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太庙制度考述_第1页
清代太庙制度考述_第2页
清代太庙制度考述_第3页
清代太庙制度考述_第4页
清代太庙制度考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太庙制度考述

祠堂是古代皇帝和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被称为祠堂。秦代以后废除分封制,宗庙一般指皇帝的祖庙。宗庙祭祀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清代处于我国古代社会末期,集以往各朝各代之大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宗庙制度。通过探讨研究清代的宗庙制度,也可以对整个古代的宗庙制度有所了解。一、神殿、中殿、神推动清代宗庙,按制主要有太庙和奉先殿,其次则为寿皇殿。至若安佑宫、绥成殿,则不是定制。清室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当关外草创时,宗庙制度因陋就简。皇太极于天聪十年,定国号为“清”,改元“崇德”,正式建立了国家政权。崇德元年,在盛京设立太庙,追尊始祖、高、曾、祖为“泽王、庆王、昌王、福王”,奉祀“四王”于太庙后殿;上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奉祀太祖帝后于太庙前殿。清世祖福临入关后,顺治元年,在北京设立太庙,奉祀太祖帝后和太宗(皇太极)。顺治五年,改造太庙,奉太祖、太宗神牌于太庙中殿,追尊“四王”为帝,庙号“肇祖、兴祖、景祖、显祖”,奉四祖帝后神牌于后殿,原盛京太庙仍保存,称“盛京四祖庙”。至此,清代太庙制度基本定型。清代太庙设于紫禁城正门午门之左,与《周礼》所载:“右社稷左宗庙”一致。历来注家一般认为,“左右”指“库门内、雉门外之左右”。周代的库门相当于清代的端门,雉门相当于午门。“右社稷左宗庙”的用意,经学家解释不一。有的认为周人尚左,左宗庙是宗庙尊于社稷;有人则认为周人尚右,右社稷是社稷尊于宗庙。在清代,“左宗庙右社稷”,则是遵照古制而已。清代太庙,共有三殿,由南而北前后排列。前殿、中殿座落在白石砌成的台基之上,前殿部分三层,中殿部分两层,四周有红墙围绕。台基前方有三道台阶,即所谓“三出陛”。前殿十一间,包括正殿九间、东西夹室各一间,重檐,上有“太庙”匾额。前殿为享殿,是大享时祭祀中殿神主,岁暮大祫时合祭后殿、中殿神主,举行仪式的地方。殿内设金漆宝座,每代座数与寝殿每室神牌数一致。座上设有泥金方托座,托座上方有孔,为祭祀时安放神牌所用。每代帝后同案,.祭祀时案上设簋二,簋二,笾十二,豆十二,用来盛放黍稷、稻粱、形盐、枣栗、鹿脯等各种食品;每位神主登、铏各一,盛放太羹与和羹;每位神主金匕一、金箸一、玉爵三。案前设俎一,用太牢,牛羊豕各一。俎前设花香案一,上设镀金铜炉一、烛台二、香盒一。花香案前设篚一,用来放帛。殿内统设三案,一偏西,放祝版用;一偏东西向,一次东东向,为分别向帝后奠酒和放福胙用。另外还有尊桌、接桌、金器桌等,都是用来放置供品、祭器的。殿门内正中为皇帝的“御拜位”,左右两厢为执事官位置。大享和大袷时,殿前檐下设乐舞。古人事死如事生,前殿相当于皇宫内的“前朝”,有太和殿的意思。中殿九间,为寝殿,相当于皇宫内的“后寝”,同堂异室,奉藏太祖而下各代帝后神主。光绪四年以前,每代帝后寝室各占一间。