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f707740ab5bf4ad138cf97880163cd/a1f707740ab5bf4ad138cf97880163cd1.gif)
![《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f707740ab5bf4ad138cf97880163cd/a1f707740ab5bf4ad138cf97880163cd2.gif)
![《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f707740ab5bf4ad138cf97880163cd/a1f707740ab5bf4ad138cf97880163cd3.gif)
![《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f707740ab5bf4ad138cf97880163cd/a1f707740ab5bf4ad138cf97880163cd4.gif)
![《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1f707740ab5bf4ad138cf97880163cd/a1f707740ab5bf4ad138cf97880163c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的教学设计武汉十二中徐文华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的学习与探究课之一,是在完成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基础知识的学习前提下开展的。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制度,而关于科举制的评价也是争议很大,赞赏它的人说“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用于选拔人才最好最古的制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反对它的人则说它是“统治者愚民的工具”、“科举制造成中国科技的落后”、“一考定终身”。那么科举制倒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通过对科举制影响的探究,可以加深我们对科举制的认识,这是对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同时活动课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以后更好的开展教学。因此该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者是高三下学期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马上就要走向高考考场,所以他们的基础知识,分析能力,学习态度都是高中三年中最好的,本课对科举制利与弊的分析与高考历史41题论述题有关联,也可以作为备战高考的一个素材。同时,科举制与高考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孩子们寒窗户苦读十二载与古代科举士子的读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也会更有话说,这都是开展本课教学的优点。但也有问题,主要是高三的主要目标是备战高考,时间非常紧张,同学们没有很多空闲去收集资料,准备辩论,这需要老师给予相应的帮助,来弥补这一点的不足。活动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问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的朝代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了解科举制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用开放式的思维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辩论赛的方式学习历史,一方面让学生集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推动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活动准备:查阅、整理资料:每个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导学案上的资料及自己所查新资料,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类和整理,拟定辩论观点,撰写辩论稿。组织辩论队伍:根据论题分成两队,由两队各选出本队的四名辩手,首席辩手,二辩手,三辩手和四辩手。辩论程序:(1)立论阶段:(正、反方各3分钟)由正反双方的一辩选手来完成,要求立论的框架明确,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能够正确地阐述己方的立场。立论阶段由反方开始。
(2)自由辩论阶段:(正、反方各5分钟)正反双方的八位辩手均可参加,辩论双方交替发言。在这个环节中,要求辩论双方的队员团结合作和整体配合,自由辩论阶段由反方开始。
(3)结辩阶段:(正、反方各3分钟)由四辩完成,针对上述辩论,总结本方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作最后的阐述。结辩阶段由正方开始。布置场地:在黑板上写出辩论主题,布置正反方代表队的座位,在教室前面形成“外八字”形状,在每个座位上放置正反方同学们的姓名牌。还有其它参与补充辩论及投票同学的座位。活动过程:(一)导入:通过同学们齐读古诗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等来导入本课------中国科举制。由两位同学担任“模拟的中国科举制历史博物馆”讲解员,通过PPT展示,从科举制的概念、划分的级别、考生的身份限制、考试内容、古代士人的“赶考挑子”、江南最大贡院的场景、准考证、录取通知书等内容进行讲解,希望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同学们对科举制有更真实更直观的认识,同时穿插有与现代高考制的一些比较,也会让同学们有更感同深受的认识。中国科举制博物馆参观讲解稿整理今天让我们推开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走进科举制博物馆男:科举制是什么制度吗?
