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刑事责任中的刑法规制
在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诉讼中,无论是第32条所述的窝藏、转移、收购和销售赃物罪还是第31条所规定的逃税罪,赃物的范围扩大到“犯罪收入及其收入”。但是实践中,由于犯罪的复杂性、物品存在形式的多样性,赃物的认定仍存在许多特殊问题。一、赃物的价值所谓同一,一般有两方面的含义:“(1)不同实例或事例中其基本的或一般的性质相同的状态;(2)构成事物的客观现实的因素中,仅在某种非本质的方面有所区别的状态。”赃物的同一性,主要探讨赃物的形态发生变化时,如经过变造、加工或商品交换后所得的物品,其赃物性是否丧失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仍可保持其赃物性的问题。国外关于赃物同一性的立法内容非常丰富。英国1968年盗窃罪法第24条第2款规定,“赃物除了被盗的原物及其组成部分(不论是否保持了其基本状态)之外,还包括(1)作为处理或变卖被盗物品的整体或其组成部分所得到的收益,直接或间接体现为盗贼手中赃物的任何其他物品,以及(2)作为处理或变卖被盗物品的整体或其组成部分所得到的收益,直接或间接体现为买卖赃物者手中的任何其他物品。”奥地利刑法第164条将隐匿赃物罪规定为“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取得明知系他人因财产犯罪所得之物之代价,或以该代价购入或交换而得之物,予以占为己有者。”可见,以赃物代价而购入或交换的物也是赃物。我国台湾地区现行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因赃物变得之财物,以赃物论。”日本大多数刑法学者认为,赃物的形态发生一定变化,只要其同一性未丧失,代替物“盗品的性质”并不随变化而必然丧失。比如将盗窃来的铅管溶解,赃物的原形就发生了改变,被害人的所有权并不丧失;将抢劫而来的钱币替换成支票等情况,都不会使赃物丧失其同一性。但是,上述立法例的内容也不统一。从法律规范的角度看,“赃”并不是物品固有的、特有的物理属性,而是指该物品因与犯罪有关而产生的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不应该因物品本身物理形状、表现形式的改变而当然消失。但是,如果对赃物变化所得之物是否具有赃物性的范围不作限制,“比如盗窃犯将所盗贵重首饰变卖为现金,用现金购买家电,又用家电互易为手机,再用手机作价为现金,……如果向下无限延展,均仍可成为赃物,那么社会的交易秩序与法律秩序势必瘫痪。”所以,有学者认为,赃物经过使用,致使失去原形原质,从而导致失去了其赃物的同一性时,即认为丧失赃物性。如何认定赃物的同一性,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一般可以分具体情况分析:(1)赃物原形变更(这里的变更是狭义上的,仅指赃物所发生的非根本性变形)之物的赃物性。赃物如果仅仅在物理形状上发生变更,比如,销毁金块铸成金条、把盗伐的木材锯成木块等等,仍应认为与原物具有同一性。(2)赃物添附、混合、加工之物的赃物性。其一,赃物因添附、混合、加工所得之物,如与赃物具有同一性时,得为赃物。比如,将盗窃所得的木材制成木炭、松节油或其他物品者,均应以赃物论。其二,动产赃物,因添附而成为不动产的重要成分的,依民法规定,由不动产的所有人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该动产赃物与附和后的不动产就不再具有赃物性,不再成为赃物。其三,动产赃物与其他动产附和,非毁损不能分离,或分离则花费过巨,并且无法区分其为主物或从物的,各动产所有人按各自动产附和时的价值共有该合成物。经附和而成的合成物仍具有赃物性。混合的情形亦同。其四,至于对赃物进行加工的,该加工物的所有权仍属于该材料的所有人,所以其赃物性并不丧失。只有当加工所增之价值超过原材料的价值时,该加工物的所有权就归属于加工人,那么上游犯罪的被害人至此已无追求之可能,所以该加工物已不具有赃物性。(3)赃物互易所得之物的赃物性。以赃物与他物互相交换,该赃物的原形与本质虽然均已发生变更,但仍与原物具有同一性,所以互易所得仍具有赃物性。比如,用盗窃得来的电脑换取手机,将骗取的支票兑换成现金,等等,所得之物均为赃物。(4)赃物变价所得之物的赃物性。在赃物变价、作价的情形下,如果是由赃物直接变价所得的,仍不失赃物的同一性。比如,用骗取的现金所购买的汽车,以盗窃的箱包作价为现金等。但是,由赃物变价间接所得之物,为避免赃物的概念过度扩张,以及保护交易的正常秩序,不得以赃物论。比如,窃取手表变卖为现金后,再以该现金购买家电,那么,该家电即不得再以赃物论。二、违禁品不能成为犯罪对象日本刑法判例以及理论对“禁制品”能否成为赃物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因为,违禁品的所有者、持有者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原权”,因此不能成为日本刑法中财产罪的客体。这是二战前的有力主张,并受到相关判例的支持。二战后,最高裁判所判例认为,私人所有的禁制品也可以成为诈欺罪的目的物,违禁品可以成为赃物的原理被确定下来。违禁品能否成为赃物,我国刑法学界也有不同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列在一起,既然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不能成为赃物犯罪的对象,那么违禁品也不能成为犯罪的对象。同时,我国刑法对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违禁品的行为大多都规定为独立的犯罪,如贩卖、运输毒品罪,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等等,因而对违禁品也不宜再作为赃物对待。另一种意见认为,违禁品可以成为赃物犯罪的对象。对于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违禁品的行为,我国刑法有的规定为独立的犯罪,有的没有特别规定,如私藏爆炸物等行为就没有规定为犯罪,因此,应当分别对待,即有特别规定的,应将其列为独立的罪行,如私藏枪支弹药罪、窝藏毒品罪等;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应定为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如窝藏他人盗窃得来的爆炸物的行为,应以窝藏赃物罪论处。笔者认为,从法律对违禁品的规定上分析,刑法第六十四条是司法机关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如何处理的方法规定,并没有涉及赃物与非赃物的区分界限。