最中间一室,供太祖;东一间太宗,西一间世祖;东二间圣祖,西二间世宗;东三间高宗,西三间仁宗;东四间宣宗,西四间文宗。太祖以东为昭,太祖以西为穆。光绪四年,改造太庙中殿,中间仍奉太祖,其余每间二室,仍依昭穆分别奉藏各代神主。清代皇后配享与明代不同,明代仅祀元配,清代则元配继配兼祀。所以,太祖一后,龛内神牌有二,以次太宗二后、世祖二后、圣祖四后、世宗二后、高宗二后、仁宗二后、宣宗四后、文宗三后、穆宗一后、德宗一后,每代神牌二、三、四、五不等。中殿陈设完全与对待生人一样。每室设神椅、神龛,神椅在神龛外,神椅数与龛内神主数一致。祭祀时奉神主御前殿,就用这神椅。神椅前设花香案,案上设香炉一、烛台二。椅后为黄绫帐,帐后有朱色屏风四扇,内设花香案一,上又设香炉一、木供花二、烛台二,案左右各置金盆一。案后就是神龛,分外龛和中龛。外龛有门,门悬黄绫缦,内设褥枕等物。这就是寝宫。寝宫内又有一龛,即中龛,置于褥上,内藏帝后神主。神主又称神牌,木制,连座,座为四方形,髹泥金漆,刻满汉谥文。前殿东西庑为功王功臣配享的地方,里面供奉着清代为国家建立了功勋的宗室觉罗官和文臣武将的神牌。有清一代,配享于太庙者二十六人。至于其祭礼,比起正殿自然简单得多。后殿九间,自成院落,四周围以红墙。这里奉藏清室四位远祖的神牌,同时又是大享时祭祀这四位远祖之处,兼有前朝和后寝两重性质。后殿虽然在高度上高于中殿,但实际上相当于前代的祧庙。后殿内部陈设及神龛之制,与中殿相同。殿中每间一室,中室肇祖,东一室兴祖,西一室景祖,东二室显祖。从《清实录》所载清室谱系看,兴祖为七世,景祖为八世,显祖为九世。后殿的安置是符合“父昭子穆”的规定的。肇祖是太宗时追尊的始祖,肇祖而上,虽有记载,但所知甚少,近乎附会,所以不更上追,即以肇祖为“祖之所自出”,居祧庙正中,还是比较实际的。清代既立太庙,顺治十三年福临又谕:“朕考往代典制,岁时祭享,必于太庙;至于晨昏谒见、朔望荐新、节序告虔、圣诞忌辰行礼等事,皆另建有奉先殿。今制度未备,孝思莫伸,朕心歉然。”于是命建奉先殿。顺治十四年工竣。奉先殿基本沿用前明旧建筑,殿位于内廷部分景运门外,分前后两殿,中间以穿堂相连,如养心殿情形。前殿后殿均九间,其中正殿七间,东西夹室各一间。前殿为享殿,内设宝座、香案等物,一如太庙前殿。后殿为寝宫,内设宝座、香案、神龛、床帐等物,同堂异室,供奉太祖而下各代帝后的神主,一如太庙中殿之制。道光元年以前,每间一室,太祖居中,太宗东一,世祖西一,圣祖东二,世宗西二、高宗东三。至道光元年仁宗将升袝,旻宁鉴于七室将满,乃改造殿中寝室,以太祖、太宗、世祖三代并列中间,其余六间每间二室,仍依昭穆列圣祖而下各代。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时,请后殿神主安奉前殿宝座,太祖居中,其余依昭穆东西排列,均南向。奉先殿的祭祀是经常性的,正规典礼以外,每日早晚燃香烛。康熙朝以前还每日供献食物。举行祭祀典礼时,不用百官陪祀,执事基本用内务府官员。先于皇帝去世的皇后,神主不入太庙,而升祔奉先殿。如果说太庙是封建国家的国庙,则奉先殿实为皇帝家庙。太庙、奉先殿都供奉神主。雍正元年,胤禛在景山东北的寿皇殿供奉圣祖御容画像。至弘历登极,又奉世宗御容于其中。乾隆十四年,迁建寿皇殿于景山正中;十五年,奉体仁阁所藏太祖、太宗、世祖三代帝后御容于新建寿皇殿,于是形成定制。寿皇殿九间,中有隔断,圣祖而下各代皇帝御容长期悬挂,每帝一间,圣祖居中。太祖、太宗、世祖及各后御容,只于除夕悬挂,正月初二即收藏。圆明园安佑宫,承德避暑山庄绥成殿,都是变相的寿皇殿,奉祀圣祖而下诸帝御容,只于皇帝临幸时祭祀,不成定制。因清帝时常居住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不能常至寿皇殿,故就地立庙,随时奉祀。