女: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中国,科举制从隋炀帝创办进士科开始到清朝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男:这样看来科举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啊!那科举考试分哪些级别呢?女:中国古代的科举是人才梯次选拔,明清科举考试体系是最完善的,预选形式有县试、院试,院试是每年一考,考中秀才才可以参加接下来正式的科举考试,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乡试考中是举人。举人参加会试考中是贡士,贡士参加殿试录取者就是进士,进士参加殿试分三甲录取,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男:那我们今天参加的高考考中的话,相当古代科考的哪个级别呢?女:相当于本科相当于秀才,举人相当于研究生,进士相对于博士,可以初浅的这样理解男:那科举报考有身份限制吗?什么人都可以考吗?女:肯定不是什么都可以报考的,唐朝时商人不能参加科考,明清倡妓、艺人、军中役人及子弟不能参加,最大的不公平是女子不能参加,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子不能考?这太欺负人了,还是现代社会进步,男女平等,那科举考试有年龄限制吗?女:科考没有年龄限制,科考年龄最大的进士是清朝94岁谢启祚。男:94岁?那岂不是有可能出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年纪轻轻的少年同场竞技的场景?女:那绝对有可能啊,你知道高考有年龄限制吗?男:我记得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宣布高考报名取消年龄限制,南京高考生汪侠2015年以86岁高龄参加高考。真是佩服他啊!那科举制都考什么内容呢,也像我们高考这样考语数外吗?女:科考内容,不同朝代重点不同唐朝重视诗词歌赋;宋朝重视撰写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明清:八股取士,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句式要求对仗工整,平仄扬抑,八个部分都有严格限制。你会考吗?男:不会......女:这就是一份科考答卷。男:哇,好漂亮的字体啊女:是啊,古代科考严格要求字迹工整,如果我们班一些字迹潦草的同学参加科考的话,肯定是要落榜的女:古代读书人的辛苦还不止这些。这是古代士人的“赶考挑子”男:要这个干什么?女:这是古代赶考人的装备。当时士子赶往南京的江南贡院参加考试,路途遥远的要提前一两个月就从家里出发,路上风雨兼程,马不停蹄。家境贫寒、路途遥远的学子一路上要节衣缩食,背着沉重的挑子,装着重重的书籍和生活用品,一路风尘仆仆。男:还是现代方便,打个的就到了考场。那考生们的考场是什么样的呢?女:这就是江南最大的考场,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曾有考试号舍2万多间,规模之大,占地之广,为全国考场之冠,考生最多。这是经过严格检查后等待进入考场的考生。男:我们进高考考场的场景应该也是这样吧,那考生要考多久啊女:根据清代的乡试制度,乡试分为三场,从八月初九开始,每场考三天两夜,共9天6夜。男:哇,考这么久,那吃喝拉撒怎么解决女:吃喝拉撒全在这个称为号舍的小空间里男: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女:是的,能否抢到好位子全凭运气,每年的农历八月,正值南京“秋老虎”季节,蚊虫张狂肆虐,气候闷热异常。此时,放置于号巷尾部的粪桶,经暑气一蒸,臭味弥漫,令人窒息。因此坐在这个粪桶附近的考生就非常倒霉。
男:考生们真惨,想想我们现在的高考还真是幸福啊女:如此设计是为了防止作弊,给你猜样东西,这是什么?男:我知道,是不是类似“准考证”的东西女:你真聪明,浮票上写着考生的年龄样貌,这个考生年20身高中等无胡须,这是为了防止代考男:科考也有人敢代考?女:还有人夹带呢?你看这是一件写满诗文的衣衫,还有在河南洛阳发现的一本《五经全注》,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微型书。这本小书有342页,共30万字,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比火柴盒大一点),书中刊载着《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并附有注释和序言。男:真是叹为观止啊,看来古今都一样,只要有考试,就要想作弊的。经历了那么多考试,放榜的时候一定是万众瞩目吧女:那是,有人悲嚎有人狂喜,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男:那古代的录取通知书是怎么送到考生手中呢?女:现代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通过快递到学生的手中,而在古代,送通知书也比较隆重,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喜人骑上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古代送录取通知书是一件美差,主人得给官差发红包。古人收到榜帖后,一般要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如同现在上级颁发的奖状或与领导人合影一般,让来访的客人进门便能看到,以此炫耀一番。男:这录取通知书,真是金光闪闪啊,我也梦想能收到名校录知书的那一天女:那你要继续努力噢,如果是考上状元那就更加光荣了,可以参加官方为士子们准备的庆功宴,琼林宴,鹿鸣宴,还要骑马巡街,好不风光。如果你高考考好了,你们家会为你准备什么样的庆功宴呢?男:不管我考好考坏,我爸妈都在家等我吃饭!通过PPT展示同学们导学案中的思维导图,并进行点评然后展示同学们精心准备的辩论稿,然后进入辩论环节。双方辩论词整理稿正方:科举制利大于弊反方:科举制弊大于利1、由正反方的一辩来开篇立论,限时三分钟:反方: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今天的辩题是科举制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我方的观点是科举制弊大于利。我们认为科举制确实存在一些优点,如通过公开选拔官员,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但该制度实行一千多年所造成的民族劣根性却使中国深陷泥潭,难以自拔,直接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沦为半殖半封社会饱受欺辱,至直今天,我们都还在中华的崛起而努力,这一切与科举制不无关系,因此,我方认为科举制的弊端远远大于其优点。