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古诗词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②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③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④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⑤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⑥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③⑤②⑥④ C.①⑤⑥③②④ D.⑤①③⑥②④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熔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B.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C.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D.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沧生。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D.晶莹
甘霖
炽热
深山幽谷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罅隙(xià)
山峦(lán)
闺阁(guī)
酣畅淋漓(hān)B.嚣鸣(xiāo)
荡漾(yànɡ)
脂膏(zhī)
不事雕琢(diāo)C.揳入(qì)
铆钉(mǎo)
倾吐(qīng)
清辉洋溢(yì)D.霓虹(lí)
衷心(zhōng)
消融(róng)
霞蔚云蒸(wèi)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草蛇灰线”是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技法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否定小说技法研究的状况依然存在,但“草蛇灰线”等技法术语进入了真正的研究之中,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在小说评点中这一技法术语的价值。但是已有研究就材料而言,相对单一,谈不上全面深入,鉴此,本文拟作详细分析。据现有文献,“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唐代,唐人杨筠松撰堪舆书《撼龙经》已有提及。明人所撰《灵城精义》亦有记载:“气脉所以分别?凡脉之行必须敛而有脊,乃见草蛇灰线,形虽不甚露而未尝无形也。”可见,“草蛇灰线”的使用较早出于古代风水典籍,指山势(龙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态势。在诗文等文学领域,“草蛇灰线”较早出现于明末刘宗周《圣学宗要》,用以指“圣学”相传中的时断时续的态势,扩大了这一术语的运用领域。此外,诗论、散文批评、戏剧批评中也借鉴了这一术语。在小说批评中引入“草蛇灰线”一语可追溯至明代“戏笔主人”所撰的《<忠烈传>序》,他认为:“意则草蛇灰线,文则中矩中规,语则白日青天,声则晨钟暮鼓。”而金圣叹是最先在小说评点中较为广泛使用“草蛇灰线”这一技法术语的,翻检《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草蛇灰线”一词总共出现四次,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据此,我们从三方面对“草蛇灰线”在小说批评中的使用进行探讨。首先是作为“结构线索”的“草蛇灰线”。《红楼梦》第八回在写及宝钗与宝玉互赏佩玉之后,脂砚斋的夹批为:“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以“金玉”作为贯串上下文的线索;又如第二十六回正文叙及“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你就和他要来吃,也是一样。”其后有评语:“闲言中叙出黛玉之弱。草蛇灰线。”作为“结构线索”之“草蛇灰线”,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前文对同一物象有意无意地反复叙写,至后文关键处加以点破,从而显露出一条非常清晰的贯串线索,给人以出其不意的“蓦然阑珊”之美。而作为“伏笔”和“照应”的“草蛇灰线”法,在小说评点中更为普遍。毛氏父子在评点《三国志演义》中较早体现了此意蕴。在第二十一回叙及刘备得知公孙赞已死但不知赵子龙下落时,其后夹批写道:“不独玄德欲知其下落,即读者亦急欲知其下落,乃此处偏不叙明,直至后古城聚义时方才出现。叙事真有草蛇灰线之奇。”隐喻式“草蛇灰线”在批评家笔下并不多见,但它给小说批评带来的影响却是重大的。细究而言,“草蛇灰线”的隐喻象征意蕴实为古代所谓追求“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的演绎形态之一,它延续了在创作和批评中对“尚简用晦”之处加以不断指涉和发挥的传统。从上述各种用法来看,结构线索以及伏笔照应两种意蕴成为这一术语的主导内涵,隐喻象征仅为“草蛇灰线”意蕴的支流(正因如此,“草蛇灰线”在典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批评中体现更为普遍,而在诸如结构较为松散的《儒林外史》中表现并不是很明显),而且前者着眼于艺术手法的体现,后者偏重于意蕴内涵的解读。此三者共存于“草蛇灰线”这一术语之下,更多的在于外在形态上的共通性(所谓“有意无意”和不露痕迹)而非实质内涵的等同性。(摘编自杨志平《论“草蛇灰线”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古代风水典籍中,后成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技法术语。B.“草蛇灰线”被引入小说批评中可追溯至明代《〈忠烈传〉序》,书中认为它是指表意深刻、令人警觉。C.“草蛇灰线”在金圣叹的评点中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这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D.隐喻式“草蛇灰线”虽给小说批评带来重大影响,但其实质与“草蛇灰线”的主导内涵不同。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提出问题,其后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分析了“草蛇灰线”在古代小说评点中的使用。B.文章多次使用类比论证和道理论证分析小说批评中“草蛇灰线”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C.文中第4段引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的内容,旨在阐明“草蛇灰线”能引发阅读兴趣的观点。D.文章第6段认为“草蛇灰线”与“春秋笔法”有关,肯定其具有指涉和发挥“尚简用晦”处的作用。7.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评点中不属于“草蛇灰线”在“结构线索”方面的表现的一项是(