二、祭祀时享礼事清代宗庙的祭祀活动主要有大享太庙和奉先殿,太庙祫祭,奉先殿和寿皇殿常祭,奉先殿荐新,太庙和奉先殿告祭。这些祭祀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交替,使宗庙祭祀持续不断,疏密相间,完整而有系统地进行。大享太庙和奉先殿,是经常举行的常规性祭祀,其仪节在宗庙祭祀中是基本的,其他祭祀活动的仪节都是在此基础上或增或减,略加变动。此外,典礼中如神主升袝,也要举行大享仪式。大享太庙,每年四次,每个季节的第一个月举行,所以又称“四孟时享”。唐代杜佑《通典》中说:“昔者,先王感时代谢,思亲立庙,曰‘宗庙’。”宋代陈祥道《礼书》中说:“凄怆发于霜露之既降,怵惕生于雨露之既濡。此所以有四时之享也”。这是说古人感慨时序的交替,温凊的变化,追怀故去的亲人,因而设立宗庙,并按季节举行祭祀。清代在顺治以前,没有严格确定的时享制度。清太宗皇太极在确立国家政权后、盛京太庙落成前,每年清明、除夕亲祭太祖陵寝。《皇朝通典》将此作为时享的开始,不甚确切。因为时享是祭享太庙,没有太庙是谈不到时享的。至太庙建成后,每到元旦、清明、中元、除夕、万寿节,则祭享而且荐新,是时享、祫祭不分。顺治元年九月,定春、夏、秋、冬四时大享,每季于第一月即孟月举行;夏、秋、冬在孟月的初一,春则在正月上句择吉日举行。时享太庙,中殿神主奉至前殿,一般由皇帝亲祭;后殿神主奉至殿内宝座,均遣官致祭。时享的仪节比较繁缛,实行的情况有时与典章所载不尽相同,且各代仪节也略有变动,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大。大享前的准备活动是从祭前三天拂晓开始的。太常寺官进斋戒牌和斋戒铜人于宫中乾清门,皇帝和与祭各官斋戒三日。礼部官赴太庙视察牺牲的准备情况。前两天拂晓,大学士、中书舍人书写祝版。前一天子夜,光禄寺卿、太常寺官员及御史、礼部官到太庙南门外宰牲亭监视宰牲。拂晓,皇帝御中和殿,检阅祝版。祝版前后殿各一份,阅后藏于太庙神库。晚上,礼部、太常寺等有关衙门官员至太庙,将前殿、后殿及两庑的陈设以及前殿外乐舞安排就绪。前殿宝座,嘉庆四年以前,太祖正中南向,其余依昭穆东西向;嘉庆四年,加太宗、世祖宝座南向,其余依昭穆东西向。后殿宝座均南向。祭祀之日,銮仪卫陈法驾卤簿于午门外,设金辇于太和门阶下。日出前四刻,太常卿至乾清门告时,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至太和门外,降礼舆换乘金辇。午门严鼓,法驾卤簿前导,不陪祀的王以下各官齐集朝服跪送,导迎鼓吹设而不作。皇帝入太庙街门(在端门外天安门内,西向)左门,至太庙南门外神路右降舆,赞引太常卿一人引导皇帝由太庙南门左门,入至戟门幄次。所谓戟门,即环绕太庙的内垣的正门,门内外列戟一百二十支,故称“戟门”。幄次又称“小金殿”,在戟门外东间,木制,四方形,今已撤除。这时,司礼二人至神库奉祝版于前后殿祝案;公一人率觉罗官到后殿上香行礼,请神主安奉于神龛外宝座;王一人率宗室官至中殿上香行礼,请神主安奉于前殿宝座。神主奉安完毕,太常寺卿奏请行礼,皇帝出幄次,盥洗,赞引太常卿引导皇帝由戟门左门入,升太庙左阶,入前殿左门,就拜位前,北向立。其他各官,执事于殿内、陪祀于殿外阶下,各就其位,均北向立。祭祀中各个仪式的每个动作,如跪、拜、兴、复位,由典仪官唱赞,奏乐由司乐官唱赞。典仪官赞乐舞生登歌,武舞八佾进。赞引官奏就拜位,皇帝就拜位立。于是祭祀正式开始。首先是迎神。司香官各奉香盘进。