们都给我们一种感觉,四篇文章都运用了太多说明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说明性语言有什么特点呢?___

二、研习任务一:掌握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一)本单元四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思考,在小组交流,把交流的结果分享给大家。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2)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明确:语言准确、严谨

(3)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

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个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唯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明确: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3.《中国建筑的特征》: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明确: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

4.《说“木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明确:语言准确而生动

(二)总结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三、研习任务二: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一)《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1.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明确:列数字可以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2.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明确: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3.青蒿素和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在研究评价的时候发现,比之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疗效提高近十倍,更重要的是用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明确:作比较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通过熟悉事物的作比而变得具体而鲜明。

(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待神智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明确: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可以使事物的形状特点更突出,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三)《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1.个別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2.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廂、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

9.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明确:分类别可以帮助读者掌握事物特征,头绪分明。

(四)《说“木叶”》: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明确:引用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说明语言的一般特点,掌握了常见的说明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

五、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及你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某一自然现象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某一常识中蕴含的道理。要求:自主确定说明内容,语言表达流畅。不少于800字。

六、板书设计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准确、严谨是基础,而又不拘一格。

2.常见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

第四课时

研读识神

学习目标:

1、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不同领域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2、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情境导入:

我校“三余书吧”将进行图书翻新整理工作,本次翻新,除了保留原有的“文学作品”阅读区域、“工具书阅读区域”、“杂志期刊阅读区域”外,为引导同学们深度阅读知识性读物,在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能够体会科学精神的人文之美,激发科学探索意识与创造精神,还将新增“知识类读物阅读区域”,现围绕“知识类读物阅读区域”建设与阅读推广,以“研习学术读物,探索科学精神”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校园活动。

活动一回顾探索经历,体验科研艰辛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都是具有自传性质的科普性学术文章,两位作者都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了自己的科研探索过程,通过上节课思维导图同学们可以了解屠呦呦发现研究青蒿素与加来道雄成为物理学家的历程体验,深切体会到了科研探索的艰辛与不易。

合作探究

任务一:这条探索与发现之路充满艰辛,如果让你在这两条路上分别做一个最艰难的标识牌,那么你会把这个标识牌安放在哪个位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说明你的安放理由。

1、篇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安放位置:发现青蒿素的抗疟性

安放理由:万事开头难,屠呦呦临危受命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大量重复的实验过程,文中第6段提到,在第一阶段,我搜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数字背后反映出研究工作的繁复,揭示了青蒿素研究工作的艰难。

2、篇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安放位置:建造加速器

安放理由:只是高中生的作者,在圣诞节这样的节日里,没有玩耍,而是做实验,文中第17段提到,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同是高中生的我们很容易从描述中体会到这个过程的艰难,以及作者享受的乐趣,这份热爱,值得标识。

活动二解读科学精神,体悟探索创新

合作探究

任务二:再读课文,在屠呦呦和加来道雄深入浅出的介绍自己探索过程的文字中,在梁思成和林庚对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专业而清晰的阐释中,你读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认领一篇文章,尝试进行总结与分享,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1、篇目《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科学精神:执著精神

文本依据:

文本第6段,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精神解读:

一串数据的简单罗列,没有浓墨重彩的笔调,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在精炼的叙述与平静的语言之下,写进了屠呦呦实验过程的繁复与实验结果的受挫,但即便如此,屠呦呦不曾放弃继续实验,继续探索,直至转折点出现。执着不言弃是科学探索与创新的重要品质。

科学精神:奉献精神

文本依据:

文本第11段,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精神解读:

70年代的中国科研条件落后,当历经艰辛,终于获得安全性高的青蒿素中心提取物,在临床实验很难开展的背景下,屠呦呦为了确保药对人体的安全性,以身试药这种罔顾人生安全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新冠疫苗刚刚问世时,首先接种疫苗的也是科研人群,这是一种高贵的传承。

科学精神:爱国精神

文本依据:

文本第4段,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与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文本第21段,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精神解读:

整篇文章从标题到中间的叙述,再到结尾,不管是直接的叙述,还是带有感彩的议论,作者始终不忘彰显中药学的贡献,体现深深爱国情谊与文化自信,这是科学精神的根基所在。

2、篇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科学精神:想像力

文本依据:

