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孟德尔成功揭示出遗传两大定律的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选用异花传粉的豌豆做实验材料,各品种之间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性状B.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首先针对两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C.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D.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并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假说【答案】D【分析】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有:正确地选用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为实验材料;对相对性状的研究采用了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即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假说-演绎法,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测交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逻辑上环环相扣十分严谨。【详解】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做实验材料,各品种之间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性状,A错误;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首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B错误;运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从中找出了规律,C错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并设计新的实验(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D正确。2.某雄性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0,对其某组织的切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有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是40,有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是20,有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10。那么该组织切片最可能取自哪种器官()A.卵巢 B.睾丸 C.肝脏 D.大脑【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特定,只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才会减半,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数目会加倍。【详解】根据题意,对其某组织的切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有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是40,有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是20,有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10,说明该器官的细胞有的进行有丝分裂,有的进行减数分裂,故该组织切片一定来自动物的性腺,该动物为雄性,所以该组织切片取自睾丸,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3.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

)A.染色体自我复制B.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C.着丝点分裂为二、两条染色单体分开D.同源染色体联会【答案】C【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染色体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B、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B错误;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C正确;D、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错误。故选C。【点睛】4.如图所示为某生物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条染色体B.图中共有4条染色单体,1对同源染色体C.图中共有8条染色单体,2对同源染色体D.若4号染色体上含有A基因,则3号染色体上一定也含有A基因【答案】C【分析】据图可知,图中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属于雄性动物。【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A错误;BC、据图可知,此时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B错误,C正确;D、若4号染色体上含有A基因,则3号染色体上为其同源染色体,其上可能含有A基因或a基因,D错误。故选C。5.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受显性基因(D)控制。下列表示正常个体的基因型是()A.XDXd B.XDXD C.XDY D.XdY【答案】D【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此病的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男子患病,其女儿和母亲一定患病,女子正常,其儿子和父亲一定正常。【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Y,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XD和XDXd,男性正常的基因型为XdY,女性正常的基因型为XdXd。D正确。故选D。6.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1/2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C.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3/4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答案】D【分析】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分析,复制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时,共有4个细胞,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2条,含全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6条。【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分别在两个细胞中,故有两个细胞的两条染色单体荧光全被抑制,有两个细胞中的一条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一条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故A、B选项正确;一个DNA分子中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不含BrdU标记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位于两个DNA分子中,新复制得到的脱氧核苷酸链必然含BrdU标记,故所有DNA分子都被BrdU标记,C选项正确;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一共有16条DNA单链,含BrdU标记的有14条,故有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D选项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考查学生对DNA单链、DNA分子、染色单体、染色体数这几个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做到清晰的梳理。在两条DNA单链构成一个DNA分子,一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DNA分子,在有丝分裂中期一个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7.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之一。下列研究成果中,为该模型构建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①赫尔希和蔡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②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分析】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查哥夫提出碱基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C的量总是等于G的量;沃森和克里克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详解】①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无关,①错误;②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富兰克林等拍摄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②正确;③查哥夫发现的DNA中嘌呤含量与嘧啶含量相等,沃森和克里克据此推出碱基的配对方式,③正确;④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机制,是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提出的,④错误。