司乐官赞举迎神,奏《贻平之章》,赞引及对引官引导皇帝至太祖神位香案前跪,先上柱香,次三上瓣香,然后兴(平身)。依次至各代神主香案前上香行礼。各香案前上香毕,皇帝回御拜位,行三跪九拜礼,陪祀百官随同行礼。至此,迎神仪式完成。古人认为,人死以后,形体归地,灵魂归天,人的灵魂不灭。今之所谓“在天之灵”、“九泉瞑目”,即此衍意。祭祀时首先迎神,点燃香火,香烟缭绕,直达上苍,通于魂灵;亡魂得到信息,于是下降人间,享受祭祀。对地下的形体,则奠酒于地,以示慰问。祭祀时奏乐起舞,既为了娱神,又能烘托气氛。迎神后,即开始向先帝先后献供品。典仪赞奠帛爵,行初献礼;司乐赞举初献乐,奏《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宗室司帛官奉篚,司爵官奉爵,各至各代神位前。司帛官跪献帛,奠于案,三叩;司爵官立献爵,奠于垫中(事先设置的棕垫),然后各自退下。司祝官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于案左,乐暂止。皇帝跪,群臣皆跪,司祝读祝,读毕,奉祝版至太祖神位前跪安于案,三叩,退,乐作。皇帝率群臣行三拜礼,兴,乐止,武功之舞退,文舞八佾进。至此,初献礼结束。初献礼主要是向先帝先后献帛、奠酒、宣读祝文。祝文就是简短的祭文。文舞八佾进后,典仪赞行亚献礼,司乐赞举亚献乐,奏《敷平之章》,舞羽籥之舞。司爵官献爵,奠于左。仪式同初献一样。奠酒于左,是奠于先帝的。典仪赞行终献礼,司乐赞举终献乐,奏《绍平之章》,舞同亚献。司爵官献爵,奠于右。仪式仍同初献一样。奠酒于右,是奠于先后的。亚献、终献主要是分奠帝后。三献完毕,文德之舞退,开始行饮福受胙礼。太常寺官赞赐福胙,光禄卿二人就东案奉福胙进至太祖位前,拱举,退,立于御拜位之右;侍卫二人进,立于御拜位之左。皇帝跪,左右执事官皆跪。右官进福酒,皇帝受爵,拱举,授左官。进胙、受胙与此相同。然后三拜,兴,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皇帝祭祀太庙,向祖宗进献供品,三献即是;同时,又祈求祖宗神灵保佑,降福生人,即饮福受胙。饮福受胙礼毕,主要祭献基本完成,于是准备结束祭祀。典仪官赞撤馔,司乐赞举撤馔乐,奏《光平之章》,于是撤除祭祀的食物。太常寺官向神主跪告祭礼完毕,三叩,奏请神主还宫(中殿寝室),乐奏《乂平之章》,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原奉神主官奉神主还宫,上香行礼如前仪。这就是送神。由此可见,神主与宗教的偶像不同,神主只是神灵的凭附,并非神灵本身。接着,司祝官奉祝、司帛官奉帛、司香官奉香,依次送至殿外燎炉焚化。皇帝转立御拜位旁,西向,等候祝、帛过,恢复原位。祝、帛焚至一半,典仪向皇帝奏报礼成,赞引、对引引导皇帝由殿左门出,降左阶,出戟门左门、南门左门,乘礼舆还宫。导迎乐作,奏《祐平之章》,陪祀各官以次退,不陪祀各官于午门外跪迎,午门鸣钟,陪祀王公随驾入至金水桥,候皇帝还宫,即回。皇帝还宫后,太常寺官撤斋戒牌及斋戒铜人回寺,并颁发胙肉给文武各衙门。全部大享礼中,行三跪九拜礼三次,把整个仪式分成三段:迎神、三献与受福胙、送神,每段的具体节目后又各有一跪三拜礼。奏乐六次,第一段、第三段及皇帝还宫各一次,第二段三次。后殿遣官承祭,承祭官拜位在殿外正中;祭祀仪节与前殿相同,每个项目也同时进行。在皇帝入戟门幄次时,承祭官由太常赞礼郎二人引导至后殿垣门右,东向立,待皇帝入戟门,赞引官引导承祭官入右门,升右阶,至殿外拜位前,北向立。典仪官赞执事官各共乃职,赞引官赞就位,承祭官就拜位。