)A.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草蛇灰线,拽之通体俱动。B.起首点明“嗜琴”,后“学琴”,终以“琴声”,通篇以“琴”作草蛇灰线之法。C.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迎探惜”四春谐音为“原应叹息”,有草蛇灰线之妙。D.一僧一道在恰当的时间出现或隐形,宛如关节,草蛇灰线,贯穿全文。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在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的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绽放出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上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就像屈大夫生前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细细密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中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蕴含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贫乏的生活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涌到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活动,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中的分量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在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也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的血肉相连。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引用余光中说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作者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9.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10.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①,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恭与士推诚②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③以女子。”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明年,迁长水校尉。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④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有删节)【注】①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②后王,即国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B.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C.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D.其秋/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12.下列对文中①—④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畔:通畔,背叛、叛乱。 B.诚:确实、的确。C.妻:以女嫁人。 D.坐:因犯……罪或错误。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是古代重要的军职,汉武帝时置大司马;隋唐以后,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B.崩是指帝王或王后死去,周代称诸侯死为薨,士人死称为不禄,卿大夫死称为“卒”。C.大鸿胪是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的官职,秦及汉初为九卿之一。D.迁,古代指官职的升迁、改任或降职。文中“迁长水校尉”中的“迁”指升职。“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中的“再迁”指第二次升迁。1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恭忠诚勇敢,不受名利诱惑。匈奴派人许以高官、美女招降他,耿恭把毒药涂到箭头上,借着暴风骤雨,耿恭率领将士杀伤很多敌人。B.耿恭为国建言,却遭无端弹劾。耿恭曾上书朝廷令车骑将军马防驻防汉阳,坐镇安抚凉州,这违忤了马防的心意。耿恭后被弹劾下狱审治。C.耿恭战功卓著,降者数以万计。他作为副将出征西羌,马防还京后,耿恭歼敌千余人,几万人都到耿恭军中投降。D.耿恭为人正直,坚守节操道义。耿恭与士兵真诚相待,同患难共生死;作战勇猛,不惜牺牲生命;坚持正义,不怕冒犯权贵。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决,形容枯槁。(2)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6.匈奴和车师攻打耿恭,耿恭只剩数十人,最后匈奴兵为什么解兵离去?请简要说明。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观于舍人壁画山水王季友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注]。【注】尔为:犹言如此。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看似平淡,实则言简义丰,“野人”既是身份的自谦,又暗含了一种脱俗的品味。B.“朝见此山谓山晓”中的“山晓”一词,构词法如同“春晓”,写山中黎明破晓之景。C.颈联描写一个独坐松下的人,他被壁画吸引,诗人再三招手示意,他才不舍地站起来。D.尾联于舍人的“大笑”,既有对“我”的逗趣之意,也有对自己高超画技的得意之情。18.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看他字字是真,却字字是画”,请结合此诗颔联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六、情景默写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的观点。(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在浔阳终年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之后用“,”两句突出琵琶女的演奏带来的与乡间音乐不同的艺术感受。(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道德经》中,写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即“”,接着又说,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即“”。(2)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是历史上志士仁人共同的品质‘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的《秦伯》中对士人的要求是:“”,其原因是:“”。(3)《老子》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每一小步走出来的句子是:“,”。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_______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如火如荼
心驰神往
匠心独运
饱经沧桑B.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别开生面
沧海桑田C.如火如荼
心驰神往
别开生面
沧海桑田D.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匠心独运