故选B。8.在双链DNA分子中,有腺嘌呤n个,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1/5,则该DNA分子中鸟嘌呤的个数是()A.3n B.0.3n C.n D.1.5n【答案】D【分析】1、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一个双链DNA分子中,A=T、C=G,则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详解】ABCD、在双链DNA分子中,有腺嘌呤n个,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1/5,则该DNA分子中所含碱基总数为5n,而A=T=n,C=G=(5n-2n)÷2=1.5n个,ABC错误,D正确。故选D。9.下列关于密码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生物采用不同的密码子表 B.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C.一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多种氨基酸 D.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答案】B【分析】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详解】A、密码子具有通用性,不同生物采用相同的密码子表,A错误;B、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B正确;C、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C错误;D、翻译过程中起始密码子可以编码氨基酸,终止密码子只起终止信号的作用,不能编码氨基酸,D错误。故选B。10.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观遗传可以在个体间遗传 B.某些RNA可干扰基因的表达C.染色体组蛋白的乙酰化能激活基因的转录 D.DNA的甲基化程度与基因的表达无关【答案】D【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详解】A、表观遗传可以在个体间遗传,A正确;B、某些RNA可使mRNA发生降解或者翻译阻滞,从而干扰基因的表达,B正确;C、乙酰化修饰可以将组蛋白中的正电荷屏蔽掉,使组蛋白与带负电荷的DNA缠绕的力量减弱,激活基因的转录,C正确;D、DNA的甲基化程度与基因的表达有关,D错误。故选D。11.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B.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C.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磷脂D.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细胞壁完成【答案】A【分析】1、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多糖)和果胶,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的功能。细胞壁是全透性的,不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2、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详解】A、细胞壁对植物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正常的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A正确;B、细胞壁具有全透性,而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错误;C、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中纤维素是多糖,C错误;D、植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胞间连丝完成,D错误。故选A。【点睛】12.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工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B.自然选择的结果与人工选择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D.所有选择过程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答案】C【详解】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不一定对人类有益,A错误;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是适合环境的,而人工选择保留的变异是适合人类的,B错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C正确;人工选择过程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D错误。13.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A.ATP中末端的P容易脱离 B.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C.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答案】C【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的化学键。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有ATP的水解和合成。【详解】A、据题意,由于是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形成ADP,A正确;B、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B正确;C、由于题干中没有说明ATP供能的过程,所以不能说明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D、ATP含量变化不大和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D正确。故选C。14.下列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有能量的产生B.水在线粒体基质中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C.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CO2、水和乳酸D.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直接由葡萄糖转化而来【答案】D【分析】1、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大量[H],释放少量能量。3、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和O2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4、无氧呼吸有两种类型,产物分别是酒精和CO2(如酵母菌、植物根部)或乳酸(如乳酸菌、人和动物、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乳)。【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释放大量能量,都有能量的产生,A正确;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水参与反应,B正确;C、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CO2,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C正确;D、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葡萄糖先生成丙酮酸和少量[H],再转化成乳酸,不是直接转化成乳酸,D错误。故选D。【点睛】15.用同位素分别标记二氧化碳和水,做了如下实验,就实验结果、结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结果:物质A和物质B都是氧气B.结果:物质A和物质B均无放射性C.结论:物质A和物质B的分子量之比为9:8D.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源于水【答案】C【分析】依题意并分析题图:用18O分别标记CO2和H2O。一组给小球藻提供C18O2和H2O,在光照下小球藻释放的A为O2。另一组给小球藻提供CO2和H218O,在光照下小球藻释放的B为18O2。【详解】A、物质A为O2,物质B为18O2,即物质A和物质B都是氧气,A正确;B、18O不具有放射性,是16O的稳定同位素,因此物质A(O2)和物质B(18O2)均无放射性,B正确;C、物质A(O2)和物质B(18O2)的分子量之比为8∶9,C错误;D、综上分析,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源于水,D正确。故选:C。16.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于动物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末期出现赤道板,形成细胞壁C.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D.高尔基体在末期起着重要作用【答案】D【详解】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A错误;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不会出现,B错误;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C错误;末期有细胞壁的形成,而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因此高尔基体在末期起着重要作用,D正确。