科举制的危害有以下几点:首先,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不注重实用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从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大部分读书人的思想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儒林外史》中因中举喜极而疯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迂腐的孔已己等文学作品,展现了千千万万深受科举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说,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思想抑制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害还要大。其次,科举制是导致近代我国科技日益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科举制下中国知识分子只一个读书目的,就是做官,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出路,科举士人往往数十年寒窗,皓首穷经,付出毕生的心血精力以求取功名,但最终金榜题名者少,名落孙山者多,许多人老死科场,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中举人,而进士更难,五十岁考中进士都是年轻的,清朝科考年龄最大的进士竞到了94岁,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智慧大都被耗费在只注重儒家义理的科考之上,导致我国传统科技难以实现突破创新。到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新月异,科举制度的学习内容就更加显得陈旧,更加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大障碍。最后,科举制下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一个寄生阶层、特权阶层和封建政权的附属物,是造成中国官场腐败的重要原因。在清代近270年的历史上,举人、进士反叛朝廷者几乎没有。成为统治者附庸的科举士人,很难正常履行知识分子批评政治、维护社会公正的职能。通过科举考试,士人还结成盘根错节的宗法性关系网。科考中式者与主考官之间形成门生故吏关系,乡会试同科录取的士人互称同年,通过这种关系网,士人互相攀援,结党营私,党同伐异,是导致当时政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科举制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这种历史命运也证明科举制不适应时代需要,弊端严重超过其优点。综上种种,我方认为科举制的弊远远大于利。正方: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的辩题是科举制利大于弊。我方也承认科举制确实有一些弊端,尤其是明清科举制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落走向僵化,八股取士,死读四书五经,不注重社会实际知识等。但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在我国实行1300多年之久,有着很多其他选官制度不具备的优点,日本、朝鲜、越南都曾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近代西方也借鉴中国科举制实行文官政治,有人称它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这样一个实行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的制度优点远远多于其缺点。科举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科举制强调“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尤其是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既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又缓和了社会的矛盾。科举制以才能取士,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要客观公正得多,更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综观世界,英国直到19世纪才开始采用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在此之前都是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政治,可以说我们比西方政治制度先进上千年。明朝末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赞赏的记述中国的文官政治:“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称为“哲学家”(指儒生)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的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付给他们来掌握。”另外,科举制强调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科举制有一整套严密的规则,几乎达到滴水不漏的程度,以真实成绩选拔出来的考生,大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对方所说的范进、孔已己都是文学虚构形象,而我们可以举出大量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证明,如从文天祥到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从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到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这样的文学家,从王安石、包拯到海瑞、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从韩愈、朱熹到蔡元培、黄炎培一类的教育家,甚至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这样的古代科学家,都是科举出身。这说明科举制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古时候小孩三四岁就开始读唐诗,背论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导向,有利于尚学之风的盛行,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科举制通过考试把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不断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促进国家统一方向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最后科举被废除了,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该制度的先进之处,维新派知识分子梁启超曾经极力主张废除科举制,但科举制废除后不久他就意识到,科举制不是坏制度,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制,孙中山也在科举制废除后为科举制平反,认为它是最优秀最先进的考试制度。