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胖儿借马》的思想内蕴_第1页
马致远《胖儿借马》的思想内蕴_第2页
马致远《胖儿借马》的思想内蕴_第3页
马致远《胖儿借马》的思想内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致远《胖儿借马》的思想内蕴

马致远玩得很开心。学院一致认为,它的喜剧风格、幽默的性格、人物独特的形象、不同颜色的杂剧创作方法等都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郑振铎指出,“这是马致远的真正成就。诙谐之极的局面,而出之以严肃不拘的笔墨,这乃是最高的喜剧;正和最伟大的哲人以诙谐的口吻在讲学似的;他的态度足够严肃的,但听的人怡然地笑了。”(P364)王毅在论文《元代“代言体”散曲论略》中认为:“马致远的《借马》,以代言体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马如命的吝啬人的形象,这不仅在题材方面突破了散曲言情写景的局限,具有开拓之功,更主要的是在创作艺术方面作出了贡献。这就是用第一人称代言体,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细节描写,有旁白、背唱,通过马主人的语言、心理活动和神态、行动等等。从多方面去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诙谐幽默。既入情入理,又风趣而真实可信。”刘维俊的《论马致远散曲的艺术特色》一文也认为:“马致远的《耍孩儿·借马》这一套数,深刻而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在借马这一过程中的行为、思想、语言,他是极为个性化的,活灵活现,动人魂魄。”(P2109)……这些观点,大多是从写作技巧,艺术表现的角度评析的,而对其思想意蕴,则认为“仿佛只是在于追求有趣,倒并不在于讽刺……甚至从构思到行文也许只服从‘有趣’二字,乃是戏笔”。(P961)虽然有人在拓宽思路时认为“此作滑稽背后怕也有愤世嫉俗的情绪在……颇耐人猜详”,(P961)还有人提出了新解,如宋万学认为,《借马》并非“讽刺作品”,而是“体现了千年来中国农民的爱马惜马之心”,但仍然缺乏更深入细致和全面的发掘。诚然,这篇套数成功借鉴了喜剧的创作手法,“有声有色地绘出存在和目的之间的不谐调”(别林斯基语),从而具有了浓郁的喜剧色彩。然而,一部优秀的喜剧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诙谐俏皮,引人发笑,动作行为的滑稽变形,情节的奇异夸张等表面层次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深刻而严肃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只有把内在的思想性和外在的喜剧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庄于谐,作品才能具有充满智慧的幽默感,从而带给读者由衷的欢笑,思想的启示和高度的精神享受。同时,生活中往往没有绝对的“喜剧”,我国的古典喜剧往往都是“悲喜剧”,即在喜剧中渗透穿插着悲剧性因素,形成“苦乐相错”、(P212)“于歌笑中见哭泣”、(P135)“寓哭于笑”的多种滋味,(P25)只有这样才能耐得住咀嚼,经得起回味,展示出喜剧作品长久的艺术魅力。否则,喜剧作品就会流于肤浅庸俗甚至低下。以此来审视《借马》,它无疑是一篇成功的喜剧杰作,在它滑稽诙谐的表象下,蕴藏着元代文人愤世嫉俗的情绪,悲凉绝望的人生体味,孤独无依的内心感受,以及进退失据的“二难处境”。而这一切,又与元代社会多元文化杂陈并存、彼此渗透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下面本文试从多重文化语境探析《借马》的丰富思想意蕴。一、人类社会的方式—人马颠倒,人不如马,人为马役的社会现实《耍孩儿·借马》的情节围绕着两大矛盾展开,一是马主人与借马者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与马之间的矛盾。前者是外在的,显性的,后者是内在的,隐性的;前者是现象,后者才是本质,只有将后者理顺了,前者才会迎刃而解。作为喜剧,作者不仅不能解开这个矛盾,还要不断强化、渲染,乃至夸张变形,以突出其难以调和的一面,这样,整个曲子就始终洋溢着喜剧的气氛,并在嬉笑之中寄寓怒骂之功,在诙谐之中包蕴辛酸之情,在荒谬之中显示严正之旨,以传达作者对元代社会黑暗现实的控诉与批判。套曲中,马主人对借马者的殷切叮嘱,细致入微,面面俱到,全然一片体贴呵护之意,诚挚热爱之情。其要求的琐细具体,操作的繁难精确,充分显示了这匹马地位之崇高,待遇之优厚,价值之昂贵,足以令人“顶礼膜拜”,望尘莫及。假如一丝不苟地按照马主人的标准行事,只除非是马骑人!人与马的关系在这里出现了戏剧性的逆转,马由人的坐骑一跃而上升为人的“主人”,它所享受的是人梦寐以求的崇高生活待遇和受尊重被善待的社会地位,而人的地位则一落千丈,沦落为供马驱使的奴隶仆人,并且还必须无微不至地为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无论“衣”、“食”、“住”、“行”,还是清洁卫生、服务态度,均是高标准,严要求。这就难免使人要由衷地羡慕马,向往马的命运、地位和待遇了,人与马的关系就这样完全被颠倒了。在这个貌似荒谬,夸张到变形的情节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元代社会及其残酷而病态的黑暗现实:人马颠倒,人不如马,人为马役。在这个畸形的社会里,人按照不同民族和地区被严格地划分了等级,所谓“人分四等”。广大的汉族人民忍受着前所未有的非人待遇和沉重压迫,完全沉沦到社会底层,在民族歧视政策下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他们的生命财产毫无安全保障,蒙古统治者采用血腥的暴力统治手段和政治高压政策,将他们变为奴隶,肆意侵占他们的财产,剥夺他们的生命,摧残他们的精神。在快马弯弓的武力胁迫下,弱肉强食的悲剧不断上演。蒙古民族“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仍具有明显的人类原始性,吃、穿、用皆取之于动物。因此,杀伐(杀牧畜、禽兽、人)乃是其获得生存资料的唯一手段。游牧民的这种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人生价值的取向:崇尚强力。”(P67)他们视人命如草芥,凶悍横暴,贪财重利,形成了强力、享乐的文化传统。元朝统治之初,统治者就带着对汉人的极度不信任,极其野蛮地践踏了汉族古老的农业文明,他们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P3458)这种类似英国历史上残酷粗暴的“羊吃人”圈地运动的行径,使许多汉族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家园,居无定所,成为漂泊流浪的天涯沦落人,一无所有,过着人不如马,生不如死的悲惨生活。