【点睛】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前期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末期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17.自由基学说认为,自由基能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多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终致使细胞衰老。下列有关自由基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攻击蛋白质降低某些酶的活性 B.攻击DNA可能损伤DNAC.攻击磷脂直接导致中心体损伤 D.攻击生物膜引发新的自由基产生【答案】C【分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自由基理论;(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详解】A、某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自由基能攻击蛋白质降低某些酶的活性,A正确;B、自由基攻击DNA可能引发基因突变,B正确;C、中心体无膜,不含磷脂,C错误;D、由于自由基攻击生物膜上的磷脂分子时其产物也是自由基,故会引起雪崩式反应,引发细胞衰老,D正确。故选C。18.细胞凋亡是细胞按照发育程序进行的,死亡的命令早已“编写”在组织发育的“时间表”中。此“时间表”是指()A.细胞发育所经历的时间B.细胞生存环境中的物质改变C.细胞中的DNAD.细胞中的蛋白质【答案】C【分析】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由成为细胞编程序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详解】细胞的凋亡受基因控制,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死亡的命令早已“编写”在组织发育的DNA物质中。故选C。19.自然界中存在千千万万的生物,组成这些生物的细胞在结构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些差别。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病毒虽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其体内存在遗传物质B.细菌和酵母菌细胞内都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颤蓝细菌和衣藻细胞均具有细胞壁D.蓝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答案】B【分析】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A正确;B、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错误;C、颤蓝细菌属于蓝细菌的一种,衣藻属于低等的藻类植物,二者细胞均具有细胞壁,C正确;D、蓝细菌为原核细胞,体内没有叶绿体,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正确。故选B。20.下面所说的四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各自对应的是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④池塘A.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B.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C.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细胞、种群、个体、生态系统【答案】B【详解】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属于个体水平,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是群落,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是种群,④池塘是生态系统,选B。【考点定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1.下列关于“显微镜结构及观察写有字母F的装片的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行步骤1的操作时要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B.从图甲转变为图乙的第一步操作是换成高倍物镜C.步骤4的操作是调节细准焦螺旋D.该显微镜最大能使字母放大200倍【答案】C【分析】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图中④是反光镜,在镜臂的最下端,可以左右前后转动,是反射光线用的;①是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大;②是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小;③是载物台。【详解】A、步骤1说明对光成功,因视野是白亮的,对光时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A错误;B、从甲图转变为乙图的第一步操作是先移动装片,再换成高倍物镜,B错误;C、据图可知,步骤4的操作使像更加清晰了,故是调节细准焦螺旋,C正确;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该显微镜最大能将细胞放大20×5=100倍,D错误。故选C。22.下列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元素种类均最少的一组是()A.胆固醇和脱氧核糖 B.叶绿素和血红蛋白 C.磷脂和RNA D.核苷酸和氨基酸【答案】A【分析】细胞内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详解】A、胆固醇和脱氧核糖的组成元素均为C、H、O,A正确;B、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有C、H、O、N、Mg,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有C、H、O、N、Fe,B错误;C、磷脂和RNA的组成元素均为C、H、O、N、P,C错误;D、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其组成元素有C、H、O、N、P,氨基酸的组成元素至少有C、H、O、N,D错误。故选A。23.研究显示:囊泡是由单层膜所包裹的膜性结构,主要负责细胞内不同具膜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称为囊泡运输。下列关于囊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囊泡只能运输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B.囊泡运输类似自由扩散,无需消耗ATPC.只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能作为囊泡膜供体D.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可以更新细胞膜的成分【答案】D【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囊泡可运输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也可运输神经递质等小分子物质,A错误;B、囊泡运输不是自由扩散,其需要消耗ATP,B错误;C、能作为囊泡膜供体的可以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C错误;D、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并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实现细胞膜的更新,D正确。故选D。24.dATP(d表示脱氧)的结构简式为dA-P~P~P,用某种酶将dATP中的两个特殊的化学键水解,得到的产物是A.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磷酸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腺苷

磷酸D.脱氧核糖

磷酸

腺嘌呤【答案】A【分析】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特殊的化学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特殊的化学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特殊的化学键.ATP的一个特殊的化学键水解,形成ADP(二磷酸腺苷),两个特殊的化学键水解,形成AMP(一磷酸腺苷)。【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A-P~P~P中含有两个特殊的化学键,用某种酶将dATP中的两个特殊的化学键水解后的产物是dA-P和磷酸,其中dA-P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25.画遗传图解是解决遗传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和基础,如图为一对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部分遗传图解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基因分离只发生在①②B.图中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③⑥C.图一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中aa占1/4的原因之一D.图二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的比例为1/16【答案】C【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④⑤过程等位基因也发生分离,A错误;B、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形成配子过程中,即图中的④⑤,B错误;C、③过程表示受精作用,由于精卵结合具有随机性,所以子代中aa占1/4,C正确;D、图二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的比例为1/3,D错误。故选C。26.人类的肤色由A/a、B/b、E/e三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且独立遗传。AABBEE为黑色,aabbee为白色,其它性状与基因型的关系如图所示,即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个数有关(越多肤色越深)。若双方均含3个显性基因的杂合体婚配(AaBbEe×AaBbEe),则子代肤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有多少种(