以下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等,都与前殿相同。承祭官至神位香案前上香出入殿右门,后殿不奏乐,不举舞,不行饮福受胙礼。前殿东西庑设分献官承祭,执事官奠帛献爵,仪式与前殿同时进行,亦不行饮福受胙礼。祭祀奉先殿与祭祀太庙有所不同。祭祀太庙是国祭,有皇帝、王公、文武百官,执事有礼部、太常寺、光禄寺等衙门的官员;祭祀奉先殿则只有皇帝,行家人礼,不陪祭,执事基本由内务府官员充任,因此,祭祀奉先殿是皇帝的家祭。大享奉先殿在万寿节、元旦、冬至及国有大庆时举行,一般由皇帝亲祭。祭祀前三日,皇帝及执事各官斋戒。祭祀日,请后殿神主御前殿,殿内陈设与大享太庙一样,殿外檐下设乐舞,祭祀的仪式也基本与太庙时享相同。内务府掌仪司官至乾清门告时,皇帝御衮服出宫,过景运门,至诚肃门(奉先殿外门)降舆。赞引对引等引导皇帝入奉先左门,在殿阶下盥洗,升左阶,入殿左门。以下迎神、三献、送神,均与太庙时享同。大享奉先殿不用太牢,不行饮福受胙礼。奉先殿中有皇后的祔位,皇帝当然不为皇后行跪拜礼,因此,迎神时先给各代神主上香,行三跪九拜礼,然后再立着为袝享的皇后上香,接着开始三献礼。寿皇殿也有大享礼。每年元旦,皇帝在奉先殿行礼完毕,再到寿皇殿,仪式与奉先殿一样。祫祭是太庙中独有的祭祀活动。顺治十四年曾定元旦、皇太后寿诞及万寿节请太庙后殿四祖合享于奉先殿,直到康熙三十八年停止。这实际与祫祭一样,但一般所谓祫祭指在太庙中进行,而太庙后殿四祖合享于奉先殿,又未形成定制,所以不做为祫祭。祫,从示从合,是合祭的意思,又称“大祫”。祫祭,古来一般释为“毁庙之主、未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即祧庙的亲尽之祖与太庙的亲近之祖同永不祧迁的太祖合在一起祭享。清顺治前,时享、祫祭不分,至顺治元年,定岁除行祫祭礼;顺治四年,改为岁除前一日,即大月于二十九日,小月于二十八日行祫祭礼。顺治十六年,著为定例,以后都在每年除日的前一天行祫祭礼。祫祭太庙时,将后殿神主和中殿神主都奉至前殿。嘉庆四年以前,四祖与太祖南向,肇祖居中,其余从太宗至世宗东西向;至嘉庆四年高宗升袝,加太宗、世祖南向,其余东西向。太庙中无论祫祭、时享还是寝宫居室,昭穆次序是不变的,昭永为昭,穆永为穆。太祖在中殿及时享时居中,在大祫中居穆,因太祖系显祖之子,按世次当如此,并不矛盾。祫祭的仪式从斋戒到完成,基本与太庙大享相同,所不同者,一是大祫前一日要祗告太庙,一是袷祭的六个乐章与大享时所用的不同。因大祫是宗庙最大的祭祀,为昭示隆重,于大祫前一日,遣官一人祗告后殿,一人祗告中殿。事前由内监打开各寝室帷幕,执事官像大享时一样各陈帛篚及尊、爵、炉、烛台,供脯、醢、果实等祭品。太常寺官引遣官由太庙街门右门、戟门右门入,经前殿西,分别到后殿、中殿,升西阶,至中阶上拜位行礼,再至各神位前上香,出入由殿右门。其余行礼与后殿时享基本相同。祫祭乐章的歌辞追溯先祖发生繁衍及创基立业的事迹,如《肃平之章》中“粤我先兮肇俄朵,长白山兮鹊衔果。绵瓜瓞兮天所佐,明之侵兮歼其左。”叙述清室先祖食野果而孕的传说及满族逐渐发展最终取得明祚的史实。这些颇似《诗经》“厥初生民,时维姜源”一篇,叙述周的先祖姜嫄“履帝武敏”,“载震(娠)载夙(孕)”,生育后稷。常祭是奉先殿和寿皇殿的祭祀活动。凡朔(每月初一)、望(每月十五)、已故帝后诞辰和忌辰、上元、清明、霜降、岁除日,皇帝亲至奉先殿后殿上香行礼,这就是常祭。这一天,内务府官员至后殿各寝室前陈设酒、脯、果实、炉、烛台和其它祭器,,届时皇帝御衮服出宫,进奉先左门,经垣东门,入至后殿阶下,于阶下盥洗,入殿内上香行礼,仪节同大享奉先殿上香一样。若是忌辰常祭,皇帝则御素服。