废除科举制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值得我们反思。因此不能以其结果来否定其优点。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科举制利大于弊。2、现在是自由辩论时间反方:对方刚才在列举科举制人才中提到说,林则徐是科考出来的人才,可是我们知道,林则徐向朝廷提出向西方学习,仿制西方战舰时,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认为向西方学习有失“天朝大吏”的尊严,朝堂之上反对他的高官很多都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他们大都愚昧无知,不思进取,像林则徐这样的人是少数,而林则徐的意见最后并没有被采纳,可见科举制尤其是明清科举制并不能选出真正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正方:那我要问问你们,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洋务运动是哪些人搞起来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他们都是科举进士出身,后来推动政治改革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也都是科举出身,科举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绝不是泛泛之辈,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人物。宋太宗曾说过,科举所取之士不可能个个都成大器,只要有百分之一二十的人能成大才便算成功。反方:康有为、梁启超是科举出身,可他们的维新措施中有一条就是要废八股取士。科考出身的人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科举制的弊端,主动提出要变革它,还不能说明它是弊大于利吗?而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因为触动顽固势力的既得利益而失败,这个时候的科举制已经成为维护落后制度的工具,已经选不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了。科举不废,国家难兴。正方:我方承认明清科举制内容僵化,需要改革,但绝不是一废了之。科举废除之后,问题就是解决了吗?官员如何产生,人才如何选拔?这些问题没有想清楚就废除,带来的问题会更多。科举废除后的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派系倾轧,结党营私,种种怪象,数不胜数。这又回到了血缘政治时代,更糟糕,社会更混乱。科举制以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绝对更有利于选择出人才来,我们需要的是改革考试内容,增加相关职位专业知识技能的考察,而不是一废了之,因为科举制有很多的优点。反方:关键是科举制不废,中国的新式教育难兴。科举制以高官厚禄诱导,“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无数知识子就幻想着凭借科举飞黄腾达,成为人上人。只要科举制存在一天,新式教育就不可能真正推行。1904年,清廷颁布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创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但当时科举考试仍未废除,知识分子仍趋之若鹜,新式学校根本招不到学生,从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考后,新式学堂才开始大规模普及,近代教育制度及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才不断壮大。所以在近代中国那个特殊的环境下,科举制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只有废除它。正方:科举制被废除是历史使然,我方也不否定科举制废除的进步意义。现在的情况是,反正科举制已经废除了,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对该制度的优点进行一个理性的分析,因为现在的我们没有民族危机没有救国救民那样沉重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像晚清的知识分子那样一味的抨击。我们现在是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对方总是觉得科举制应该丢进历史的垃圾堆,根本不足为道。是不是因为你们不敢真正正视科举制的优点,是不是因为你们害怕发现科举制是有很多优点的。反方:我们从不否认科举制有优点,是你们歪曲了我们的意思,科举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中最不能否认的一条就是,科举制以儒家义理取士,不注重科技知识,人才结构单一,直接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对方刚才说科学家宋应星是科举出身,但事实是,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才去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去探求科技,撰成《天工开物》一书,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宋应星是避开科举这条道路后才在科技研究上有所成就的,与科举没关系,相反,科举制造成科技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所以科举制是绝对弊大于利的。正方:把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罪名全加到科举制的头上,这公平吗?唐宋时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但唐宋,尤其是宋朝重文轻武,是科举制非常发达的时期,这怎么解释呢?反方:中国古代科技大都来自社会生产的经验积累,如火药是由道士炼丹时无意间发现的,与科举制没关系,宋朝活字印刷术是平民毕升发明的,人家是自学成才的,与科举制也没关系。正方:既然没关系,那为什么又说近代科技落后与科技有关系呢。反方:大家知道搞科研是需要人才的,可是中国古代宣扬“士农工商”,认为搞科技研究是歪门斜道,科举1300多年,中国多少知识分子穷其一生在儒家义理上,只为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这与科技研究没半点关系,但它却耗费了我们民族多少集体智慧和精力,中国人很聪明,如果我们能分出一部分思考到科技上,那我们今天全球手机芯片霸主就是中国而不是美国了,这个科举制把我们的整个民族的思维引向了歧途。这个时候还能说科举是利大于弊吗?