)A.27,7 B.16,9C.27,9 D.16,7【答案】A【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人类的肤色由三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且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又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个数有关,即显性累加效应,即子代表现型由显性基因的数目决定。【详解】根据一对杂合体Aa×Aa的子代基因型为AA、Aa和aa三种,所以双方均含3个显性基因的杂合体婚配(AaBbEe×AaBbEe),子代肤色的基因型有3×3×3=27种。又子代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个数有关,由于有三对等位基因控制,所以显性基因个数有6个,5个,4个,3个,2个,1个,0个7种情况,所以共7种表现型,A正确。故选A。27.下列有关种群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个体的迁入、迁出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基因频率是指某对等位基因占整个种群基因库的比率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对种群的基因库无影响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个体的表现型,对种群的基因库无影响【答案】A【解析】1、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详解】A、迁入和迁出均能使种群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发生改变,因此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B、基因频率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B错误;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会影响基因频率,从而对种群的基因库产生影响,C错误;D、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可以改变个体的表现型,从而对种群的基因库产生影响,D错误。故选A。28.下列有关基因与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决定B.血红蛋白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血红蛋白结构一定发生改变C.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同时受环境影响,二者共同对生物的性状起作用D.真核生物的性状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答案】C【分析】1、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详解】A、生物体中的一个基因可能与多个性状有关,一个性状也可能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A错误;B、由于多个密码子可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所以血红蛋白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血红蛋白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B错误;C、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同时受环境影响,二者共同对生物的性状起作用,C正确;D、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因此,真核生物的性状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于DNA上碱基的排列顺序,D错误。故选C。29.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锥形瓶装有正常生长的酵母菌及足量培养液,试管装有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从阀门通入的空气已去除CO2,实验过程其它条件适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打开阀门进行实验,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影响,则通入锥形瓶的O2属于无关变量B.若关闭阀门进行实验,在酸性条件下,可用重铬酸钾检测锥形瓶的培养液中是否有乙醇产生C.若打开阀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试管溶液颜色变化所需的时间越短,则表明酵母菌在所处温度下的有氧呼吸越旺盛D.若关闭阀门,以乳酸菌替代酵母菌进行实验,试管中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答案】D【详解】A.若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影响,温度属于自变量,而O2属于无关变量,故A正确;B.关闭阀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故B正确;C.试管颜色变化时间越短,说明产生的CO2速率越快,从而说明该温度下有氧呼吸越旺盛,故C正确;D.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不能产生CO2,不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故D错误。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0.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米切尔(Mitchell)的化学渗透假说提出:光反应中ATP的合成是由叶绿体类囊体内外H+浓度差引起的(如图甲所示)。1963年,贾格道夫通过巧妙实验为ATP合成的化学渗透机制提供了早期证据(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类囊体内侧的H+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运至类囊体外侧B.图乙中第三步的缓冲液pH=8是为了类囊体膜内外形成H+浓度差C.图乙中第四步加入锥形瓶中的物质X应该是ADP和PiD.图乙中第四步在黑暗中进行操作的目的是避免光照产生O2【答案】D【分析】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①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氧气、二氧化碳、脂溶性小分子。②协助扩散:借助转运蛋白(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扩散方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③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消耗能量,需要有载体蛋白。2、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场所在类囊体薄膜,光合色素吸收光能,用于水的光解、ATP和NADPH的合成,光能转化为ATP与NADPH中的化学能。【详解】A、类囊体中的H+通过H+通道运至类囊体外侧,借助离子通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B、经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类囊体内外的pH为4,第三步将类囊体置于pH=8的缓冲介质中,就会出现类囊体膜内为pH=4,类囊体膜外为pH=8,从而在类囊体膜内外形成H+浓度差,B正确;C、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由H+提供的电势能可以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故第四步加入锥形瓶中的物质X应该是ADP和Pi,C正确;D、第四步在黑暗中进行的目的是避免光照对ATP产生的影响,排除光照的作用,用以证明实验中产生的ATP是由叶绿体类囊体内外H+浓度差引起的,并非为了避免光照产生O2,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31.有研究者对基因型为EeXFY的某动物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了图1中三幅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细胞甲的名称是。若细胞乙产生的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E,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这种变异属于变异。(2)图2中类型b的细胞对应图1中的细胞有。(3)图2中类型c的细胞含个染色体组,可能含有对同源染色体。(4)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述)。