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_第1页
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_第2页
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_第3页
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家。这些作家当中,张恨水算得上是名至实归的“通俗文学大师”。他毕生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总字数在两千万字左右。他作品的大部分都发表两次,先是在报刊上连载,然后出版单行本。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曾一度包揽了当时中国南北报业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世界日报》(北京)、《申报》(上海)、《新闻报》(上海)的小说连载栏目。以其代表作《啼笑因缘》为例,这部小说最初在上海《新闻报》连载,读者反响很好,以至于上海市民见面常把《啼笑因缘》中故事作为谈话题材,许多平日不看报的人,也因为对《啼笑因缘》有兴趣而开始订起报来;同时,与张恨水预约将小说改编成戏剧或拍成电影的人也纷至沓来。这些都说明了张恨水小说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张恨水的成功自然得益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大众传媒日益成为传播新载体的形势下,他成功地利用并很好地把握了这一文学作品的新载体。一、“以社会为经,以刑事论理”的叙述方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都与科举制度联系在一起。他们大多为传统的读书人,从小苦读四书五经,目的就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然而,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断了他们的晋阶之路。历史在给这一代知识分子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机遇。许多人涌入了刚刚兴起的报馆和书局,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新闻人、编辑,甚至是职业作家。这些人依靠市场而生存,所以对阅读市场的反应看得特别重,这直接地形成了他们的一种创作观念——必须跟着大众走。于是,他们的作品就特别关心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热衷于描述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张恨水代表作《啼笑因缘》即以当时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故事原型是二十年代初在北京发生过的备受瞩目的“高翠兰被抢案”。对此,张友鸾在《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一文中有详细叙述:“1925年,唱大鼓的高翠兰被姓田的旅长抢走了,很多人义愤填膺,恨水听到后却说:‘一定田旅长也有让高翠兰满足的地方。’没过几天,他们就看到了田旅长和高翠兰的新婚合照,高翠兰笑逐颜开,丝毫没有勉强的样子。但是,高翠兰的父母失去了女儿这棵摇钱树,于是向田家讨身价银子,双方没有谈妥。高翠兰父亲把案子告到法院,法庭把高翠兰判回给父母。高翠兰仍旧唱大鼓,但形容憔悴,再也活泼不起来,在家里时常哭闹,更是表达了对田旅长的不能忘情。”在这则社会新闻背景下创作的《啼笑因缘》,一经连载刊登,立即引起了社会广泛而热烈的反应,经常出现读者下午挤在报社门口等着买报的“壮观景象”。小说隐隐约约地把新闻里的人和事都透露出来,使人一看便心领神会,所谓“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读着带劲,细按起来更是其味无穷。但小说毕竟不是社会新闻的翻版,张恨水在保留了部分故事原型的同时,浓墨重彩地添加了言情元素,展现给读者的是富家子弟樊家树与卖艺少女沈凤喜的爱情悲剧。此外,摩登女郎何丽娜以及侠女关秀姑的插入,又让故事平添了都市的富丽场景和乡间的传奇色彩。就这样,新闻原型加多角恋情,促成了《啼笑因缘》的巨大成功。“以社会为经,以言情为纬”的创作理念,体现了张恨水对大众传播双向关系的认识与自觉运用。作者广泛搜罗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艺术的勾勒,在读者已有的“新闻事件”接受心理中添加了具有一定新锐意识的陌生成分。这种文学的新闻性能刺激读者对报刊连载小说的好奇、窥隐心理,而言情则是读者熟悉的一个结构框架和叙述模式。新闻与文学的双构,既影射现实,又与现实保持必要的审美距离,使读者在熟悉的艺术环境里领略艺术想象的愉悦。“社会新闻”加“言情论理”的叙事方式,使文学更加贴近现实,并显示了文学通过现代传媒进行大众传播所获得的巨大效应。张恨水曾阐述过自己的创作理念:“我于小说的取材,是多方面的,意思就是多试一试。其间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者多。那是由于故事的结构和文字组织便利的缘故。”“你必须常常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读者身上,这就构成了技巧。”二、“这是一次“创新的”,内容丰富、可引入社会“新闻性”,增强文学性能张恨水十八岁起到安徽芜湖任报社编辑,一做就是三十年。他把记者当作自己终生的职业,再三表示自己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写小说的。在他的新闻职业生涯里,小说创作与新闻工作如影随形,他的写作方式也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闻化的叙事策略。这种新闻化叙事策略在张恨水小说中的作用是多元的、复杂的,往往因作品而异,但其所起的共性作用主要体现在“情节作用”。综观张恨水的代表作品,动辄就是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涉及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如何将小说中事情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人物的命运发展安排妥当,是困扰写作者的一个难题:叙述文字过多会显得啰唆、混乱,过少又交代不清。张恨水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安排故事,很多时候是得益于其运用新闻式的叙事策略,详略、合理地安排了情节的进展。《现代青年》是张恨水自我评价非常好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周计春是一个家境贫困却喜欢读书的乡村孩子,他在父亲和中学校长的鼓励、支持下,来到北京求学。不想很快便为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所诱惑,开始沉溺于歌舞厅、剧院、电影院之中,学业日渐荒废。