正方:没有科举制,中国人就会去搞科技发明吗?元代有相当长时期未实行科举制,当时一般知识分子多将心思用于诗歌创作等方面,并不会将精力转移到科技方面去,元曲就是这样流行起来的。不可否认明清科技的落后科举制要承担部分责任,但不能主要怪罪科举。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原因与中国人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的思维方式有关,近代科技是西方人发明的,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和一些东方国家的科技和社会也可能再过几百年还是传统的东方模式,可能过很久也不见得会发明蒸汽机、发现万有引力。所以不能把科技落后的罪名全都加在科举身上。反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做官。这是什么制度带来的结果?科举制。你知道科举制的录取率是多少吗?范进54岁中举人,高兴到疯,而含金量最高的进士,50岁考中都算年轻的,比中五百万奖的机率还要低,谁知道又有多少落榜士子终生不得志,而又别无出路,这样一个高消耗低产出的人才选拔体制值得我们为它唱赞歌吗?正方:对方说的是考试难,但不是说考不中,考不中是你本事不够,科考选拔的是国家的管理人员,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当然要层层选拔反复考核,岂能同儿戏?2018年,110万考生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热岗位是2000多人竞争1位,2017年最热岗位9837人竞争一位、“万里挑一”的情形。物以稀为贵,我觉得很正常。不能为了照顾那些落榜生而降低选拔标准,选一些碌碌之辈,其危害更大。反方:我们现在不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今天的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211、985、各种重本,高职高专,机会很多,我们不觉得考不上公务员就不能光宗耀祖,相反在国家反腐倡廉政策下,很多公务斥掉铁饭碗去经商,但是科举制下的中国读书人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科考,只有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就那是做官,做官服务的只有一个君主。这就是科举制的真相,科举制下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悲哀,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没有自由的精神,科举制牢牢束缚了他们。所以要把连同科举制在内的封建制度一并废掉。正方:在古代社会,最悲哀的不是只有一条出路,最悲哀的是没有出路。科举是一条走得通的路,就这一点足以证明其优点。科举制它通过公开考试,不论出身、血缘,它彰显了一种社会的公平,是无数社会底层改变命运的希望和阶梯,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惟有考试才让人心服口服,才能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缓解社会矛盾,而科举制是功不可末的。反方:科举制用高官厚禄诱导,注定选出来的都是一些皇家的奴才,这是造成官场腐败的重要原因。明朝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党羽遍地,崇祯帝即位后,决心清肃阉党,获罪的203名党羽中,绝大部分是进士出身的官僚。可见科考只是这些读书上人鱼跃龙门的工具,一旦位居高官人臣后,忘记了自己真正奋斗的使命,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所以科举制所造成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是造成官场腐败的重要原因,这是它的又一大弊端。正方:将明清官场腐败归罪于科举可以说是本末倒置,恰恰是社会衰败、官场黑暗才导致科举走向穷途末路。考试取士是从制度上防止用人方面的腐败,如果没有科举这一道关口,官场还不知会更腐败多少倍。实际上没有科举照样有官场,而且官场的裙带风和植党营私情况还会严重得多。所以科举制考试选拔官员有利于肃清腐败,是它的优点。3、总结:正方:可能是因为近代中国遭受太多西方侵略之苦,国人为摆脱落后挨打地位,对封建传统那一套深恶痛绝,其中包括科举制,这种厌恶的情绪使我们对科举制的优劣缺乏一种理性的分析。总认为要废之而后快,然后才能彻底学西方人那一套,但讽刺的是,西方人却来学习我们不要的传统东西,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就是借鉴中国的科举制而来,来弥补他们政党选举中的不足。国人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不光体现在科举制上,对儒家思想也是如此,直到西方流行孔子热时,我们才会去想要了解他。现在我们再次总结一下科举制的优点:(1)科举制度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统一了思想,科举制度使得对官方思想的研习成了知识分子晋升最主要的通道,而人又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潜移默化的统一了社会的思想。(3)不分贵贱阶级的科举制度,有利于打击贵族统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官员选拔制度,发现并培育了更多的人才。(4)科举制度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最大限度的抑制了选拔官员时的腐败滋生。(5)科举制有利于推动社会尚学风气的兴起,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至于科举制选拔人才单一,不利于科技发展的问题,可以通过考试内容的调整来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发展商业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务空间设计施工合同模版
- 一楼商铺出租转让合同范例
- 部编四上数学试卷
- 伐木出售合同范例
- 大同高三一模数学试卷
- 个人包工拆除合同范例
- 北师大版三上数学试卷
- bim技术服务合同范例
- 员工正式合同范例
- 壁橱保修合同范例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 教体局校车安全管理培训
- 湖北省十堰市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综合物理试题(含答案)
- 导播理论知识培训班课件
- 空气能安装合同
- 电厂检修安全培训课件
- 初二上册的数学试卷
- 四大名绣课件-高一上学期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 起重机械生产单位题库质量安全员
-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试题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