【答案】次级精母细胞E、eXFY、eXFY染色体数目乙和丙20或nb→ad→c【解析】分析题图,图1中,甲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意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丙图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图2中类型a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为1:1,无姐妹染色单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类型b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增也不减,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为1:2,有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类型c细胞中染色体数不增也不减,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为1:1,无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类型d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为1:2,有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类型d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为1:1,无姐妹染色单体,属于精细胞。【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因此表示次级精母细胞。若细胞乙产生的一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E,说明X与Y没有分离,则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E、eXFY、eXFY,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2)图2中类型b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对应图1中的细胞有乙和丙。(3)图2中类型c的细胞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也可以是体细胞,所以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可能含有0或n对同源染色体。(4)着丝点分裂导致图2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即染色体:DNA由1:2转变为1:1,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b→a、d→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动物精巢中既有减数分裂也有有丝分裂,准确识别细胞分裂各时期图像,根据染色体数与核DNA数判断细胞所处时期。32.图一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示意图,GLUT是一种葡萄糖载体蛋白。图二表示GLUT介导的肝细胞和原核生物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微绒毛的作用是,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相适应的特点。(2)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有。(3)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伴随着Na+内流,在Na+-K+ATP酶的作用下消耗ATP,维持Na+在膜两侧的电化学梯度稳定,这种运输方式称为。(4)图二中的曲线表明,GLUT介导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比自由扩散,B点与A点相比,制约葡萄糖转运速率的因素主要是。GLUT介导的葡萄糖运输方式称为。【答案】(1)增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功能(2)GLUT、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3)主动运输(协同转运)(4)高GLUT数量协助扩散【分析】分析图一: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有GLUT(运载葡萄糖出细胞)、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运载葡萄糖进细胞)。分析图二:GLUT介导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比自由扩散高;GLUT介导的原核生物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比GLUT介导的肝细胞高。【详解】(1)小肠上皮细胞朝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微绒毛,增加了小肠上皮细胞与肠腔内物质的接触面积,进而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分析图一可知,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有GLUT(运载葡萄糖出细胞)、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运载葡萄糖进细胞)。(3)由图一可知,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伴随着钠离子内流。在Na+-K+ATP酶的作用下消耗ATP,维持Na+在膜两侧的电化学梯度稳定,这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运输。(4)图二中的曲线表明,GLUT介导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比自由扩散高,B点与A点相比,制约葡萄糖转运速率不再增大的因素主要是GLUT数量。GLUT介导的葡萄糖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能量,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为协助扩散。33.某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片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有如图所示的两种。请回答:

(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来看,种植菠菜的一片农田属于层次。(2)该同学应先用物镜(填图中序号)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再用转换器转换图中高倍物镜观察,并用调焦。(3)第一次观察时的单个细胞的面积为第二次观察时的单个细胞面积的(填倍数或比例)。(4)若高倍镜下观察到叶绿体围绕液泡逆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中叶绿体的流动方向应是(填“顺”或“逆”)时针。【答案】(1)生态系统(2)①视野中央细准焦螺旋(3)1/16(4)逆【分析】1、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中①是10倍物镜,②是40倍物镜;物像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2、高倍物镜的使用方法:先在低倍物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移动装片将观察的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详解】(1)种植菠菜的一片农田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部分,故为生命系统结构层次。(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图中①是10倍物镜,②是40倍物镜。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故该同学应先用物镜①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到转换器换成高倍镜并用细准焦螺旋调节。(3)显微镜由物镜放大10倍换成放大倍数40倍,使得面积变为原来的十六分之一。(4)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若高倍镜下观察到叶绿体围绕液泡逆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中叶绿体的流动方向应是逆时针。34.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分别由遗传因子P、p控制),抗锈和易感锈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均独立遗传。以纯种毛颖易感锈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F2有四种性状表现,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比例作出的统计结果如图:(1)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2)亲本甲、乙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丁的遗传因子组成是。(3)F1形成的配子是。产生这几种配子的原因是F1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4)F2中遗传因子组成为pp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光颖抗锈植株所占的比例是。(5)写出F2中抗锈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只考虑抗锈和易感锈一对相对性状)【答案】(1)毛颖、抗锈(2)PPrr、ppRRppRr(3)PR、Pr、pR、pr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分离,而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4)1/83/8(5)RR∶Rr=1∶2【分析】1、纯种毛颖感锈(甲)和纯种光颖抗锈(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说明毛颖相对于光颖是显性性状,抗锈相对于感锈是显性性状,则甲的基因型为PPrr,乙的基因型为ppRR,丙的基因型为PpRr。2、分析柱状图:抗锈∶感锈=3∶1,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毛颖∶光颖=1∶1,属于测交类型,则亲本的基因型为Pp×pp。【详解】(1)纯种毛颖感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