文本第2---10段,记述童年的第一件趣事,对鲤鱼“科学家”的想象。

精神解读:

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科学精神:兴趣

文本依据:

文本第12---14段,记述童年的第二件趣事,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包括他的未完成的理论。

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我们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都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精神解读:

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同时科学又有着独特的魅力,充满无穷的乐趣。

科学精神:实验精神

文本依据:

文本第16段,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文本第17段,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努力说服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

精神解读:

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归纳小结:

把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科学品质融合在一起,我们会发现这些品质正好贯穿了科学探索与创新的全过程,科研之前满怀兴趣,充满想象,饱含热情,科研过程中拥有实证精神,执着不怕困难,敢于为国家,为人类奉献自我,科研取得硕果过后,平静且从容不忘来时路,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1、篇目:《中国建筑的特征》:

科学精神:认真、严谨,深厚的学养,责任与担当。

文本依据:

引论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进行总结性说明,概括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做了专业而清晰的阐释。

精神解读:

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平津战役提供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保护日本奈良的建筑。为人做事都体现出一种大家风范。

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的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近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建筑是承载民族文化、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梁思成是一位极具科学态度、人文关怀和民族责任感的科学家。他的建筑思想和为中国建筑所做的贡献必将彪炳史册。

4、篇目:《说“木叶”》

科学精神:善于发现、观察独特、思考深入的科学态度。

文本依据:

《说“木叶”》从论述“木叶”切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到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深入浅出地阐发理论。

精神解读:

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到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

归纳小结:

单元主题精神: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这些文章有的介绍科学发现的成果和过程,有的探讨建筑学问题,有的分析文学现象,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三:联系个人实际发扬科学精神

课后活动作业:

“研习学术读物,探索科学精神”主题交流会,面向各班级号召同学积极参加,希望参与交流的同学能够在研读知识性读物,解读科研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自己科学探索或学术研究的经历,通过联系个人实际,发扬科学精神。欢迎有想法有精力,有追求的同学填写报名表,积极参与交流会。

“研习学术读物,探索科学精神”主题交流会报名表

姓名班级

发言标题发言时长

学术读物内容概括

科研人物精神解读

个人探索创新经历分享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拓读识理

学习活动一: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激发科学兴趣。

问题一: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献身科学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结合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和具体事例,谈一谈科学家精神的作用。

【明确】屠呦呦和加来道雄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精神品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中华民族是最不缺少精神的民族。具体到科学领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躬耕在祖国的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中国科技界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是爱国科学家的代表。“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急切地想要回国,遭到美国非法拘留,最终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投身于国防建设中。1948年,已晋升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的钱三强毅然决定和夫人回国,投入祖国的原子能事业。以语文和历史满分考入清华历史系的钱伟长,在九一八事件后,为救国毅然弃文从理,通过努力,入学物理才考了5分的他拿到了物理系第一名。后来在国外学成后,谢绝高薪聘请,回国开创第一个力学专业。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新时代的科学家依然要心怀祖国,破解时代命题,回应人民关切,在科学的路上继续进发。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钱学森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她贫穷落后,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她的面貌。——钱三强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要学造飞机大炮。——钱伟长】

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袁隆平开创的杂交水稻事业,是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的一座丰碑,对于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最初三系杂交稻的成功,到攻克两系杂交稻,直至冲刺超级稻,以及公关耐盐碱水稻,可以说每个阶段都闪耀着他的聪明才智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造福着千千万万的世界人民。

攀登者们以创新铸剑,有力支撑起民族脊梁。对于科学家而言,责任只有一个:探索未知。

【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著名药物化学家张礼和院士研究生阶段经常去药厂车间里面和工人一起做药物合成生产。从做助教起他就把读书和实验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他做实验的量往往是学生的三到五倍,他认为只有自己做好了才放心指导学生。他常告诫学生不要因为改一个实验数据,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崇实、贵确、察微、慎断、存疑。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你我共勉。