加之他结识了富家小姐孔令仪,二人很快打得火热,尽情享乐。到了第二十一回,二人关系陡然恶化,这源于各报纷纷刊发了一条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消息,其主标题为“摩登小姐巧遇拆白党”,副标题为“百万富翁的大小姐,要嫁豆腐店的小老板”,第二副标题为“赔了身体又耗财,原来他有黄脸婆。”接下去的正文将周计春与孔令仪的关系公之于众,而且将周父为豆腐匠的隐私披露无遗。在这段样态为消息的文字中,不仅抛出了周曾有婚约这一新闻点,还补叙出周在家乡生活的一些状况。原本需要花费很多笔墨讲述的故事情节,作者仅用了约五六百字就精辟陈述,而且增加了故事的曲折离奇性,牢牢地吸引了读者。除了能够有效地安排故事情节,“新闻性要素”的叙事策略还可以使文学虚构显得格外真切,在传播心理效应上像新闻那样取“信”于读者。《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成名之作,也是当时社会上颇为轰动的一部连载小说。除主人公杨杏园和三个女子的多角恋情外,其他内容多半是张恨水用随时听到的新闻编撰而成。张恨水的老同学左笑鸿在《春明外史》重版代序里说:说来已是半个世纪以上的事了。《春明外史》在《世界晚报》连载不久,就引起轰动。我们亲眼见到每天下午报社门口挤着许多人,等着买报。他们是想通过报纸的新闻来关心国家大事么?不!那时报上的新闻受到极大的钳制,许多新闻是无中生有、涛张为幻,而副刊有时倒可能替老百姓说几句话,喊叫喊叫。尤其是小说,有人物,有故事,往往能从中推测出不少政局内幕来。有时上层人物干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社会上都传遍了,可是从不见诸新闻。而小说却能影影绰绰地把这些人和事都透露出来,使人一看,便心领神会。于是小说便成了“野史”,所谓“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读着带劲,细按起来更是其味无穷。小说情节是虚构的,可并非完全出于幻想,作为“野史”的小说更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诌……上文这段话把《春明外史》受到欢迎的原因交代得很清楚。排队等着看小说的小市民们,他们所要看的,就是小说里“影影绰绰”地透露出来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能够从小说里“推测”出来的那些“政局内幕”。张恨水基于一种记者的职业敏感,善于把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热点新闻作为自己的叙事原型,因而小说中的人和事自非“向壁虚构”,可谓是“新闻的补充”,但又不是具体的某人某事。三、张叹水小说的“模式”现代传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是一个产业,它看中文学创作是因为中国社会有着习文读书的传统,文学作品能够给它带来巨大的经营空间,带来巨大的利润。既然是一个产业,它与作家之间就有了契约关系。作家给它写小说,它就要付给作家报酬,至此,文学创作从苦闷时的排遣和得意时的自乐,变成了一种可以养家活命的工作手段。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文学作品创作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职业。以1904年的小说市价为例,一般作家的稿费是千字两元,名家的稿费是千字三至五元,而当时一个下等巡警的工资每月只有八元,一个效益较好的工厂的工人每月工资也是八元。张恨水在二十世纪诸多知名作家中是众人皆知的“一枝笔养活了自家十六口人”。有着这样的生活压力,张恨水的创作除了内在需求之外,更多的是出于谋生、养家的现实需求。而另一个方面,在出现了拥有大量读者的市场之后,由于个人时间、精力的限制,张恨水的大部分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自我复制和批量生产的痕迹。“《春明外史》本走的是《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这条路子”。“报馆方面要我再写一部类似《春明外史》的东西,我完全看在收入上,又给《世界晚报》写了一篇《斯人记》”。“《春明新史》的写法,自然和《春明外史》一样”,《金粉世家》“此类似取径《红楼梦》,可曰新红楼梦。”复制《斩鬼传》而作《新斩鬼传》(《新斩鬼传》自序),复制《水浒传》而作《水浒新传》(《水浒新传》自序)等等。文学作品的这种商业性批量生产,带来的往往是文本形态的“模式化”。以张恨水的“都市情感”系列作品为例,结构故事的方式和人物的行为方式都比较雷同。《落霞孤鹜》是张恨水小说的又一名篇,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民国初年,革命党人江秋鹜偶然帮助了受主人虐待的婢女落霞,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当落霞凑巧得知抓捕江秋鹜信息时,马上报信,使秋鹜及时逃脱。一个自身生存尚且成为问题的丫头,却能不顾自身危险,知恩图报,个人高尚的品质被突显出来。事后,江秋鹜远遁南方,落霞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成功后,江秋鹜回来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落霞,并娶其为妻,落霞终于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啼笑因缘》讲述的是杭州富家子弟樊家树到京城求学,偶遇天桥美丽可爱的鼓书艺人沈凤喜,两人之间产生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的故事。在樊家树的资助下,沈凤喜的生活状态彻底改变,摆脱了卖唱生涯,衣食无忧且走进了学堂。除此之外,张恨水的诸多作品,如《美人恩》、《艺术之宫》、《夜深沉》等,叙述的皆是贫贱女子偶遇“白马王子”、从而改变了或期望改变自身处境的故事。她们之所以能够得到“白马王子”们的垂青,所凭借的是千古不变的“美”与“德”。这些言情小说在文本形态上显示出了相似的模式套路。文本形态的“模式化”成了影响张恨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拦路石,也使得作家本人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始终被界定在非主流的通俗文学作家行列。四、大众传媒对张叹水的影响一般说来,通俗小说家的艺术生命都是短暂的,纵然红极一时,但往往不待死后,作品就无人问津。与此不同的是,虽然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张恨水的小说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从读者视野中消失,反而能够超越时空,在后来各个时期都拥有大批读者。尤其是近十几年,张恨水的作品备受关注。或许是当代好的原创作品匮乏,或许是编剧们为了省时、省力、走捷径,很多电视剧直接照搬张恨水的著作,从《金粉世家》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