奉先殿行礼毕,至寿皇殿行礼,仪式相同。荐新是奉先殿的一种特别祭祀。清代承明遗制,在宫内设奉先殿,随时奠祭,出入启告,朝夕相处。奉先殿时新荐献每月一次,蔬菜水果,禽蛋鱼肉,一应尽有。正月有鲤鱼、鸭蛋,二月有芹菜、莴苣,三月有黄瓜,四月有樱桃、雏鸡,五月有桃、李、桑葚、子鹅,六月有西瓜、葡萄、苹果,七月有莲子、野鸡,八月有山药、栗实,九月有柿、雁,十月有松仁、木耳,十一月有银鱼、鹿肉,十二月有兔、绿豆芽。另外还有奉旨特荐的鲜品,如木兰秋狝皇帝亲获的猎物。荐献由内监送入后殿。太庙和奉先殿告祭,是国家有重大事情时至太庙寝殿和奉先殿寝殿向祖宗致祭禀告。告祭又称祭告、祗告。凡登极、上尊号、万寿、大婚、册立皇后、亲征、命将等,要祭告太庙;加上尊谥、册立贵妃、灵柩奉安地宫、凯旋,要祭告太庙后殿和奉先殿;演耕、御经筵,要祭告奉先殿。祭告太庙,有皇帝亲告与遣官祭告。皇帝亲告时,只告中殿,在殿内行礼;后殿仍要遣官祭告。祭告的仪式与大祫祭告相同。祭告奉先殿也有皇帝亲告与造官祭告,仪式与大享奉先殿相同,只是不设乐舞。三、神主黄舆至太庙太庙和奉先殿里供奉的神主,是在皇帝、皇后去世后,由内阁及有关衙门制造的。神主制成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捧送至太庙和奉先殿安奉,这就是升袝。虽然神主升袝也要举行大享仪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祭祀活动,它是一项十分隆重的宗庙典礼。顺治元年和五年,太祖、太宗和四祖升袝太庙,神主都是在京城制造的。自世祖起,升袝礼形成定制。从各代升袝的实际情况看,太庙中,皇帝的神主一般在陵寝配殿制造,做了皇太后的皇后,其神主一般也在陵寝配殿制造;先于皇帝去世的皇后神主,一般在殡宫配殿制造,它先不能升袝太庙,只袝享奉先殿,待皇帝祔庙时,才一同升袝。奉先殿再重新制造神主。圣祖的孝诚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高宗的孝贤皇后,都是这样。神主升袝太庙,在宗庙典礼中最为庄严隆重。升袝前,礼部具疏,钦天监择取吉日,工部在太庙街门内洁室制造升袝龛案,在山陵配殿制造神位。制造神位时,礼、工二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拜礼,既成,内阁翰林官书写神主底字,满汉大学士各一人监视镌刻。至山陵礼成,题写神主,然后皇帝奉神主回京。据有关专家鉴定,清代太庙神龛都是明代旧物,至光绪四年改造太庙,外龛略作修改,规模缩小,中龛仍不变。神主升袝的前三天,皇帝遣官以祔庙告于天、地、太庙、社稷。前一日,皇帝可间道提前回宫,等候迎接神主。升袝日,奉请中殿神主御前殿,按次序设升袝宝座于前代宝座之次。届时,神主黄舆由正阳门入城,跟从神主回京的王公百官朝服相随,在京的文武百官朝服跪迎于大清门外,皇帝御礼服率王公内大臣侍卫等在太庙街门外迎接。如果升袝的皇帝,其皇后神牌已先袝奉先殿,则下代皇帝登极后需为之加上尊谥,并事先改题神主,这时就由亲王奉皇后的神主在太庙街门外等候。上述圣祖三后、高宗一后即如此行事。神主黄舆入天安门,皇帝率群臣南向跪,黄舆由太庙街门中门入,如果有皇后神主,则随入,皇帝率百官由左门入。在太庙内,皇帝行左门左阶,遣官(承祭官)行右门右阶。神主黄舆至太庙南门外停止,皇帝盥洗,至黄舆前行一跪三拜礼。皇帝奉神主,舆仗黄盖前导,赞引太常卿二人引导,由左门入,至戟门外,黄盖舆仗停止。皇帝奉神主继续前行,入戟门左门,升左陛,进太庙左门,至正中,北向立。执事官预设神主拜席于正中,设皇帝拜位于神主拜席之后,若有皇后神主一同升袝,则其拜席在皇帝神主拜席之次。