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问题研究_第1页
民族声乐问题研究_第2页
民族声乐问题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族声乐问题研究

戏剧、歌剧和声乐世界普遍存在着“正统字”的艺术诀窍。于是,认为要唱得出色,就是要“字正腔圆”,并把它作为演唱的标准来看。至于演唱者呢?对字正腔圆却各有各的理解,有的同志还不求甚解地糊里糊涂的引用或宣传。某些同志在介绍经验、写文章的时候,更搬出了字正腔圆来作为主要“诀窍”来谈,似乎字正腔圆达到了,演唱就算上乘了。那末,什么叫“字正”呢?根据逻辑来谈,正的对立面是不正,是歪,斜、曲、倾、倒、偏、等等之谓;从语音学概念来谈,似乎没有正与不正的名词,而只有字音是否准确,调值(声调)是否准确,轻声、重字、变调是否合乎语言规律等等。所以,“字正”只不过是一种形容词而已。再在歌唱艺术的要求来看,(也包括念白艺术)字音准、调值准、变调合理,这是最最起码的要求。好象低幼儿童学说话一样,要求准就行,因为准了,能让听众懂了,这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呢?演唱艺术与日常生活中的讲话不同,要求要高一点,有艺术性,要在字音清楚的基础上,把每句话的逻辑重字与感情重字相区别,突出感情重字(又名特意重字)处理几组逻辑重字的熟重(又称节律重字),再把虚词、语助词一笔带过,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呢?则要把每句中中心思想通过语气的徐疾、起伏、重要字的子母音宽实结合的程度表现出来,即要唱念得更生动一点,这是第三步。第四步呢?聪明演员会在体会角色,深挖内心感情,捕捉言外之意,通过唱念来制造意境,渲染感情,刻划性格、用非常有魅力的声音,使“字里传情,字里含形”。能使听者不见其人,而闻其声已在头脑中能见到栩栩如生般人物的形象,且会与人物同呼吸、同冷暖、同命运。发挥语言艺术、歌唱艺术的最高性能。它的全过程是:字音准确清楚,重字突出明了,语气生动自然、字里传情含形。更有寓不尽之意于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再一方面,歌唱的语言,不一定字字都准,为了艺术上需要及字音美听或更带音乐性,可以把某些字念成另外的字音,如古老戏曲中之有“上口字”、某些曲调中为了感情的需要、曲调的流畅,故意“倒字”、“倒声”、“倒重字”、“倒音节”,这些“不正”的音恰恰是艺术上最需渲染夸大的关键之处,如果按照“字正腔圆”的要求,只能把艺术性降低,感染力削弱。在我国传统唱法的许多论著中,也大量地谈到了感情与字音的关系。例如明清时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与蒙童背书,同一免强而非自然者也。虽腔板极正,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因此,再看目前有多少歌者,只把乐谱中规定的音符、节奏唱出,字音很清楚,字字句句都能给人听懂,他们与背书又有何不同之处,因为“字正”两字蒙住了他们的双目,而忽略了“曲情”、“字情”。虽然,字情是局部的,但曲情是由许许多多局部的汇合才组成。“一声唱到融情处,毛骨萧然六月寒”,内中必包括“字里传情,字里含形”(形是人物形象或意境,或音乐形象在某个字音中的体现)因此,在传统唱法里有这样一句话“准于情,生于字,发为音腔”,也即是说情感常常要通过字来传达出来,读者不妨试试,在同一字的不同感情支配下,可以念出喜、怒、哀、乐、忧、惊、恐等等感情,这难道只求“字正”(准)所能获得么?所以会产生“字正腔圆”这个艺诀,是因为昆曲在后世走上了凝固的道路,某些文人在填词作曲时,只讲究“以字行腔”“准于四声而行腔”,把音乐降低为字音的附属所致。而高明的昆曲作曲者,却以“曲情”为前提,用情感来支配字音,如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先明曲中之意义曲折,则启口之时,自不求似而自合,若世之止能寻腔依调者,虽极工亦不过乐工之末技,而不足语以感人动神之微义也。”这里“语以感人动神”说出了语言艺术性的最高目的。值得深思。为此,“字正”,绝不是演唱艺术的最高标准,也不是什么字都要正,更不是什么“中国声乐艺术特点及传统”,(外国歌唱也要把字音清楚作为基础性技巧的)它是属于声乐艺术训练中最起码的开卷明义第一课性质的知识。对于“腔圆”这两个字的理解,它比之“字正”还要难以理解,带有一些纷杂的因素。