对赃物的认定主要从是否为犯罪行为所得的角度,而对违禁品的界定则是从能否为公民个人私自持有的角度,1998年1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十八条中规定:“对于赃款赃物,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财物及依法销毁的违禁品外,必须一律上缴国库”。由此,可以看出违禁品也是可以被作为赃物对待的,确认了涉案违禁品与赃物的种属关系。同时,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赃物犯罪的对象是“他人犯罪所得”,并不局限于财产犯罪的所得,在赃物犯罪的本质方面不认为是妨碍了被害人对其财产返还请求权的实现,因此,赃物也不必是他人具有所有权的财产犯罪所得之物。所以,违禁品对于持有人而言,即使不具有民法上的所有权,也不能因此被排除在赃物的范畴之外。所以,无论基于罪刑法定原则,还是从发挥刑法社会法益保护机能的角度分析,都应当将违禁品纳入赃物犯罪的对象范畴。三、赃物的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制度是交易安全的价值观在立法上的反映。赃物的善意占有问题的立法例,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是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如英国法认为,对赃物的所有权不能转移,即使买受人出于善意,也不能即时取得所有权。第二种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403条规定,只要购买人出于善意,则不论卖方的货物从何而来,即便卖方是偷来的,善意买受人也可以即时取得所有权。第三种是对赃物原则上不适用善意占有制度,但也有例外规定。《德国民法典》第935条第1款规定,“从所有人处盗窃的物、所有人遗失或因其他原因丢失之物,不得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第2款规定,“盗窃物、遗失物为金钱、无记名证券以及公开拍卖物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第四种是原则上承认赃物的善意占有。如日本、瑞士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对于盗赃等占有脱离物,所有人在一定期间得予以回复。所有人在一定期间内不为回复时,受让人即确定地取得动产所有权。我国关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赃物是法律禁止流通的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另一种观点认为,就赃物的物理属性与商品属性而言,仍然是允许自由流通的一般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没有什么区别。若不适用善意取得,则不利于保护交易的安全。刑事案件中,对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容易与普通大众的法感情相悖离。但是,一概否定也明显不合理:(1)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不利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如果不确立善意取得制度,在受让人善意有偿取得财产后,因转让人的无权处分而使交易无效,则不仅要让受让人返还财产,推翻业已形成的财产关系,而且会给当事人心理上造成交易上的不安全感,这势必影响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使民事流转处于不稳定的状态。(2)不符合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如果赃物已由善意取得人投入生产、经营,再允许原所有人予以追索,无疑会妨碍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也会造成财产的损失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损失,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的司法解释已经对赃物的善意取得有所考虑,如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行为人将诈骗财物已用于归还个人欠款、货款或者其他经济活动的,如果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属恶意取得,应当一律予以追缴;如确属善意取得,则不再追缴。”其他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第十二条、票据法第十二条第一款、拍卖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均肯定了财产(包括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笔者认为,我国对赃物的善意取得的立法应采“例外规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团外卖活动策划方案
- 医疗器械公司劳动合同
- 庭院绿化施工合同
- 高效办公工具使用解决方案
-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合作协议
- 地产项目土地开发合作合同
- 个人分包劳务分包合同
- 新兴技术交流及应用方案推进工作指引
- 医疗行业智能化诊断系统构建方案
- 战略合作合同协议
- 12月腹痛护理常规
- 控股集团公司组织架构图.docx
- DB11_T1713-2020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最常用2000个英语单词_(全部标有注释)字母排序
- 气管套管滑脱急救知识分享
- 特种设备自检自查表
- 省政府审批单独选址项目用地市级审查报告文本格式
- 往复式压缩机安装方案
-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PPT课件
- 在银行大零售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解学习
- 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