皇帝将帝主安置拜席上,亲王将后主安置拜席上,皇帝跪,代行祗见在庙帝后礼,三跪九叩。礼毕,皇帝神主、皇后神主均由皇帝奉安于预设的宝座上,皇帝行一跪三拜礼。接着举行大享礼,与时享礼相同。清代太庙,至穆宗载淳升袝时,九室已满,按照历代“祧迁”的规定,应将“亲尽之祖”迁出太庙,藏于“桃庙”。周代庙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朱熹认为,周代宗庙有七,太祖之庙,百世不迁,因为他是国家的开创者;一昭一穆为宗,也百世不迁,因为他们有大功于国家。这些,子子孙孙当永远奉祀。太祖及一昭一穆以下,则奉祀高、曾、祖、父四代,高祖以上,则为“亲尽之祖”,到第五代升袝时,亲尽之祖则要迁出太庙,即所谓“祧迁”、“毁庙”,送到远祖之庙即“祧庙”中。至宋代崇宁年间,根据三国时王肃“二宗不在七庙内”之说,改祖庙为九,即奉祀一祖、二宗和近亲六代,六代以上奉迁入桃。明代基本承袭了这一做法。如果清代在此依照明制,太祖肇基立业,百世不迁,太宗、世祖有功于国,可为“二宗”,亦百世不迁;当迁者,则为圣祖玄烨。光绪四年,穆宗将升拊太庙,诏下会议,王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奏议:“与其附合古制,徒事更张,不如恪守成规,可垂久远。”所谓“成规”,指道光元年改造奉先殿(详见后文)。于是改造中殿寝室,最中一间仍一室,供奉太祖,其余八间每间各二室,昭仍为昭,穆仍为穆。其实,早在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就提出圣祖、世宗与他本人都功德昭著,不能桃迁。这对后代自然有所影响。太皇太后的神主升袝与一般帝,后神主升袝有所不同。太皇太后即皇帝的祖母,她的神主升袝时,其下一代已经升袝。上一代自然不能为下一代行祗见礼,所以这种太皇太后神主升袝时,在庙的下代帝后神主要由亲王奉起避立于侧,待新袝后主由皇帝代行祗见礼毕,奉安于宝座后,在庙的下代神主还要置于拜席,由皇帝代行祗见新袝后主礼,然后归位,再行大享礼。圣祖玄烨的祖母孝庄皇后升袝太庙即如此。清代太庙,康熙二十七年以前,各代帝后神主均一帝一后,至孝庄后升袝,太宗一帝二后;孝惠后升袝,世祖也一帝二后。雍正元年,圣祖将升祔,王大臣等奏请圣祖四后同袝,世宗始觉不妥,乃下廷臣议。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四后并袝,朱子及有宋诸儒皆无异说”,认为可行。从此,清代太庙内皇后元配继配并皆配享。神主升袝奉先殿,事前内务府在奉先殿神库制造神主,既成,内务府总管上香行礼,内阁及礼部翰林院官员题写,题毕,供于神库。奉先殿升袝与太庙升袝在同日进行,仪式也大致相同。是日,后殿神主奉安前殿,太庙神主升袝礼成,皇帝还宫释礼服更衮服,礼部尚书至乾清宫奏请皇帝乘舆出宫。驾至诚肃门,降舆,事先选定的奉后主的亲王等候在这里。皇帝至神库行礼,然后奉帝主,亲王奉后主,帝主前行,后主后随,入奉先左门,升东阶,进殿左门。帝主不行祗见礼,直接由皇帝奉安于预设的宝座上,皇帝行一跪三拜礼;后主要行祗见礼。皇帝礼毕,赞引奏皇后升袝奉先殿,祗见皇帝,亲王奉后主子殿内拜席,皇帝代行祗见礼,三跪九叩,礼毕,由皇帝奉安于宝座,皇帝一跪三拜,于是行大享礼。若皇后先于皇帝去世,其神主在殡宫配殿制造。升袝前一日,皇帝亲告奉先殿。届日,神舆由东华门入紫禁城,皇子和王公百官在东华门外跪迎,至神舆入城,随入。在诚肃门外,神舆停止,皇子奉神主,入奉先左门,升左阶,入奉先殿左门,奉安神主于拜席,皇子代行三跪九拜礼,然后奉安于宝座,行大享礼。