下面也不妨来姑妄言之。首先从“腔”字的释义来谈,这是有许多不同含义可以解释的,有把曲调也称腔的,如“唱腔”、“行腔”、“高腔”、“低腔”、“长腔”、“腔调”等等;有把润腔称作腔的,如“筐格在曲,色泽在于腔”、“字领腔行,腔随字转”、“花腔”、“有调无腔”等等;有把乐曲源流归属称作腔的,如“九腔十八调”、“二黄腔”、“西皮腔”、“梆子腔”等等;有把生理器管称作腔的,如“鼻腔”、“喉腔”、“胸腔”、“头腔”等等。诸如此类,似乎是可以各取所需地去理解。再把“圆”字来释义,那纯是一个形容词,可以用于“圆滑”、“圆润”、“圆浑”、“圆满”、“圆熟”等等,如果把两个字联系起来看“腔圆”,那末,可以解释“曲调圆滑”、“润腔圆熟”、“发音圆润”、“声音圆满”等等,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地去理解。但既指演唱而言,那末排除曲调因素,也尚有唱法上润饰可解释以及发声上圆润可解释两种。或者是笼统地泛指。但目前声乐界所指“腔圆”,又似单指发音而言。再在发声共鸣等的最高任务说,圆润、圆滑、圆熟等等也并不是它的最终的目的。而是一种艺术的手段,让听者感到圆润、圆滑、圆熟后,引起“动听”,然后在初步得到“动听”之后,还需要再进一步“动情”、“感人”、“化人”。为此,需要有一个“曲情”来主宰。要唱出丰富、真挚、充沛的情感,才能达到上述目的。艺诀中也有“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之唱”、“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更如清代徐大椿所云:“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旦丑净、口气各殊、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他进一步说明了声音与感情的主属关系,因此说,声音的圆润是要讲究的,但绝非歌唱的最高目的。再在“润腔”方面说,它是演唱艺术中绝不可少的,犹如骨骼之外尚有血肉皮毛发肤之设,不致象个瘪三。它也是以情为中心的给润饰、烘托、渲染、补充、丰富以弥补曲调表达感情之不足,调整字音与曲调的矛盾,刻划性格及意境的衬托。它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但却有烘云托月,与曲调相辅相成的作用。所以,元代燕南芝庵讲究“揾簪”、“撷落”等,(揾簪指装饰,落指长音时有种种不同的迂回)明代王骥德更阐明了“色泽在于腔”(指润腔),昆曲中更有“豁腔”、“叠腔”、“擞腔”、“橄榄腔”、“嚯腔”、“腔”、“滑腔”;京剧中也有“嗽音”、“疙瘩腔”、“颤腔”;河北梆子也有“砸夯腔”……大约有四十种之多。这些唱法上的用腔,从功能上看,大致有调整字音四声的、处理力度变化的、纯粹装饰美化的、反映地方(民族)风味的、表现性格特色的、表现感情的等等。但是主要的都是围绕着曲情而进行,使感情的表现达到维妙维肖,淋漓尽致。对于润腔的设计,不是由作曲者规定,而由演唱者在二度创造中自己去发挥,有的人有调无腔,当然是不懂得曲外尚有腔的道理;有的人只会用习惯的几种腔,那也是单调和肤浅的唱法;有的人不管什么感情,滥用各种各色的腔,造成画蛇添足、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倾向,这些都是不良的。一个好的演唱家,对于润腔的应用上,必是“曲外有腔,恰到好处,腔无虚设,腔为情役”的。所以,对于润腔,并不是“腔圆”两字所能包括,并且也殊难用“腔纯”、“腔丰”、“腔佳”、“腔满”等等来形容。综上所述,对于“腔圆”两字的含义是极不明确的。即使照“声音要圆润”来说,要求又太低,忽略了曲情是主要的原则;如果说“润腔要圆熟、要圆满”,又未切中要害,或有玄虚之感,故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概念都弄得模糊了。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演唱艺术中的术语、行话、艺诀,是对于民族遗产清理中的重要一环,务必要达到它的准确性。对不准确的应于澄清,对不恰当的或玄虚的,则应加以补充,对无益的则要淘汰。最后建议把“字正腔圆”作为初学者获取演唱技术基础时形容词来处理,并应说明它的片面性及玄虚因素的存在,更不应该作为演唱艺术最高标准来看待;或者作为民族唱法的经验来介绍。我们要求演唱上达到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