饱经沧桑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B.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C.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文化D.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生态禀赋良好,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的全面推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浙江“千万工程”名副其实的样板村。余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来治理污染,先后关停了矿山、水泥厂和一大批竹筷企业,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在如今的余村,远山、竹林、溪水、春花构成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村口有一方水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此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看到浙江乡村的变化,大家深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脚踏实地推进“三农”工作,强基础、补短板,让乡村提颜值、增内涵。浙江“千万工程”从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一时美变成长久美,让“浙江美”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2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发奋读书,是想借此唤起弟、妹们热爱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B.“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C.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D.“真的?……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2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的休闲旅游产业链。B.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围绕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C.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D.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等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以河道漂流、户外拓展、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产业链。2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块巨石立在水塘边,正面镌刻着十个红色大字B.水塘边立着一块巨石,正面镌刻着十个红色大字C.水塘边立着一块巨石,十个红色大字被镌刻其上D.一块巨石立在水塘边,十个红色大字被镌刻其上八、语言表达27.下列各项中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争流
颓杞
揕击(zhèn)
微夫人之力(fū)B.提秦王(dǐ)
赁屋(lìn)
睡眼惺忪
鲰生(zōu)C.火钵(bó)
长歌当(dāng)哭
秋毫无犯
百余骑(jì)D.逢孙(fénɡ)
彳亍(chìchù)
嗔目视之
殒身不恤九、材料作文2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我们可以:①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待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记录。②为家乡文化建设提建议。基于对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以促进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文化、新风尚,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为出发点,在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传承、生活方式、乡风民俗、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家乡的文化建设提出建议。从以上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4)不得泄露写作者个人信息。参考答案:1.D2.C3.D4.B5.B6.D7.C8.B9.内容:写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缘由)。作用:①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②结构上,照应题目,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10.①它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高洁,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11.C12.B13.D14.B15.(1)过了几个月,粮食吃光了,陷入窘迫的境地,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衣服破烂,形体容颜憔悴不堪。(2)等到马防回京,监营谒者李谭按照马防的意思劾奏耿恭,说他不以国事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有埋怨之辞色。(3)假如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旧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16.(1)匈奴兵中毒箭,创口溃烂,大惊失色。(2)耿恭趁着暴风骤雨,杀伤很多匈奴兵。(3)匈奴兵震惊害怕,以为汉兵是神人。17.C18.①字字是真:写山中早晨本来应有之景——天亮之后,湖水明澈,岭上有白云飘过、湖中有鸟儿盘旋。颔联紧承首联的“晓”字而来。②字字是画:“仍栖”表明“云”仍停在半壁,“欲放”表明“鸟”依然在湖上未动,揭示出这两句所写其实是画中景象。③表面写自然景,实则暗示其为画中景。在亦真亦画间,欲散仍栖的白云和欲飞未动的鸟儿,给观者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意境,赞颂了于舍人高超非凡、几可乱真的绘画技巧。1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0.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1.A22.B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度数据中心设备采购合同
- 特色音乐课件模板
- 神经内科临床护理
- 肉类供应合同
- 房屋装修合同范本
- 房屋共有权合同范本
- 标准租车合同:非营业性使用协议详解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合同
- 生石灰采购合同书
-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与环保标准考核试卷
- 【课件】用坐标描述简单几何图形+课件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电商运营岗位聘用合同样本
- 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 租赁钻杆合同范例
- 消毒管理办法
-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
- CNG加气站应急演练方案
- 反向开票政策解读课件
- 2024年商业经济行业技能考试-黄金交易从业水平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4制冷系统管路结构设计指导书
- 5 应对自然灾害 第三课时 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