【科学家最讲究信誉,必须把信誉放在第一位,不讲信誉的科学是“伪科学”。——药物化学家张礼和】

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板凳甘坐十年冷。每一项巨大科技成果的问世,离不开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更依靠科学家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科研的道路有时显得漫长而孤独,从科研规律看,研究成果往往难以一蹴而就,总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据调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三大奖项,从立项到结项的研究时间平均为11.4年,从结项到提名国家奖的时间间隔为4.4年。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是迫切,越是要下一番沉潜专注功夫;越是盛行名利至上,越是要不为“名利”遮眼,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科研事业奉献青春岁月,这是科技工作者们为青年人上的重要一课。

【每项国家科技奖的背后,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葛均波院士】

五、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攻关会战期间,先后有26个部门,20个省区市,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参与其中。1965年,历经几年的集体攻关,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合成了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载人航天工程分为8个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统,规模宏大、高度协作、密切配合。只要一声令下,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器,四川的元器件,第二天就能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一部科技发展史,可以说也是一部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历史。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没有众志成城的精神,我们就不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科技发展的奇迹。

【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我们的成就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

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193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了初中学历的华罗庚在杂志上发表的数学论文,突破常规把这个20岁的年轻人招来清华做研究,7年后,华罗庚被聘为清华教授;1956年,时任清华数学系主任的华罗庚收到了厦门大学年轻的图书管理员陈景润对他的著作提出改进意见的信件,大为赞赏,马上邀请他在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于是,陈景润来到北京,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10年后,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登上了数学王国的顶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当今之中国,正在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征程中。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归根到底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努力,需要“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新生力量。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年轻一代插上科技翅膀,国家的创新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许多创造性的见解是青年人先意识到的或先提出来的,导师的责任是善于发现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予以鼓励,促使其完善。——中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严东生

年龄高的科技工作者,从科技发展前途出发,要主动让路给青年工作者,让他们来挑大梁,当好他们的顾问。——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

总结: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几乎囊括了科学家所应该具有的智慧、品德、技能,是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无形精神要素。其中,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首要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服务国家、造福人类,当成为新时代共同的科技价值观。从“两弹一星”到“北斗”“蛟龙”,从量子通信到分子育种,中国的科学家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破解时代命题,回应人民关切。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的科学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因为背后站着日益强大且对科技投以巨大关注的祖国,这种互相成就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添薪火。

问题二:读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梁思成先生的评价。

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美国的李梅将军指挥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大规模地毯式轰炸。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编制一份沦陷区的文物建筑表,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其具体位置。在梁思成标记的地图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图,上面画着两个圆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当梁思成将这个地图呈递到盟军司令部时,盟军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后来,梁从诫赴日本演讲,谈及此事,眼眶湿润地说:“父亲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亲人都牺牲在抗日前线!”台下鸦雀无声,无不动容。

【明确】

两段文字分别讲述了两件事情:①梁思成在平津战役时提供了北京建筑图,保护北京文物,体现出他对古建筑、对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②二战时期,梁思成积极保护了日本奈良的建筑,体现出他对建筑的爱可以超越国界。

梁思成曾说:“奈良古建筑跟我们各自国家的古建筑一样,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它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如果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但是,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像奈良唐招提寺,它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我们常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梁思成的这一番言论,充分地体现了他宽容的胸襟和朴素的国际主义精神。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梁思成在抗战时期的工作作了高度评价:““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无独有偶,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也大加赞扬梁思成,认为他是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结合梁思成的人生经历与对建筑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为他写这样一段颁奖词: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的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搏近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虽是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如今,一代建筑大师已经安然离开这个纷扰的世界。我们更多的是去学习去发扬梁思成先生的不朽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问题三:阅读下面的诗句,说说“落花”这一意象的使用有什么含义。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宋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宋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

春残已是风和雨,更著游人撼落花。——宋黄庭坚《同元明过洪福寺戏题》

【明确】

春来春去,人生浮华,流水落花,总带着些许的惆怅。自古以来,“落花”意象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花落本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但在诗词里飘零的落花中,却总是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双双飞燕在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孤独的词人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久久地站立庭中。“落花”在本词中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城东的桃李花漫天飘飞,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