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的神主升袝奉先殿,下代皇后或帝、后的神主则要避立,待新袝后主行礼毕,奉安于宝座,下代帝后再行祗见新袝后主礼,与太庙同类情况相似。四、太庙、奉先殿的仪式皇帝、皇后去世后,根据他们生前的业绩功德,为之上谥号,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奉先殿,将谥文镌刻在升祔太庙和奉先殿的神牌上。嗣皇帝即位后,为表示对先帝及其功德的追怀与崇敬,追加先代帝后谥号。加谥后,改题太庙、奉先殿神主。玉册、玉宝是已故帝后的信物和权利的象征。神主升袝太庙后,制造玉册、玉宝,镌刻庙号谥文等于其上,加谥后改镌玉册、玉宝,送入太庙。加谥与进册宝都是重要的宗庙典礼。加谥一般一次加二字,如太祖的谥号康熙时加至二十字,雍正时加至二十二字;太宗的谥号康熙时加至十八字,雍正时加至二十字。高宗于雍正十三年,加太祖谥号至二十四字,太宗、世祖、圣祖谥号均二十二字,四代皇后谥号均十六字。弘历为防止后世递加愈趋繁缛,训谕”不得奉为成式”,于是清代一般帝谥加至二十二字而止,后谥加至十六字而止。只有慈禧谥号二十二字,依帝谥例。神主之上,一般是先庙号,次谥号。谥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概括该皇帝一生的业绩,其中不乏溢美之词;第二部分一字,对该皇帝作总的评价。如“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对努尔哈赤的总评价,指他创立王朝,功德至高无上;中间二十四字是对他一生业绩的概括。谥号的字数不包括最后一字。称呼前代皇帝一般用庙号和最后一字,如“太祖高皇帝”。“高宗纯皇帝”。加谥,太庙、奉先殿同时进行,其典礼一般由内阁拟议,翰林院备祝文,进呈皇帝批准后,祗告太庙、奉先殿。届日,太常寺卿奉请太庙中殿神主于太庙洁室,内务府官奉请奉先殿后殿神主于奉先殿神库,由内阁翰林院及礼、工二部官员改题神主,仪式与题神主时相同。题毕,仍送太庙中殿和奉先殿后殿。至举行祭祀的前五天,遣官祗告天、地、社稷,其余致斋以至祭仪,均与大享时相同。祭时,先太庙,后奉先殿,与升袝时情形相同。册宝只藏于太庙,奉先殿不藏册宝。其典礼一般由工部于太庙街门内洁室镌制,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行礼,完成后奏报皇帝。至进送之日,玉册、玉宝先置洁室内采幔中黄案上,皇帝瞻视行礼后,迁置于采亭内。采亭入太庙南门中门、戟门中门,皇帝随入左门。至太庙阶上,采亭止,册宝由王公奉安于前殿预设的册宝案上(神主不御前殿)。皇帝于戟门外盥洗,入戟门左门,升左阶,进殿左门,行三跪九拜礼。然后,王公奉册宝入中殿,藏于金柜;皇帝入中殿,至各寝室外香案前上香行一跪三拜礼,礼成还宫。五、清代民间祭祀礼制方面的“”、“”制度清代的宗庙制度是中国历代宗庙制度的综合,具有完整严谨的体系。从宗庙的设置看,既有封建帝国举行祭祀大典的太庙,又有供皇家内廷祭祀的奉先殿和寿皇殿、安祐宫、绥成殿。凡是皇帝常住的地方,都有宗庙的设置。从祭祀的形式看,既有庄严隆重的大型典礼,又有简便普通的常规祭奠乃至日常荐献。各种祭祀形式交替运用,使庙室香烟经常不断。而且,各个典礼在时间上安排得也比较均匀。太庙祭祀每季一次,年终一次;奉先殿每月朔望两次、荐新一次,元旦、万寿、冬至各一次,寿皇殿元旦、万寿、冬至各一次。同时,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