元朝还宣布了许多限令和刑法,制定了一些加大加深民族歧视的条款,如汉人不能拥有马,不得藏有铁尺、刀杖等,违者处死。如果再联系一下元蒙统治者多次席卷全国的括马运动,便会更清楚地认识到马主人爱马如命的性格特点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难怪他对马“气命儿般看承爱惜”),(P114仅仅因为马被借走便“柔肠寸断”、“两泪双垂”,“哀哀怨怨,切切悲悲”了。由此看来,拥有马,就成为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的标志,成为被他人欣羡敬仰的理由。在这里,不由得令人联想起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高祖还乡]中“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二句的辛辣嘲讽,皇帝的銮舆,自然象征着人世间至尊至贵的身份地位,所驾驭的牲畜,当然只能是马,而不可能是驴了。然而在终岁难得见到马的少见多怪的乡民眼里,反倒成了咄咄怪事,变得不可思议了。由此可见,在这貌似滑稽的句子中蕴含着丰富的弦外之音和冷峻之意,其深刻的讽刺批判之旨,正与《借马》相近。二、借马者和马主人的心理失衡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礼法思想上的封建社会,拥有一个庞大、严密、稳固的“金字塔”式结构,它以血亲宗法为纽带,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固定了“位置”,由此确立了他的社会等级、地位、权力与义务,也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安分守己,以礼相待,以伦理道德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上自统治者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下至普通百姓的“礼尚往来”,“动静以礼”,都是十分明确而具体的。当然,我们不否认这套封建礼法的虚伪性和它维护等级制的功利目的,我们也不掩饰它在温文尔雅的面纱下遮盖着的残酷的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血腥现实,但它也的确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提供了一定依据。经过生活实践的锻造磨砺,已成为人们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惯常秩序并自然而然地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之中,随时随地显现出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和遵守。在待人接物中,人们彼此尊敬忍让,不强人所难,不去故意侵犯别人的私利,不向别人提过分要求,等等。在这篇套数中,马主人的痛苦和愤怒正是来自于借马者对人情世故的淡然漠视,借马者的“不晓事”,“不精细”,将“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的做人准则全然颠覆,从而导致了马主人的心理失衡,也打破了社会大众彼此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和正常的社会秩序。这里存在着两个矛盾冲突:一是借马者强人所难的借马行为与马主人爱马如命的吝啬心性之间的冲突;二是马主人在借与不借之间左右为难,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矛盾冲突。显然,在借马者贸然“出言要借”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他的“无知”,即不明事理,不懂人情世故。首先,他不能感受马主人的一片爱马之心,低估了马主人爱马如命的“痴情”,完全不了解马主人“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但有些污秽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的辛勤劳苦,(P114)因而也就无法理解和体会马主人听到他“出言要借”的“非分”要求后,“对面难推”之余,那种剜却心头肉般的痛惜之情,以及暴殄天物般的悲愤之意了。其次,借马者的“借马”行为要么是主观故意,完全从自己的一己私利出发,只考虑了自己的需要;要么是压根儿不懂世故人情,愚钝笨拙,反应迟缓,因此,他无法从马主人的情态、动作、语言中读出其真实的想法。马主人“懒习习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气忿忿懒把鞍来鞴”,(P114)“只叹的一声长吁气,哀哀怨怨,切切悲悲”,(P114)“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的表情动作,以及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琐细嘱托,均在不断渲染暗示着一个昭然若揭的答案——我不愿意!然而对方却始终启而不发,装愚守拙,执迷不悟,这就令马主人万分苦恼、为难。“不借时恶了兄弟,不借时反了面皮”,一方面他不愿得罪弟兄,撕破面皮,这是人际交往的大忌;另一方面他又的确不愿承受“早辰间借与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门专等来家内。柔肠寸寸因他断,侧耳频频听你嘶”这种牵挂担忧的借马之痛,那就只能通过无数苛刻的条件委婉地渲泄痛苦,表明态度,寄希望于对方的醒悟或知难而退了。由此可见,借马者和马主人奉行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原则,他把自己的方便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一种带有强迫意味的生硬粗暴的行为方式,它带给人的感受只能是悲愤、无奈,有苦难言,同时,它也是元代社会强力文化统治下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综上所述,这首散套的丰富思想内蕴是在元代多重文化语境下辨析出来的。首先,蒙元文化的主体是强力、享乐文化,它与中原传统文化中重理抑情,重群体(社会政治价值),轻个体(个体利益乃至生命得失)的思想观念相结合,就造成了暴力、黑暗的政治统治,出现了人马颠倒、人不如马的残酷社会现实。其次,在草原文化中,家庭内部,“上下长幼之间,没有严格的秩序与礼仪,唯有‘趋强依壮’的精神凝聚力”。(P67)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并猛烈冲击着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